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之下,各學科教育教學均在大力探尋減負增效之路。作為學校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實施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教學,讓高階思維課堂教學落地落實?如何針對學生的差異與需求,探索多樣化作業、豐富的課后服務?指向思維發展的小學數學趣慧課程對此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經驗。
一、內涵與意義
1. 課程內涵
“趣慧課程”是一種基于兒童數學思維全面發展,以著力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為目標的課程體系。該體系以“四大”課程任務群為載體,以班本、級部、人本、校本課程為實施路徑,整合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相關資源,進行學科整合、課例探索、家校合作、區域整合等實踐研究。
建構數學趣慧課程是基于學生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發展的需要。學校以國家課程為根基,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及數學思維的訓練,形成數學基礎類課程;以地方及校本課程為延伸,同時將數學閱讀貫穿始終,形成拓展類課程;以兒童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為出發點,以數學趣味性及跨學科運用為主,形成探索類課程;以數學文化為引領,以“做數學”為腳手架,發展“數學智慧園”實踐,開展“數學文化節”主題活動,形成數學綜合類課程,凸顯了課程內容的豐富性。
建構數學趣慧課程是基于學校特色辦學發展理念的需要。學校以“德潤益文,智繪童心”為辦學理念,圍繞“潤其德、文其言、益其智、雅其性、健其身、樂其勞”中的“益其智”,打造趣慧數學課堂,引領智慧校園發展。“趣”指課程體現“四趣”,即課程內容有樂趣,教學方法有興趣(課前激趣、課中融趣、課后延趣),課內外作業有情趣,數學實踐活動有雅趣。“慧”指課堂上體現“四慧”,即問題“慧”—向學生呈現有價值的問題,向學生借智慧,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不同層次的思維;情境“慧”—教學設計能夠反映復雜的任務和學習環境,使學習活動盡可能發生在現實情境中;思維“慧”—結合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小學生的高階思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學科學習;互動“慧”—師生、生生之間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在交流分享中互動共生,獲得多元的、整體的精神世界的建構。
數學趣慧課程從單一的“數學教師+學生”走向“各科教師+全體學生+家長+社會資源”,實現全數學課程育人、“全素養”提升,成為引領學生學習數學的新方式。
2. 實踐意義
(1)整體構建,拓展數學學科課程
學校圍繞“以德立人、以文化人、以智啟人、以美培元、以健塑人、以勞育人”的課程育人目標,構建了“六領域四類型”課程體系。其中,數學學科拓展類課程基于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及大單元教學理念,從閱享數學、趣味數學、樂游數學、指尖數學四大板塊拓展。課程體現了“培養興趣、訓練思維”的特點,立足學生實際需求,回歸學生實際生活,尊重學生自由選擇,通過繪制豐富多彩的課程,真正為學生提供學習經歷、點燃兒童人生。
(2)多元構建,以數學學科課程結構重整為中心,倡導跨學科教學
趣慧課程以數學學科課程重整為中心,多元構建,突破傳統的視域、學習方法和教學策略,從學科本位走向“全人發展”與“全素養”提升。通過跨學科融通整合和匯總相互關聯的學習素材,更加凸顯數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也更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視角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學以致用。
(3)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和能力
趣慧課程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層面的拓展,還關注學生思維品質和心智品格的培養,并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增進其跨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二、構建路徑
我們以班本化基礎課程為基點,以學生自選課程為生長點,以校本化課程為錨點,以拓展性課程為著力點,結合講好益文故事的“數學故事慧”,衍生出素養導向下的數學課程框架。
1. 整體課程規劃:基于思維進階全數學課程的整體架構
指向思維進階的趣慧課程,將數學課程進行大觀念的統整,在新課堂的處理上更傾向于大單元整體教學,在練習的設計上更注重一題多解、一式多練的變式教學,在思維進階的發展上更注重螺旋上升性,在教學的評價上更注重多元性,在課程的編排上更注重學科融合和跨學科教學。課程體系實現了重大轉變,由原本學科本位轉向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從單純注重知識與技能拓展為涵蓋數學閱讀等在內的綜合素質培養。從學科內學習轉向跨學科學習,為育人模式、評價方式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2. 設計重組:素養本位,從數學課堂走向數學課程
指向思維進階的趣慧課程,是從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和面向全體學生的需要出發設計的。學校基于兒童立場,始終將學生的思維進階和能力培養作為主要發展目標,從數學與生活、思維發展與提升、數學與人文、數學與科技四個主要方面,通過選擇與設置大問題,創設有趣味、有意義、有意思的任務。
3. 多維設計:突破樊籬,走向思維進階發展
(1)數學閱讀課程
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閱讀體系。從兒童的立場出發,開展繪本閱讀、數學科普,從數學文化的角度對數學進行全息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對數學學科進行整體架構,把數學課程體系從學科本位轉向對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的關注,從單一單調轉向全面綜合素養,從學科內閱讀轉向跨學科拓展閱讀。
(2)數學思維訓練
在變題和變式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在素養本位導向下,小學數學變式教學借助各種不同形式的變式,讓學生分辨并認識到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質特征及聯系,進而促使學生形成關于事物的科學概念。
(3)數學益智課程
通過數字類、益智棋類、益智學具類學具在益智課堂進行益智分享和益智競賽,實現益智課程落地。
(4)數學實驗課程
以社團活動為載體,以科學和信息技術課為主陣地,拓展學科融合和數學跨學科學習,開設趣味編程課程、數學信息技術實驗課程、數學創客實驗課程、機器人課程。
(5)數學實踐課程
在研學旅行、少先隊活動、綜合實踐中開展航空航天數學、旅游中的數學、家庭中的數學、節氣中的數學等內容的學習。
三、構建策略
一是基于素養,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數學課程構建,始終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構建全面的“趣慧”課程群;二是在實施主體上分為班本化必修課程、級部化選修課程、人本化精修課程、校本化綜合課程;三是在實施的策略上,以數學閱讀與益智學具為兩翼,以社團和托管服務為載體,推廣數學課程與跨學科融合的項目化學習;四是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數學的模型思維聚焦思維、發展能力。教師通XzHE3ReGbsy/MB7+bwRFiQ==過基礎課程、拓展課程、自選課程和綜合課程,引導和幫助學生主動經歷知識的發生、發現、發展的過程。學生能夠在觀察、思考、探索、操作、體驗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的本質,真正實現育人的目的。
1. 基礎類課程班本化必修
基礎類課程指基于學情、學生發展進行內容整合、模塊知識重組、學習活動策劃的大單元、大觀念、大主題的探索,即優化整合后每周固定的國家基礎性課程。比如,思維與創新領域的科技之光課程就是在信息技術課上,將數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以編程為主的特色課程,每周一節在信息技術課上完成。
2. 拓展類課程級部化選修
國家基礎性課程之外,根據該課程的特點,每周從該學科總節數中拿出1~2節不固定的課時數,由同級部同學科備課組教師一起開發與該學科有關聯的學生喜歡的內容,由任課教師負責組織,如思維與創新領域數學學科拓展類課程。基于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及大單元教學理念,從閱享數學、趣味數學、樂游數學、指尖數學四大板塊進行拓展。以學段為組織形式,每雙周從數學課程當中拿出一節課,課程體現了“培養興趣、訓練思維”的特點。
3. 探究類課程人本化精修
探究類課程的設置凸顯學校的“暖”文化,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個性化的需求,為每一名學生提供更好、更適合的發展,秉持尊重個性差異、推動多元發展、力求人人綻放的原則。通過兩個渠道開設,分別指每周三下午面向全校學生的“社團走班”和每周五下午面向課后服務學生的“課程超市”,共計10余門跨學科數學課程,如數獨社團、益智學具、小盧比實驗室、趣味數學、玩轉魔方、小兒編程、樂高等數學社團。
4. 綜合類課程校本化同修
教育的起點與歸宿理應是引領學生學會生活。兒童品德的塑造源自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會與感悟。綜合類課程就是將課程滲透進時間和空間以及學生的生活中,融合基礎課程、拓展課程、自選課程之后的綜合表現形式,以主題活動形式展示。課程開設體現了“四性”,即全員性、自主性、自然性、趣味性,以彈性課時實施,如4月的數學文化節和每周1次的各班級的講好益文故事(數學)。
數學趣慧課程讓學生體驗豐富多彩的課程、沐浴多元的學校文化,激發出異彩紛呈的體驗和感悟。趣慧課程,行有“慧”之教,育有“趣”之人,讓優秀的課程文化孕育出優秀的學校教育,讓學校成為師生幸福成長的理想校園,成為趣慧教育的樂園。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益文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