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和努力方向。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高等層次,有更大能力和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提質增效。聚焦“三農”,以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形成高職教育與鄉村振興雙向賦能、良性互動的優良格局為目標,圍繞組織互聯互建、人才培養培訓、文化傳承創新、技術技能服務和公益志愿服務,系統梳理研究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路徑,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鄉村振興;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7-4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08
0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是為了解決中國“三農”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這賦予了職業教育新的使命,為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該研究結合案例分析,立足高職院校在組織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科技研發、志愿服務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梳理找準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從而深化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耦合關系,促使形成雙融雙促的鄉村振興校地命運共同體。
1 問題提出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強調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更為直接與緊密的教育類型,有服務鄉村振興的獨特優勢。一是鄉村振興中的人才隊伍總量和各類專業人才需求巨大,人才類型、層次、規模等方面也均有待提高。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多樣化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隊伍支撐,有效賦能鄉村人才振興。二是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可依托特色專業群及專業建設,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通過“四技”(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服務賦能鄉村產業振興。三是職業教育有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及人才優勢,承擔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可以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四是職業教育與鄉村組織互聯互建,可以為鄉村組織增加新鮮血液,提升組織治理水平和能力,賦能鄉村組織振興。五是職業院校依托人才、專業、技術等資源優勢,通過志愿服務、技術指導等途徑,可助力完善鄉村生態治理體系,提升鄉村現代化生態治理能力,賦能鄉村生態振興[1]。
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高等層次,有更大能力和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提質增效。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多數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不斷創新,辦學模式不斷改變,但也存在著校政企各方力量協同性不足,學校人才培養與農村實際需求匹配度不高、供需失衡等問題。因此,立足實際需求,找準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結合點與切入點,增強高職院校與鄉村發展的匹配度與適應性,對鄉村振興和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
2.1 智力扶持,建設鄉村人才蓄力池
第一,高職院校要加強鄉村振興工作頂層設計和規劃,探索校政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搭建高質量育人平臺。例如,青島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青職學院”)依托“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性職業院校”平臺,建設了鄉村振興產業學院,參與全國鄉村振興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籌建,統籌學校各項教育教學資源,聚焦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青島市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重點任務,重點圍繞提升地方農業科技創新水平,農業市場營銷人才培訓、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培訓、鄉村旅游人才培訓等內容,推進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切實推動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2]。
第二,高職院校要精準對接鄉村建設需求,圍繞地方主導產業、特色產業,調整完善專業結構;要創新育人內容和形式,與地方、企業緊密合作,構建個性化、精準式人才培養方案。青職學院基于國內茶產業和山東“南茶北引”人才需求實際,于2016年申請設置了“茶藝與茶葉營銷專業”,成為山東省高等職業院校唯一涉茶專業。青職學院實施農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將學生實習實訓融入“茶山科技小院”田間課堂的生產實踐當中,依農情、農時組織涉茶專業學生實地參與當地農業、文旅實踐活動,精準化培養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實用型人才。同時,青職學院依托“茶藝與茶文化專業”,面向地方茶產業積極培養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開展“海青花果香紅茶加工技術培訓班”“海青高鮮綠茶加工技術培訓班”“海青工藝白茶創新培訓班”等社會培訓。青職學院專業團隊師生完成技術服務60項,制定“海青高鮮綠茶”“嶗山花果香白茶”等國家、省市級行業團體標準8項,針對茶農因缺乏茶葉科技信息而影響增產增收的問題,深入日照市、臨沂市、煙臺市、泰安市、威海市及青島市黃島區海青鎮、嶗山區7處茶區,建立北茶科技聯系點和工作站,與茶農面對面交流信息,手把手傳授技藝技能,通過應用新品種、新技術,促進茶農增收創收。
第三,在招生就業方面,高職院校應積極響應政策要求,面向農民工、新型農民、鄉鎮退役軍人等群體開展單獨招生,在教學實踐、培訓實訓、咨詢服務、鄉村課堂及招生教學、資助就業等方面構建對口幫扶工作體系,為廣大農民接受學歷教育創造良好條件和環境。在就業上,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鄉鎮基層建功立業,助力鄉村振興人才高質量培育,實現高質量就業。青職學院面向農民工、新型農民、鄉鎮退役軍人等開展了單獨招生,重點在機電一體化技術等3個理工科專業設置了招錄名額。完善了包含物質幫扶、心理幫扶、素質拓展、家校聯動育人等4個方面的資助育人體系,鞏固拓展脫貧享受政策學生幫扶工作[3]。
2.2 技術服務,加快鄉村產業提檔升級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內生動力,對鄉村振興起著決定性作用。職業院校要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把脈,立足當地產業布局,加大技術技能服務,要與農業企業、科研所共建科技研發平臺、協同創新中心及實驗室等,積極開展相關應用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選派技術專家、業務骨干開展“面對面、手把手”的科技助農工作,促進鄉村產業經濟轉型發展,加快農業技術迭代升級,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例如,青職學院教師帶領團隊培育出了山東“南茶北引”第一個農業農村部“雙認證”茶樹新品種——北茶36,研制開發出了“高寒茶區北茶36良種良法配套栽培技術模式”,解決了山東“南茶北引”缺乏本土抗寒品種及配套綜合技術等“卡脖子”問題,輻射帶動青島茶農增收超2.16億元,帶動山東茶區茶農增收近10億元。創建了山東省教育廳“北茶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立足當地茶業產業實際,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為技術依托,整合全國茶葉行業優勢資源,政、校、行、企多方融合,在省內重點茶區海青打造了由10位知名行業專家組成的“茶山科技小院”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專家創新團隊,為“茶山科技小院”引入國家級茶樹新品種——北茶36,為所在產業園區開發配套“高寒茶區無性系良種良法配套栽培技術”,為青島西海岸新區“海青茶”區域公用品牌創新開發一款產品——海青花果香型紅茶,并發布配套加工技術規程[4]。
另外,高職院校應順應數字經濟新形勢,推動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面向農民積極開展互聯網、農村電商、大數據等新業態的知識和技能培訓,提升居民數字素養和技能;積極打造如“智庫助推,電商富農”等技術技能平臺,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向全國消費者推介勞動人民的優質農產品,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例如,青職學院錨定青島市東西部協作行動方向,持續開展“青臨手拉手 云端來助農”——“臨洮珍好”農產品直播帶貨活動,依托學校“農優驛站”項目,與青島西海岸新區寶山鎮等村鎮建立合作關系,幫助當地農民銷售藍莓等農副產品,借助電商平臺的綜合數字化營銷方式服務國家戰略,助推鄉村振興。
2.3 傳承創新,提升鄉村文化精氣神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鄉村文化興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和標志。當前,鄉村面臨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文化人才缺乏、文化活動少、文化人才缺乏、文化遺產損毀等問題,職業院校應主動擔負起地方文化傳承與培育的責任,在地方文化人才培養、文化挖掘、文化傳承、文化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發動師生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提升地方文化的創造力和生產力。青職學院與山東沂蒙紅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合作,在臨沂紅嫂家鄉旅游區掛牌成立了“筑夢沂蒙紅色文化產業研究院”,校企合力開展科研、實訓、產品研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等項目,打造沂蒙紅色文化“產、學、研、培”四位一體的“筑夢沂蒙美麗鄉村”教育服務平臺。青職學院創建了沂蒙紅色文創產品研發中心,成立了“紅色筑夢之旅”“筑夢——紅色蠟染、精準扶貧”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團隊,開展了“情系沂蒙、時尚蠟染作品發布會”“百年古村非遺蠟染秀線上直播”“沂蒙青年七夕時裝秀”等一系列傳統文化研學及傳統手工藝現場體驗活動。青職學院制定了紅色研學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為全國中小學生、在校大學生提供紅色非遺技藝研學體驗活動。青職學院還與沂南縣文旅局及當地傳統技藝傳承人合作開展項目建設,打造“沂蒙時尚蠟染”品牌,為沂蒙紅色影視基地職工開設“蠟染傳統手工藝”課程培訓,組織沂蒙老區村民開展傳統手工藝制作培訓,創建“筑夢美麗鄉村”微信公眾號、“蠟染博士”網店、抖音快手短視頻線上產品銷售平臺,弘揚沂蒙紅色文化,助力鄉村增收致富。
2.4 社會服務,促進鄉村生態綠色發展
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關系到鄉村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職業院校可利用人才、知識、技術、項目等高校資源優勢,在助力鄉村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上積極作為,動員師生結合自身所學專業及所掌握的新技術、新技能等,積極投身美麗鄉村、文明鄉村、生態鄉村建設等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和勞動實踐教育活動,助力鄉村打造宜居宜業綠色生態家園。青職學院圍繞禽畜養殖業病毒防治中煙熏劑“生產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較差”等痛點堵點,依托“一種含二氯異氰尿酸鈉的煙熏劑生產用混合裝置”等研發專利,生產“煙熏王”新型煙熏劑,以低水低鈣SDIC作為新型煙熏劑的活性成分,構建SDIC-可燃物-穩定劑的三元體系,提升消殺效果,為禽畜養殖業提供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場所消殺方案,服務養殖業戶超過3 700家,為養殖業戶減少損失保守估計超過2.8億元。青職學院成立了消立凈社團,以煙熏王消毒制劑為基礎,持續研發了“抗疫先鋒,做消毒劑行業的領航者——可立潔消毒顆粒”“變廢為寶、賦值增效——雙抗水性涂料的領航者”等多個創新創業項目,先后在青島市、濰坊市、菏澤市、棗莊市、臨沂市等地組織專題講座,惠及禽畜養殖業戶超過3萬人。此外,青職學院還以“專業+志愿服務”的形式助力鄉村環境治理、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組建以學校教科研學團隊師生和青島市水務局、環保局、青島引黃濟青水務集團等專家為班底的“綠喇叭環保志愿服務隊”,全面開展水情教育、公益課堂、環境治理、技術服務等節水護水活動,為實現黃河國家戰略貢獻教育力量。
3 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3.1 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適應性不足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大都面向傳統行業和城市需求,涉農類專業仍然偏少,學生報考數量和積極性也嚴重不足,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注重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缺乏對鄉村實際問題的深入研究和解決能力的培養,這些都導致學校培養的人才和農村地區的人才需求存在矛盾,沒能充分發揮學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
3.2 技術支持和技能培訓能力不夠
高職院校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技術平臺的建設和應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技術平臺不僅為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持,還促進農業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然而,高職院校在涉農類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上,存在數量少、投入少、校政企融合不足、層次不高等問題,限制了技術服務、研發能力及效果,削減了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發揮。在技能培訓上,多數高職院校積極開展鄉村振興類社會培訓,但學校內部實際缺乏相應的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授課方式、師資隊伍等與鄉村實際需求脫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培訓效果。
3.3 鄉村振興工作內外協同性不強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參與主體。從外部看,職業教育可助力鄉村振興。只有與政府及企業通力合作,才能推動人才培養鏈、科技推廣鏈、農業產業鏈的精準對接,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大多沒有形成多方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難以發揮多方合力。從高校內部看,部分高職院校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缺乏總體規劃,各部門和二級學院之間常常“單打獨斗”,分別開展不同的鄉村振興服務項目,信息傳遞溝通不暢,資源分散缺乏集聚力,影響了工作成效。
4 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
4.1 精準對接需求,優化培養體系
高職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上要堅持謀篇布局、精準施策,深入調研當地鄉村產業類型、人才現狀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結合自身辦學優勢與特色,以需求側為導向,優化專業設置,找準服務鄉村振興的“切入點”;會同地方政府制定服務鄉村振興、區域經濟發展的適宜政策,思考和構建賦能鄉村振興產業的全方位、全鏈條服務體系,提高人才培養針對性;完善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體制機制,出臺服務鄉村振興激勵政策,加大鄉村振興戰略宣傳力度,提高師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了解和吸引力,增強師生助力鄉村振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吸引、鼓勵師生發揮特長積極投身鄉村服務。
4.2 聚“力”人才培養,提“質”鄉村振興
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更新觀念,優化自身能力建設,加強與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的合作,整合各方資源,共同推動涉農類高質量技術服務、技能培訓平臺建設和發展,積極推進農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鄉村產業升級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創收;探索推行校企合作模式,與地方企業、研究院展開廣泛合作,組建鄉村振興智囊團,圍繞政策咨詢、規劃設計、產業技術、產業合作等方面展開研究,為鄉村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技能培訓和服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人才引進、激勵機制、培養培訓上下功夫,實現“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質教師隊伍,更高質量助力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4.3 校地協同共進,校內協同發力
鄉村振興是全局性、系統性戰略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有效參與,僅靠職業院校自身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搭建平臺,構建“政校企行農”多方參與的工作機制,調動多方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高職院校應積極發揮自身科教綜合體的優勢,凝聚服務鄉村振興的外部推力,積極爭取、吸納、結合黨政部門、農工商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來,建立利益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實現整體步調一致、統籌協調共進。
在內部運行管理上,高職院校要明確鄉村振興的牽頭部門,或組建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規劃、統籌和建設工作。完善服務鄉村振興運行機制,明確校內相關部門、二級學院的任務目標與責任清單,建立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為職業院校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保障。同時,突破校內學院、學科界限,有效聚合教育教學、科技服務、設施設備等資源,組建協同作戰的鄉村振興“集團軍”,讓參與更有深度,幫扶更有力度,形成長效穩定的鄉村振興服務體系。
總之,助力鄉村振興,是新時代黨和政府賦予職業教育的光榮使命。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不是單向的資源輸出,應是建立在“鄉村振興共同體”基礎之上的多個參與方的協調發展、同頻共振。對于高職院校自身來講,要進一步增強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積極探索服務鄉村振興的內容與途徑,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高度融合,在戰略服務中推進自身事業發展,形成雙融雙促的鄉村振興校地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呂慈仙,孫百才,李政.助推鄉村振興,高校如何持續發力[N].中國教育報,2021-06-28(5).
[2]李杰豪.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政策依據、實施路徑與對策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1):57-63.
[3]方科亞.職業院校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N].光明日報,2023-08-08(13).
[4]肖潤花.高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現狀與策略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3(8):169-172.
(欄目編輯:李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