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是指人們在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時所具備的思維能力和思考方式,而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的作用。學生在閱讀中能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形成辯證思維,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對文章內容的講解上,忽視了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在閱讀中思辨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互動交流等方式增強思維能力,提高閱讀效率。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以“教”為中心,往往只注重學生對教材知識的吸收和理解情況,而不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1]。在這種情況下,初中生很難從本質上掌握知識要點和核心內容,這就導致初中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不能夠真正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就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閱讀理解能力[2]。語文閱讀教學以其豐富的文本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思維空間,為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說思結合—促進理性成長
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感受語言的情感美時,使學生的言語獲得理性成長。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理性覺醒”階段,同時也是一種“半夢半醒”階段,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夢”,不讓學生的感性之夢被打破,同時要引導其逐步成熟,逐步養成理性思考能力[3]。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進行深度閱讀,不僅關注文本的表面信息,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義,作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以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做到理性思考。
“說”是思維的外顯,是檢驗思維深度與廣度的有效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引導學生將說與思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說中思,在思中學,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見解和疑問。通過口頭表達,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同時也能從同伴的反饋中汲取新的思考角度,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維體系,此外,還可以組織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授《白楊禮贊》一文時,引入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一幅荒涼高原上挺立的白楊樹圖片,或播放一段描繪黃土高原壯麗景象的音頻,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隨后,教師提出問題:“在這片看似單調的高原上,白楊樹為何能如此引人注目?它象征著什么?”這樣的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初步思考文本的主題和象征意義。閱讀階段:在學生閱讀《白楊禮贊》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邊讀邊思考,注意文中的關鍵詞句和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關注白楊樹的外形特征描述,思考作者為何用“力爭上游”“偉岸”“正直”等詞語來形容它,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如白楊樹與楠木的對比,以及白楊樹與北方農民的相似性,從而深入理解文本的象征意義。討論階段:閱讀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全班交流。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特別是對白楊樹象征意義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如“你認為白楊樹象征了什么”“你從白楊樹的形象中學到了哪些品質”,通過討論,學生不僅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能傾聽其他同學的見解,從而拓寬思維視野,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思辨階段: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可以提出一些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如“有人認為白楊樹的形象過于理想化,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在當今社會,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是否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文本,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總結階段: 教師應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強調《白楊禮贊》中白楊樹所象征的堅韌不拔、力求上進的精神品質,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品質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個人經歷相結合,撰寫讀后感或心得體會,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提升思辨能力。
二、引發質疑—促進批判閱讀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文本提出疑問,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獨立的見解和判斷。批判閱讀的核心在于對信息進行分析和評估,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了解作者的觀點,還需要識別潛在的偏見和邏輯漏洞。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質疑,不盲目接受文本中的信息或觀點,而是要學會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質疑可以是對文本內容的疑問,也可以是對作者觀點的挑戰,甚至是對自己原有認知的反思。通過質疑,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閱讀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體,而非被動接受者。
以《醉翁亭記》為例,這是一篇描繪自然景色和抒發情感的經典散文。導入階段: 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巧妙的問題設疑,激發學生對《醉翁亭記》的興趣和好奇心,例如,教師可以提問:“‘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么?”這個問題直接觸及文章的核心,既是對文章主旨的概括,又是對學生思維的挑戰,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思考。閱讀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邊讀邊思,勇于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關鍵詞句、修辭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變化,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學生可能會質疑:“歐陽修為何自稱‘醉翁’?他是否真的醉于酒?”或者“文章中多次提到山水之樂,這背后是否隱藏著更深層的含義?”這些問題都是對文本內容的深入挖掘,能夠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審視文本,進行批判性閱讀。討論階段:在閱讀結束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全班交流,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相互啟發,共同解答疑問。深化階段: 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如“你認為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所表達的樂觀態度是否過于理想化?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態度是否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這些問題旨在引導學生跳出文本框架,從更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視角去審視文本傳達的核心思想。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涵和外延,也能夠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總結階段: 教師應肯定學生在質疑和討論中的表現,指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思考自己在思辨能力方面的提升和發展。
三、突破原知—感受文本魅力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通過對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突破原有的閱讀知識,進而讓學生感受文本的魅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能夠被選入教科書的文本,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在選材和語言表現方面都有著深厚文字造詣。不同的語言表達方法、不同的句子結構、不同的遣詞造句,所創作的作品都是不同的,都有獨有的魅力,教師要集中精力引導學生突破原有的認知,去感受其中的特殊魅力[4]。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教師可以利用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地利用寓言故事具有較強情境性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一個游戲的空間,讓其能夠在該空間中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表演,在重現情節的過程中,讓學生進入故事情境之中,感受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教授《三顧茅廬》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扮演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其中,以扮演劉備、諸葛亮的兩名學生為主角,其他同學扮演關羽、張飛等角色,讓學生按照劇情的情節進行創作,并對臺詞進行相應的改編。在表演中,教師要適時地提醒學生要注重動作的流暢、協調,并要全身心地投入演出中。在演出中,學生可以更加直接地理解《三顧茅廬》故事中的道理,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無論辦什么事情,想要成功都不容易,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輕易放棄,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也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渴求賢能需要以禮相待、知人善用。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師要注重培養初中生語文閱讀學習能力,從而為初中生日后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打下堅實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要善于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來提高初中生閱讀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 林賢,華昊南,葉鋒.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析——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老王》為例[J].漢字文化,2023(23):120-122.
[2] 李雪靜.開展項目式學習,推動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以《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10):37-39.
[3] 丁煥.小組合作學習視角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先人胸襟”主題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24(5):28-30.
[4] 池春紅.激發閱讀興趣,增強閱讀體驗,促進深度學習——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亞太教育,2022(21):91-94.
(作者單位:1.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卞橋鎮初級中學;2.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思源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