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會議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寶貴機遇,也為職業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廣州市技師學院成立于1952年,辦學70余年以來,先后被授予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世界技能大賽金牌院校、黃炎培優秀學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首批示范性技工教育聯盟建設院校、廣東省高水平技師學院創建單位、廣東省智能制造新技能學院、廣東省產業就業基地、香港世賽電氣項目聯合集訓基地、廣州市“百千萬工程”技能學院等榮譽稱號。學院占地面積570余畝,教職工近600人,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
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正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在這一背景下,廣州市技師學院積極響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號召,在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上強化作為,在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中積極作為,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中主動作為,激勵青年學生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為實現這一目標,學院從人才的培養目標、規劃、方式、評價及輸送等關鍵環節入手,形成了一套科學完整、緊密銜接的數字工匠人才培養體系,不僅精準對接學生職業發展個性化需求,還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更新迭代也推動了市場主體在生產、經營和銷售等各個環節技術結構的升級,帶動勞動力市場發生深刻變革。在這一浪潮下,數字技能將成為新時代產業工人躍升為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條件,對此,學院描繪技工教育人才培養的新畫像——操作技能高超、具有創新思維、熟練運用“數智”技術的“數字工匠”。
職業教育要融入區域發展戰略,精準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提升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適配性。學院聚焦廣東“雙十”產業,圍繞廣州“制造業立市”部署,突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支柱產業、新興產業技能人才供給,彰顯“數字服務、智慧農業”等未來產業特色需求,形成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雙主力帶動,數字服務、智慧農業雙特色發展”的產教融通專業布局。
其中,學院加大對前沿領域緊缺人才的支持,牢牢把握無人工廠、數字孿生等戰略定位,面向產品數字化設計、智能產線操作、集成電路測試工作場景開設芯片設計與制造專業,培養數字化轉型“芯技工”;面對低空經濟這一新風口,學院主動構建與低空經濟相匹配的專業群——設計低空飛行器整機制造專業群,對接低空飛行器部件維修、發動機維修、機體維修、場地維護、動力系統維修等崗位群,開設飛機維修、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等專業。
學院在開設新專業前,均對新專業進行全面細致的大數據調研,內容既覆蓋與專業緊密相關的政策導向、行業動態、企業需求等宏觀層面,也深入探索具體崗位群的分布、職業資格證書的認可度及發展趨勢等微觀細節。通過廣泛收集并深度剖析行業需求的前沿動態、就業市場的未來趨勢以及行業內人才供需的精準缺口,形成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確保專業設置的前瞻性與實用性并重。
同時,為了保持教育質量與市場需求的高度契合,學院建立專業動態淘汰機制,對所有專業進行效益評估,對于評估結果不達標的專業,學院發出預警通知,并組織專家進行專業診斷,在綜合考量專業現狀、招生生源質量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作出“亮黃燈”“亮紅燈”直至停止招生的處理。
學院探索多元培養觀,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促進政校行企深度融合,通過“一系一戰略性產業新技能學院,一系一技能大師工作室,一系一產教融合共同體”的“三一工程”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在智能制造領域,建設智能制造新技能學院。學院被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授予智能制造“戰略性產業新技能學院”。聯合清華大學、中航國際,共同打造智能制造未來工廠,引進中航國際生產項目,滿足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專業群及智能制造技術專業群的學生高質量完成基于真實生產的學習任務,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在集成電路領域,建立“國芯”集成電路產業學院。學院與所在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廣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制訂“增芯”人才培養計劃,緊密對接芯片產業“后端”領域,共同完成學院芯片專業的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資源庫建立、師資培訓等,首批培養的20位優秀學生將成為芯片制造助理工藝師。
在人工智能領域,共建北斗智聯新技能學院。學院與拓思北斗科技園公司,共建北斗智聯新技能學院,共同挖掘和開發北斗相關新職業工種人才標準和技能等級證書;校企合作建立“北斗+人工智能”綜合實訓平臺,面向學院開放部分北斗后臺數據資源,將北斗技術應用數字資源轉化為教學內容。
在智慧農業領域,共建“e”農新技能學院。學院聯合中國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就現代農藝技術、農產品食品加工與質量安全、畜牧獸醫、智慧農業等方向開展合作。學院聯合北斗智聯新技能學院培育“土專家”“田秀才”,在涉農專業中植入無人收割機、無人植保機等“數智”科技,成功適應低空經濟發展。
學院積極參與“產教評”技能生態鏈的建設,促進產業鏈與人才鏈相互賦能,打通技能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學院成為廣東省首批“技工院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院校,聚焦智能制造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牽頭開發人工智能訓練師、區塊鏈操作員和增材制造設備操作員等職業(工種)技能等級認定題庫,并聯合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共建新能源汽車維修職業技能評價考核基地。
學院樹立協同服務觀,從上到下緊抓就業服務工作,為學生提供精準、精細、精心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學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通過推進“三個一”調研活動,即調研一間生源院校、聽一堂公開課、走訪一家招生企業,學院領導班子了解學生招生就業情況。學院各系部齊心協力,累計與1200多家企業合作,近1年新增校企合作企業100家,共建實習和實踐基地,在人才培養上互助共贏,共同促進青年學生健康成長。一年組織3場以上大型招聘會,專場招聘會計劃不低于60場,此外還會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培訓,確保學生高質量就業,近年來學院畢業生年均就業率達到99%以上,用人單位的滿意度達到98%以上,寵物醫療與護理、機電一體化等專業的畢業生深受企業歡迎。
學院是廣州市“百千萬工程”技能學院,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開啟了嶄新篇章,對于推動廣州“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具有重要意義。自2021年以來,學院通過開辦鄉村夜校培訓班、實施從化區西和村對口幫扶等行動,累計開展農業技術培訓30余場,培訓從業人員3萬余人次。近10年來,學院在農業技術相關競賽中共獲得28個獎項,培養出一批志在鄉村建設的技術能手。學院廣泛開展農村電商直播活動,學生學以致用,帶動家鄉產品“走出去”。2024年7月,廣州新農匠首期孵化班開班,來自廣州市34個鎮的涉農工作干部、農業企業經營者等人員圍繞政策學習、實用農技學習、數智農技提升、農技案例實踐等方面進行了培訓。未來,學院還將培養更多管理類人才和應用型技能人才,為助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