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共生理論視角探索公共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路徑,旨在為提升兒童信息素養提供新的研究視角。本文從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三個要素出發,厘清共生理論在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中的適用性。目前,兒童信息素養教育存在教育理念保守,共生意識統一性不足;共生模式單一,共生主體協調性不足;共生環境滯后,相關政策支持性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轉變共生理念、優化共生模式和提升共生環境等解決路徑。
[關鍵詞]共生理論;兒童;信息素養;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4.9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24)06-0060-05
1 引 言
美國圖書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提出,信息素養包括文化素養、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能三個方面[1]。兒童信息素養是指兒童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有效地搜集、加工、整理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隨著大數據、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數字驅動各行各業變革與創新已經成為世界性的主題。人工智能應用已從尖端的科技場延伸到大眾生活場域,因此,兒童將來需要接受多元素養的培育。《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突破1.93億,兒童用網低齡化趨勢明顯,城鄉兒童用網差距持續減小[2]14-15。信息素養作為一種重要的能力,已經逐漸成為兒童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理應肩負起培養兒童科學素養和信息素養的重要職責。
共生關系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例如植物與螞蟻、蜜蜂與花等之間的共生關系,通過共享資源、信息或能量來實現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共生理論是美國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等人基于“蓋婭假說”提出的,關于不同物種之間的自然聯系的理論。近年來,共生理論也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如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在這些領域中,共生理論被用來描述和分析不同個體或組織之間的相互依賴、互利共生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合作和協作來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3]1-2。運用共生理論將有助于圖書館探索信息浪潮環境下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路徑。
2 研究回顧
2.1 兒童信息素養研究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兒童接觸到的信息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如電腦、手機、電視等。然而,兒童面對海量信息時,往往缺乏信息安全意識,無法準確分辨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容易受到虛假信息、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誤導和傷害[2]47-48。
通過網絡和文獻調研發現,國外圖書館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方面,根據年齡段實行分層教學,實行游戲化模式,注重多模式且活動豐富多彩,政府出臺了多層級的政策來保障公共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實施[4]115。美國作為信息素養教育的發源地,是最早開展未成年人信息素養教育的國家,并制定了較完備的信息素養政策和措施[5]。日本公共圖書館十分重視兒童的終身教育,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提供針對性的信息素養教育服務[6]。而國內信息素養教育,活動內容以閱讀為主,缺乏多樣性;受眾以低齡兒童為主,沒有覆蓋兒童全年齡段;活動主體以圖書館為主,缺乏合作性。江海潮[7]通過調研廣州市區公共圖書館發現,從整體上看,兒童信息素養教育活動偏少,社會力量成為信息素養教育的補充。龍紅芝等[4]115提出,要從完善政策和理論推動、整合資源和創新模式等方面推動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
2.2 共生理論在圖書館領域的應用
共生理論源于生物學概念,指兩種或多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獲益[3]2。近年來,不少圖情領域的學者開始關注共生理論在圖書館領域的應用,具體表現在宏觀模型構建和微觀實踐應用方面。在宏觀方面,袁靜等[8]從共生視角探索圖書館智慧服務共生模式的運行機理,結合共生理論的基本要素構建了圖書館智慧服務共生模式系統結構圖,并通過仿真分析驗證了共生模式系統的有效性,以探討圖書館智慧服務共生模式的實現機理;趙發珍[9]基于共生理論分析了圖書館治理與數字化的互動共生關系,并建構其共生機制模型。在微觀運用方面,林藝[10]運用共生理論分析了高校圖書館在物理空間上的共生關系,并提出運用共生理論改造高校圖書館空間的路徑;趙發珍[11]從生態學維度系統分析了數字閱讀推廣共生內涵要素、共生過程、機制以及共生困境與路徑,為豐富和理解數字閱讀推廣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并為數字閱讀推廣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導。
綜上,當前圖書館界關于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研究成果頗豐,但鮮有研究從共生視角探索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路徑。本文將從共生理論視角探索兒童信息素養教育,以期為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思考。
3 共生理論對于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適用性分析
共生理論認為,共生系統包括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三個要素。其中,共生單元指共生主體,共生模式指共生主體間的關系,共生環境是指共生主體所處的環境[3]7-9。不同主體之間相互合作,共同促進兒童信息素養的提升。因此,共生理論對于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具有較強的適用性。
3.1 共生單元
共生單元在共生關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通過物質、信息或能量的交換和傳遞,實現共生體的共同發展和進化。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共生單元是多元主體的有機構成體系,包括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及文化機構、家庭、政府及學校,還包括網絡、數據技術提供及開發商等。這些共生單元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和功能,通過相互協作共同促進兒童信息素養的發展。
3.2 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稱共生關系,是指共生單元之間相互作用或結合的方式。根據共生單元間組織模式的不同,共生模式分為點共生、間歇式共生、連續性共生和一體化共生四種類型[3]8。
不同模式決定了兒童信息素養教育供給主體間合作的緊密程度和方式。一體化共生模式是兒童信息素養教育供給中最高級也是最緊密的模式,各共生主體圍繞相同的發展目標,打破傳統的體制機制,實現資源、人員、空間等要素的完全互通。兒童信息素養教育始終堅持以信息時代兒童信息素養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家庭、社會共同參與,新興技術提供技術支撐等原則,通過共生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提高兒童信息素養教育供給主體的供給效率。
3.3 共生環境
共生環境是指共生主體賴以生存的環境,各共生主體之間相互依存和影響,形成一個適宜共生主體生存的共生環境。共生理論的本質在于共存、合作、互利、互補和共進。共生環境是共生單元依存的外部環境,具體包括與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緊密相關的政策支持、文化環境、社會環境、資金與技術支撐,也包括與教學主體緊密相關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家庭環境等要素。良好的共生環境能夠支持和促進共生單元之間的協同發展,從而使共生單元具有競爭優勢。通過發展先進信息技術、尋求配套政策支持、建設友好的城市人文環境以及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為兒童信息素養的培養創造正向的共生環境。
4 共生理論視角下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共生困境
4.1 教育理念保守,共生意識統一性不足
從學校層面上來說,傳統的教育觀念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信息素養教育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學校管理體制中缺乏針對信息素養教育的管理和評價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素養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部分教育者對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入,不了解信息素養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上,忽視了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和時代性。部分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缺乏獲取有效信息的主觀意識,不明確信息的搜索途徑及篩選方法。據了解,特別是在農村偏遠地區,學校對于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關注度不足。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部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形式缺乏了解,有的甚至從未使用過多媒體技術。從家庭層面上看,家庭成員信息素養和網絡安全意識缺乏,對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無法為兒童提供良好的信息素養教育環境。從社會角度上說,政府、企業對兒童信息素養意識不足,在教育規劃、產品設計等過程中未全面考慮兒童群體的差異,這在客觀上導致電子產品使用監管不到位。
4.2 共生模式單一,共生主體協調性不足
國內信息素養教育通常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難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此外,對兒童個性化需求的關注不夠,沒有根據兒童的年齡、興趣、性格等特點進行分層教育。兒童信息素養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但從調查情況來看,目前共生主體之間的協同不足,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家庭和社會往往將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而學校又難以獨立承擔這一重任。
4.3 共生環境滯后,相關政策支持性不足
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十分突出。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兒童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往往局限于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和互聯網使用技能,缺乏對信息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能力的培養,有的圖書館甚至沒有關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更迭,新的技術和應用層出不窮,但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更新滯后,配套軟硬件設施不足,無法滿足兒童的需求。信息素養教育需要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師,但目前許多學校缺乏這樣的專業教師資源。現有的教師也面臨著自身知識和技能更新緩慢的問題,難以滿足信息素養教育的需求。另外,通過網絡和文獻調研發現,關于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政策支持略顯不足,從國家和政府層面缺少針對性的兒童信息素養教育標準、制度等指導性文件,圖書館層面也缺乏開展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具體規劃和方案[12]。
5 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案例解析
家庭、學校、社會和信息技術等是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共生主體。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與各共生主體合作,通過館家聯動、館校聯動、館社聯動等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著力提升兒童的信息素養水平。
5.1 館家聯動
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通過多種新媒體手段宣傳,引導家長尊重信息產權,組織“干貨”分享會等活動,提升家長的信息素養;通過評選“數字資源推廣達人”等活動,促進家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能力,并潛移默化影響兒童;鼓勵具備較高信息素養的家長以志愿者身份參與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和信息素養教育活動。這種與家庭合作的點共生模式,對單個兒童的信息素養教育提升起到積極作用。開設“小館長成長營”項目,讓孩子們參與圖書館的日常管理,鍛煉他們運用信息工具搜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設立“童愿書單”,鼓勵孩子們參與圖書館資源建設,通過上網查閱、同學之間互相分享提出他們希望閱讀的書籍清單,圖書館根據清單采購圖書,滿足孩子們的閱讀需求;開設“童享陽光”欄目,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信息素養和閱讀指導策略,指導親子共讀。這種點共生模式可能會隨著同學之間的分享、信息的傳播等轉換成間歇性或連續性共生模式[13]。
5.2 館校聯動
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與中小學校、幼兒園等共享數字和紙質教育資源,供教師和兒童使用;設立“少兒館第一課”項目,與幼兒園、中小學校合作開課,為學生信息安全意識的培養、信息技術普及、自主學習以及成長發展提供學習保障;通過“圖情小講堂”等活動向兒童介紹圖書館藏書的分類和排架方法,幫助小讀者們快速、準確地找到想要的書籍,同時提升兒童分類查找信息、檢索資源的能力;開設“STEM小達人”課堂,提供青少年機器人體驗和編程課程,為感興趣的兒童讀者提供信息技術專業課程;與上海市盲童學習、浦東新區輔讀學校等特殊學校合作,邀請特殊學校師生和兒童家庭來館體驗圖書館信息技術產品,比如現代化圖書分揀系統,自地下一層貫穿至頂層的“圖書高鐵”,能智能分揀歸還圖書,并將圖書及時運送至指定書箱[14]。圖書館與學校合作屬于一體化共生模式,具有持續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實踐性。
5.3 館社聯動
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與購書平臺合作推出“蜜寶云書房”,實行“線上選書,送書上門”服務,滿足兒童信息素養教育及其他紙質資源需求,上線圖書新增“適讀年齡”標簽,便于讀者按需選擇;與優秀IT企業合作打造“樂享云”數字閱讀平臺,向讀者推薦優秀信息知識、文學作品等各類數字資源。與科技專業機構合作,推出“圖書館奇妙夜”活動,基于特色館藏內容定制開發“天空畫板”“光影繪本”“近代兒童啟蒙讀物奇妙展”等多個智慧閱讀應用場景,構建“體驗”“探索”“活動”的多元智慧空間,開啟兒童科學啟蒙,激發兒童的求知欲和學習力;充分利用建筑空間實際,運用增強現實、體感識別等技術,通過知識內容的統一定制聯動,形成樂享云鏡的泛在布局,向小讀者提供虛實相映、情景交融、創意新穎的沉浸閱讀體驗;創建機器人實驗室,包括機器人、大疆無人機、機甲戰車等,兒童可以在此了解前沿的科技成果,體驗基礎編程、機器人操控等人工智能前沿培訓課程。與中國圖書館學會、大學生慕課等線上平臺合作,為館員、讀者提供線上專業培訓,加強信息技術、網絡安全教育;邀請優秀科學家、教育家等與兒童分享前沿信息技術;全新升級“少圖講堂”品牌,創新開發“機器人實體編程”“圖書分揀機”“未來小工程師”等系列課程,激發青少年對科學創造的興趣[13]。與微信、小紅書、嗶哩嗶哩視頻網、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矩陣平臺合作,發布活動相關信息擴大宣傳,提供海量的、引領性的各類文獻資源和數字資源,開展科學啟蒙和信息素養培育的各類公益活動,有效推動全媒體傳播。
6 共生理論視角下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路徑
6.1 轉變共生理念,共生主體共同協作
家庭、社區、學校、政府、圖書館和兒童等是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共生單元。首先,及時更新信息素養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者對信息素養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推動信息素養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其次,明確各共生主體的優勢和職責:圖書館負責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包括圖書、期刊、數據庫等,滿足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物質需求;設立專門的兒童閱讀區、電子閱覽室或信息空間等,為兒童提供舒適、安全的學習環境。圖書館員和學校教師合作設計并實施信息素養教育計劃,確保教育內容與兒童年齡和發展階段相匹配;教授兒童信息檢索、評價、利用等基本技能,培養其信息素養能力。家長積極參與圖書館舉辦的家長培訓課程,了解網絡世界和兒童的閱讀心理、閱讀傾向和方式;在家中引導、監督兒童的網絡閱讀和利用網絡信息情況,與圖書館和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常州市圖書館鼓勵家庭共同參與圖書館活動,如通過“親子共成長——常州市家庭圖書館共建項目”,積極推動家庭教育和信息素養意識的提升。與學校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圖書借閱、資源共享、閱讀推廣等方式,支持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助力學生的信息素養發展。政府為圖書館提供資金、政策和場地等支持,社會組織則通過志愿服務、捐贈等方式參與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這些共生主體共同構成了常州市圖書館的發展基礎和推動力量,促進圖書館在文化傳承、信息素養教育普及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15]。
6.2 優化共生模式,以兒童需求為導向
豐富信息素養教育內容,關注信息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能力的培養,及時更新教育內容,滿足兒童需求。創新教育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計劃中設計游戲互動環節,提高信息素養教育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加強信息素養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為信息素養教育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圖書館和教育者應積極探索新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以兒童需求為導向,通過構建“主題活動+專題培訓+圓桌論壇+線上社區”的教育生態環境,幫助兒童在體驗式學習中提升認知和教育水平,如協作教學、嵌入式服務、聯合培訓等,以提高教育質量。圖書館可向學校、社會招募具有專業能力的志愿者開設信息素養課程,內容包括信息檢索技巧、網絡安全知識、數字閱讀方法等。通過講座、互動游戲、實踐操作等多種形式,讓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信息素養知識。同時,運用騰訊會議等平臺同步直播,使線上讀者也能遠程學習信息素養課程。此外,可制訂科學的評估體系,對兒童信息素養教育效果進行定期評估,以了解教育效果并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共同推動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圖書館、教育者和家長可以實時分享教育資源、活動信息和教育經驗,促進教育成果的共享和傳承。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績[16],我們可以通過與這些國際圖書館、教育機構等的合作與交流,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動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6.3 提升共生環境,加強政策和技術支持
從政府角度來說,應加大對信息素養教育的投入,均衡分配教育資源,確保所有兒童都能獲得高質量的信息素養教育。制定相關政策,從國家層面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兒童信息素養教育。建立相關標準和規范,推動圖書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向制度化、規范化、國際化方向邁進。從圖書館和企業的角度來說,應將最新的前沿信息技術嵌入圖書館行業,并通過全媒體手段進行宣傳推廣。例如,引入AIGC技術為兒童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通過分析兒童的學習習慣、興趣和能力,生成符合他們需求的定制化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創造吸引人的虛擬世界和角色,通過互動環境和趣味游戲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使兒童樂于學習和探索新知識。模擬真實場景,為兒童提供實踐機會,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幫助兒童鞏固課堂知識,拓寬視野。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應對內容進行仔細篩選和核查,在產品使用過程中保護兒童的隱私和數據安全,盡量規避潛在風險和隱患,為兒童在數字化時代安全、愉快地學習和成長提供內容支持。此外,通過限定使用時間、設計卡通人物提醒、遠程監控等措施,確保兒童能夠正確使用網絡和電子產品,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
7 結 語
在AI環境下,兒童的注意力和自律能力面臨巨大挑戰。新技術不斷迭代并全方位地滲透社會,兒童很難置身事外。因此,我們應采取理性、開放和積極的態度來應對。圖書館需要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從共生理論視角出發,與家庭、學校、社會等共生主體協同合作,將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融入兒童信息素養教育中,以兒童的需求為本,同時對內容進行篩選和判斷。加強兒童數字素養的培養,包括數字工具使用、網絡安全、數字版權等方面,構建一個適宜兒童學習的信息環境,共同促進和提升兒童信息素養教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信息素養[EB/OL].[2024-06-03].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A1%E6%81%AF%E7%B4%A0%E5%85%BB/937143?fr=ge_ala.
[2]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EB/OL].[2023-12-23].https:∥qnzz.youth.cn/qckc/202312/P020231223672191910610.pdf.
[3]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4]龍紅芝,趙文萍,張雪婷,等.公共圖書館兒童游戲化信息素養教育實踐與啟示[J].圖書與情報,2022(4).
[5]徐黎.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41(11):14-17.
[6]高璐珩,馮薇,李良瑜,等.日本公共圖書館公眾信息素養教育發展實踐及啟示[J].圖書館,2022(10):57-63.
[7]江海潮.廣州市公共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調查[J].圖書館論壇,2022,42(10):121-130.
[8]袁靜,李森濤,高曉寧.圖書館智慧服務共生模式的實現機理研究[J].圖書與情報,2023(4):64-77.
[9]趙發珍.圖書館治理與數字化融合發展:共生機制、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圖書館學研究,2023(11):33-40.
[10]林藝.共生理論對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的啟示[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3(9):57-62.
[11]趙發珍.數字閱讀推廣研究的生態學維度:基于共生理論的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23(9):2-9.
[12]周謙豪,姚占雷,許鑫.圖書館健康信息素養教育的調研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20(10):77-86.
[13]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EB/OL].[2024-06-08].https:∥www.sst.cn/#/home.
[14]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年度報告(2023)[EB/OL].[2024-06-08].https:∥www.sst.cn/#/news-detail/718e14100c09e9d5aab1dc02580f619a.
[15]常州圖書館[EB/OL].[2024-06-08].http:∥www.czlib.net/.
[16]石慶功,夏正偉,馮薇.波士頓公共圖書館未成年人信息素養教育實踐及其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21(13):93-101.
[收稿日期]2024-08-21
[作者簡介]吳銀燕(1983—),女,碩士,館員,常州大學圖書館。
[說 明]本文系2023年度常州市第十九屆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元宇宙底層技術賦能未來智慧圖書館發展應用探索”(項目編號:CZSKL-2023C64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