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核心素養導向,倡導學習任務(群)設計,驅動深度學習。筆者以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為例,立足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的獨當之任,著力于“文學閱讀”的“體悟”(人物形象)學習過程與“創意表達”的“創用”(“活用”“化用”)學習過程,以四個高度相關的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結構化學習任務貫通教學過程,實現“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即體用相生,體用合一。
【關鍵詞】明體達用 體用貫通 體用合一
《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屬于“文學閱讀”范疇,具有“文學閱讀”屬性。這篇文章是《故鄉》中的一段插敘,題目“少年閏土”是選入教材時加上的。文中塑造的少年閏土是一個聰明伶俐、見多識廣的農村少年。“我”(家里的少爺)與少年閏土形成鮮明對比,而少年閏土又與中年閏土形成強烈對比,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
一、基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定位的“體用合一”學習任務設計與思考
基于“文學閱讀”的定位及新課標相關年段的學習要求,《少年閏土》一課的教學,筆者主要設計四項學習任務。
1. 學習任務一:品味事例,體會形象
課文第6~18自然段,閏土給“我”講雪地捕鳥、看瓜刺猹、海邊拾貝、看跳魚兒四件新鮮事。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特點并作批注。
【說明】本任務側重于“體悟”:聚焦典型事例,想象畫面,品味語言,體悟人物形象與特點。
2. 學習任務二:情景還原,演繹新鮮事
選擇一件新鮮事,小組合作分角色模擬表演“講新鮮事”場景,還原當時情景,表現人物特點。
【說明】本任務側重于“活用”:通過分角色模擬表演“少年閏土講新鮮事”的場景,活化課文語境,體驗故事情景,加深對新鮮事與人物形象的體悟、理解。
3. 學習任務三:創意表達,補充新鮮事
如果補充第五件新鮮事,請你創編一個片段,聯系上下文,注意要符合當時當地情況,體現人物特點。
【說明】本任務側重于“創用”:指向“文學閱讀”的獨當之任—“創意表達”,基于文本語境—“阿!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引導學生移情體驗,在聯系之前四件新鮮事的“體悟”與“活用”的基礎上,進一步遷移運用,以少年閏土的身份創編補寫第五件新鮮事,恰到好處地基于文本落實“創意表達”的學習任務與目標,指向核心素養的達成。
4. 學習任務四:拓展比較,反思人和事
課文寫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閏土、初次相識時的閏土、給“我”講新鮮事的閏土。你從中認識到一個怎樣的少年閏土?閱讀《故鄉》關于中年閏土的節選片段,思考:中年閏土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對比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巨大變化與差異,你有什么感悟?完成表1。
【說明】本任務側重于體現“貫通”:第一,體現的是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對比學習的貫通。學生用前面三項學習任務的“體認”與中年閏土的形象進行對比,震撼之余,思維被深度激活,深入思考中年閏土變化巨大的根本原因,從而深刻體認魯迅文學深刻的思想性與批判性。第二,體現的是“明體”與“達用”的貫通。少年閏土的“體”(體認其形象特點)成為閱讀與體認中年閏土形象特點的基礎,而中年閏土的“體”又讓人反觀與反思少年閏土的形象、少年“我”的形象,體用相生,體用貫通,加深對封建禮教和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度審視與批判!
結合新課標對“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相關年段的要求來看,顯然,學習任務一(品味事例,體會形象)切合新課標中的“學習品味作品語言、欣賞藝術形象”學習內容要求;學習任務二(情景還原,演繹新鮮事)切合新課標中的“復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節, 積累多樣的情感體驗”學習內容要求;學習任務三(創意表達,補充新鮮事)切合新課標中的“學習聯想與想象,嘗試富有創意地表達”學習內容要求;學習任務四(拓展比較,反思人和事)切合新課標中的“走進廣闊的文學藝術世界,學習品味作品語言、欣賞藝術形象”學習內容要求[1]。
二、基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定位的“體用合一”學習過程再現與評析
1. 品讀新鮮事,體會人物鮮明形象
教師以“雪地捕鳥”為例,指導學生品味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形象特點。
(1)出示“雪地捕鳥”語段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2)品味事例中的關鍵詞句
從一系列的動詞(語段中加點的文字)中,引導學生感受少年閏土經驗豐富的人物特點。從“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中,引導學生感受少年閏土見多識廣的人物特點。從“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中,感受“我”對少年閏土的敬佩與羨慕,側面襯托出少年閏土聰明能干的人物特點,同時也表現出當時“我”的孤陋寡聞與失落心理。
【評析】這里的學習過程著眼于調動學生已有經驗,運用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品味關鍵詞句”來感受人物形象、體悟人物特點。“體中用,用中體”的“體用合一”的思想體現于這一常規的學習過程之中。
學生遷移“雪地捕鳥”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另外三件新鮮事。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品味關鍵詞句,從看瓜刺猹、海邊拾貝、看跳魚兒三件新鮮事中體會少年閏土純樸、善良、機智、勇敢、勤勞能干、生活豐富等特點,感受閏土繪聲繪色地講新鮮事的情景和“我”對閏土豐富多彩生活的羨慕與向往。
【評析】“體用式”語文學習,強調舉一反三,強調學中用,學以致用;強調用中學,用以致學;強調體用相生,體用合一[2]。遷移“雪地捕鳥”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另外三件新鮮事,體現的是學法遷移,學用結合,體用合一。
2. 情景還原,分角色模擬表演“講新鮮事”,體驗當時場景
有了前面“品讀新鮮事,體會人物鮮明形象”的學習基礎,教師出示文中插圖(見圖1),創設一個講述一個傾聽的情境,學生很快融入其中。于是,學生兩兩合作,一個扮演娓娓講述新鮮事的少年閏土,一個扮演托著下巴,聆聽少年閏土講述新鮮事的神往的“我”。少年閏土講述的四件新鮮事,就這樣一件件地予以“情景還原”。學生設身處地,全身心投入其中,入情入境,跨越時空,與少年閏土和“我”通過文字美好地“境遇”了。學生身臨其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樣的學習活動把文字轉化為情境,實現了主體的深度閱讀,學生在情景模擬演繹中移情體驗,獲得深刻而豐富的閱讀體驗。
“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講新鮮事’)”是一個綜合運用型任務。這一任務的完成,需要運用之前的學習成果—把握人物形象特點,才能貼近人物角色,走進人物內心,傳神地表達人物情感。所以,這里的“用”,即“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講新鮮事’)”是對前面所教所學的綜合運用,并通過這樣的“用”深化所教所學,促使學生在情境化的實踐活動中實現創造性地發展。
【評析】這一生動的沉浸式體用課堂學習過程,變“串講串問”為兒童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分角色模擬表演故事),變“用問題教”為“用任務教”,依托文本語境,基于故事情境,通過任務驅動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跨越時空、情景再現、體驗角色、模擬表演,從而入情入境,深度體驗。課堂效果妙不可言,實為“體用合一”所創生的美好課堂境界!
3. 在創意表達實踐運用中,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
在品讀及表演少年閏土講述四件新鮮事后,教師基于文本內容,引導學生遷移運用、模仿創造,以少年閏土的口吻創編第五件新鮮事,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悟,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
學生創作1:
他眉開眼笑地用手比畫著一個圓,繪聲繪色地說:“我告訴你,我們那兒沒有你們這種買的玩意兒,都是自己做的,最好玩的就是那用竹枝等編成的小球,名叫蹴鞠。我們幾個村子的小孩就在那松軟的沙地上踢它,可好玩了。我們為了分出個勝負,總會挖兩個小洞當球門。誰先踢進對方的洞里,誰就贏!但是啊,有時潮起得晚,洞總是被浪頭打沒了。因此挖洞也是一種快樂,改天我帶你玩那蹴鞠,你一定很喜歡的!”
“蹴鞠?那是個什么呢?好玩嗎?”于是,我的心里充滿疑問。
學生創作2:
等潮汛退了之后,很多小動物稍一不留神,就留在了沙灘上。這時,你便赤著腳,拿個小鐵鏟,拎個小鐵桶,把它們“捉拿歸案”。什么都有:螃蟹、魚、貓眼螺……拿到貓眼螺,別急著放入桶中,用手一擠,那水就“滋滋”地噴了出去。也有些臥沙蟹,受到傷害時會迅速臥沙。這時,拿起你的鏟子,跟它們來一場“生死極速”……
從以上創作來看,學生能夠聯系上下文,恰當地運用任務一中對四件新鮮事的學習經驗,以少年閏土的口吻,結合當時當地的情況,創編出一個個充滿童真童趣的精彩的新鮮事,讓我們進一步感受一個見識豐富而又活潑可愛、聰明能干、機智勇敢的農村少年的形象,體會“我”與閏土兒時短暫而又真摯的友誼,以及對他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至此,反復朗讀“阿!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相信學生對作者當時這一番感嘆一定會有更深的感悟。
【評析】如果說前面任務二是通過“演”(分角色模擬表演)的方式來實現“體用式”深度學習,那么這里則是通過“創”(創寫第五件新鮮事)的方式引導學生再次移情體驗及創意表達。基于文本語境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少年閏土的身份與口吻來創編第五件新鮮事,此任務極具挑戰性與創造性。從學生完成的作品來看,“體用相生:體生用,用生體”的“體用合一”學習方式所產生的良好效果又得到了充分驗證。
4. 在拓展閱讀比較中,認識魯迅作品與思想的深刻與偉大
引入《故鄉》中關于中年閏土的文段,可以讓學生對比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巨大變化與反差(見表2),從而深度認識封建社會對農村窮人的束縛、壓迫,認識魯迅作品思想內涵的深刻性,進一步開展“走近魯迅”單元主題學習。
【評析】如果沒有這一拓展性閱讀學習任務,之前的教學只停留于對“少年閏土”的形象感悟上,并沒有深度觸及“走近魯迅”的單元主題,顯然局限了文本的閱讀價值。同時,也制約了本單元后面幾篇課文(《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的深度學習。
綜上所述,“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的深度學習,需要設計相互關聯結構化且體現其獨當之任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的實施要注重“體用相生,體用合一”,更為精準有效地指向任務的達成與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7.
[2] 王祥連.體用合一:語文課程培育核心素養的基本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24(1):56-59.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中小學重點課題“小學‘體用式語文’學習范式建構研究”(課題編號:B/2023/03/1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實驗小學(崇文路校區)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