[摘 要]師生關系是維系教學活動的基本關系,師生應答關系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表現形式。構建師生積極情感的應答關系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基礎;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保障;是促進師生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依托。本文從教師角度提出相關形成策略,為構建該關系找出現實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良好師生關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質量教育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還要注重其身心發展。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首先就是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
現如今各地“師德事件”偶有出現,中小學師生的關系變得冷漠、對立甚至是敵意,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教師壓力大、任務重、地位低,使他們忽視了與學生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無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應答關系,甚至教師自己也變得麻木憔悴,喪失了對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情感性的缺失。人的情感發展關乎個體身心健康成長,如果僅片面強調知識的傳習與背誦,而忽視學生的情感發展,將會造成教師教學效果低下,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形成缺失,甚至會影響人的生命健康成長和人格健全發展[1]。我國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和實踐者朱小蔓先生指出:“如何使不斷出現的情感狀態,向著好的方向,逐步形成支持多類身心素質的情感品質呢?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條件是,個體生命要處在基本的人道主義關系中,要有一個好的人際情感應答關系[2]。”這種關系需要建立在師生互動和代際交往中,是需要產生在對話和討論中。為保障我國教育事業的有效開展,構建中小學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的任務迫在眉睫。
一、中小學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的內涵及特點
教師要介入孩子的隱性生活經驗,就必須建立起一種“對話”——師生之間雙向互動的信息交流。朱小蔓老師在《愛的聯結》中提出,在學校中,與學生情感應答最重要的是教師,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應答,都應該有自己的方式[3]。人與人之間的情緒信息溝通至關重要,每個應答都能得到不同的反應。因此,選擇怎樣的應答方式是一段關系的關鍵因素。
(一)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的內涵
美國學者內爾·諾丁斯給予現代人與人之間彼此作為獨立個體的平等關系提出關懷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論。她提出,對話的前提是一種關懷關系的建立,這種關懷關系的建立本質上正是關心者與被關心者之間情意相互感通的過程,有利于建立人們良好的“我向性”情感和“他向性”情感,從而幫助人們形成健康的人格[4]。教師作為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重要角色,需要與學生建立一種情意相互感通的應答關系。因此,為了幫助中小學生健康發展,朱小蔓指出,構建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她指出,道德是在師生關系中生成的,是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所以我們在討論教師情感表達時,要重視師生間的互動,雙方需要一種積極的反饋[3]。教師給予學生的積極情感應答能夠讓學生產生被認同感,更擅于、勇于表達自己想法,反之,則會使學生消退應有的情感需求。
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以一種欣然、享受和積極的態度和正面的反饋處理師生之間的應答關系。在學校生活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積極回應彼此的疑問的一種師生關系。積極情感應答帶給師生的是一種愉快、喜悅和滿足的情感體驗,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師生的心理健康、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等產生積極影響。眾多教育實踐證明,人的理性活動在情感積極參與之下呈現出更為活躍的狀態[5],這是有效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一個積極的師生應答關系往往預示著和諧師生互動關系的產生,在這種師生關系下,教師和學生才可以把握其正面價值,找到真正的答案。
(二)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的特點
1.雙向互動。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師生之間具有雙向互動的特點,師生關系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教育的本質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過程,交流是良好師生關系建立的根本,因此,需要教師和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在彼此尊重信任的基礎上真誠相待。其應答內容不僅僅指的是知識素養方面,還有學生生活情感上的需求,構建一種雙向奔赴、相互支持、彼此成全的師生關系。
2.感重于知。感重于知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人與自然交往的大前提。師生應答關系最重要的就是實現師生之間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這是支撐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個性和諧發展、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依托。并且,在實踐探索和研究的基礎上,朱小蔓發現兒童的情感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層次性特征,教育應針對此特征做出相應的恰切回應,情感發展與認知發展應符合:“欲曉之以理,須先動人以情。”
3.愛生育生。師生應答關系的首要特征就是育生,其目的便是為促進學生的學習、認知和社會性技能的發展。育生的前提是要愛生,人的情感是不能命令與強迫的,人的情感因價值需求、認知和感受而變化,受環境的情感氛圍影響。當教師真正熱愛這份職業,擁有堅定的教育信仰,就會發自內心的愛生,自發地用一種積極情感對待學生。教師對學生情感需求的敏感、識別以及恰當的情感應答方式,是學生安全感、自信、信任品質形成的基礎[3]。好的教育教學,受學生愛戴的教師,都是源自愛的教育灌溉,這才是有生命的教育。
二、中小學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的價值意蘊
通過構建中小學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為培養良好師生關系,提高教與學的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此關系對在師生、生生間的良性互動中涵養對人際社會良序關系的敏感及其構筑能力[1]。同時,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支持,保障教師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真正實現教育教學的價值與意義。
(一)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基礎
通過師生之間積極情感的應答,教師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的情況,教師也可以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個人魅力,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親密度。教師每一次的耐心傾聽和暖心回答都會帶給孩子心靈上的撫慰,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情緒支持與關懷。學生的回應也能增強老師教學的自信心與困難挑戰,從而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在其基礎上才能夠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師生雙方提供最大的發揮主體力量的空間,形成有效合力[6],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良好的溝通機制,不僅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權和被尊重感,也讓教師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滿足感和責任感,從而使其在學生的合作中獲得來自學生的正面情感反饋。教師應對學生心中充滿愛,愛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感情基礎,只有以愛育人,才能使師生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成長,形成優質高效的教育結果的師生關系。
現如今,教師絕對權威與學生機械服從的師生關系模式已逐漸被社會所淘汰,各種新型師生關系的出現都旨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現實情況告訴我們,只有構建積極情感應答關系,才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基礎。在此關系處理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提供給學生所需的情緒價值,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學生的所問所答,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關系只有充分體現個性、民主和發展精神,才是現代真正的師生倫理關系,才具有道德意義上的先進性[6]。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積極情感,才能構建積極情感的應答關系,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活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保障
首先,中小學學生正處于未成熟階段,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影響,教師在他們眼里更是神圣的角色,因此教師需要與學生構建積極的情感問答關系,從而保證更好地管理學生和課堂教學。其次,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僅限于知識的傳授和課堂秩序的管理,而忽視情感上的應答,那這樣的課堂效率注定是低下的,也將遲早被人工智能所替代[7]。最后,不同孩子的智力性向、性格特征、學習風格與需求、成長道路等都有所區別,教師應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方方面面。在具備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的條件下,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情,切合實際情況,從而制定學習目標,保證教學的有效開展。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可以達到最大效率的進步,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教師通過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內容,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學生也可以通過與教師的交流和反饋,能夠更有效地理解和消化所學習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完成學習任務。在師生積極情感的應答關系下,教師運用恰當合理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知識不斷地探索,以此達到教學目標。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激發其學習潛能。提高師生對教學活動的興趣,增強雙方學習的自信心,從而獲得教學成功,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反過來,也會更加鞏固師生之間的情感。無數的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師生關系越好,教學效果也就越好[8],因此建立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十分有必要。
(三)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依托
在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等背景引領下,我國政策指出,應把德育滲透到教師教育教學的全過程[9],人類嬰幼兒研究、腦科學研究不斷地發現,人應當有人際情感信息的溝通,當有恰當的情感應答關系時,才能夠產生諸如聯系感、依賴感、安全感、對情緒反應的敏感性、同理心等,這些對德行品質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條件[10]。在學校師生應答關系中,沒有建立健康的依戀關系,則會使學生形成“感情缺乏人格”類型,使之構成嚴重障礙,無法適應社會[4]。教師的“三觀”塑造著學生的“三觀”,教師的所思所想所為都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是適應社會,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肯定自己的價值。通過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可以有效化解學生的消極情緒,使學生的情感與各項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這就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
教學是一種雙邊互動的活動,在教師溫暖學生的同時也被學生治愈,使教師擁有職業幸福感,堅定教育信念。好老師和好學生是共生共存的,構建師生積極情感的應答關系,可以加深師生之間交流,促進雙方身心和諧發展。教師教學的真諦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應在學生遭遇挫折時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增強自信心和勇氣,使學生完成品德和態度的塑造。此關系的構建要求教師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教師應洞察學生問題背后隱藏的原因,以及具備解決這些深層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中小學師生積極的情感應答關系的形成策略
為追求真正有質量的教育,我們需要在深入課堂實施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滿足。我們應積極倡導培養師生之間積極情感的應答關系,在雙向互動中更加鞏固彼此的關系,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了人性關懷,達成感重于知的目的。在溫暖和健康的師生應答關系中,提高教學效率,完成知識與育人的重要責任,幫助兒童健康成長,真正實現愛生育生的教育目標。
(一)增強專業素養,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格魅力
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決定與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應答關系的關鍵要素。教師作為課程育人功能實現的主要角色,他們的專業素養將對教學實踐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外顯的專業素養與內隱的精神底色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情感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終身學習、廣泛閱讀積累、參與專業社群、不斷創新實踐,并尋求反饋與指導,不斷提高其專業素養,以展現自身魅力贏得學生的尊重。并且,教師在吃透教學內容的同時,也可以更加合理把握教學重難點,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伴隨著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教學水平的能力也越來越突出,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與良好師生關系的建構。
同時,與學生處理好關系也是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我們要提高教師情感人文素質,利用情感教育的作用,向學生展現教師獨有的人格魅力。教師可以通過在后天的生活環境交往中和他人相處中,提升和鍛煉情感能力,從而內化和凝聚為教師的以情感表征、人文氣質為核心的自我修養和道德品質。學習情感能力技巧,敏于覺知和體察學生的情緒反應及變化,并及時有效的作出應對,并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調整自己的教育內容與手段[4]。教師能否與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交往關系,不僅是判斷教師情感素質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標志[7]。只有老師擁有著深厚的文化素養、堅定的理想信念、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師德,自然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終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學生只有“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才能真正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的社會職責。
(二)注重情感教育,進行情感上的傾聽和交流
作為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應答時應明確感重于知,要從生命的內在性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情感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最基本的線索和渠道,教師要通過提升自身的道德敏感性,敏銳地發現學生的情感需求,做出恰當的情感應對。只有教師通過情感教育讓孩子們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健康的情感支持,才能讓他們建立健康的身心發展[11]。當教育缺失了情感,那學生將是沒有靈魂的,只有軀殼,有情感的教育更能增進教育的價值與精神意味。學生是有感情有生命的獨特個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情感,去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情感教育可以使增進教育的價值與精神意味的角色作用則愈加凸顯和重要,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能夠積極進取實現自我價值的人。
積極情感的真正意義就是教師對學生親切的態度,教師在與學生進行問答溝通時應使用溫暖肯定的話語與行為,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與尊重。同時,教師的表情、眼神和肢體動作都會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對學生的學習狀態而產生吸引力。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引導學生展露真正自我,在每一次情感交流中貼近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依戀感、安全感和歸屬感。教師應學會傾聽學生的需求,對學生具有同理心,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幫助學生彌補內心世界的缺失,達到精神世界上的充實。我們要營造一種信任、相互扶持的師生關系,給予學生情感上的關懷。在情感的傾聽與交流中關注學生的情感滋生,培育那些積極正向的情感,阻滯那些消極情感的滋生[5]。師生的情感關系必然是伴隨著師生教學關系而生成的,優化師生情感關系,是師生關系改革的現實要求[6]。
(三)改變交往方式,給予學生正面評價與指導
教師應設計符合學生個體認知與情感發展的規律以及個體間的差異開展教與學活動,改變以往的交往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聆聽學生對教師的需求和意見,及時改正不足,成為學生心中滿意的教師形象。運用語言交往技巧和非語言交往技巧,吸引學生的注意并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教師也要主動去了解學生,貼近學生,肯定學生,與學生建立民主型師生關系,給予學生充分的發表意見的機會,激發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把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整個過程中教師都要有耐心,尤其對學困生更要善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在課堂互動中,采用不同方式,想要完成高質量的教學,首先就要求師生雙方要緊密配合,不斷溝通。
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我們不能去急于評判對錯,過于直接的話語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首先,教師應該換位思考,梳理問題,去感知學生的立場、邏輯和情緒;其次,采用鼓勵式評價方法,對學生的所有的問與答給予肯定和尊重,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慰藉;最后,再引導學生找到正確方向,帶領他們走上理性的途徑。構建師生積極情感應答關系并不意味著一味地討好學生,而是要讓教師成為擁有“愛”的智者。教師在每一次的問答情境中的深度體察和換位思考,都讓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疼愛與呵護,從而使他們更加美好地綻放。構建師生積極的情感應答關系,促進師生之間進行坦誠對話與思想交流,我們可以借鑒“情感—交往”型課堂觀察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檢測教師的情感表達方式,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等等。
(四)營造良好氛圍,促進師生之間的深入討論
隨著建構主義理論在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中的日益深入,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被教師和學生所采納[12],教師可以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調動課堂氛圍,從而增加師生之間交流互動。同時,教師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合作意愿,也能培養學生對教師產生積極的情感。教師的教學狀態也是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關鍵,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在教學過程和與學生相處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時刻保持最佳狀態,給予學生充分的情緒價值,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在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為每位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權利和機會,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應答關系,在教學過程中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從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享受其中。只有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才能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學生才可以和教師沒有隱瞞地進行討論。教師的每一次鼓勵與肯定都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加坦誠、充分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培養師生之間的信任感,構建師生積極情感的應答關系。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專門的情感溝通平臺,從而提高師生溝通的機會和效果,促進師生之間的深入討論。師生之間自由表達、全情投入、坦誠互助,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從而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1]。
參考文獻:
[1]朱小蔓,王坤.“情感—交往”型課堂:課程育人的一種人文主義探索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5):17-25.
[2]馬多秀,郭耀揚.論鄉村教師對留守兒童的積極情感應答[J].教育科學,2023,39(5):90-96.
[3]朱小蔓.愛的聯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4]朱小蔓.關注心靈成長的教育——道德與情感教育的哲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鐘芳芳,朱小蔓.教師關切情感的邏輯及其實踐路徑——兼論當代師生關系危機[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67-74.
[6]王本陸.關于教學工作中師生關系改革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0(5):47-50.
[7]劉胡權.提升教師情感素質,構建良好師生關系——訪北京師范大學朱小蔓教授[J].教育科學研究,2019(3):5-9,15.
[8]鄧小明,卿明娟,黃心宇.試析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及其意義[J].教學與管理,2008(18):41-42.
[9]朱小蔓,王平.從情感教育視角看教師如何育人——對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8(3):83-88.
[10]朱小蔓.道德學習與腦培養[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8-11.
[11]馬多秀.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探析[J].教育研究,2020,41(8):150-159.
[12]高玲,張雪蓮.基于建構主義的師生關系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34):34-3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