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傳統評價,多是基于觀課者的直覺印象,缺乏客觀、有力的數據,因此課堂評價都偏主觀。課堂教學智慧評價系統,是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詳細分析課堂教學結構特征的一種課堂洞察工具,重點聚焦課堂思維激發、互動交流兩大方面,協助教師定量診斷課堂教學情況。借助這一工具,教師可以更客觀、更具體地剖析課堂教學行為的發生,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改進課堂教學,最終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運用智慧評價系統課堂表現數據提升目標定位的準確性
初中語文學習目標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生特點、學習需求、教學資源、教學時間和評價方式等因素,確保目標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目標達成度的可測量化是一線教師特別期待能夠實現的,因為只有目標達成度高才能證明目標定位準確。
借助智慧評價系統課堂教學大數據分析報告,一線教師有望解決如何確定學習目標這一難題。智慧評價系統課堂表現數據可以收集和分析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和互動數據,如學生的發言次數、提問次數、回答問題的正確率等。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等;還可以了解學生的需求,如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學生對某個教學方法的喜好等。更重要的是,智慧評價系統可以計算出教師課堂上“目標定位”和“目標達成”的數值,從而較為精準地判斷學習目標定位是否準確。
在兩個單元的分析報告當中,筆者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先看第一組數據(見圖1)。
圖1的標注部分是智慧評價系統課堂教學大數據分析報告中馬克·吐溫《登勃朗峰》一課的數據。可以看出,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分值很高,但“目標達成”分值卻很低,是低于平均值的,這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筆者回看了課堂學習目標,也隨機聽取了部分學生的意見,得出了如下結論。
1. 目標符合課標要求,不代表符合學生的學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審美創造,要求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登勃朗峰》的一個學習目標是“欣賞課文語言,品味‘馬克·吐溫式’的幽默”。這個目標符合新課標關于審美創造素養的培育要求,目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個目標忽略了一點—我們學習的是譯文。譯文無法原汁原味地呈現作者的意圖和語言風格,例如,文中“車王”和“勃朗隊長”,是兩個喝醉酒的人,作者在原文中故意將“車王”說的法語、“勃朗隊長”說的德語直接譯為英語,以產生滑稽的效果,但是漢語譯文卻無法表現出來,只好用略顯生硬的語言稍加表示,這就使得學生無法品味出馬克·吐溫幽默的語言風格,所設的這一學習目標自然無法很好地達成。這就提醒教師,在確定課堂學習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教材的特點等。
2. 目標的表述,要選擇適合學生的語言
與圖1標注部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圖2的標注部分。
可以看出,圖2中標注部分的“目標定位”數值非常低,而“目標達成”數值卻高于此。這就促使筆者再去回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本節課是《岳陽樓記》的第二課時,學習目標有“理解課文內容,體味作者的思維激情”。新課標提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思維能力,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教師的本意是讓學生辯證地理解作者范仲淹的“覽物情”“悲喜觀”“憂樂觀”,從而培養學生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授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理解“遷客騷人”與“古仁人”的不同表現,并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討論,思維得到很好的訓練,事實上達到了教師教學的意圖,或者說與“目標”本質上是契合的。但是,目標中“思維激情”四個字,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學生無法理解這四個字的含義。因此,教師在表述學習目標時,一定要基于學生立場,而非教師立場。
利用智慧評價系統課堂表現數據來提升初中語文課堂學習目標定位的準確性,有著重要的價值。當然,智慧評價系統課堂表現數據主要通過師生課堂話語來分析,授課教師只能通過“目標定位”和“目標達成”的數值來推斷目標定位的準確性或需完善之處。如果可以增加一些分析的維度,例如,通過教師撰寫的“目標”的分析、與新課標的比對,評價教師目標撰寫是否符合課標要求;通過課堂上教學環節(內容)與目標的比對,評價教師教、學、評的一致性……也許教師會更受益。
二、運用智慧評價系統大單元分析報告優化教師的課堂理答
新課標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還包括語言運用,要求學生具有正確、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尤其要讓學生想說、敢說、能說。
教師拋出的話題有意思、有趣,學生有表達的動機,學生才“想說”;課堂文化開放、民主、包容、平等,允許說真話、質疑,學生才“敢說”;學生具備表達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還具備基本的學科知識,學生才“能說”。筆者認為,首先要做到讓學生“敢說”,教師如何鼓勵學生“敢說”?通過智慧評價系統課堂教學大數據分析報告,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復盤自己的課堂,進一步思考在課堂上如何鼓勵學生大膽參與。
1. 引導教師以“探問”替代“消極反應”
在智慧評價系統課堂教學大數據分析報告中,授課教師可以通過“教師的教學特點”中具體的數據呈現,清晰地統計出自己在課堂上的“積極話語次數”,并從“教師本堂課的教學特點小結”中,得到基于數據分析而產生的課堂調控風格的分析,以及教師對學生回答的消極反應,即“課堂負極氛圍”分值。而從“學生的課堂反應”相關數據中,授課教師可以看到學生發言情況的統計,如“發言時長”“發言人次”“發言的充分表達量”,進而思考前述教師的理答方式與學生發言主動性之間的關系,促使教師在其后的課堂教學中改進理答方式,用諸如“你是否可以嘗試從……的角度再想一想”這樣的探問型理答話語,代替“這個回答不夠準確”這樣的消極反應式理答。在不斷地反思與課堂實踐后,教師的課堂理答會更合理、積極,更能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在情感體驗方面才能更多地偏向正極,更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生的思維才能夠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
2. 促使教師運用“積極反應”的理答激發學生互動
教師“積極反應”的理答,包括口頭表揚、表示接受學生觀點等。口頭表揚是對學生回答的充分肯定,例如,課堂上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表示“你的回答特別有啟發性”。表示接受學生觀點就是充分利用學生的回答繼續下一步教學,例如,“剛剛××同學提到……那么在文章中作者是如何表述的呢?我們一起回到文章中去。”很顯然,這種理答方式很適用于課堂上對有價值、有質量的學生回答的回應。
智慧評價系統課堂教學大數據分析報告中的“弗蘭德斯(FIAS)互動分析”數據,清楚地記錄了教師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互動的情況,這個指標是用教師接納學生情感,稱贊、接受學生想法,發出提問的時間片段占比來衡量的。弗蘭德斯雷達圖更是將整堂課上教師的啟發性、教師正面回應學生、教師聚焦講授與提問、教師發問、學生表達穩定、師生話題交流穩定、學生發問等維度以雷達圖的形式呈現,并與常模數據進行比較。通過對這項指標的關注,教師可以發現“積極反應”的理答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產生或增強主動發言的欲望,增加師生教和學行為互相轉換的次數,提高師生話題交流的穩定性,促進課堂教學深度思考的發生。
教師積極正面的理答方式,能在課堂上有效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盡情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有“敢說”的前提,才有“想說”的欲望、“能說”的可能,才能真正將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落到實處。智慧評價系統課堂教學大數據分析報告能基于數據促使教師直面課堂教學中理答方式的問題并加以優化,從而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大膽輸出。
新課標強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評價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并且指出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評價方式的變革”。智慧評價系統工具的開發及應用,可以幫助教師從客觀的角度審視課堂教學,憑借大量翔實具體的數據,找準切入點,更好地改進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匯景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