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學生眼里,她是溫暖的“蔣媽媽”;在年輕教師眼里,她是貼心的知心姐姐;在領導眼中,她是能獨當一面的好幫手。從教30余載,蔣海燕總是捧一顆謙虛的心,不斷探索、學習;懷一顆敬畏的心,對待每一個學生、每一堂課;用一顆熱忱之心,把無盡的愛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去。
用愛心培育成長希望
2006年9月,蔣海燕從教已有17載,在巴中市平昌縣第二小學教語文。當時,她主動請纓,接手了一個留守兒童班級。這個班的孩子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與關愛,行為習慣和學習基礎都相對較差。作為班主任,蔣海燕每天堅持為學生大聲朗讀20分鐘,還教他們書法、繪畫、唱歌,帶他們跳舞、排練課本劇,班級生活豐富多彩。班上有孩子不識字,她便把一年級的課本帶來學校,有空就教這個孩子認字。正是在她無微不至的關心與陪伴下,孩子們和她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他們心中,蔣海燕是老師,是媽媽,也是朋友。如今,十多年過去,當初的孩子早已長大。“蔣媽媽,我今天也當上老師了。”收到學生的信息,蔣海燕的內心滿是感動與幸福。
對蔣海燕而言,教師這份職業擁有其他職業無可比擬的價值和意義。無論在哪所學校、遇到怎樣的學生,她都用百分之百的愛心、責任心去對待。
2008年,蔣海燕被調往巴中師范附屬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巴師附小”)。班上有個名叫小浩(化名)的孩子,平時不愿意寫作業 ,還經常和同學打鬧,屢教不改,讓人頭疼。為了了解這個孩子,蔣海燕在平時的相處中多了一些觀察。她發現:上課時看一眼小浩,他便會趕緊挺直腰板兒;走在他旁邊聽他讀書,他會立馬大聲讀個不停。此后,她努力挖掘孩小浩身上的閃光點,并經常表揚和肯定他。
某次,蔣海燕把表揚的話寫成小紙條放到了小浩的文具盒里,從操場回來的小浩看到以后,一臉激動和興奮。一張小紙條竟有這樣大的魔力?蔣海燕決定去小浩家家訪。原來,從小浩上一年級開始,細心的媽媽每天都會在小浩的文具盒里留一張小紙條,寫一些叮囑的話。可是,自從父母離婚,媽媽去了遠方,他就再也沒收到媽媽寫的小紙條了。蔣海燕想:也許小紙條就是改變孩子的金鑰匙。從那天起,她每天都為小浩寫上一張小紙條,又悄悄地把小紙條塞進他的文具盒。一張張小紙條觸動了孩子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成為她和孩子聯結的秘密紐帶。“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老師要讓學生成長在希望中,抬起頭來走路。”這是蔣海燕的初衷。
從生活體驗出發學語文
作為語文教師,蔣海燕一直努力在語文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踐行語文,致力將學習語文的樂趣帶給學生。
教學生識字,蔣海燕布置了一個任務:把報紙、雜志、廣告單、商標等紙質物品收集起來,剪下喜歡的文字,配上有趣的圖案,涂上喜歡的顏色,標上彩色的拼音,制作成一份有趣的識字小報。一份份小報整理到一起,就成了一本“小字典”。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識字的興趣被激發,識字的效果也有了很大提升。
平時,她也注重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六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安排閱讀的是三部中長篇小說:《童年》《草房子》《小兵張嘎》,開始讀書之前,蔣海燕組織了一次導讀活動,出示了“笑與淚”“經歷與成長”兩組詞語,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聯想。她也讓學生上網查閱資料,將閱讀與生活相關聯,比如,讀《小兵張嘎》時,讓學生向父輩了解戰爭年代的故事或者探訪身邊的老紅軍,用這些實踐活動,加深孩子們的閱讀體驗。
蔣海燕從不滿足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而是會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教中有變。她堅持在真實中彰顯語文本色,引導學生將語文課堂所學應用于生活,關注學生的語言發展。多年來,她將對語文的熱愛根植于學生心中,引領一批批學子成長,所教班級的成績都非常優秀。
以智慧領航教育之路
今日,蔣海燕已經成長為巴師附小本部校區的副校長和南部校區的執行校長,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她,帶著全校老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幾年來,巴師附小語文學科有十多節課例分獲省一等獎、巴中市一等獎和二等獎。不僅語文學科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學校的英語、數學、信息技術等學科也相繼走出了巴中,走向四川。
近年來,蔣海燕本著“實驗、摸索、整改、提高”的課改方式,組織學校骨干教師,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進行創新研究,成功探索高效課堂模式,有序推進“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有效訓練”四個環節。她制定“五項常規”教學機制和“語文過程性考核”評價方案,以作業設計的科學性為切入點,以作業布置的精準化為關鍵點,創新推行“兩單一集”,在全區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達到了“減負不減質、減量要增質,課堂要高質、服務上品質”的目標。她也尤為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通過細致指導和無私分享,幫助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在她的悉心指導下,學校有多名教師在巴中市語文賽課中獲得一等獎,也有多名教師成為省市課題的主研人,還有不少人踏上了學校管理之路,共同為巴師附小的發展而努力。在青年教師的成長路上,她猶如一只領頭雁,帶領他們不斷精進。
將海燕
高級教師,四川省巴中師范附屬實驗小學副校長,四川省骨干教師,巴中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巴州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先進個人、教體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先后在《四川教育》《四川科技報》《新作文》等刊物發表多篇文章,主持并參與了多個市級課題,多次參加省區市賽課活動獲一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