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指出,注重過程性評價,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2]3。教學評一致性作為課程改革的一種新理念,對于優化課堂教學評價、提升教學質量、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學評一致性視域下從評價目標、評價過程、評價方法、評價主體4個方面,探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路徑。
一、評價目標:關注核心素養,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評價目標是教學評價活動的指南針,它不僅指引著教學活動的方向,還確保了教、學、評三者之間的緊密關聯和一致性。小學階段是數學學習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數學教育不僅關乎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更影響著他們未來在數學領域的深入學習及實際應用能力。小學階段數學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如“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2]7,為教學評價提供了明確的框架和方向。
在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的內涵與要求,制訂明確、具體的評價目標,包含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以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將評價目標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從教學設計到教學評價,都圍繞這一目標進行,確保教學活動的連貫性和一致性;注重評價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
二、評價過程:發揮評價育人作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評價不僅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手段,更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的關鍵。為了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作用,教師需要重視“學”“評”融合,進行“因材施評”,并關注對“人”的發展,凸顯評價的人文關懷。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凸顯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狀態。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積極鼓勵與肯定: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肯定其在學習中的努力和進步。通過正面的評價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關注個體差異與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的評價和指導。通過關注個體差異和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其全面發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通過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學習需求,為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和幫助。
“學”與“評”的融合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的重要原則。評價不應僅僅是對學習結果的簡單判斷,也應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學習的一部分。通過評價,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三、評價方法:增強評價方法的適配性,重視運用評價結果的反饋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評價方法不僅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效的工具,更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改進的重要手段。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必須增強評價方法的適配性,并重視運用評價結果的反饋。
1. 有效結合多種評價方法,增強評價方法適配性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單一的評價方法往往難以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了增強評價方法的適配性,教師應有效結合多種評價方法,實現評價的科學性和全面性。
一是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通常通過分數、等級等形式來量化學生的學習成果,具有客觀、易操作的特點。然而,定量評價往往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習態度、合作精神等。因此,教師應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通過課堂觀察、學習日志、同伴評價等方式,全面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
二是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旨在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教學策略。總結性評價則是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后進行的評價,用于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可以確保評價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形成性評價來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如通過課堂小測驗、提問等方式及時明確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
2. 完善評價、反饋系統,形成評價長效反饋機制
評價結果的反饋是評價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為了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改進功能,必須完善評價、反饋系統,形成評價長效反饋機制。
一是建立及時、準確的反饋機制。教師應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同時,反饋應準確、具體,避免籠統、模糊的評價。
二是注重反饋的針對性和個性化。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反饋應注重針對性和個性化。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例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應重點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輔導;對于思維活躍但粗心大意的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養成認真審題、仔細檢查的好習慣。這種個性化的反饋有助于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三是建立評價結果的跟蹤與改進機制。評價結果的跟蹤與改進是評價長效反饋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定期對學生的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同時,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結果的討論和改進過程,培養他們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學習能力。
四、評價主體:構建評價育人共同體,讓多元主體協同參與評價
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以教師為主體,忽視了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家長等其他相關主體的作用。為了構建更加科學、全面、有效的評價體系,必須構建評價育人共同體,不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3],讓多元主體協同參與評價。
1. 學生自評:科學指導,合理反思
學生自評是評價育人共同體中的重要一環。通過自評,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反思,明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制訂改進計劃,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和合理的反思框架。
提供自評工具和方法。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評,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自評工具和方法,如學習日志、自我反思表等。這些工具和方法應涵蓋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習方法的運用、學習態度的表現等多個方面。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份自我反思表,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收獲和改進建議。
引導合理反思和改進。自評的目的不僅在于發現問題,更在于解決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反思,并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例如,在學習“圖形的變換”時,如果學生在自評中發現自己在圖形識別方面存在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造成困難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加強圖形識別訓練、多觀察生活中的圖形等。
2. 學生互評:積極互動,共同提升
學生互評是評價育人共同體中的又一重要環節。通過互評,學生可以了解同伴的學習情況和優點,從而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營造積極的互評氛圍,并設計合理的互評機制。
營造積極的互評氛圍。積極的互評氛圍是學生互評的基礎。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互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尊重同伴的意見和建議,避免評價過程中的負面情緒和沖突。
設計合理的互評機制。互評機制的設計直接影響到互評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互評機制。例如,在學習“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共同完成數據收集和分析的任務。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其他小組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數據的準確性、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展示效果的生動性等。
引導互評中的積極互動。互評不僅是對同伴學習成果的評價,更是對同伴學習過程的關注和了解。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互評中進行積極互動,關注同伴的學習過程和進步。例如,在互評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并幫助同伴制訂改進計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同伴的學習情況,從而建立更加緊密的學習伙伴關系。
3. 家長參評:鼓勵參與,有效監督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評價育人共同體中,家長也應成為重要的評價主體之一。
為了鼓勵家長參與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等方式,向家長介紹評價的目的、方法和意義。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適合家長參與的評價活動,如家庭作業評價、課外閱讀評價等。通過這些活動,家長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評價。
為了幫助家長更好地進行評價,教師可以為家長提供一份評價指南。這份指南應涵蓋評價的內容、方法、標準等方面,以便家長能夠準確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進步。例如,在評價孩子的家庭作業時,指南可以列出具體的評價標準和要求,如作業的完成情況、書寫質量、解題思路等。通過這種方式,家長可以更加客觀地評價孩子的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的通知[EB/OL].(2023-05-09)[2024-06-1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6/content_6884785.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李剛.以評導學、以評促學: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原則與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22(25):13-14.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辛寨學區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