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作文時,經常讀到學生寫友情的情節(jié),大致都經歷“友好—矛盾—和好”的情感波折。而且,學生友誼即使一時出現(xiàn)裂痕,他們也會自行修復,“相逢一笑泯恩仇”,不需要成人介入。極少有學生把矛盾化解訴諸老師。
我們老師是不是感覺很沒有成就感?
如果沒有成就感就對了,因為我們不要自以為是地“提供幫助”。
小伙伴之間沒有成年人關系中那么多的利益糾葛,口是心非,大多有經驗的老師都能拿捏到位,進退有度。小孩子間的雞毛蒜皮,簡單純凈,幼稚可愛,由他們自行解決就好,老師的干預反而會顯得畫蛇添足。再說了,老師忙于解決學生之間的紛爭,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分身乏術,你能解決得了那么多事兒嗎?還真以為自己管得越多就越好?
納西姆·塔勒布在其著作《反脆弱》中提到一個詞“天真的干預”,指的是在沒有充分理由或理解的情況下對系統(tǒng)進行的干預。在一個復雜系統(tǒng)中,過度干預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后果。簡而言之,有些東西,其實是有自己的調節(jié)能力的,你貿然干預,反而會壞事。
教育上“天真的干預”的例子屢見不鮮。
有老師喜歡事必躬親,展示自己的精明能干、雷厲風行,對細枝末節(jié)指手畫腳,對具體事務不遺余力,掃地、排桌椅、擦門窗、看自習課,動不動親臨安排,坐鎮(zhèn)指揮。于是,我們看到:老師整天揮汗如雨,學生做事效率卻原地踏步;老師勤快地做事,學生卻袖手旁觀;老師越是不放心不放手,學生越是無所適從……以檢查學生的執(zhí)行力為名,行滿足老師的指揮和控制欲之實,表面功夫爐火純青,耗費時間左右折騰,這種被稱為“盯”“關”“跟”的管理方式,就是“天真的干預”。
有一種“天真的干預”,卻被蒙上了“愛”的面紗,貌似溫情脈脈,實則是護犢溺愛。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本是老師關愛學生的應有修為。有班主任老師為應付學校常規(guī)檢查不扣分,辦公桌抽屜、講臺邊隨時準備好文具、紅領巾,一旦學生缺什么,馬上毫不猶豫地跟上補充。可是,我也發(fā)現(xiàn)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現(xiàn)實,即每天都有學生“忘帶作業(yè)本”“忘帶課本”“忘記作業(yè)”,丟三落四,習以為常,且無所謂。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不是與我們的“天真的干預”有關呢?
想到這里,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老師的愛,像一張網罩住學生的方方面面,“愛”得密不透風,“愛”得令人窒息,反而會把好事變成壞事——學生“只要求權利,不履行義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都以為是天經地義,缺責任少擔當。這種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天真的干預”,很容易把學生變成“巨嬰”。
我們反對“天真的干預”,并不反對干預。很多情況下,過度干預與干預不足往往并行不悖。什么時候應該擔心干預過度?塔勒布認為,如果一個復雜系統(tǒng)自身具有一定的反脆弱特征,那么在一定程度內,它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你就不需要干預,你的干預有可能反而增加了系統(tǒng)的脆弱性,從而傷害了整個系統(tǒng)。這就需要足夠的智慧來把握契機,講究
策略。
可能有老師認為,學生上課不專心致志,愛做小動作,理應及時干預,以絕后患,不能被一些喜歡搗亂的學生帶偏了節(jié)奏。于是,老師停下上課的節(jié)奏,放下教學的內容,把整個教室里的注意力都聚焦到對個別同學的處理上,想用義正詞嚴評判出是非曲直,把“消極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以儆效尤。理智地想一下,恐怕是一廂情愿而已。
入職之初,我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語文課上常常把班級事務、紀律等方面的事情扯進來;班會課上,又大談特談語文學習的方法、意義和策略,不知不覺地把語文課與班會課攪和到一起,語文課不像語文課,班會課不像班會課。尤其是,語文教學內容有時竟無法完成。直到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用一句俗話善意提醒我:“上課要提效,不要老跑調”,我才如夢初醒,及時止損。所有的教學都是教育。我們不否認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但是語文課和班會課畢竟各有側重,處理不好,就是互相干擾,自然低效。
回過頭來看,上課時,當有學生與老師準備唇槍舌劍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冷處理——延遲干預。老師不要主動去“配合”個別學生的表演——那就相當于為之助興,推波助瀾了。避開針鋒相對,不要被個別孩子的犯錯行為“亂了方寸”。須知,上課時有個別學生不專心,做小動作,純粹是正常現(xiàn)象,待到大家都心平氣和再來思考怎么做不遲。
延時效應,就是天真干預的另一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懂得拖延并延遲干預的人是有智慧的。
進行干預的并不見得高明,能防止嚴重問題出現(xiàn)的人才是英雄。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也有類似的表述,例如《鹖冠子》中的如下記載:
暖曰:“王獨不聞魏文王之問扁鵲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y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閭。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于諸侯。’”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魏文王問扁鵲說:“你們兄弟三人誰的醫(yī)術最好?”扁鵲說:“我大哥水平最好,我水平最次。因為大哥在病害沒有形成的時候就除掉了,所以最默默無聞;二哥在小病的時候就把它治好了,所以就是在小地方出名;我水平最差,都是要動大刀子才能治好病,所以名聲在外。”
教育,又何嘗不是這樣?好的老師有預見性,干預得當,如行云流水;反之,看上去頻頻干預,忙得不亦樂乎,地動山搖,可能反而是不值得提倡的“天真的干預”。
有位老師分析“學生學不會”的原因,其中有一個我們意想不到又無法接受的答案,我讀了之后頗有感觸,抄錄在此:
“教師太勤奮,導致學生學不會。”
一是教師因忙于“出試卷、布置作業(yè)、檢查批改作業(yè)”這些所謂“正事”,從而沒有時間和精力研究課標、鉆研教材,造成學生學不會、成績差,導致教師為了提高分數(shù),采取加大作業(yè)量的惡性循環(huán)。
二是教師片面認為多上課才能提高學生成績,于是擠占、挪用藝術類課程、課外活動時間補課。備課充分的優(yōu)秀教師,一節(jié)課就能讓學生學明白內容;倘若他未認真?zhèn)湔n,即使正課講、自習課講、課前飯后講,學生也搞不明白。
所以,不要總是歌頌老師的“勤奮”,事物的發(fā)展往往會過猶不及。老師的“勤奮”過量過度,成為“天真的干預”,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