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落實江蘇省學前教育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幼兒園音樂課程存在幼兒不自主、教師高控,課程實施缺乏游戲態度和游戲精神,教師忽視兒童音樂素養和能力的提升等問題。教師應突破困境將游戲精神貫穿于幼兒園的各類各項音樂活動中,用游戲化理念重構教師的教育觀、重構音樂課程資源庫、重構音樂課程實施的方式方法以及實施路徑和課程評價體系等,將游戲精神融會貫通于幼兒園音樂活動中,促進幼兒審美能力、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課程游戲化 幼兒園音樂活動 實踐困境 優化路徑
江蘇省2014 年出臺《關于開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通知》,本文中的“課程游戲化背景”指的是基于上述文件的區域性幼兒園課程改革探索工程。課程游戲化是引領幼兒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游戲觀、課程觀,推進幼兒園課程實施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前教育規律,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并最終從整體上提升幼兒園整體教育質量的系統工程,是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倡導的“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的深度貫徹。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不是以游戲的形式表現幼兒園課程,而是強調游戲精神在課程中的體現。虞永平教授認為,課程游戲化不是要將幼兒園中所有的活動都變為游戲,而是要讓游戲精神深入各種類型的活動之中,用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對相關課程進行游戲化重構,將游戲的理念與精神逐漸滲透于幼兒園課程的提升、改造和完善中。
在落實學前教育課程游戲化理念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們更多關注課程游戲化如何在區域游戲、美術活動、環境創設等方面實施,而對音樂課程的具體開展少有涉及。筆者希望通過實踐研究將課程游戲化的理念植入幼兒園音樂課程中,將游戲精神貫穿于幼兒園的各類各項音樂活動中,用游戲化理念重構、優化幼兒園音樂課程,在實踐中探索路徑、突破困境。
一、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的問題審視
1. 音樂活動缺乏自主性和自愿性
“兒童自身的學習目標”替代“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是游戲化最為核心的價值。陳淑琴認為,在對幼兒實施音樂教育時將游戲化和活動化的方式運用其中,就是音樂活動游戲化。在音樂活動游戲化中,幼兒主動、自發自愿、愉快且不知疲倦地參與音樂活動,在活潑輕松的過程中學習和感受音樂[1]。但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常見的情況是,選擇什么樣的音樂或者做什么樣的游戲都是教師說了算,教師是音樂活動的絕對權威,幼兒只是音樂活動的跟隨者或擁護者。比如,在大班“春天來了”班本主題課程活動中,教師以自己的經驗為幼兒選擇《柳樹姑娘》《春雨沙沙》等歌曲進行教授。之所以憑自身經驗選擇音樂活動,是因為,首先教師認為幼兒無法確定音樂活動內容,音樂活動不像區域游戲,可以由幼兒自由自主選擇;其次,教師認為音樂活動的實施方式和游戲活動設計也應該由教師確定,教師擔心幼兒選擇的游戲活動設計會比較簡單或者復雜,不利于把控和開展。由此可以看出,音樂活動中幼兒在確定活動內容上的主動權和參與權無法得到保障。這種以教師意愿為主導的音樂活動往往忽視了幼兒的主體性,其活動主題、活動形式甚至規則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教師成人化的主觀意識限制和干預了幼兒主體性的發揮,活動中教師明顯處于領導和權威地位,幼兒活動缺乏自主性、自愿性,幼兒無法自由探索、創造,無法獲得愉悅的游戲性體驗。
2. 音樂活動缺乏游戲態度和游戲精神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認為:“游戲的態度比游戲本身更重要,前者是心智的態度,后者是這一態度的現時的外部表現。”[2]但在幼兒園的日常音樂活動中,游戲化模式往往是“教學”重點,“游戲”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而使用的工具和手段,游戲的本體性價值以及“游戲精神”被忽略。中班音樂活動《小毛驢》是深受幼兒喜愛的歌唱活動,教師在進行活動時希望通過襯腔的節奏幫助幼兒掌握歌曲的整體韻律,于是設計了“我來唱你來拍”游戲—教師唱一句歌詞,幼兒跟著把后面襯腔節奏拍出來。很明顯,這個游戲是教師為實現掌握歌曲韻律這一目標的“教學工具”。這種帶著游戲帽子的“游戲”違背了游戲精神,是真正的“假游戲”。這種傳統的音樂活動,游戲與音樂課程沒有實現真正意義的融合。在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中,教師的目的不是把幼兒培養成音樂家,而是希望他們在享受活動本身的同時獲得愉快的審美體驗和游戲性體驗,所以,音樂活動應用“我要學”取代之前的“要我學”,教師應更加關注幼兒是否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成長。
3. 忽視兒童音樂素養和能力的提升
許多教師都認可音樂教育更重要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塑造、學習方法的優化和能力的提升,以及運用音樂更好地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素養,但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就很容易聚焦到歌唱的準確性、動作的合樂性、作品理解的正確性等知識技能的問題上。例如,大班音樂活動《小狗抬轎》是一首敘事性的歌曲,教師通過游戲化的語言使這首歌以故事的形式展開。由于歌曲段落多、歌詞內容多,教師為幫助幼兒更好地記憶,通過清唱引導幼兒注意聽歌詞,并借助圖譜逐步掌握歌詞等。但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過分糾結于歌詞的記憶,忽視了歌曲的趣味性、音樂性,以及兒童在活動中理解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幼兒階段是審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幼兒階段進行藝術啟蒙教育對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們應在實踐中鼓勵、提倡更多教師在預設目標的基礎上,更多地轉向關注幼兒的審美體驗,以及活動對幼兒的藝術熏陶。
4. 忽視音樂游戲環境及一日活動中的音樂軟環境
“我們重視環境,因為環境有能力去組織、提升不同年齡者之間的愉悅關系,創作出美好的環境,提供變化,讓選擇和活動能更臻完美,而且環境的潛能可以激發社會、情意和認知方面的種種學習,這些皆對幼兒的福祉和安全感有所助益。”[3]但在幼兒園實際教學中,音樂游戲環境往往是形式大于內容,教師更多地關注“我們有音樂區域環境”而沒有深度研究“環境是否能支持兒童的學習”。比如,大班教師用紙盒做了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投放在表演區,這些材料結構高、操作性弱、使用價值低,幼兒無法開展更高級、更復雜的游戲,只能簡單、重復擺弄游戲材料,這樣的游戲區域無法支持幼兒欣賞美、創造美。
許多教師抱怨沒有時間進行音樂活動,其實一日生活中可以充滿各類各級音樂教育。比如,入園時播放一些輕緩的背景音樂,讓幼兒沉浸在藝術氛圍里,安定幼兒的情緒,陶冶幼兒的藝術情操;飯前等待環節,可以帶領幼兒跟著音樂做一些有趣的律動,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現;睡前播放舒緩的音樂,不僅能夠助眠,也能夠幫助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欣賞美、感受美。
二、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的價值向度
1. 提高幼兒審美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理論上講,游戲與音樂課程分別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價值核心,而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是在充分挖掘兩者共同價值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將其融合,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在江蘇省學前教育課程游戲化理念的引領下,幼兒園音樂課程將游戲精神融會貫通于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并在快樂的體驗中提高審美能力,獲得全面發展。
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重視的是兒童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以及在活動中的審美體驗。教師應通過游戲化音樂活動,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并對音樂活動充滿興趣。幼兒在有趣的音樂活動中親身體驗、感受藝術,同時通過音樂欣賞和創造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這種自由自主愉悅的體驗又促進幼兒對音樂活動的渴望,幼兒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得以快樂成長,主體性得到回歸,音樂表現力和審美能力得到提升。
2. 改變教師兒童觀、教育觀,提高專業素養
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強調發揮幼兒的主體性,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中,教師應引導、支持幼兒在游戲化情境中發揮主體性。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尊重幼兒的主體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自流。相反,課程游戲化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思考如何從音樂知識和技能的灌輸者、傳授者的身份中抽離出來,變為幼兒音樂活動的合作者、游戲化環境的引導者和支持者。
三、幼兒園音樂活動實施的優化路徑
以游戲精神為起點是幼兒園音樂課程的本質,筆者在實踐中本著“回歸兒童本位,關注幼兒生活”的思想,通過課程游戲化理念重構幼兒園音樂課程,豐富幼兒園音樂課程建設的理論,提升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素養,優化幼兒園音樂課程,全面提高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
1. 重構教師教育觀,強調“兒童為本”理念,改變音樂活動中的“高控”行為
支持教師對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進行深入學習,通過概念辨析厘清課程游戲化的精髓,用課程游戲化理念重構教師教育觀,將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根植于思想中。對標游戲精神,解析以往的音樂活動案例,通過觀察、一對一傾聽等,進行案例問題分析、反思,找尋“高控”的原因,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2. 重構幼兒園音樂課程資源庫,構建符合幼兒需求的園本音樂課程資源庫
鼓勵教師、幼兒、家長共同參與,建構幼兒園園本音樂課程資源庫,資源庫采用共享機制,通過“影、音、物”資源支持幼兒園工作坊和班級音樂角的開展。遵循以兒童為本的理念,由幼兒通過商量、投票等方式選擇喜歡的音樂、歌曲以及樂器等。然后將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音樂資源庫,包括電子資源庫和樂器資源庫,方便一日活動各環節、區角以及集體教學活動使用。提倡教師、幼兒和家長相伴成長,讓資源庫支持幼兒、教師、家長的共同學習。
3. 重構音樂課程實施方式方法,激發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
通過教研、反思、研討、觀摩等方式幫助教師厘清思路,支持教師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激發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在實施音樂課程過程中,遵循“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理念,支持幼兒自我選擇學習內容、自我規劃學習任務、自我控制學習行為、自我調節學習結果,激發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
4. 重構音樂課程實施路徑,強調跨學科學習范式
每學期通過項目學習開展迎新年童話節、慶六一等小型或大型演出活動,支持幼兒通過項目學習的方式,自己選擇劇目、商定角色,自己制作服裝道具,自己排練、演出,教師通過觀察適時介入,有效支持幼兒在活動中獨立思考、自主選擇,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5. 重構音樂課程評價體系,讓幼兒成為自身生活的主人
本著尊重兒童個體差異的原則,通過過程性評價關注每個兒童的發展,通過縱向評價看到兒童自身的進步。在用觀察、訪談、作品分析、量表測查等傳統方法進行課程評價的同時,利用馬賽克方法進行評價。用這種不同視角結合在一起的方法,凸顯評價中兒童的參與性,讓兒童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
幼兒期是人生的基礎期,正確的美育對幼兒人格塑造、個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要樹立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觀,將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滲透到幼兒園音樂課程的方方面面,讓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和實際需求,激勵、啟發幼兒對音樂的感知、鑒賞、理解、表現和創造,讓幼兒在有趣的游戲中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并對藝術產生熱愛和共鳴,在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發展的同時全面提升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淑琴.幼兒游戲化音樂教育(幼教版)[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24-27.
[2] 約翰·杜威.我們如何思維[M].伍中友,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129-139.
[3] 卡洛琳·愛德華茲,萊拉·甘第尼,喬治·福爾曼.兒童的一百種語言[M]. 金乃琪,等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73.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公園巷幼兒園)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