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圖書館是一種復合型符號系統。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運用“面朝大海”的意向隱喻、“孤獨閱讀”的空間儀式、“獨處冥想”的場所氛圍以及“心靈獨旅”的感知體驗設計,巧妙地將“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這一意象符號嵌入設計之中,最終實現了美學意蘊、文化價值與精神空間的同構共生。我國圖書館設計應深諳符號學“能指—所指—意義”的邏輯,立足自身獨特的人文稟賦,發掘個性化符號表達的可能路徑,并從物質載體、儀式感、精神內核等多個維度,系統構建標識性的視覺意象、沉浸式的空間敘事、辨識度高的場所精神以及多感官的感知體驗,將圖書館打造為富有感染力和號召力的文化符號。
[關鍵詞]網紅圖書館;符號學;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8.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24)06-0001-05
1 引 言
近年來,網紅圖書館的興起引發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張耀坤等[1]通過對天津市濱海新區圖書館的在線評論進行內容挖掘,探討網紅圖書館服務優化策略。汪圣等[2]分析網紅城市書房建造的實踐邏輯,審視其景觀化特征。肖錕等[3]從文旅融合視角出發,研究京津冀地區網紅圖書館的形象感知。呂亞娟[4]則基于網紅李子柒的案例探討圖書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路徑。秦云[5]在網紅時代背景下對圖書館營銷策略進行探索。但是既往學術界對網紅圖書館的研究多集中在網紅營銷、內部設計等方面,缺乏網紅圖書館何以能“紅”的理論解讀,導致對這一問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實際上,網紅圖書館蘊含了一種能夠引起共鳴的符號,而這些內容是既往學術界長期忽略的,有必要從符號學角度展開解讀。網紅圖書館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其“能指”與“所指”之間構建起獨特的關聯邏輯,通過隱喻、轉喻、提喻等修辭機制,將圖書館的文化內涵、精神價值編碼于空間形態、色彩光影、材質肌理等感性要素之中,形成了富有感染力的符號象征體系,這正是網紅圖書館廣受歡迎的原因所在。挖掘網紅圖書館的符號學內涵,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解讀網紅圖書館何以能“紅”現象,并為其他圖書館打造特色符號提供理論支持。
本文以符號學理論視角,對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的案例展開探討。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以其獨特的空間意象、豐富的文化意蘊,成為廣受歡迎的網紅打卡地,為探討網紅圖書館的符號學解讀提供了理想樣本。本文利用符號學理論,分析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的符號生成邏輯,闡釋其深層文化內涵,進而總結網紅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符號學策略,為網紅圖書館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2 符號與圖書館隱喻意象
符號學為解讀建筑的文化內涵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建筑作為一種空間符號系統,其形式語言傳達著特定的價值觀念。正如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所言,符號由能指(符號的物質性形式)和所指(符號所代表的概念)構成,兩者的關系是約定俗成的[6]15-18。換言之,建筑的物質形態(如空間構成、材料肌理等)與其蘊含的文化意蘊之間,存在著某種社會約定的對應關系。法國學者羅蘭·巴特進一步指出,建筑是一種非語言的符號系統,其空間形式傳遞著特定的意識形態[7]80。解讀建筑符號,需要分析其外在形式(能指)與內在意義(所指)的關聯,以及社會文化語境對這種關聯的影響。
在建筑學領域,符號學研究主要從意象塑造、空間敘事、場所精神、感知層次等維度展開(見圖1)。1)意象塑造。意象塑造是指建筑通過形態、材質、光影等感性要素,喚起人們特定的情感體驗和文化聯想[8]。它依賴隱喻、轉喻等修辭手法,將設計轉化為可感知的意象符號。在圖書館設計中,意象塑造常常借助書本、閱讀、思考等主題元素,將知識建構與人文精神可視化。例如,書本造型的量體、鑲嵌文字的立面、象征知識樹的支撐柱等,都是將圖書館的文化內涵轉譯為感性形象的嘗試。這些意象符號一方面源于設計師主觀的隱喻構思,另一方面則依賴于大眾經驗對圖書館的集體想象。2)空間敘事。空間敘事是指建筑通過空間要素的組織形式,傳達特定的文化意蘊和價值觀念[9]40。建筑空間不同界面、尺度、材質等要素的選擇與組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載有文化意義的符號系統。圖書館建筑的空間敘事,往往體現出知識性、公共性、開放性等人文價值取向。傳統圖書館常采用序列式、中軸對稱的空間布局,象征知識的權威和不可侵犯。而現代圖書館更強調開敞靈活、滲透互聯的空間形態,隱喻知識的開放共享和社會交往。這種空間敘事策略塑造出獨特的場所氛圍,引導使用者在參與空間的同時,也參與到特定的文化語境中。3)場所精神。場所精神是指建筑通過空間形式與使用者的互動,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和地方感。從符號學視角看,場所精神是建筑符號所指向的文化意義在人的感知中不斷強化、沉淀的過程。舒爾茨將其概括為意義凝聚,即人在建筑中積累生活記憶、情感體驗,并將其投射到建筑空間之中,形成“意義—形式”的雙向契合[10]。因此,圖書館建筑的場所精神不僅取決于設計師的主觀構思,更取決于使用者在其中的實踐活動。唯有人的參與和認同,場所精神才能真正生成。4)感知層次。感知層次是指建筑通過多重感官刺激,引發人們復合的空間體驗。皮爾斯將感知過程歸納為第一性、第二性、第三性3個層次,分別對應感性質、實在性和規律性[11]1931-1958。建筑設計通過調控光色質感等要素,塑造感性印象;通過界定空間疆域,表征實在環境;通過隱喻文化意蘊,昭示社會規范。圖書館建筑的感知層次設計,正是在這3個維度中尋求平衡,力圖在感性體驗、空間認知、文化意義3個層面形成合一的閱讀場所。
擁有符號意蘊的網紅圖書館將實現美學意蘊、文化價值與精神空間的有機統一。網紅圖書館作為一種復合型符號系統,其能指層面涵蓋了光影韻律、空間形態等感性要素,通過形式感、節奏感、肌理感等美學范疇的融合運用,營造富有詩意的視覺形式和空間意境,喚起讀者的美學感悟。在所指層面,網紅圖書館則以隱喻、轉喻、提喻等修辭機制為媒介,將知識殿堂、文化圣地、心靈港灣等文化價值寓于形式意象之中,引導讀者在感性體驗中領悟圖書館的文化內涵。通過“能指—所指”的關聯構建,網紅圖書館形成了溝通感性形式與文化意蘊的意義張力,將美的感知、知的啟迪、德的熏陶交融于同一符號象征體系,最終實現美學意蘊、文化價值與精神空間的同構共生。
3 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的符號表達
3.1 “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
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見圖2),被網絡稱之為“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坐落于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一處海濱沙灘上,于2015年開業。它與大海咫尺相望,遠離城市喧囂,獨具一格的建筑外觀和唯美的自然環境,吸引了無數游客慕名而來,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其獨特魅力,首先源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置身于蔥郁的樹林和一望無際的大海之間,遠離城市喧囂,圖書館仿佛一方凈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與世隔絕、獨處自我的空間。在這里,人們可以盡情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也可以靜靜地聆聽海浪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的律動,獲得身心的雙重放松。正是這種難得的“孤獨”體驗,吸引著眾多游客不遠萬里來到這里,他們在朋友圈曬出的照片,使其名聲大噪,成為一個網紅打卡點。它的建筑面積約450平方米,共3層,由主閱讀空間、冥想空間、活動室和休憩水吧等區域組成。設計師巧妙利用空間界限、體量活動、光線變化、空氣流動等元素,營造出不同的空間氛圍,引導人們在閱讀、冥想、交流中獲得多樣化的“孤獨”體驗。階梯式的閱讀區、可開合的玻璃旋轉門、貫穿空間的海景視窗、幽暗靜謐的冥想空間……每一處設計都體現出對“孤獨”符號主題的詮釋。而這些極具創意和藝術感的設計,也成為網友競相打卡、拍照的熱門背景,使圖書館的人氣和知名度不斷攀升。
3.2 符號學視角下的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空間設計解讀
3.2.1 “面朝大海”的意象塑造。“面朝大海”蘊含了詩人海子的孤獨。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的符號表達之一,即是“面朝大海”的意象塑造。這一意象源于設計師對海景地理環境的靈感轉譯,同時亦與大眾記憶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意場景產生共鳴。從能指的角度看,建筑師在圖書館東側開辟了寬闊的海景視窗,將連綿的海岸線盡收眼底。透過玻璃幕墻,蔚藍的海水與天空相接,自然光線自由涌入,形成一幅充滿生機的海景畫卷。這一明亮開闊的形象符號,直接指涉了無垠的大海,成為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類似性關聯。從所指角度而言,而由海景引申而出的意義指向,則需追溯圖書館場所的集體想象。在現代人的心理體驗中,“面朝大海”往往隱喻一種超脫世俗、自我解放的精神向往。正如詩人海子所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面對廣袤無垠的海洋,個體的孤獨感與渺小感愈發強烈,但同時亦喚起心靈的澄明與寧靜。圖書館以開放的海景意象為載體,形成“大海—自由—心靈—孤獨”的概念轉喻鏈,將知識閱讀與心靈對話、自我反思等人文內涵融于海天一色的意象隱喻中。以“面朝大海”為意象隱喻,圖書館將孤獨的人文內涵融入建筑形態,在能指與所指的互動中構建起豐富的情感體驗。讀者在閱讀時面對無垠的海景,不禁頓生孤獨感與渺小感,繼而引發心靈的自省,最終呈現為圖書館的詩性表達。
3.2.2 “孤獨閱讀”的空間敘事。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的符號表達之一,即是“孤獨閱讀”的空間敘事。這一敘事通過對空間界面、尺度、光線等要素的獨特處理,將孤獨的人文意蘊嵌入建筑空間的文化語境。從空間界面的塑造來看,圖書館內部劃分為閱讀區、冥想區、活動區等不同功能分區,通過家具布置、材質肌理等營造出各異的氛圍。其中,閱讀區采用階梯式的空間布局,形成漸次升高的平臺。這種序列格局一方面源于傳統圖書館莊嚴肅穆的空間意象,另一方面則強化了閱讀活動的私密性和獨處感。讀者在各自的閱讀空間沉浸于書籍,進入獨立思考的精神世界。而連續階梯的組合模式,又隱喻閱讀過程的層次深入和循序漸進。如此,閱讀區的空間敘事既傳達出獨處閱讀的私密感,也展示了知識建構的條理性。光線作為塑造空間氛圍的關鍵要素,同樣被賦予“孤獨”的隱喻意味。建筑師在冥想區開辟狹長的天窗,形成封閉幽暗、光影變幻的空間意境。細碎的光斑隨時間推移在空間中“游走”,喚起冥想者內心的時間意識。正如羅蘭·巴特所言,光線賦予空間以時間維度,使其獲得難以言喻的精神性內涵[7]。幽微曼妙的光影為孤獨冥想提供心靈空間,引導個體在光陰流轉中反觀自我,感懷生命。如此,光線作為非物質的空間要素,隱喻性地塑造出冥想區的孤獨意境。
3.2.3 “獨處冥想”的場所精神。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以“獨處冥想”為場所精神,運用建筑空間這一符號系統,生成豐富的文化意指。按照索緒爾的理論,建筑空間中諸如界面、光影、景觀等感性要素皆可視為能指,它們通過形式、材質、比例等塑造出特定的空間形象[6]20-21。而獨處作為一種文化意蘊,則成為空間符號所指涉的觀念內容。能指與所指的結合,構成了以獨處冥想為核心的空間符號。符號學代表人物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將概念與聲音形象結合,建筑符號則將文化意蘊與空間形象統一[6]22-24。圖書館冥想空間刻意營造封閉、幽靜、壓抑的空間氛圍。狹長的空間尺度、片狀的界面切割等感性要素,作為空間形式的能指,其所指正是遠離塵囂、面向內心的精神指向。冥想空間正是運用封閉、幽暗等空間修辭手法,將個體的心理體驗與空間形式建立隱喻關聯,由此生成“孤獨冥想”的意指內涵。同時,從羅蘭·巴特的符號學視角來看,圖書館建筑實則蘊含著多重意指的可能性[7]80-84。冥想空間引入自然光線,營造出斑駁綽約的光影意象。光影作為非物質性的空間能指,其所指取決于讀者主體的闡釋視角。它可以指涉時間流逝的無常感,亦可隱喻生命體驗的斑駁記憶,還可象征心境的明暗變幻……多元意指在讀者的感知中互文指涉,豐富了“孤獨冥想”的思想內涵。如此,圖書館建筑打開了符號闡釋的開放性維度,為讀者的主觀能動性提供了現實場所。
3.2.4 “心靈獨旅”的感知層次。羅蘭·巴特認為,建筑作為一個符號系統,其意指過程是開放而非封閉的,意義生成依賴于讀者主體的能動闡釋[7]82-84。圖書館建筑通過空間、光線、材質等形式語匯塑造出觸發心靈體驗的感知場域,而心靈獨旅的意指內涵則有賴于讀者在場所中的主觀建構。具體而言,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營造出漸進而多元的空間序列,形成引導心靈體驗的儀式感。讀者步移空間,仿佛跨越現實閾限,進入心靈獨旅的私密疆域。序列空間成為個體精神回歸的隱喻場所,亦是心靈圖景的投射載體。借助空間轉換的修辭手法,讀者實現由外在環境向內心世界的意義飛躍。正如巴特所言,意義不是確定的結果,而是一種無限解釋的過程。多元開放的空間形式為讀者的心靈獨旅提供多種可能的意指方向[7]111-114。另外,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對光線肌理的梳理表達,激活了讀者多感官的聯覺體驗。大堂區虛實交錯的光影、閱覽區漸變悠長的光暈、冥想區斑駁綽約的天光……光影作為非物質性的建筑語匯,其意指取決于讀者的主觀感受。明暗交織的光影或明或暗,照映心境的動蕩寧靜;漸變流動的光暈拉長時間意識,牽引生命的綿延感懷;斑駁散落的天光象征記憶的片段殘跡,映照心靈的斑斕悸動,諸多聯覺體驗交織重疊,豐富了心靈獨旅的意象層次。讀者在光影流動中探尋心靈影像,在明暗變幻中觀照情感起伏,由此實現感知通道的互文指涉,深化對自我的多維感悟。
3.3 符號學視角下的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空間設計現象價值
索緒爾指出,符號由形式和內容兩部分構成,二者關系是任意的[6]35-38。圖書館建筑符號的形式體現為空間形態、材質肌理、光影氛圍等感性要素,其內容則指向知識、人文、生態等文化意蘊。通過對形式要素的提煉表達,設計者將文化價值觀念融入空間營造,使建筑本身成為傳遞思想的媒介。而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的空間設計彰顯了深刻的美學意蘊、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1)美學意蘊。皮爾斯提出符號蘊含的圖標、指標、象征都體現了美學價值[11]1940-1952。其中,圖標是以相似性為基礎的符號;指標是以因果或指向性為基礎的符號;象征則是以約定俗成的關聯為基礎的符號。首先,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環形開敞的空間布局是圖標性符號,其形態與孤獨的心理狀態相似,隱喻著讀者在知識的海洋中獨自探索、靜心沉潛的過程。其次,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大量采用玻璃、木材等通透質感的材料,其光影肌理是指標性符號,以因果關系揭示空間意蘊的美學內涵。潔白的墻面在陽光照射下呈現明暗變幻的肌理,這種空間形態讓人領略到在獨處中自我探尋、在寧靜中追求真理的美學意蘊。再次,開放的環形布局、海洋意象等設計要素是象征性符號,以約定俗成的文化語義傳達深層的美學內涵,引導讀者在靜謐的環境中獨自冥想、內省自我。2)文化價值。空間敘事建構了場所的文化意義。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通過開窗取景,將人的視線引向無垠的海天之際。海洋景觀作為隱喻,象征人的心靈應如大海般寬廣博大、胸襟應如海納百川般兼收并蓄。蔚藍海天激發人無限遐想,自由舒展的意境展示思想的解放與自由,與圖書館倡導的人文關懷精神交相輝映。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這種空間形態與東方文化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孤獨意識形成呼應,揭示了個體在宇宙中的渺小和獨特,讓人領略到在孤獨中體悟人生、在獨處中成就自我的文化意蘊。3)精神空間。形似性、指向性、約定性等符號機制塑造空間意義與精神意象[9]50-53。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以幾何形體、虛實變幻、開放通透等空間意象,在物質空間中以隱喻、轉喻、象征等符號學機制塑造精神向度。例如,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面向大海的落地窗營造一種無垠的視野,讓人感受到面對蒼茫宇宙時內心的孤寂與失落。但同時,這種開闊的景觀也表達出一種超越孤獨、探尋自我的精神向度,讓人感悟到在孤獨中升華心靈、在獨處中實現自我的精神意蘊。
4 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的啟示意義
4.1 隱喻符號與標識意象的塑造
一些圖書館在設計時過于注重功能性和實用性,忽視了挖掘自身特色和寓意,缺乏對建筑符號特征的深入思考和提煉,導致空間缺乏文化內涵和精神象征,難以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和思想啟迪。這種同質化的設計理念,使得圖書館淪為單一的借閱場所,而難以提煉自己的特色。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的啟示在于,圖書館應當立足自身特色,發掘建筑的符號學潛力,以隱喻、轉喻、象征等多元修辭機制塑造意蘊豐富的意象,在空間中浸潤文化價值取向,創造寄寓精神向度的文化空間。例如,圖書館可用木質材料的肌理彰顯厚重學識,以典籍裝幀的圖案隱喻文化傳承,也可用開敞透明的玻璃幕墻象征知識分享,以流動有序的空間形態表達思想解放。圖書館設計應遵循符號學“能指—所指”的關聯邏輯,以“形—意—境”的生成機制構建空間意象,將知識、理性、人文等概念轉化為感性可感的空間要素,最終實現物質形態向精神內涵的審美躍遷。
4.2 圖標、指標、象征與多維空間敘事
部分圖書館在設計過程中忽視了空間敘事的多維性,過于依賴直白的功能分區和標識系統,缺乏對圖標、指標、象征等多重符號的深入挖掘和綜合運用,導致空間敘事單一化、淺表化,難以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和思想啟迪。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則以圖標、指標、象征等多重符號敘事,構建起引人入勝的空間故事。這啟發了其他圖書館應立足知識傳播、精神引領的使命,發掘空間的符號學潛力,運用圖標、指標、象征等多元敘事機制,構建寓意豐富的空間故事和蘊含哲思的文化空間。例如,圖書館在設計時可考慮用半圓券門的圖標隱喻知識殿堂,以層臺疊院的空間指標象征學識淵博,也可用標志性雕塑的意象生成表示人文關懷,以流動開放的空間形態象征思想解放。圖書館設計應遵循符號學“能指—所指”的關聯邏輯,通過“符號—語境—語用”的生成機制,將歷史傳承、文化積淀、精神追求等意蘊轉化為立體多元的空間隱喻,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讀者感受空間意義。
4.3 情感共鳴與場所認同的建構
在設計時,一些圖書館忽視了場所功能的塑造,過于強調空間的實用功能,缺乏對場所認同的深入思考和符號象征的積極運用,導致空間缺乏文化底蘊和精神歸屬,難以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和身份認同。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則以符號象征營造場所認同,這啟發了其他圖書館應立足文化傳承、價值引領的使命,發掘空間的符號學潛力,運用隱喻、象征等多元符號機制,在空間肌理、色彩光影等感性要素中寄寓文化立場,營造彰顯時代精神的場所氛圍,在儀式性空間中引導讀者建立歸屬感,實現身份認同應遵循符號學“能指—所指”的關聯邏輯,以“符碼—語境—身份”的生成機制塑造場所精神,將文化認同、群體榮譽、身份認同等意蘊嵌入空間意象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讀者建立情感聯結,擺脫圖書館單一功能的窠臼,使其成為凝聚社群認同、賡續文化基因的精神殿堂。
4.4 美學意蘊與感知層次的提升
一些圖書館在設計過程中容易忽視感知層次的拓展和美學意蘊的生成,過于注重實用功能和標準化設計,缺乏對多感官審美體驗的深入挖掘和美學范疇的綜合運用,導致空間體驗趨于平庸化、同質化,難以喚起讀者的感官共鳴和心靈感應。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則以感知層次的提升喚起美學感悟,啟發了其他圖書館應立足美的熏陶、心靈啟迪的重任,發掘空間的美學潛力,運用通感聯覺等多元感知機制,以光影韻律、空間律動、材質布局等藝術手法營造意境豐富的美學空間,在多維感知中引導讀者感受形式感、節奏感、力度感、崇高感等美學體驗。
[參考文獻]
[1]張耀坤,丁高文.基于游客在線評論內容挖掘的網紅圖書館服務優化研究:以天津市濱海新區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研究,2023,53(5):1-9.
[2]汪圣,劉旭青,李秀義.景觀化:“網紅”城市書房建造的實踐邏輯及其審視[J].新世紀圖書館,2023(1):5-11,87.
[3]肖錕,何婉琴.文旅融合視角下“網紅”圖書館形象感知分析:以京津冀地區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2(7):31-36.
[4]呂亞娟.圖書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研究:基于網紅李子柒的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1(2):113-117.
[5]秦云.“網紅”時代背景下圖書館營銷探索[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9(3):84-87.
[6]SAUSSURE F D.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1.
[7]BARTHES R.The Semiotic Challeng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8]PSARRA S.Architecture and Narrative:The Formation of Space and Cultural Meaning[M].London:Routledge,2009.
[9]LYNCH K.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60.
[10]NORBERG-SCHULZ C.Genius Loci: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M].New York:Rizzoli,1980.
[11]HARTSHORNE C,WEISS P.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收稿日期]2024-07-01
[作者簡介]徐佳佳(1986—),女,碩士,館員,宿遷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