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近年來,龍巖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圍繞地方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現實需求,深化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提高技工院校辦學質量,培育了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技”動能。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技工院校5所、在校生1.47萬人,畢業生就業率99%以上,其中超過85%的畢業生在本地就業,與京東等51家企業開展“訂單班”“冠名班”合作,進入校企合作企業就業學生比例達100%,就業對口率90%以上,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龍巖市技能人才總量達31.5萬人,占就業人口總量的24%,其中高技能人才達8.12萬人,占技能人才總量的25.77%。2023年龍巖市高技能人才增加值同比增長42.15%,在省對市人才工作目標責任考核中位居福建省第一。主要做法如下。
聚焦各方優勢和需求,構建“產教科用”融合互促機制。即:教師解決企業技術難題;企業幫助教師提升應用創新能力;教師“以研促教”提升崗位技能教學勝任力和實踐實訓指導能力;企業深化成果轉換;校企共建實訓平臺,幫助學生快速獲得崗位技能,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形成了技工院校以“智力”服務企業,企業以“物力”支持專業的合作特色。
(一)共建特色產業學院
指導技工院校根據縣域產業發展特色設立產業學院,共建了新羅區未來城產業學院、經開區智能制造產業學院、長汀產業學院和數字產業學院等,把學校辦進工業園區,推動“產城人”融合發展。以數字產業學院為載體,建成全國首家“抖音數字技能學習中心”,集數字化人才培訓、創業孵化、新媒體與電商運營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年培訓互聯網營銷師2000人以上,孵化直播達人超500人,支持帶動就業5000人以上,助力產業發展,獲評全國數字技能提升優秀案例、全省機關體制機制創新百優案例。以經開區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為載體,建成全省首個職業技能提升中心,為企業制定“一企一策”個性化培訓方案,年均開展社會培訓2.4萬人次以上,經驗得到福建省推廣,并連續兩年在福建省績效評價中榮獲第一名。
(二)共建技師工作站
指導技工院校中每個專業群分別在相應企業建立技師工作站,為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改造和科研創新提供平臺,校企合作年申請專利至少7個以上,各種技術服務每年保持在15項以上,有力推動重點行業、企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同時,以技工院校中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等為載體,成立企業服務技術團隊,聚焦企業及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服務及成果轉化。2023年校企合作申請專利7項,協助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攻關年均保持在15項以上。
(三)共建校企實訓平臺

鼓勵企業建設生產性實踐基地,促進技工院校進一步完善工學交替學生培養模式,全市技工院校每年選派學生到龍工集團、福龍馬、長汀金龍稀土等市重點企業跟崗實習超3000人次,把課堂搬進企業。與此同時,技工院校引進京東集團、上汽集團、美的集團、奇瑞汽車等企業,合作建立了“京東實訓基地”“閩生源烘焙中心”“奇邁汽車實訓基地”等校中廠,以生產任務展開教學,實現學校課堂與企業課程的無縫對接。
(四)共建技能培訓基地
大力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指導技工院校與重點企業開設“永定班”“漳平班”“京東班”“龍鋼班”等訂單班和委培班,實現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與此同時,龍巖技師學院與龍巖市消防救援支隊共建全省首個“消防技能學院”,簽訂“消防員定向培養”合作協議,累計培訓人數超3000人次;與龍巖市總工會共建“工匠學院”,獲批首批“福建省工匠學院”。
整合利用“政校企行”教育教學資源,構建“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促進精準培育復合型技能人才。
(一)崗課融通,以崗定課
指導校企合作開發課程,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綜合技能等能力遞進規律,緊扣崗位技能標準,設置課程內容,設計實踐教學,共編課程標準56個,共建課程資源354門,開發技能等級認定培訓包18個,使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接軌。
(二)課賽融通,以賽促課
充分發揮龍巖技師學院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基地的作用,以世界技能大賽為標準,開發賽項相應的教材和課件,將賽項設備轉化為教學設備、賽項任務轉化設計為教學項目、賽項標準轉化完善為教學標準、賽項評價轉化為教學評價等,引導技工院校教師樹立“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任務為引領、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理念,有效提升技工院校參賽成績。兩年來,全市技工院校師生共榮獲國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8項,省級一等獎22項,培養全國技術能手3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國家級專家教練29名;龍巖技師學院連續兩屆在全國技工院校創業創新大賽中榮獲一等獎;選派青年技能選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榮獲福建省唯一一塊銅牌,實現了福建省參加技能大賽歷史新突破。
(三)課證融通,以課融證
充分利用福建省首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的優勢,把職業資格和職業認證體系引入技工院校課程體系,在課程中以真實(企業)工作任務為載體,融合企業認證內容,以實際案例為對象,著力提升學生技能水平。全市技工院校年均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1.3萬人次以上。
(四)賽證融通,以賽代考

參照國家職業資格高級工的標準,舉辦市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對在各職業(工種)個人賽決賽獲得第1名的選手,由龍巖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授予“龍巖市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并報福建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認定為技師,已有技師職業資格的,可晉升高級技師資格(或本職業工種的最高等級);對獲得第2~10名的選手,可在原有技能等級的基礎上晉升一級,最高至技師。選手在同一年度同一項目競賽中只能晉升一次。
充分發揮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建成以技師學院為主要層次、技工學校梯次發展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
(一)深化內涵發展
指導技工院校主動融入區域戰略,瞄準產業發展方向,動態優化技工院校專業建設,近五年調整新增與產業匹配度較高、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25個,其中3個專業入選全國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建設院校及建設專業名單。龍巖技師學院先后被評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福建省工匠學院和福建省首個職業技能提升中心等,年均招生數超3000人,是福建省唯一一所“萬人校”,就業率達99%。2023年龍巖市技工院校完成招生數11310人,完成率位居福建省第一。
(二)壯大教師隊伍
不斷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提高“雙師型”教師質量。支持院校、企業搭建信息交流平臺,為教師提供企業實習、企業實踐、社會服務等“雙師型”成長發展條件,推動企業、技工院校人才共享、隊伍共建,聯合進行技術攻關;推動技工院校、企業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完善突出實踐和應用導向的激勵考核辦法,引導技工院校教師走“雙師型”發展道路,鼓勵企業員工到職業院校兼職實踐導師;推行專任教師全員輪崗制,提升教師崗位對接能力、項目化教學能力、實踐指導水平和應用創新能力。截至目前,“雙師型”教師比例達80%以上,獲評全國技術能手3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名、國家級專家教練29名。
(三)開展特色培訓
積極推動技工院校培訓資源向社會開放,全方位參與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大力推行“互聯網+培訓”模式,為企業和勞動者開發周期短、需求大、易就業的培訓項目,實現“培訓即招工”“培訓即就業”。2023年全市培訓技能人才超2.95萬人次。
(四)強化要素保障
加強各部門協同聯動,成立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領導小組,建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牽頭抓總,教育、財政等17個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協調機制,實行工作定期調度、監督指導、績效考核等制度,形成部門工作合力。加強資金項目支持,高起點規劃建設龍巖技師學院第二校區,總投資11.68億元,已完成投資8.74億元。近三年,累計投入1.39億元用于技工院校、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各類競賽補助,投入1.29億元用于各類技能培訓、鑒定補貼,惠及超8萬人次,為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有力基礎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