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四點追蹤”為教師基于STEM理論探索出的支持幼兒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策略方法,包括追蹤“問題點”、梳理問題,追蹤“著力點”、設計方案,追蹤“生長點”、制作實施和追蹤“賦能點”、反思項目,促使幼兒主動學習,自主建構經驗,最終實現師幼共同成長。
【關鍵詞】STEM教育 探究性學習 興趣
探究性學習是幼兒STEM教育的本質屬性,強調幼兒通過體驗、探究、實踐,運用創造性思維探索解決問題,整個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也是問題解決的過程。教師立足STEM教育理念,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將探究性學習融入整個活動過程,培養幼兒主動探究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在大班“大玩家”主題活動的背景下,幼兒對軌道產生了興趣。教師在區域游戲中投放了材料“滾珠軌道”,幼兒專注、耐心嘗試擺出不同軌道讓彈珠滾動起來,直線的擺法對他們來說太容易,弧形和直線聯合的軌道小球無法滾動……于是,幼兒結合玩過山車的經驗,提出想要用更多的材料制作一個更長、更刺激的“過山車軌道”。基于幼兒的興趣和問題,我們確立了STEM項目活動“搭建過山車”—以探究興趣和問題驅動貫穿始終,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促使幼兒主動學習、自主建構經驗,最終實現主動發展。
一、追蹤“問題”點:梳理問題,點燃幼兒探究興趣
STEM項目強調讓幼兒圍繞真實、有意義的驅動性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探究式學習活動,幼兒探究的深度取決于解決問題的深入程度。大班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提出的問題呈現散點不成鏈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基于幼兒的經驗和需求,梳理出有意義的、可探究的問題,以問題點燃幼兒的探究興趣。
1. 關注幼兒,捕捉興趣
在初次搭建過山車軌道時,幼兒生發了“軌道搭起來了總是倒下,怎么辦?”“軌道太短了,小車一會兒就到站了!”“軌道怎么能加長?”“能不能不用手推,讓小車自己跑起來?”等問題。面對幼兒零散的問題,教師有意識地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對問題進行分析、識別,提出共性問題,聚焦到一個或幾個興趣點上,為幼兒提供一個真實解決問題的機會。通過集體談話,我們將問題聚焦在“如何設計一條刺激又安全的過山車軌道”上。
2. 價值判斷,梳理問題
驅動性問題是一個項目活動的靈魂。教師從之前游戲的真實情境和幼兒的經驗出發,結合幼兒的討論,通過課程審議問題的價值,梳理出了本次項目活動的驅動性問題:(1)什么是過山車?你們見過的過山車長什么樣?想設計什么樣的過山車軌道?(2)搭建過山車軌道還需要哪些材料?(3)過山車軌道上的小車為什么可以滾起來?(4)怎樣搭建可以讓小車在軌道滾起來?
二、追蹤“著力點”:設計方案,喚醒幼兒工程意識
STEM項目中擬訂工程計劃是工程實踐活動不可或缺的環節。在活動之初,幼兒并不完全具有明確的“工程意識”,因此,教師聚焦解決問題的著力點,引導幼兒針對驅動性問題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讓幼兒成為項目的主人。
1. 聚焦問題,暢想玩法
“幼兒有一百種語言、一百種思維方式。”搭建“過山車軌道”是一個復雜的工程,當幼兒面對搭建中出現的問題覺得難以入手時,教師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幼兒鏈接已有經驗,積極動腦、大膽想象、暢所欲言,對搭建過山車軌道的相關問題進行“會診”。
教師提出問題:“你們用什么材料搭建軌道?”
“你們需要在哪里搭軌道才能讓軌道延長?”“怎么搭軌道可以讓小球滾起來?是自己一個人搭還是邀請好朋友一起搭呢?”
帶著這些問題,幼兒各抒己見,進行了第一次的思維碰撞討論。最后,幼兒決定以材料選擇和過山車造型為依據分組,小組合作尋找不同的軌道材料,設計不同形式的過山車軌道,活動由個人游戲計劃過渡到小組合作計劃。
2. 小組計劃,多元表征
合作學習是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小組都表達了搭建“過山車軌道”的不同方法,教師賦權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跟進和解決問題。每次交流和嘗試后,留給幼兒充足的時間運用繪畫、圖標等方式,記錄自己的想法,既讓自己的具體思維形象化,又便于與同伴進行玩法碰撞。同時,借助兒童會議,每組派一名幼兒代表分享本組關于過山車軌道的設想和發現,有的將直線軌道和曲線軌道組合在一起,有的設計了壘高的軌道,有的設計了螺旋軌道。分享交流將小組經驗擴散為整體經驗,在支持幼兒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幼兒經驗的疊加和生長。
三、追蹤“生長點”:制作實施,助推幼兒建構經驗
伴隨活動中不斷涌現的問題,秉承 STEM 教育理念,教師不斷優化項目組織路徑,將數學經驗、空間造型、科學知識等經驗的“生長點”,合理地融入幼兒探究性學習中。
1. 巧搭支架,鏈接生活經驗
結合軌道的設計,幼兒展開了第一次實驗。但小球并沒有按照大家設想的路徑滾動,散得滿地。如何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和遷移新經驗讓幼兒解決問題,成了支持幼兒探究性學習開展的關鍵。幼兒園的滑梯和過山車軌道結構類似,教師抓住這一關鍵點,從滑梯入手,組織幼兒近距離觀察、親身體驗滑梯,并討論兩者的相同之處,大家一下子就發現了問題所在,小球滾起來的奧秘在于“坡”的斜度!結合新經驗,幼兒利用教室里的積木、椅子等物品進行探索,增加軌道傾斜度,使小球順利滾到終點。
2. 活用資源,遷移游戲經驗
隨著多次搭建,軌道越來越長、越來越復雜,幼兒發現了新問題:已經增加了軌道的長度、寬度,可是小球依舊沒辦法順利地到達終點。鏈接STEM工程思考,教師圍繞出現的關鍵問題,通過投放材料、擴展經驗等方式讓幼兒自己探索答案。
教師在閱讀區投放了繪本《過山車,真過癮》《彈珠軌道》供幼兒翻閱,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斜坡與動勢能的關系,解決滑梯斜坡架設的問題。教師巧搭支架,打通了問題點和經驗點,幼兒也在矛盾和質疑中找到平衡。結合戶外活動的觀察和繪本中的知識經驗,幼兒通過科學實驗,找到了問題所在。他們再次動手改造軌道,借助桌椅、柜子增加斜坡的坡度,將圓紙筒、PVC軌道、紙板、積木等不同材料連接起來搭成了斜面軌道。作品從平面轉向了立體,軌道變得更陡了,小球滾動的速度也更快了,大家順利地讓小球從高處往低處落,到達終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5—6歲幼兒“能通過探索并發現常見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或者影響因素”。針對“小球為什么滾不快”這一問題,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在科學區投放了更多不同材質的小球、積木、管子、紙筒等材料,讓幼兒通過“同坡不同球”“同球不同坡”的實驗,在觀察、對比與分析中發現球的體積、質量、光滑程度和斜坡高度對小球滾落速度有不同的影響,積累了關于摩擦力、重力等方面有益的知識經驗(見表1)。
3. 工程優化,拓展學習經驗
實驗和改進是STEM項目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雖然通過科學實驗解決了讓小球在軌道上滾起來、滾得快的問題,但是小球總是沖出軌道怎么辦?通過討論,幼兒提出可以為軌道制作“防護欄”,用紙板或者積木將軌道兩側圍起來。開始時,幼兒使用的是積木,但是發現積木不貼合軌道,且容易倒。經過反復調整,幼兒最終選擇可以改變護欄彎度、貼合軌道且容易粘貼的紙板,用紙板把軌道圍起來,小球就能順利通過了。大家在游戲過程中還發現,有一些彎道沒有護欄,但小球也能順利通過。通過對比不同的彎道,幼兒發現,比較平緩的坡道,小球行駛得慢,所以不會飛出軌道。最后,大家還在終點處設置了圍欄,確保每次游戲最后小球都順利到達終點。在一次次探索中,幼兒對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反復回顧分析,最終形成了更具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案。“過山車”作品經歷了不斷的調整、優化和迭代,幼兒的工程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工程活動不僅是一個“作品”,更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追蹤“賦能點”:反思項目,實現師幼雙向成長
1. STEM視角下支持幼兒探究性學習的教師行為反思
“挖興趣”是幼兒探究性學習的起點。興趣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促進幼兒探究學習。幼兒探究的內容既可以來源于幼兒的好奇心,也可以來源于共同生活中的隨機事件,還可以來源于幼兒談論或討論中的“焦點”,更可以來源于幼兒在探究中遇到的某個問題。教師在與幼兒共同游戲生活的過程中,始終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善于發現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開展活動。
“拋問題”是幼兒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教師鼓勵幼兒提問,同時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困難、發現新興趣點時,也要恰當地抓住幼兒拋過來的“球”,通過觀察、傾聽,以引導式追問、開放式提問等方式把“球”拋回去。“拋問題”既可以幫助教師更準確地了解幼兒的發展,也可以促進幼兒深度思考,將幼兒的活動引向更深層次。當然,教師在準備“拋問題”時,應巧設探究留白,鼓勵幼兒質疑,讓幼兒主動參與討論,親自探索驗證。
“搭支架”是幼兒探究性學習的保障。STEM視域下幼兒探究性學習是一個持續、復雜的過程,教師需要準確分析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的情感、態度、認知、能力發展,適時介入,做出適宜的支持性回應。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討論的方法支持和引導幼兒進行猜想和假設;通過提供材料、創造條件支持幼兒深入探究;通過多元表征和評價的方式幫助幼兒反思活動、拓展經驗等;通過運用“活動日志”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自評和互評,用“觀察記錄”“學習故事”等方式對活動實施進行評價等。
2. STEM視角下探究性學習中的幼兒成長路徑
自主探究,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幼兒的游戲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活動中,幼兒探究了怎樣讓小球滾起來、怎樣讓小球不亂跑、怎樣搭建才能讓小球順利滾到終點等問題。這些問題有的來自教師的提問,有的來自同伴的建議,更多的則來自幼兒在游戲中自然產生的需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多次反復操作,不斷調整搭建方式,尋找合適的替換材料,體現出了積極主動、認真專注、敢于創新的思維品質。解決問題的過程給幼兒提供了充足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機會。
堅持不懈,提高合作交往水平。活動中,幼兒的交往是和諧友愛的。在探究給軌道加寬、加護欄、延長的時候,幼兒有商有量;當軌道完成需要帶小球滾動時,幼兒輪流排隊驗證,整齊有序;探究失敗時,幼兒一起找問題,毫不氣餒,不斷調整方法材料;當小球成功到達終點時,他們能夠為同伴的成功而喜悅。
分享交流,助推學習經驗生長。通過分享照片、視頻、表征記錄,幼兒與同伴交流討論,共同回顧游戲內容,梳理探究過程,總結提升探究經驗。在幼兒的表征記錄中,有與同伴分工合作搭建過山車軌道的場景,有一起發現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有總結自己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的記錄。自由表達與分享映射的是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幼兒不僅可以收獲別人的經驗,還可以助推自身經驗的生長。
參考文獻
[1] 水冰沁,姬生凱.STEM理念融入幼兒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以“小貨架”活動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2(12):67-74.
[2] 蔡婷怡,譚尚謙.基于兒童興趣的大班STEM建構項目指導——以“我的夢想小鎮誕生記”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24(4):89-92.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課題“以STEM項目活動提升幼兒工程思維的行為研究”(項目編號:23105)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