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精神風范和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的紅色基因和精神血脈。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在理論邏輯、價值邏輯和內容邏輯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同時,二者在實踐中互動建構與同頻共振,即積極推進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利于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而積極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能夠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提供有效的承接載體。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思政課;契合互動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10-0013-05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革命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反復強調要賡續紅色血脈,用好紅色資源。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1]突出了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藏著豐富而獨具特色的黨史資源,既是中國共產黨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最好的教科書。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實現鑄魂育人主要目標的關鍵課程。深度發掘和高度整合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育人資源,并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對傳承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傳播好中國共產黨聲音和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的高度契合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之間是互契與互生的關系,二者遵循著相同的邏輯,即在理論邏輯上具有同源性、在價值邏輯上具有同向性、在內容邏輯上具有同一性。
(一)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在理論邏輯上具有同源性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具體精神樣態各異,有以英雄模范群體或個人來命名的,有以典型地區或地域來命名的,還有以重大歷史事件來命名的,但這些精神樣態在理論邏輯上是一致的,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所生成的精神成果。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生成的重要理論來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明確其精神內核、基本性質和功能導向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從孕育、形成到發展,始終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其蘊含的核心要素都是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2]同樣,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理論邏輯。著名學者張耀燦認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學科化和科學化的根本保證。[3]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必修課,也是一門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課程,意識形態性是高校思政課的根本屬性和內在要求。因此,從理論邏輯層面來講,高校思政課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同根同源。
(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在價值邏輯上具有同向性
作為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活力的紅色基因密碼,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一個邏輯嚴密、系統完備、主旨鮮明的理論體系,蘊含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理想信念、“篳路藍縷”的艱苦奮斗精神、“祖國高于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人民至上”的為民情懷、“敢創新路”的開拓創新精神等精神內核,集中體現了黨的價值導向和政治立場,具有信仰塑造、精神鼓舞和價值引領的育人作用,具有超越時空的強烈感染力、說服力、震撼力和強大的教育功能。因此,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素養和愛國情操,有助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作為凝心鑄魂的關鍵課程,高校思政課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4]高校思政課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大學生筑牢信仰之基、引導價值取向和培養意識形態斗爭能力。因此,從價值邏輯層面來講,高校思政課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同向同行。
(三)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在內容邏輯上具有同一性
作為中國共產黨優秀的紅色基因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一個具有內涵豐富和底蘊深厚的統一整體,具有互通交融、一脈相承的特質。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主要聚焦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和政治品格,涵蓋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理想信念、弘揚愛國主義、葆有為民情懷、涵養道德品格、堅持開拓創新等豐富內涵。高校思政課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特質是一致的,主要圍繞著這些內容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圍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歷史過程、鮮明特征和當代價值,提升學生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圍繞樹立正確的政治觀,主要講授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提高學生的時勢洞察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圍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重點講授“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讓學生深刻理解“四個來之不易”,提高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想道德與法治”系統講授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核心內容,引導大學生堅定崇高信念、追求遠大理想、繼承優良傳統、弘揚中國精神、錘煉道德品質。因此,從內容邏輯層面來講,高校思政課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交融互通。
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支撐
積極推進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能夠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信仰支撐、增強文化自信和賦予內在活力。
(一)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能夠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信仰支撐
信仰是人類特有的和最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也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5]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不斷確立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歷史。我們黨之所以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能夠戰勝各種艱難險阻而贏得勝利,關鍵在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在于構筑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貫穿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各個具體精神坐標,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靈魂。深入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含的育人資源,并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則是提升高校思政課信仰溫度和理論深度的應有之義。
作為大學生一門關鍵的必修課,高校思政課肩負著鑄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首先,從教學目標體系層面來看,高校思政課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講授,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個具體而生動的黨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讓大學生深深感受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的巨大魅力, 不斷汲取精神滋養、補足精神之鈣、積蓄精神動力。其次,從教材體系層面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是大學生使用的全國統編教材。統編教材保證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權威性、科學性與規范性的同時,由于部分教材內容高度整合和理論抽象性,導致大學生讀起來枯燥乏味。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為藍本,不斷挖掘教材所蘊含的紅色基因,使它呈現在自編的課件、教案和教學案例中。針對高校各門思政課的不同特點,找準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的切入點和結合點,這樣更好地實現紅色育人資源與教材體系的內在融合和相互轉化,有助于增強統編教材的價值引導力和信仰塑造力。再次,從課堂教學體系層面來看,高校應秉持“思政課走出去”的理念,實現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結合,避免理想信念說教化與思政課“孤島化”,有助于使大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接受百年黨史學習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能夠為高校思政課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而文化自信更是關系到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獨立性的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因此,堅定文化自信,實質上強調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不僅發源于馬克思主義,更是發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個結合”的精神縮影,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有機統一。積極推進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僅是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需要,更是提升高校思政課教材體系文化穿透力和教學體系文化引導力的需要。
高校思政課不僅幫助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而且要以文化人、培根鑄魂,幫助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首先,從教材體系層面來看,一方面要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的轉化;另一方面要在教材內容之外增加紅色文化資源素材以拓展教材范圍、完善教學內容,用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輝煌歷史中形成的精神基因和精神標識,闡釋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優勢,從而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載體端的文化自信。其次,從教學體系層面來看,不但要讓思政課教師提升思想覺悟、紅色文化素養和教學水平,確保“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而且要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資源支撐備課和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主導端的文化自信。[6]再次,從實踐教學體系層面來看,在原有校內實踐教學模式基礎上,積極構建訪談教學、現場教學、影像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等“四位一體”的新型實踐教學模式,讓大學生在紅色場館和紅色資源教育基地重溫百年黨史和革命精神的過程中,堅定高校思政課教學主體端的文化自信。
(三)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能夠為高校思政課賦予內在活力
目前,各高校從自身實際出發積極推進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思政課教學在理念更新、格局擴大和視野拓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思政課仍然存在教學內容不夠鮮活、教學形式不夠新穎和課堂教學缺乏活力等突出問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上好思政課提出了明確要求,他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7]要求思政課一定要和鮮活的歷史元素與現實元素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增強思政課感染力、吸引力和說服力的關鍵。作為中國共產黨獨特的精神血脈和精神品格,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以其特有的話語方式向我們敘述著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為思政課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教學資源和靈活多樣的教學場域。
首先,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豐富了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資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內涵豐富、形態多樣和分布廣泛。從縱向流變來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縱貫于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等時期,彰顯了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特質,展現出歷史的鮮活性和生動性。從橫向延展來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包括以英雄模范群體或個人來命名的精神樣態、以典型地區或地域來命名的精神樣態以及以重大歷史事件來命名的精神樣態,這些精神樣態是一個個鮮明具體的精神坐標,猶如鮮活的歷史鏈條,展現出內容的深刻性和時代性。通過深入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資源,并將其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利于進一步拓展課堂教學、支撐實踐教學和開展網絡教學。其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拓展了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場域。一方面要使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大學生生活、課堂和校園,另一方面要使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紅色資源中,讓“行走中的思政課”真正“活起來”,讓大學生真正“愛起來”。隨著網絡媒體技術的普及和高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開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數字化極大拓展了高校思政課的虛擬場域和現實場域,讓大學生在一個虛擬現實技術建構的紅色場景中接受教育,讓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如鹽入水、深入人心,從而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思政課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提供了獨特的承接載體
作為對大學生進行啟智潤心、培根鑄魂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使命。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夠深化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理論研究闡釋、助力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高效能弘揚、培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傳承和弘揚的重要群體。
(一)高校思政課能夠深化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理論研究闡釋
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這一科學概念后,學界高度關注,并從不同視角出發,圍繞其形成背景條件、核心要義、價值意蘊和實踐要求等方面展開研究。但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整體性理論研究闡釋、百年流變、形成主體、話語構建和賡續發展等基本范疇的研究還存在不足,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課教師是一支高素質、高學歷、具有多種學科背景的人才隊伍,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主力軍。與其他專業課教師相比,思政課教師更具有文化傳承和創新創造的天然優勢。思政課教師通過教學與理論研究,聚焦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生成邏輯、思想內涵、邏輯結構、價值意蘊、話語體系和賡續傳承進行整體性的邏輯論證和理論分析,對其蘊含的育人資源進行深度發掘,并進行時代闡釋和轉換,可以使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永葆青春活力。
同時,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獨有的學科優勢,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理論體系進行學理研究,實現理論研究成果反哺實踐教學,將科研成果應用到思政課教學中,增強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對教學研究的支撐度。[8]一是要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進行“正解”,即從大歷史觀和大黨史觀的維度來科學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形成邏輯、整體樣態、精髓要義與時代價值,準確把握百年黨史演變的精神品格、主流本質和主題主線。二是要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進行“細解”,即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按照育人目標和教學需求進行深度挖掘,整合各種類型的教學素材。可以從縱向流變和橫向延展兩個層面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進行譜系化、專題化挖掘與整合,形成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在關聯的資源和素材。三是要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進行“新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連綴起黨的百年歷史,縱貫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個時期。從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46個精神樣態來看,大部分產生于改革開放之前,但并不意味著這些精神樣態不會繼續豐富與發展。這要求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深度挖掘改革開放之前的精神樣態所蘊含的時代價值,而且要對改革開放之后的精神樣態進行學理闡釋和教學轉化。
(二)高校思政課能夠助力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高效能弘揚
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也是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平臺和渠道。與其他平臺相比,思政課更具有獨特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設置歷史悠久。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在延安創辦的學校就開設了中國革命運動史、社會發展史、科學社會主義、世界革命運動史等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學,積極調整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使思政課教學得到了全面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明確要求將紅色文化資源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要求高校通過采取靈活多樣化的方式開展紅色文化資源和“四史”教育“三進”活動。二是高校高度重視。高校黨委充分認識到推進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性,將其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意識形態工作計劃和課程規劃。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打好組合拳,建立健全由高校黨委書記擔任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協同管理的教育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實現高校黨委統一領導,院黨委配合,黨政工團等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協同合作的管理格局。三是師資力量強。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關鍵在培養一支理論素質高、教學理念新和專業能力強的教師隊伍。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教育部要求,高校逐步配齊了一支政治更強、理論更深、紅色文化素養更好、教學水平更高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關鍵性作用。四是制度健全。高校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障制度和評價制度。加強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進行督促指導和考核評估,通過實地指導、隨機抽查、調研訪談等方式,適時對相關部門開展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教育情況進行督導和考核。設立合理的經費分配制度,按照一定標準設立針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工作和教師隊伍建設的專項經費。高校思政課具有的這些獨特優勢,對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思政課能夠培養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傳承和弘揚的重要群體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只有在賡續發展和薪火相傳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青年大學生作為整個社會中最有青春活力、朝氣蓬勃的群體,是傳承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最重要群體和生力軍。青年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認同與否,決定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能否持續傳承賡續,直接影響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前途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極其重視青年大學生在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作用。他強調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的故事,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9]這為大學生傳承好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團結凝聚和教育引導大學生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載體,高校思政課是傳承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高校思政課的特殊性質和地位就在于能夠覆蓋所有大學生,能夠對大學生進行系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頒布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對各階段思政課的課程設置和學分學時作了明確規定。大學階段開設包括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等兩大類思政課課程,其中本科必修課程開設5門課程,同時,要求圍繞“四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開設選擇性必修課程,以保證大學生至少從“四史”中選修1門課程。基于此,一些高校專門開發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紅旗渠精神與紅旗渠紅色文化”“中國共產黨百年英豪”“中國共產黨百年精神”等選修課程。通過高校思政課教學,確保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傳播到每一位大學生,幫助大學生系統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生成邏輯、精神內涵、共生特質和價值意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強化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價值內化和情感認同,自覺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堅定傳承者、模范弘揚者和忠實踐行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6.
[2]王炳林,房正.關于深化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3).
[3]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4]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9.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
[6]馬福運,王瑤.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邏輯理路[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
[7]“‘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1).
[8]李意.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6).
[9]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
(責任編輯:王義祥)
Consistence and Interaction:Relevance Research of a long Line of Inspiring Principles for Chinese Communis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Li Shusheng
(School of Marxism,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A long line of inspiring principles for Chinese Communists is the noble spiritual style and unique spiritual mark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the red gene and spiritual blood of our Party to maintain the youthful vitality forever. There exists high-degree consistence in theoretical logic, value logic and content logic between a long line of inspiring principles for Chinese Communis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in practice, that i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a long line of inspiring principles for Chinese Communist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attraction, appeal and charisma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carrier for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a long line of inspiring principles for Chinese Communists.
Key words: A long line of inspiring principles for Chinese Communis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Consistence and inte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