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體系中的基礎環節,肩負著打牢學生思想基礎、健全學生人格、奠基國民共性等使命。但一體化建設在育人目標貫通、課程教學銜接、協同育人實施上存在的“卡點”“斷點”“散點”等問題,影響和制約著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我們深化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的理解,以圖從真正做到“心中有‘一體化’、心中有課程、心中有學生、心中有生活”的育人實踐中找到應對之策,踔厲“跑”好鑄魂育人接力賽的初中“賽程”。
【關鍵詞】思政課一體化 道德與法治課 實踐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又強調:“人的成長、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就跟人的生理發育一樣,所以要把這幾個階段都鋪陳好。”[1]7可見,在大中小學推進思政課一體化,需要處理好“一體化”與“各學段”的關系,運用系統觀念謀劃各學段思政課建設。初中是培育學生道德品格,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從一體化的角度審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方位和價值意蘊、分析課程實施中的現實困境并提出合理應對建議,是高質量完成初中階段思政課育人任務,為學生一生發展筑牢思想根基的重要舉措和保證。
一、一體化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意蘊
1. 應對挑戰,打牢時代新人思想基礎的迫切要求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也進入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但是,長期以來,各種敵對勢力從來沒有停止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他們下功夫最大的一個領域就是爭奪我們的青少年”[2]4。因1WIN7t60BXQSnA2vPyHceA==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加快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新征程對教育的使命要求,也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意義所在。
初中是人生的“拔節期”,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未“定形”;再者,他們身處網絡時代,擁有平視世界的底氣,更注重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精神體驗,其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質直接決定著他們能否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而錨定學生成長的這一關鍵階段,發揮思想政治引領和心靈塑造功能,為這一階段的學生“打底塑形”、固本強基,引導他們把黨、祖國、人民裝在心中,強化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識,筑牢中國底色,是新時代新形勢也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賦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沉甸甸責任。
2. 德法相濟,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是人之為人的基礎,也是需要一生“修煉”的素養,其養成絕非一日之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德育既是學生入學的第一課,也是學生離校前的最后一課,必須貫穿學生學習始終,貫穿學校工作各方面各環節。”[2]6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對道德與法治教育進行了一體化設計,以理解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課程主線,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修養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確保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學生發展各個階段得以持續作用,滿足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成長需要。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規定性承載了“一體化”的期望,也決定著學段育人的價值取向。這集中體現為在小學道德啟蒙的基礎上,順勢對初中階段學生系統進行進階性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教育,培養學生“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2]7。這也為將道德和法治素養一以貫之化育到后續學段、促進學生以大德成大業提供前提和保障。
3. 奠基“共性”,強化學生國家認同感、塑造國民共性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2]4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重在消弭青少年因成長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差異性以及超越個性所形成的多樣性,強化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和國家認同,塑造國民共性,使各學段的學生都能夠與中國共產黨同向同行、與人民同向同行[3]2。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恰是塑造國民共性的奠基課程。經由小學段從情感上認同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啟蒙,進一步指導學生通過理性認知學習,德法兼修,逐步建立起基于認知和情感認同之上的理想信念,即初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志向,讓“四個自信”扎根心田。也為學生在高中形成“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4]“衷心擁護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5]的政治認同做好認知、情感、思想上的鋪墊。
4. 瞻“前”顧“后”,種好“責任田”、提高教育針對性的現實要求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持續的、不斷進步的過程,學生必須在完成前一階段道德發展任務之后,才能順利開啟下一階段的道德發展[6]。我們要處理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序列性、持續性和階段性、遞進性等問題,增強鑄魂育人的針對性,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梗阻”或“地基不牢、地動山搖”境況。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應做到瞻“前”顧“后”,首先解決學生小學段遺留的道德發展問題,以此為基礎,種好自己的“責任田”,提升本學段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政治覺悟,為高中段學生道德發展、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夯實基礎,以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小初高順利“轉段”,接續完成“一體化”賦予初中段的立德樹人使命。
二、一體化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現實困境
由于升學考試等諸多因素制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在“一體化”推進中遇到了一些瓶頸,這既與一體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特征相吻合,又體現出自身學段的特點。
1. 育人目標貫通上存在“卡點”
大中小學思政課在育人目標上是共同的,沒有學段之分,都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圍繞這一共同育人目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根據初中學生成長規律和認知特點,確定了課程學段目標。但是,具體到教學實踐卻理不清育人目標的內在邏輯,沒能一以貫之地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課程目標放置到大中小學思政課共同目標中來統籌落實,再加上片面追求分數的功利驅使,在課程實施時出現了育人定位不準、疏離甚至偏離學段課程目標等“卡點”[7]。這樣,育人總目標、學段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的實踐理路不順暢,教學的分段化與整體性的關系處理不到位,不能始終如一做到緊扣“打牢學生思想基礎”的課程目標展開。
2. 課程教學銜接上存在“斷點”
學段銜接是實現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關鍵和基礎,只有解決好學段銜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才成為可能。實踐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尤其對學段間的前后銜接認識不到位,在處理上更是“力不從心”,常固守在初中的“一畝三分地里”精耕細作,往往只盯住初中“知識點”或“知識體系”,少有關聯小學高中教材、站在“一體化”的角度考慮自己的教學及評價銜接、統籌指導學生的道德體驗與實踐。伴隨新教材在起始年級的使用,課程內容的重復、脫節問題有很大改觀,但對于上下學段進階教育的“重復內容”、同一(相似)主題,教師往往缺乏必要的溝通和研究,致使前后學段教學在內容的呈現方式、理論的闡釋深度、情境的選擇運用以及方法的適配性上沒有拉開層次,造成“低水平重復”或“過度拔高”,不能為真正實現學段轉換、融通做鋪陳或留“伏筆”[8]。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等一體化鏈條上出現的銜接“斷點”, 是思政課一體化有效推進的現實阻隔。
3. 協同育人實踐上存在“散點”
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絕不是思政課一門學科、一個學段就能“包打天下”的。現實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基本困守“分而治之、各管一段”的“孤島”,難以打通學科,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因素,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難以整合活動,挖掘學校各類教育中隱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促進思政課程與活動思政銜接融通;無力調動一切可用育人主體和社會資源實現同頻共振,也無力拓展全時空實踐育人場域,構建“大思政課”教學格局。再者,社會不同領域存在一定的道德失范現象,使學生所學與在社會中所看所聽所感相抵牾,消解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容和效果,這更需要發揮多元協作及綜合育人優勢,協同各學段接續發力。但各種教育力量、資源的“散點”游離狀態,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面臨不小挑戰[3]5-6。
三、一體化視域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策略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與挑戰,只有放在一體化背景下才能找到更為有效的應對之策。
1. 真正做到心中有“一體化”
學生是完整且不斷發展的人,教師要心中有“一體化”,要從“為誰培養人”的高度基于人的成長來厘清“全程貫穿”與“學段差異”的關系。既要高屋建瓴,堅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根本指向,把握一體化建設的系統性和引領性,又要“司好其職”,以素養為導向抓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與“一體化”方向一致、精神相通、方法契合。
堅持育人目標與學段目標相統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要明確“打牢思想基礎”的學段目標定位,聚焦核心素養,將其分解細化成學段內不同年級的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一體化架構“課時目標—學年課程目標—學段課程目標—育人目標”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目標體系。同時,研判小學段的啟蒙基礎,明晰高中段政治素養的提升要求,保證教學始終指向育人目標,圍繞學段目標展開,讓“一體化”無“卡頓”地貫穿教學始終[9]35。
提升“一體化”的保障和實踐能力。區域有關部門要對已成立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研共同體或教研聯盟加強協調與管理,以切實的勇氣和魄力打破大中小學思政課幾乎“不相往來”的“斷點”困境,實現學段教師交流、備課、聯研“直通車”;精準把握學生的“認知起跑線”,知道其他學段在講什么、怎么講,將教學、教研一體化真正走深、走實。要改變“應景式”家校社協同育人做法,推倒學校與家庭、社區等空間上的“隔斷墻”,實現校內校外信息流動、資源共享無障礙。
2. 真正做到心中有課程
有什么課程,就有什么人生。心中有課程,就是著眼于學生的精神塑造,全面規劃“培養什么人”的課程體系,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上下互通、左右聯動、育人主體多元的課程育人格局。
發揮課程引領,強化思想認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堅守學段育人方位,在“引導學生明確‘是什么’、樹立‘四個自信’”的課程內容中鑄魂育人,教育學生認識社會,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實現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領和學生思想認同的形成以及人生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
增強“銜接”自覺,用好隱性課程。依據新課標理念,在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內學段銜接的同時,應主動“跨界”與高中乃至大學“接軌”,將初中課程內容置于整個思政課一體化體系中來實施,既“接”好又“傳”好育人的“接力棒”,促成課程實施逐級攀升無“斷點”“堵點”的理想狀態。對于“重復內容”、相近主題的教學,教師要利用一切條件和資源,加強與其他學段面對面教研的主動性,厘清“重復內容”、相近主題的目標維度和內在邏輯,開展“一體”教學,體現分層遞進、逐階遞升、螺旋上升,實現與其他學段“重復內容”、相近主題的有效呼應,保證教學恰到“火候”。扭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孤軍奮戰”局面,主動與其他學科教師等育人主體攜手整合、挖掘初中其他課程、活動、場景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道德經歷,設置主題或議題,開展“跨學科”課程思政教學,發揮所有課程、活動、資源、育人主體的教化作用和育人功能,形成協同效應,為學生的道德成長提供“肥沃土壤” [10]46-75。
3. 真正做到心中有學生
思政課一體化就是“放長”育人視線,將學生作為教學的原點和落腳點,在學生的心靈世界搞“建設”。因而心中有學生,就必須加強對“怎樣培養人”的理解,關切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即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實現生命的成長與完善。
關注生存狀態,了解學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初中生處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使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變得困難。“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引導學生。”[1]10要抓住初中生好奇心強、喜歡體驗和感受這一階段特點,引導學生放大格局、擴大視野、走出“小我”,正確對待自己的關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中體驗磅礴偉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清除思想“雜草”,放飛青春夢想[9]36。
遵循階段特點,創新適合的教學方法。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但講道理要講到與學生心靈共鳴、與主體認知心理匹配的“點子”上。相對于小學生而言,初中生的理性思維逐漸增強,教學應以體驗為主,善于借助道德體驗與實踐來回應學生關注的政治熱點、社會焦點、思想困惑。體驗強調情境的真實性,強調情境與教學內容的高度關聯性。教學要遵循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的形成規律,注重方法的學段銜接,依托具有統領作用的話題,聚焦核心內容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設置有效驅動學生的探究任務,設計促進課堂生成的活動,讓學生憑借任務回歸情境、參與活動、親歷過程、體驗感受,進而澄清認識、涵養心靈、生成素養、建立信仰。
4. 真正做到心中有生活
道德根植于生活又引領人的生活,過什么樣的生活與成為什么樣的人息息相關。心中有生活,要求教學“回歸生活”,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厚植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根基,過守秩序、有道德的生活。
“從生活中來”,要求解決的問題要來源于生活,是學生成長的真問題。問題既然來源于生活,就要放在生活尤其是學生成長的生活中去解決。因此,道德觀點、政治理論的闡釋和實踐要求不能拋開生活,居高臨下地講“大道理”,要從反映鮮活現實生活的“時代面孔”和“源于生活”的故事中“抽絲剝繭”、把握本質。“到生活中去”,就是看學生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過得怎么樣。因而教學的立意要高遠,讓學生內化“高于生活”的道理,不能止于課堂“坐而論道”。實踐是道德形成的根基。要實現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網絡云課堂互聯互通、多維協動,不斷拓展教學場域,善用“大思政課”,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覺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知、陶冶情操情懷、增強信仰信念,形成“超越生活”的思想基礎,以指導、引領自己的生活[10]290-291。
當然,心中有生活,絕不意味著教學可以過度強調生活化,以生活遮蔽德目,弱化價值性,也不能將道德知識概念化、孤立化。而應引導學生努力追求“高于生活”“超越生活”的生活,使道德知識猶如一粒粒文明的種子,在心底生根、發芽,開出絢麗的思想之花,結出豐碩的人生之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2] 習近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求是,2024(17):4-10.
[3] 韓震,陳亮.德育一體化的時代轉向與可行路徑——專訪北京師范大學韓震教授[J].教師教育學報, 2024,11(2):1-1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5] 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18)[2024-09-1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
[6] 謝娟,亓舒,楊婷.基于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德育,2024(3):15-19.
[7] 馬寶娟,張婷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問題與對策[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2):4-8.
[8] 丁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價值意蘊、辯證思維和實踐邏輯[J].中國德育,2023(14):5-13.
[9] 楊秀蓮,馬文琦.把握“三個關鍵”賦能思政課教學[J].人民教育,2023(23):34-37.
[10] 韓震,萬俊人.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本文系2022年度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中小學‘大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項目序號:31)、2024年度日照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一體化視域下中小學‘大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協同推進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2418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1.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教科研中心;2. 山東省日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