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培養德才兼備專業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藝術學類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要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鑒于此,深入挖掘《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課程思政視域下《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教學的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大部分教師開始嘗試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為思政元素融入《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提供可能。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文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已初步顯現”。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與《廣播電視導論》相關的網絡課程、教學視頻、在線數據庫等教學資源可以較為便捷地獲取,為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展開提供支持。一些綜合性高校通過構建特色教學平臺,如校園電視臺、廣播站、門戶網站等,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推動《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思政教育的創新性發展。
《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思政教學雖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第一,思政元素融入流于形式。盡管部分高校嘗試在該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但基本上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與整合,導致學生難以對媒體的社會責任、職業道德等問題形成深刻的見解。第二,教學模式單一。部分教師不愿意革新教學觀念,固守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思考與探究能力,難以滿足學生對多元化學習方式的期望。第三,教學資源利用不充分。部分教師仍依賴教學視頻或PPT課件進行簡單展示,并未通過數字技術等方式獲取豐富資源來優化課程思政教學,導致教學資源的浪費與教學效果的減弱。第四,評價體系不健全。在思政教學評價中,部分高校過分強調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忽視了對學生思政素養的考察,導致學生也忽視了思政素養的提升。第五,部分教師思政素養不足。教師作為思政教學的主體之一,全面提升其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勢在必行。
二、《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為實現“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課程思政目標,本文結合《廣播電視導論》課程的特點,深入挖掘其課程思政目標和課程思政元素。
(一)《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思政目標
1.《廣播電視導論》是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旨在通過系統學習廣播電視行業的基礎知識、歷史沿革、發展態勢等內容,使學生全面認知廣播電視行業的全貌,便于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中更好地學習與運用。例如,學生已經在《廣播電視導論》課程中了解播音員和新聞記者的工作職責,在學習《新聞采訪與寫作》時才能進一步理解他們肩負“黨的喉舌”這一光榮使命的時代意義。通過《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思政元素的引入,多門相關課程形成思政知識關聯,既能夠加強學生對所學專業屬性的全面認知,又培養學生在行業內崗位上的思政素養。
2.回應我國“新文科建設”訴求,提高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政治覺悟,激發其深厚的家國情懷,是該門課程的思政目標之一。2021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中提道:“發揮文科教育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的特點,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切實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法治意識、道德修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新文科建設”與課程思政發展緊密相連,共同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傳媒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播音主持的人才培養直接關系到我國媒體行業的未來發展。因此,播音主持人才的課程思政不僅是“新文科建設”的必然要求,更是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媒體傳播人才的關鍵。通過《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思政元素引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家國情懷,肩負起對社會的責任,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3.結合廣播電視行業發展現狀,旨在培養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通過該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學生將學習如何在廣播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不同聲音,并在專業基礎領域的學習中掌握與他人協調合作的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此外,學生還將學習在遇到廣播電視領域專業問題時如何尋找解決方案,并在新媒體融合的廣播電視時代中不斷創新,以適應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相關領域的發展需求。這樣的培養方式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行業內的真實環境,提升個人綜合競爭力。
(二)《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思政主題及思政元素挖掘
在開展《廣播電視導論》教研活動時發現,要確定該課程思政主題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第一,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注重有聲語言的培養,強調實踐操作,要求偏理論性的《廣播電視導論》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更多提煉與實踐緊密相關的主題。第二,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對理論性知識的接受度相對較低,因此要求《廣播電視導論》的教學內容必須具備文化屬性和實踐屬性,且需要增加課程思政相關知識點的趣味性。鑒于此,筆者以宮承波的《廣播電視概論》為藍本,基于知識單元的邏輯結構,確定了該課程思政的主題,并深入挖掘每個主題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以期實現課程思政與知識傳授的有機融合。
1.理論知識闡述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廣播電視導論》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科背景深挖思政元素,將本門課程的學科理論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的相結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思政元素和廣播電視領域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進行知識性融合,探尋知識單元與思政理論之間的關聯。詳見下表。
2.課程實踐中的課程思政元素。盡管《廣播電視導論》是一門純理論課程,但鑒于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科屬性,以實踐應用促理論知識吸收不失為一種更高效的方法。因此,在課程任務、作業設計與布置中,可以適量地設置與專業更具相關性、形式多樣的實踐內容,而不局限于制作PPT等相對傳統的展示匯報內容。這些課程實踐也是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重要手段之一。實踐過程能幫助學生接受課程思政元素的知識內容,可以更好地學習、理解并吸收相應的知識。
三、《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
《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理念應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圍繞專業知識內容構建思政育人體系,以學生為教學中心,教師則更專注于輔導。
(一)BOPPPS教學模式下的課程設置
BOPPPS是教育領域中一項基于認知理論與建構主義原理的教學模式,主旨在于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以求學生最大限度地吸收并掌握知識。通過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深度思考,在課程的教學互動和反饋環節有顯著作用。該教學模式適用于《廣播電視導論》課程。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引入BOPPPS模型,可進一步構建一個“專業知識——課程思政”的雙軌制學習運行體系。此體系不僅聚焦于專業知識的傳授,更強調通過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培養學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以此更好地在其他課程、賽事及相關領域中,靈活運用課程思政所蘊含的知識與理念,與專業知識形成有益互補,進而全面提升素質。
BOPPPS教學模型在教學開展過程中,需要教師兼顧理論基礎與教學實踐經驗。因為在實施過程中,模型的六個環節并不是固定的,應隨時根據課程目標、學生需要等原因進行優化。
(二)課程思政滲透教學全過程
《綱要》指出:“高校課程思政要融入課堂教學建設,作為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核準和教案評價的重要內容,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各方面,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各環節。”《廣播電視導論》課程思政從思政教學構思、思政教學設計、思政教學開展和思政教學外延等環節滲透教學全過程,實現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全方位創新。
1.課程思政教學構思。在課程思政的構思階段,教師要深入剖析課程內容,深入挖掘并精心提煉其中的思政元素,明確課程思政教育在學生培養中的核心地位。教師應將思政意識融入每一個細節,確保思政教育貫穿教學始終。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探尋與知識點相關的廣播電視歷史名人故事,并構思如何表述;要勇于脫離課本,有意識地探尋廣播電視行業的前沿科技動態,以便在授課中拓寬學生的視野;還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培養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如何將可能涉及的課程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之中,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是構思階段的重點目標。
2.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相對于其他專業更注重情感表達與運用,而《廣播電視導論》作為一門理論課程,如何在知識講授、討論分析、案例示范以及難點指導與作品點評等教學環節中貼合該專業性質,也是設計階段的成敗之處。在“新文科建設”的教育語境下,要重點策劃課程討論,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使學習過程富有意義。例如,表2中的第五單元實踐課程,以紅色文化為課程實踐主題,在課程討論中需要深入挖掘革命故事的內涵,以展現革命精神為課程核心。在設計課程的環節中應思考如何結合歷史故事、科技發展等課程思政元素,使之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個充滿“思政溫度”的學習空間。
3.課程思政教學開展。《廣播電視導論》在教學開展環節,要堅持引入知識、深化理解、鍛煉能力的教學過程,既為學生提供從知識吸收到應用、再到結合實踐的全方位學習過程,也為實現高校思政育人的目標提供助力。教師除了課堂內的教學階段要按照教學設計開展思政教育,更需要將思政教育融合到學生的課后練習,以確保思政教育在課內外形成一個無縫對接、互為補充的完整系統。在此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創新與專業知識相關的思政內容,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師開展知識講授的環節,嘗試將知識點圍繞紅色文化和中華歷史展開,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外運用有聲語言這一生動形式進行再表述,以期通過這些未來的傳媒人帶動更多人深入了解并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4.課程思政教學外延。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注重將思政教育全面滲透至實踐訓練、專業競技、行業實踐以及社會服務等多個維度,不僅能夠錘煉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悄然深化他們對思政理念的體悟與認同。《廣播電視導論》在開展課內外教學之余,還應該從橫向角度拓展教學模型,如倡導“以賽促學”的教育模式,要選拔優秀作品參與各級各類專業比賽,將相關思政專業賽事作為課程結課的重要成果展示平臺。具體而言,在參賽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強調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其成為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導學生錄制音視頻作業案例,以《廣播電視導論》為核心,與其他專業課程共同聯合,舉辦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相關的階段性成果展演,以此構建學生的成長檔案資源庫;積極推動學生在課程完成后,運用該知識體系與傳媒公司、電視臺等機構合作,實現課堂教學與行業需求的轉換。這些活動構筑了一條從“課堂教學以啟迪智慧”,到“實踐訓練以強化技能”,再到“創作產出以展示才華”的人才培養閉環鏈條。這一鏈條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更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展示舞臺和成長空間,使他們在實踐中感悟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