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使命。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如何更好地發揮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職能,提升產業工人素質,促進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走出了一條特色改革創新之路,在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學院被江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認定為全省首批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雙五星”機構。
精準對接需求、培育優秀師資、整合優質資源是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三駕馬車”,唯有“三駕馬車”協同發力,才能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效,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跑出“加速度”。
知向何處則方向不惑,明所從來則動力充足。職業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什么是工作的風向標?國家戰略,社會、行業、企業、勞動者的需求才是辦好職業技能培訓的目標方向。
(一)精準對接政府企業需求,實現“訂單式培養”
拓寬“校政企”三方合作通道,精準對接政府企業需求,為勞動者量體裁衣,培訓才能實用有效。2024年4月,淮安市退役軍人教育學院在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掛牌成立。不同于以往的退役軍人就業適應性培訓,退役軍人教育學院是在淮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指導下,結合企業需求為退役軍人量身打造培訓內容,確保了培訓與企業用工“精準對接”,讓退役軍人這一群體的培訓更加實用,推動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創業。學院還同步啟動了“三名工程”,即“鏈接”名企、薈萃名師、鍛造名匠。當前,學院已與本地60余家大中型企業建立“訂單式”培養關系,組建了由全市130余名高技能人才、高級職稱人員構成的名師師資庫,與淮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攜手打造“兵工匠”。學院這一創新舉措受到了各地退役軍人的廣泛關注,被《解放軍報》以“江蘇淮安退役軍人教育學院 打造‘兵工匠’成長搖籃”為題刊載報道。
(二)精準對接勞動者需求,承擔“回爐再造”功能
2021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中指出,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形成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覆蓋勞動者職業生涯全程,適應就業創業和人才成長需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進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組織實施。勞動者的技能提升既是社會需求,也是個人成長需要。淮安技師學院通過廣泛調研,先后開展了中式烹飪、數控、工業互聯網等多個崗位技能提升培訓,鼓勵勞動者“回爐”升級再造。淮安市是“世界美食之都”,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淮安技師學院有著四十余年的烹飪專業辦學歷史,培養了八千多名該專業畢業生,大批畢業生成為中國烹飪大師、烹飪行業領軍人物。學院立足地域特色,借助產業優勢,做大做強中式烹飪技能培訓,成為本地烹飪專業培訓的金字招牌。在學院知名度、美譽度的影響下,在大批優秀畢業生的引領下,烹飪行業眾多從業者選擇了來學院“回爐再造”,眾多大廚名廚在高級研修班中學習新技藝、新理念,交流經驗,累計有四千多位烹飪行業人員參加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學院逐漸成為烹飪行業人員認可的充電站加油站。為勞動者提供了貫穿就業全過程的培訓課程,有效推動了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終身制”發展。
(三)精準對接產業行業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產業作為支撐。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是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主要路徑。多年來,淮安技師學院秉持“立足地方、cec2adcaa0aa17837db15c40e52ebbcf9a5a89a6a7b0d8d7ae573a355d3aef6f融入地方、服務地方”理念,在專業設置和技能培訓方向選擇方面錨定地方經濟發展方向,緊貼淮安市“7+3”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精準施教,做到了“地方產業拓展到哪里,培訓服務就跟進到哪里”。學院聚焦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本地重特大項目,先后成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學院、淮揚菜學院、安全生產培訓機構等,籌備成立中天鋼鐵鋼簾線產業學院,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工作。學院針對行業緊缺人才和在崗職工培訓需求,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協助企業解決人力資源供需、技能供需不匹配問題,幫助勞動者高質量充分就業,提升就業滿意度。
高質量的職業技能培訓,離不開高素質的“一體化”培訓教師隊伍做支撐。近年來,淮安技師學院主動思變、主動破局,充分“激活”社會各類師資,精心培育優化培訓教師隊伍,建立培訓師資庫,為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堅實的保障。
(一)如何將“培訓新手”升級為“培訓能手”
近年來,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多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文件,鼓勵教師進企業參與生產一線實踐。淮安技師學院在落實相關政策時,引導教師既要做好“規定動作”,即專業教師每年至少一個月時間進入企業實踐鍛煉;又要做好“自選動作”,即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參與企業技改或完成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標準和教學資源的開發工作,在與企業的深入溝通交流中,掌握真正的實踐本領。近幾年,學院教師張政協助企業完成產品樣件試制300多個品種,為江蘇某機械生產企業設計輪胎模具,當年為該企業節省生產成本220余萬元。在協助企業技術攻關的同時,自身的技能水平得以提升,在培訓過程中受到企業和學員的信任和青睞,成長為學院的“培訓能手”。教師吳瀅在參與藥物分析與檢驗專業工學一體化國標開發過程中,深入14家企業開展調研,了解企業對人才的技能水平要求、職業素養要求、技術技能要求等,在培訓講課時,內容更加貼近生產一線,更加實用有效,受到學員的認可。
(二)如何將老師傅培養成好師傅
師帶徒是一種既快速又有效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當代企業呼喚師徒制回歸。但現實中,常常存在“師傅不愿教、師傅不會教、師傅教不好”等問題。作為職業院校,幫助企業有效化解師帶徒中出現的問題,將生產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培養成為能勝任師帶徒工作的好師傅,才能使師帶徒更好地發揮“傳幫帶”作用。多年來,淮安技師學院根據不同企業的實際需求,量身定制了老師傅專項培訓,科學系統設置老師傅培養方案,科學指導企業實施青藍工程,開創現代化師徒培訓新模式。以“江蘇中煙淮陰卷煙廠‘傳技帶徒’老師傅培訓班”為例,學院為老師傅提供了教育學、心理學理論課程,教師基本功訓練實操課程,以及“名師出高徒——怎樣做一名好師傅”“工匠精神傳承”等專家講座,讓師傅不再怕當師傅、徒弟不再擔心拜不到好師傅,讓企業不再懷疑師傅不好好教、徒弟沒好好學,真正讓師徒制培訓模式煥發光彩,讓企業和師徒獲利。把企業中更多的老師傅培養成好師傅的同時,好師傅也能充實到學院培訓師資隊伍中,為培訓師資庫建設添磚加瓦。
(三)如何將“能工巧匠”吸納為“工匠之師”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鼓勵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通過人才引進特殊通道充實到職業院校的師資隊伍當中。在政策的指引下,淮安技師學院長期面向社會招錄具備精湛技藝、取得突出業績的能工巧匠來校任教。學院長期邀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工匠、江蘇雙環齒輪有限公司等企業的“能工巧匠”來學院為技能培訓班授課,深受學員的歡迎。學院將各職業工種的全國技術能手、江蘇大工匠、江蘇工匠、省市技術能手、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員、一體化名師工作室成員集聚起來,建立了高水平“工匠之師”師資庫,提升培訓質效。
“盤活”各方設備設施資源,利用學制教育教學、高技能人才重點項目、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等優質資源,為高標準培訓提供堅實保障。
(一)整合學制教育校內教學資源
淮安技師學院積極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要求,開展工學一體化改革工作,對原有實訓場地進行改造,當前各專業工學一體化工作站陸續建設完成。工作站體現了“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的特色,引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突出了職業性特征,同時還兼具社會服務、培訓、技能等級認定、競賽訓練、技改研發等功能。部分工作站采用校企共建模式,例如正在籌建中的電梯維修工學一體化工作站,就是由三菱電梯有限公司與學院合作共建的,既可用于學制教育在校學生學習,也可用于企業員工的入職培訓、技能提升培訓、電梯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書的考核等使用,高效利用了校內資源。
(二)善用高技能人才重點項目資源
結合學制教育教學資源,在學院內進一步挖掘技能大師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等高技能人才重點項目資源,為技能培訓提供更加優質的設備設施。淮安技師學院發揮其作為省鹽化工高技能人才專項公共實訓基地的優勢,與實聯化工、井神鹽化等化工企業進行“鹽化工項目建設”深度合作,打造純堿、采鹵制鹽、鹽化學深加工實訓基地,實現場地設備設施資源共享?;窗布紟煂W院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淮安全鱔席烹飪技藝”、省技工院校歷史經典產業項目“淮安全鱔席烹飪技藝特色班”等重點項目,有中國烹飪大師、淮安全鱔席傳統技藝主要傳承人王斌老師領銜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學院利用烹飪方面重點項目設備設施以及名廚大師的影響力,承接舉辦了多次社科科普研學活動、中式烹飪培訓和淮揚菜傳統技藝交流活動等,提升了培訓質效。
(三)開發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校外資源
淮安技師學院深化校企合作,面對企業新招錄員工、在崗員工、轉崗員工,使用企業現場的設備設施開展培訓,提升了勞動者就業崗位的適配度。多年來,淮安技師學院“送技上門”,為江蘇紅光儀表廠、淮安國瑞化工有限公司、淮安市勝杰液壓機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開展培訓服務。近三年,學院與淮安一家以跨境電商、電子商務為主營業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淮安瀚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利用該企業場地、設備設施,開設了多期退役軍人“電商UI設計師”創業培訓班。學院智能制造類專業與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多家企業合作,開展產品試制、新產品研發和非標準件精加工,與富準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共建生產型產學研合作實訓中心,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為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更加先進的實踐操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