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北方地區設施蔬菜生產前期環節,從設計茬口、培肥改土、棚室處理等方面提出有效措施,達到綠色防控和安全生產的目的。
關鍵詞:設施蔬菜生產;前期環節;綠色防控;安全生產
1 茬口安排
茬口是指輪作作物的種類和輪作的次序。茬口安排是指輪作復種中,在同一塊土壤上,安排前后不同種類、品種的作物,使作物合理地搭配和銜接。科學設計茬口直接影響蔬菜產量、品質及經濟效益。設施蔬菜生產要根據不同蔬菜的生物學特性,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性質、生產狀況等因子確定蔬菜播種、定植、采收及拉秧的適宜時間,安排茬口。
1.1 熟悉蔬菜生長周期
蔬菜生長周期,通常是指從種子發芽到重新形成種子的整個歷程。蔬菜生長周期要根據栽培品種、季節、光照、溫度來確定,溫度高生長期相對縮短。北方地區設施內不同類型蔬菜生長周期不同,一般葉菜類需35~65 d,果菜類80~180 d,蔥蒜類90~150 d。
1.2 選擇適宜的栽植品種
目前北方設施內生產的蔬菜主要有果菜類、葉菜類和蔥蒜類。果菜類常見的有茄子、番茄、辣椒、黃瓜、菜豆等;葉菜類常見的有小白菜、生菜、油麥菜、菠菜、香菜等;蔥蒜類常見的有香蔥、蒜薹、韭菜等。
不同的茬口,不同的季節,選擇栽培的品種不同。果菜類秋冬茬應選前期耐熱、后期耐低溫、耐弱光、抗病性強、品質佳的品種;夏季栽種生育期處于高溫、強光的環境條件,育苗期和開花期晝夜溫差比較小,特別容易徒長,應選擇生長勢比較弱、耐熱性強、抗病毒病、果實整齊度好的品種;早春茬應選擇耐低溫、抗病性強、品質佳、連續坐果能力強的品種。
1.3 確定主茬品種
設施蔬菜生產一般根據當地飲食習慣、市場行情和價格規律,將產量高、價格高、采收期長、市場上緊缺的蔬菜作為主要茬口,如茄子、番茄、辣椒、黃瓜、菜豆等果菜類蔬菜。然后根據主茬蔬菜搭配其他蔬菜品種,如小白菜、香菜、生菜、油麥菜、菠菜、香蔥等,科學安排全年茬口,實現周年2茬或3茬生產,提高設施利用率。
1.4 茬口安排原則
1.4.1 相對高價。
安排茬口時應分析栽培的蔬菜品種的價格趨勢,盡量將采收高峰安排到價格相對最高的時期。
1.4.2 同茬栽種同種蔬菜
不同蔬菜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發育規律不同,對溫、光、水、氣、肥等要求不同,因此,同茬盡量栽種同種蔬菜。
1.4.3 成熟期安排在最適宜生長期
蔬菜生產只有在高產與相對高價的配合下,方可獲得較高效益,減少管理難度和生產損失,最適宜生長的環境,能生產出高質量、高產量的蔬菜。
1.4.4 輪作換茬
為減輕病蟲害,同設施內不要長期連續栽培同種類及同科蔬菜,周年生產要與其它科蔬菜輪作換茬,避免多年重茬。特別是香瓜土傳病害比較嚴重,如果連續種植,會產生多種根部病害,所以輪作的間隔期相對其它作物較長一點,一般需3年至5年。另外,可以采用抗病砧木嫁接的方法預防土傳病害。
1.5 設計生產時間
北方地區設施內生產蔬菜一般一年2茬~3茬,為做好綠色防控和安全生產,北方地區設施應于每年7月~8月份高溫時期和12月至次年1月低溫時期揭膜休棚,其它時間用于蔬菜生產。
1.5.1 日光溫室一年兩茬
第一茬果菜類,如黃瓜、菜豆、番茄。12月末溫室育苗,2月中旬定植,5月初采收,6月下旬至7月初拉秧。
7月~8月休棚,高溫燜棚,整地施肥。
第二茬果菜類,秋番茄或秋黃瓜,8月初播種,9月上旬定植,10月中下旬采收至12月中旬拉秧。
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揭膜休棚。
1.5.2 日光溫室一年三茬
利用復種套種形式實現一年三茬。
第一茬速生蔬菜,如小白菜、小油菜、香菜等,1月中下旬播種,4月上旬收獲。
第二茬果菜類,如黃瓜、菜豆、茄子等,1月末育苗盤育苗,3月中旬定植套種于速生蔬菜畦上,5月下旬收獲,7月上旬拉秧。7月~8月休棚,高溫燜棚。
第三茬果菜類或葉菜類,如番茄、黃瓜、小蘿卜、生菜、香菜、菠菜等。葉菜可以8月中旬播種育苗,9月中下旬收獲;果菜類可以7月初育苗盤育苗,8月中旬定植,10月上中旬收獲,11月底拉秧。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揭膜休棚。
1.5.3 塑料大棚一年兩茬
第一茬果菜類,如番茄、香瓜。1月末~2月末溫室育苗,3月下旬定植,5月下旬~6月中旬采收,6月下旬~7月中旬拉秧。7月~8月休棚,高溫燜棚,整地施肥。
第二茬果菜類,菜豆或黃瓜。菜豆7月下旬直播,黃瓜7月初育苗,8月上旬定植,9月上旬采收至10月中旬拉秧。
1.5.4 塑料大、中棚一年四茬葉菜
如油菜、小白菜、生菜、香菜等。第一茬,2月中旬育苗(油菜、生菜),3月中旬定植或直播(小白菜、香菜)4月下旬收獲;第二茬4月下旬直播,6月中旬收獲7月休棚;第三茬,8月初直播,9月初收獲;第四茬,9月初直播;10月上、中旬收獲。
2 培肥改土
設施內土壤經常處于高溫、高濕、無雨水淋溶的環境中,隨著栽種年限增加,土壤pH值下降、硝酸鹽含量逐年增加,土傳病蟲害增多,土壤酸化和次生鹽漬化逐年加重,蔬菜產量低、品質劣,嚴重影響設施蔬菜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1]。因此,應利用好7月~8月揭膜休棚時期,在設施內進行培肥改土。
2.1 土壤培肥
土壤培肥是指通過人的生產活動,構建良好的土體,培育肥沃耕作層,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產力的過程。土壤培肥的有逐年加深耕作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增加設施內CO2 含量等方法。
2.1.1 逐年加深耕作層
設施內用地與養地同時進行,在生產前深耕土壤,夏秋曬伐、冬耕凍土,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提高土壤有效養分含量,使土壤熟化[2]。生產過程中,定植后,每隔3~5 d劃鋤一遍,深度以3~5 cm為宜,深耕劃鋤,活化土壤,使耕作層逐年加深達到30 cm以上。
2.1.2 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生產前可就地取材,結合深耕施入腐熟好的堆肥、漚肥、綠肥、餅肥、尿肥、土雜肥等有機質含量高的有機肥,條件允許的可大量施用河泥、草炭等,改善土壤性狀,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2.1.3 增加設施內CO2含量
生產前將秸稈和菌種埋入栽培畦下的耕作層中,使其發生生物反應,產生有機和無機物質,提高地溫和氣溫,釋放CO2,促進蔬菜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
2.2 進行淋溶
蔬菜拉秧后,及時清除前茬殘留物,設施休棚后,充分利用雨期,深翻,揭膜進行2次~3次雨水淋溶,或是直接灌水2次~3次進行洗鹽。
2.3 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是控制土傳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高效快速殺滅土壤中細菌、真菌、害蟲和雜草[3]。土壤消毒的方法很多,太陽能消毒、高溫燜棚、藥劑消毒、石灰消毒、熱水消毒和低溫防病等,北方地區常用的方法有高溫燜棚、藥物熏蒸和低溫防病。
2.3.1 高溫燜棚
7月至8月份雨水淋溶或多次灌水后,利用自然高溫進行高溫悶棚。具體是用棚膜和地膜進行雙層覆蓋,密閉設施,使10 cm深的地溫達到60 ℃,20 cm深的地溫達45 ℃以上,維持20~30 d,高溫燜棚殺菌率可達80%以上。高溫燜棚過的棚室,需及時向土壤中補充微生物菌劑或菌肥,解決因土壤消毒和長期浸泡造成的土壤板結問題。
2.3.2 藥物熏蒸
先密閉棚室,數日后, 選晴天19 : 00時, 在棚室內每隔2 m距離堆放鋸末8 g, 攤平后撒4 g硫磺粉一層, 倒入少量酒精, 逐個點燃,熏蒸 24 h后放風排煙[4]。或是在傍晚日落后,用百菌清等煙熏劑消毒煙熏,密閉煙熏3 h以上,每7~10 d煙熏次,連續3次以上。
2.3.3 低溫防病
北方地區也可在11月末蔬菜拉秧后,深翻土壤,然后揭膜,利用冬季嚴寒低溫,冬耕凍土持續約20 d,殺死越冬病菌和害蟲。
3 棚室處理
我省冬季漫長、寒冷,日光溫室蔬菜生產,長期處于低溫、弱光、高濕環境條件下,生長發育不良,產量不高、品質較差、病害頻發,投入產出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必須加強日光溫室保溫、增溫、增光、降濕措施,改善日光溫室環境條件,防止低溫障礙、冷害和凍害,促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
3.1 增設補光設施
光照是棚室蔬菜生產的重要因子,特別在冬季、早春、連陰天、霧霾天、雨雪天,棚室內光照弱,可通過種植密度調整、張掛反光幕、懸掛植物生長燈、覆蓋地膜等方式進行棚室補光。
3.1.1 種植密度調整
根據冬季日光溫室內光照分布規律,溫室前部光照較強,后部較弱。可適當進行作物密度調整。即溫室前部適當加大種植密度;中后部適當減小種植密度,保證作物受光均勻。
3.1.2 張掛反光幕
先準備反光幕,寬度一般為2 m,寬度不足的可以用透明膠帶粘接成2 m。張掛反光幕,沿棚室北墻長度方向的2 m高處拉一道鐵絲,用反光幕上端包合鐵絲,再用透明膠帶將反光幕固定在鐵絲上,下端自然下垂即可。
3.1.3 增設植物生長燈
冬茬、早春茬蔬菜生產每天都要在日出前、日落后連續補光,雨、雪、霧、陰天需全天補光。一般植物生長燈3 m設置一個,如6 m寬的棚室安裝2排燈,燈距植物頂端0.5~1.5 m,注意補光燈要在一個平面上,并隨植物的生長要調節植物生長燈高度。
3.1.4 覆蓋地膜
覆蓋地膜不僅可以提高棚室內地溫、降低空氣濕度,還可以形成反射光,增強蔬菜基部光照強度。
3.2 棚室內增溫
3.2.1 提前修繕溫室配套設施
降溫前認真檢查棚膜是否有破損;前沿和邊緣是否有漏風的地方。如有,應及時更換和修繕。
3.2.2 選擇棉簾和保溫被
保溫被、棉簾成本低且保溫效果好,是高效節能型生產設施。保溫被應選材料輕、保溫、防水性能好的,常用溫室保溫被,使用壽命可達5至9年,同等條件下較草苫覆蓋溫度可提高10 ℃。棉簾應選擇5 cm以上的,5 cm厚的較2~3 cm厚的棉簾可提高3~5 ℃棚室溫度。
3.2.3 選好地膜
地膜可使10 cm處地溫平均提高2~3 ℃,地面最低氣溫提高1 ℃左右[5]。目前適宜蔬菜生產地膜有無色地膜、銀灰地膜、黑色地膜、流滴(無滴)地膜。無色地膜透光率好,可明顯提高地溫,促進蔬菜早熟、高產;銀灰地膜驅避蚜蟲、增溫、保墑、增加地面反光,利于果實著色、抑制雜草生長;黑色地膜增溫、增光、保墑、除掉各種雜草。
3.2.4 鋪設滴灌
鋪設滴灌可提高棚室內土溫和氣溫。滴灌一般適宜棚室內成行栽培的蔬菜使用,具體是選擇滴頭流量2 L/h的滴灌管(帶),起壟后,根據行距、土壤性質及蔬菜種類,確定滴頭出水量及相應鋪設密度鋪設滴灌管(帶)。一般果菜類蔬菜(茄子、辣椒)滴頭間距20~30 cm,每行1條,甘藍、生菜等蔬菜可2行對應一條,滴頭間距15~20 cm。實踐證明棚室內使用簡易滴灌比漫灌提高棚溫5 ℃左右,作物可提早上市約半個月[6]。
3.2.5 高畦種植
冬季日光溫室果菜類栽培,應采取高畦種植模式。做成1.3~1.4 m寬的高畦 ,雙行栽植。畦面高度距畦溝約40 cm,可有效提高土溫,有利于根系發育,為提高產量、改善品質打下良好基礎。
3.3 控濕防病
在溫室內壟溝中,鋪設稻殼、鋸末等吸濕物料,可有效緩沖溫室內空氣濕度;利用中午溫室內溫度較高時段,通頂風排濕,控制病害發生。
3.4 安裝防蟲設備
3.4.1 加設防蟲網
以白色或銀灰色防蟲網為宜。在棚室入口處、頂部風口及前臉處風口加設防蟲網。
3.4.2 懸掛黃、藍粘蟲板
黃、藍粘蟲板色板規格控制在20 cm×20 cm左右,每667 m2配置30片~40片,懸掛高度應與植株頂部生長點略平或高出10 cm,且應隨著植株的生長及時調整粘蟲板的懸掛高度[7]。
3.4.3 安裝誘蟲燈
將誘蟲燈直接安裝在棚內上方,燈的下方掛接蟲袋和誘殺食餌,夜間開燈誘殺害蟲。
參考文獻
[1] 王軍芳.設施蔬菜土壤環境惡化原因及防治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9(08).
[2] 羅芒生.西瓜地的冬耕凍土[J].湖南農業,1995(12).
[3] 曹坳程,郭美霞,王秋霞.土壤消毒技術[J].世界農藥,2010(32).
[4] 李艷楠,孫紅霞,邢帥軍,馮振群,盧清,張二娜,閆迎迎.設施辣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規范,DB41T1151~2015.
[5] 孫德彬.滴灌技術在溫室大棚蔬菜栽培上的應用分析[J].中國農業文摘, 2021(1).
[6] 王玉堂.冬季菜棚增溫十招[J].農村科學實驗,2013(1).
[7] 白書芳.生物技術在設施栽培蔬菜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科學與技術, 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