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的命運被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結在一起,構建有效溝通與友好關系成為了公共關系領域的核心追求。然而,不同國家間意識形態、價值觀及立場的差異,猶如無形壁壘,影響著國際傳播的有效溝通與深度交流。如何找到一種能夠讓海外受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傳播途徑和方式,從而實現長期且穩定的國際傳播效果,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解題的關鍵在于巧妙平衡“充分闡釋”與“留有余地”之間的關系。這一平衡在信息傳播、溝通交流、創意表達等多個領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深遠意義。它不僅僅關乎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更深刻影響著受眾的理解程度、接受度以及后續的思考與行動。

“充分闡釋”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單方面闡述,也不是模式化或者絕對化的表達,而是要求我們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從國情社情、歷史背景、文化底蘊,到經濟發展、社會變化和政策舉措,都要充分、清晰、準確地闡述中國的立場、觀點和主張。我們要穿越偏見的迷霧,向世界傳遞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聲音。
在國際傳播工作中,“充分闡釋”也是實現有效溝通與深度交流的基礎。中國通過搭建平臺與舉辦一系列活動,如“一帶一路”國際文化節、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等,展示中國的書法、茶藝、京劇等傳統藝術。同時,通過新聞發布會、“感知中國”系列活動等,對中國的科技創新、環境保護、社會進步等成就進行全方位的展示。這些活動立體式、多元化地展現了中國的發展理念、道路選擇、制度優勢及文化魅力,有效破解了“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
在“充分闡釋”的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留有余地”是實現有效溝通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保障。“充分闡釋、留有余地”公共關系原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留有余地”意味著在信息傳遞時要避免信息過載,要給受眾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從心理學角度看,“留有余地”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和情感需求。認知負荷理論指出,過量的信息輸入會增加個體的認知負擔,影響信息處理和記憶效果。而適當的留白可以減少認知壓力,促進深度加工和長期記憶的形成。格式塔心理學中的“完形壓強”概念也解釋了留白為何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人們傾向于將不完整的信息補充完整,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傳播工作中留有余地、適度留白,可以有效避免信息過載,使關鍵信息更加突出,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核心內容。
“一帶一路”國際形象網宣片Belt and Road就是一個成功運用“充分闡釋、留有余地”公共關系原理的案例。該片通過明確的立場態度、清晰的概念闡述、生動形象的表述以及翔實的數據支撐,實現了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充分闡釋”。敘事過程中,該片并沒有直接灌輸信息,而是通過開篇提問的方式,引出“這世界上有很多路,你會選擇哪一條”這個問題,從而激發受眾的好奇心,引發受眾主動思考。這種“充分闡釋”與“留有余地”的和諧統一,不僅提升了海外受眾對“一帶一路”的認知與了解,還向沿線國家乃至世界傳達了中國的智慧與聲音。
在涉及爭議性話題時,“充分闡釋、留有余地”更是具有重要意義。人們可以通過“充分闡釋”提供豐富的事實和數據,而非直接表達極端觀點和絕對結論。這樣能為受眾提供判斷和思考的空間,反而更容易促進理性的、全面的溝通。國際傳播環境復雜多變,“留有余地”還可以幫助傳播者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不確定性。例如,在面對突發事件或危機公關時,傳播者可以迅速調整傳播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局勢和受眾需求。
其次,“充分闡述、留有余地”原理要求我們在表達觀點時要保持謙遜開放,尊重不同意見和聲音,同時注重以微觀敘事代替宏大敘事,將觀點轉化為故事,讓受眾得出結論。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2019年“創新經濟論壇”外方代表時指出,“中國古人就講‘溫良恭儉讓’,我們一直保持著這種態度”。面對復雜的國際輿論格局和公共關系事件,我們應在充分闡釋自身原則與立場的同時,適度留白,保持謙遜與開放,愿意傾聽他人的聲音,尊重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同時避免絕對化的言辭或過于宏大的敘事。
8月,2024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在北京開幕,來自130余個國家和20余個國際組織的2000多名青年代表齊聚一堂。論壇上,青年代表不僅講述了各自的故事,更將個人經歷融入到時代背景。在代際對話環節,中國航天員王亞平講述了自己從“飛出大山,邁向更廣闊天地”到成為首位在天宮課堂執教的太空教師的歷程。相較于直接羅列成果的宏大敘事,微觀敘事的以小見大,增強了傳播的真實感和親和力,激發了國內外受眾的好奇心,在多元敘述與對話中向世界展現了一個更加多維度、立體化的中國形象。
最后,“充分闡述、留有余地”原理強調成績與過程的表述要均衡適度,從而維護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當前國際輿論形勢復雜多變,如果單純聚焦于成績而忽視成績背后的艱辛歷程與應對策略,容易引發國外受眾的抵觸心理,其傳播效力也會受到較大削減。在闡釋成績、成就的同時,也應對實現這一成績、成就的具體過程和策略進行展示,在表達中留有一定余地,為其他路徑和選擇留出一定空間。這種做法將有助于提升受眾對傳播內容的客觀認知與真實感受,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以《行進中的中國》為例,這部由中宣部國際傳播局推出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重大外宣項目,同時也是國家廣電總局“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之一,深刻體現了成績與過程表述的均衡適度。該片精心挑選了貴州黔西南州布依族非遺繡娘產業發展、西北地區沙漠化治理與互聯網融合、云南省普洱市咖啡豆種植、上海期貨交易所通過金融產品助力海南天然橡膠產地扶貧等四大典型案例,通過貼近民生、深入基層的視角,生動展現了中國扶貧事業的壯闊歷程,以及非遺扶貧、生態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創新扶貧模式的獨特魅力。這部片子在拍攝過程中正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主創團隊敏銳捕捉時事熱點,增設專題篇章,聚焦快遞小哥、酒吧老板、大學畢業生等群體,以小見大,深刻揭示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行業的復蘇、企業的轉型以及民眾積極適應新生活的堅韌與活力。

《行進中的中國》這一作品成功踐行了成績與過程表述均衡適度的原則,不僅聚焦于中國脫貧攻堅戰的輝煌成就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經濟的快速復蘇,更以鮮活的故事深入剖析了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為全球觀眾提供了深刻而全面的中國發展故事。
在中國傳統水墨畫和書法中,“留白”被視為一種高超的藝術手法,可以讓作品“透氣”,使畫面更加靈動、富有層次感,體現了“少即是多”的美學理念。在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方面,“充分闡釋、留有余地”公共關系原理同樣適用。它強調在追求效率和完美的同時,也要注重平衡與和諧,為未知和變化預留空間,從而促進整體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在國際傳播中,我們應以深邃的洞察力和生動的敘事方式準確闡述中國立場與主張,同時保持謙遜、開放的態度,以小見大、更有溫度地講述在取得成果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之道。
責任編輯:趙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