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鄉村振興為背景,深入剖析了臨沭柳編產業的發展現狀。同時,也指出了當前產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原材料基地萎縮、地區間競爭日益激烈、市場開拓力度不足以及企業發展層次偏低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多項發展建議,包括全方位整合柳編產業力量、多層次開拓國際與國內市場、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加大高端人才的引進與培育力度、增強財政扶持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及穩定原材料供應等措施,旨在為臨沭柳編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臨沭柳編;產業;現狀;建議
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對于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具有顯著效果,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臨沭縣依托杞柳特色種植,充分利用柳編人才資源、出口渠道及品牌影響力等產業優勢,不斷強化龍頭作用、補齊產業鏈條、打造知名品牌,全力推動柳編產業實現全鏈條發展。本文通過專題調研,深入分析了臨沭縣柳編產業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了一系列建議,旨在為柳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服務,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
1 基本情況
1.1 種植歷史悠久,產業發展成集群
臨沭種植杞柳有1400多年歷史,早在唐貞觀年間,當地村民已開始將杞柳編織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品。自20世紀50年代起,柳編加工產業逐漸興起,1953年建立了縣條編廠,1973年柳編產品納入國家出口計劃。歷經多年發展,臨沭柳編已成為當地的重要產業,建成“臨沭特色工藝品園區”和“青云柳編工藝品園區”兩個柳編工業園區,形成了集種植、加工、研發、外貿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截至2023年底,全縣共設有柳編企業460家,年總產值高達40億元,臨沭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柳編產業集群基地。
1.2 產業融合發展,品牌培育顯成效
柳編不僅是傳統的民間技藝,更是當地文化的獨特標識。臨沭縣在現代化城市建設和美麗鄉村發展中不斷融入柳編元素,舉辦了9屆中國(臨沭)柳編文化產業交易會,大力發展休閑游、觀光游、研學游,傳播柳編文化,涌現出如美藝、榮華、魯美達、陸祥、佳柳、騰奧等6家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晴朗、照興等13家省重點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企業。“臨沭柳編”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并獲評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商標。臨沭縣也榮獲多項國家級和國際級榮譽,如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國家級出口竹木草柳質量安全示范區、世界手工藝城市等。經評估,“臨沭柳編”的區域品牌價值高達到18.57億元,品牌發展位居全國柳編業首位。
1.3 外貿出口創佳績,助農增收見實效
臨沭柳編產業已與國際接軌,走個性化、高端化、精品化路線,擁有金柳、榮華、晴朗等多家年出口超千萬美元的龍頭企業。2023年全縣有外貿實體的柳編企業126家,實現自營出口14.9億元,規模和產值占全市出口總額的40%,占全國出口額的25%以上。柳編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全縣10萬人在種植、編織、加工、銷售等整個產業鏈條上就業,實現了農民打工和種地兩不誤。為充分發揮柳編產業助農增收作用,臨沭縣推廣了“企業+車間+貧困戶”“企業+訂單+貧困戶”等模式,先后在全縣建成40家柳編產業扶貧車間和300余個加工點,年實現產值9000余萬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2 經驗做法
2.1 在推進機制上,加強專班加商會聯動
自2009年起,臨沭縣成立了由縣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縣柳編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設立柳編產業發展辦公室,專注于推動柳編產業的升級與創新。該縣先后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條柳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及《關于公布進一步扶持柳編產業發展的十三項措施的通知》,為杞柳種植、人才培育、市場開發、品牌建設及國際體系質量認證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縣柳編工藝品商會積極服務于柳編企業,每年組織參加廣交會、德國法蘭克福消費品展覽會等十多個國際重要展會,促進了柳編企業的合作與共贏,連續多年榮獲省級“四好商會”稱號,并于2021年被評為全國“四好商會”。
2.2 在杞柳種植上,堅持多方政策扶持
為鞏固杞柳種植基礎,臨沭縣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柳編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對新增杞柳種植基地給予財政補貼。由柳編龍頭企業或農村合作組織負責種植、經營和管理,縣財政按標準對經營主體進行補貼,提高了種植積極性。青云鎮整合水利資金改善杞柳種植基地灌溉條件,恢復了2萬多畝的條柳灌溉面積。同時,該縣還創新了杞柳“飛地種植”模式,在山東省內沿黃河灘涂地區及河北等地擴大種植規模。
2.3 在市場開拓上,堅持創新發展理念
臨沭縣積極推動柳編產業轉型升級,從單一的柳編制品向多元化工藝品發展,實現由“賣產品”向“賣手藝”“賣文化”的轉變。鼓勵企業研發高端產品,提升柳編工藝品的附加值。如榮華工藝品公司聘請荷蘭專家以及廣州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教授設計團隊,研發出多種款式新穎、造型美觀、實用性強的出口產品,其自創的“歐拉”“園藝”品牌,產品遠銷歐美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青云隆源戶外用品公司研發利用PE新材料,生產出供不應求的柳編吊籃、柳編沙發等新產品,成功實現了從傳統柳編企業向現代家居工藝品企業的轉型。2023年該企業實現自營出口1205萬元,公司一線工人月薪近萬元。
2.4 在人才培育上,堅持師傅帶徒弟
臨沭柳編不僅創造了財富,還培養了大量技藝精湛的柳編藝人。如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楊進邦不僅自己技藝高超,還帶領村民學會柳編技藝,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該縣聘請福建安溪工藝美術大師陳燕普擔任柳編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組織承辦了5屆柳編工藝品創意大賽,組隊參加全國“百花獎”“金鳳凰”創新設計大賽、中國廣交會出口設計獎等設計創新大賽,共獲得20項金獎、28項銀獎、12項銅獎,為柳編產業創新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全縣已培養縣級工藝美術大師20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25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人、山東文化名人2人、齊魯文化之星3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5人以及3.1萬名熟練工人,為柳編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5 在新型業態上,堅持文旅融合發展
近年來,臨沭縣柳編產業通過產品創新、品牌建設等舉措,逐步向多元化、創意化方向發展,實現了產業多業態發展。臨沭柳編文化藝術館作為全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柳編文化專業展館,自2010年建館以來,參觀交流人員達到20余萬人次,對弘揚柳編文化、促進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縣著力發展青云、曹莊兩個柳編產業強鎮,重點建設沭河生態農業長廊和朱村柳韻田園綜合體,打造柳編農旅融合發展產業帶,建成“生產+加工+品牌+營銷+旅游”的全產業鏈發展體系,為打造長三角休閑旅游“后花園”奠定了良好基礎。
3 存在問題
3.1 產業競爭激烈
近年來,出臺了多項扶持優惠政策,吸引柳編企業入駐。導致眾多柳編企業發生轉移或采取異地開票的方式運營,對柳編產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據商務部門統計,2023年全縣柳編產業總產值預計達到25億元,但自營出口產值僅為14.9億元,其余超過10億元的產值則通過內銷或由外地貿易公司負責報關出口。
3.2 市場開拓不足
對于柳編企業而言,展會不僅是展示產品的平臺,更是獲取訂單的關鍵。在2023年的廣交會上,全縣僅為柳編企業爭取到77個展位,多數參與調研的企業均反映展位數量不足的問題。在國際市場上,歐洲最大的消費品展會——德國法蘭克福消費品展上,中國展位數量從疫情前的近7000個大幅減少至現在的不足2000個,降幅超過60%,而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的企業則趁機大量搶占歐洲市場份額。
3.3 技術創新落后
一方面,受限于當地條件,高端設計人才、翻譯人才和技術人才難以被本地企業吸引,甚至本科生招聘也面臨困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對柳編工藝的知識產權保護,高端柳編產品的創意往往容易被抄襲,導致企業缺乏研發投入的積極性。一旦某企業投入大量資源研發出新產品,一旦上市便可能迅速被其他企業復制,這對企業的創新積極性造成了較大打擊。
3.4 資源整合不力
受耕地保護政策限制和柳條價格下降的影響,全縣杞柳種植面積顯著減少,與2016年的巔峰期相比,減少了近4萬畝,特別是連續種植的畝數持續縮減。同時,柳編原輔料供應市場缺乏統一管理和協調,導致原材料供需、用工需求等信息不對稱,缺乏一個能夠有效整合柳編行業資源要素的組織,以打通瓶頸、連接斷點、解決難題,促進柳編企業實現協同發展和互利共贏。
4 下步發展計劃和建議
為推動柳編產業的迭代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需從解決制約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入手,強化人才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并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全力提升“世界手工藝城市”的國際影響力,力爭培育成真正的百億級柳編產業集群。
4.1 組建柳編集團,全面整合產業力量
建議借鑒江蘇東海水晶發展集團的成功經驗,由市政府主導,臨沭縣具體實施,成立柳編產業發展集團。該集團為國有企業,旨在以政府引導、資本為紐帶、市場為導向、重大項目為驅動,整合資金資源,吸引高端人才,統一品牌宣傳、行業標準、高端市場開發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實現資源的集中高效利用。集團的定位是綜合性服務機構,為全市柳編企業提供從產品研發、人才招引、外貿出口、市場開發到原材料交易的全鏈條服務,采取中間抽成模式運營,不直接參與生產。目標是通過資源整合與引領帶動,主導行業標準的制定,扶持技術創新應用,爭取國內外市場的議價權,代表全縣柳編行業對接高端客戶,打響“世界手工藝城市”的品牌。
4.2 爭取更多展位,多層次開拓市場
展會展位是柳編市場發展的“晴雨表”,直接影響柳編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建議市政府積極爭取德國法蘭克福消費品展覽會、美國芝加哥家居展、日本東京國際日用雜貨及禮品展等國際知名展會的展位,助力企業直接接觸終端客戶,培育穩定的國際供貨市場。同時,市縣兩級政府應給予參加國際會展的企業一定的政策傾斜和展位補助,鼓勵更多企業走出國門。借鑒長三角臨沂招商引資推介會的經驗,探索將中國(臨沭)柳編文化產業交易會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舉辦,打造“飛地展會”,以精品、高端、時尚為定位,吸引國內優質高端客戶,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
4.3 引育高端人才,彌補科技創新短板
建議市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出臺一系列人才激勵機制,吸引國際和國內頂尖設計人才和技術人才。同時,支持臨沂職業學院、臨沂科技職業學院、臨沂工業學校等職業院校開展訂單培養或委托培養柳編技工和翻譯人才,由政府補貼、企業補助,為柳編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建議整合臨沭、莒南、河東等地的柳編企業用工需求、原材料交易、工人信息等資源要素,探索建設市級柳編物聯網平臺,實現供需關系的快速對接和縣市區間的優勢互補,逐步形成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企業發展的柳編產業生態圈。
4.4 加大扶持力度,持續優化產業環境
建議市縣兩級政府共同出臺新的杞柳種植獎補政策,加強杞柳種植基地建設,在確保原有種植面積不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河灘、沼澤、荒地等擴大種植面積。同時,繼續推進外地“飛地種植”,確保柳編原材料的穩定供應。為減輕柳編企業負擔,應梳理柳編產業發展限制清單,對標先進、改進不足,進一步放寬政策標準,在盤活舊廠、土地使用、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和幫助。例如,在確保企業依法依規經營的基礎上,探索在合理范圍內放寬退稅限制、縮短返還期限、降低行業稅率、減少紙質化證明材料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