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的文化精華,蘊含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極其寶貴的現代教育資源。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的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鄉村文化的優勢資源,有助于推進鄉村文化產業建設、拓寬農民就業方式、深化基層民主治理、凝聚鄉村文明共識。然而,在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還存在傳承意識薄弱、創新人才缺乏和管理混亂等現實困境,要通過重構紅色文化價值認同、組建人才隊伍、健全制度管理體系等方式,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對鄉村振興的引領作用,使紅色文化資源價值最大化,從而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關鍵詞:紅色資源;鄉村振興;時代價值;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2.7;F327;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8-05-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01
0 引言
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了具有堅定價值追求、崇高理想信念和獨特精神風貌的紅色文化。進入新時代,紅色文化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依舊具有永久的魅力和恒久的價值,是鄉村文明建設重要的精神文化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并提出“用好紅色資源”“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保?] 以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為農村發展“賦能鑄魂”,能夠為鄉村產業振興、治理有效、鄉風建設等方面注入新動力。因此,立足鄉村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創新紅色文化傳承方式,推進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是助力新時代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提升農民精神面貌的客觀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現實需要。
1 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邏輯
1.1 經濟價值: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帶動鄉村共同富裕
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鄉村中的紅色文化資源是發展紅色文化產業的天然優勢。鄉村在振興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源,發展紅色、文旅、影視等產業,促進招商引資,為當地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和人才支撐,將優勢資源轉化為產業振興的新抓手,進而帶動當地農產品、手工藝品和特色民族文化的推廣和發展,為構建鄉村新的產業鏈、轉變鄉村傳統發展方式、創新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和活力。隨著國家對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視,各地紅色鄉村旅游建設不斷出新,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被鄉村的紅色氛圍所吸引而紛紛前往打卡。這不僅能帶動當地交通、食宿、娛樂、購物等方面的經濟增長,而且還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新的創業和就業機會,豐富了農民的收入方式,幫助農民走向共同富裕。
1.2 政治價值:提升黨建引領效能,深化基層民主治理
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建設中發揮著戰斗堡壘的作用?;鶎狱h組織工作開展得怎么樣,直接影響到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一個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能夠促進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和諧穩定[2]。紅色文化包含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形成的集體主義、艱苦奮斗、勤政廉潔等思想,與當今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品格建設互聯,契合時代發展要求,是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的核心內容。要想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就必須充分運用當地鄉村的紅色文化資源,堅定執政理念,提升執政能力,促進黨的優良傳統的傳承與發展。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思想意識、精神風貌和心理品格等能夠為鄉村基層民主治理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紅色制度文化也為基層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指向,極大地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感和制度自信,對加強鄉村治理制度建設、化解農村突出矛盾、增進民生福祉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
1.3 文化價值:增強紅色文化自信,凝聚鄉風文明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3]鄉風文明建設是考究鄉村振興工作實效的重要一環。紅色文化資源是我黨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的承載主體,對鄉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和精神示范作用[4]。紅色文化對鄉村文明建設的功能不是簡單的價值嵌入,而是對鄉村文化思維的重新構建,進而形成符合時代特點的鄉風文明。紅色文化還包含了豐富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個人行為規范,蘊含真善美的內在特質,具有化解鄰里矛盾、凝聚群眾力量、調節不同群體間利益矛盾的作用,可以促進村民整體思想文化素質提升,糾正不良社會風氣。紅色文化強調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公平正義的渴望和奉獻精神的贊頌,能夠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以高尚道德品質和良好行為標準規范自身,凝聚積極向上的文化共識。
1.4 生態價值:促進生態環境建設,打造秀美宜居鄉村
生態宜居是人民群眾努力奮斗的理想追求,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紅色文化中體現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與新時代生態建設理念具有相適應的特點。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堅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引領鄉村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為人們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政府能夠運用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生態發展理念,堅持產業振興和環境建設兩手抓,通過整治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改善鄉村村容村貌,促進紅色旅游的發展。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導向,將紅色文化與綠色發展相結合,使文化與生態同聲相應,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中的生態價值,能夠保證在建設“金山銀山”的同時,保持“綠水青山”的永存,為鄉村建設保留一抹生態色彩,使人在感受紅色精神的過程中還能享受綠色生態的美。在踐行紅色精神的過程中,堅持引導人們強化生態文明意識、踐行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和諧的人文環境同向同行。
2 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2.1 傳承困境:紅色文化傳承意識薄弱,紅色資源開發保護不足
黨的十九大報告著重強調,要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險。精神懈怠的表現之一就是忘記歷史,淡漠黨的優良傳統,放棄黨的優秀文化。文化傳承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各種不同形態和性質的文化激烈地爭奪著人們的關注,擠占我國紅色文化的傳播空間,嚴重沖擊著紅色文化的傳承。群眾缺乏對紅色文化的系統學習,對鄉土紅色資源一知半解;紅色文化難以與村落傳統文化相融合,無法使村民產生思想共鳴,致使其影響力弱化。此外,由于社會過于強調紅色文化的政治功能,人們對于紅色文化存在“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從而影響了紅色文化的傳播,使其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加之政府對紅色資源的開發過于單一,缺乏對紅色文化的優勢創新和文化育人資源的有效整合重組,導致紅色資源利用率低,形式枯燥生硬,商業化嚴重,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難以滿足群眾多元化的價值需求,削弱了紅色文化的內在底蘊和外在吸引力,從而降低了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2 建設困境: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脫節,建設尚未形成合力
在鄉村振興建設中,人們更加重視農村第一產業的經濟效益、生態保護和生態資源利用率,開發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推進勞動教育和農業技術教育,缺乏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的有效融合。部分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往往就紅色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進行開發,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和管理粗放,沒有深入探析其根本內涵和價值規律,而是趨同于當前的流行文化,僅僅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導致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的結合浮于表面,忽視了與當地鄉村其他資源的有效聯動。這種紅色文化資源經濟功能大于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現象,嚴重制約了良好文化氛圍的形成。長期以來,各地對紅色文化資源更多是以政府區域化和單一化模式進行開發,局限于博物館、旅游局和黨史研究室等,缺乏不同部門的有效協同,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和當地企業之間尚未形成建設合力,導致對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不充分,文化的內在聯系被割裂,人們獲取的信息更加碎片化,紅色文化育人的作用難以發揮。
2.3 主體困境:鄉村青年人才流失嚴重,多元主體協同不足
推進鄉村振興建設需要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也離不開多方力量的參與。專業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團隊是推進鄉村文明建設的有力支撐,高層次人才不足必然導致紅色資源開發缺乏整體性和全局觀念,使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粗糙,紅色文化價值難以凸顯。在當前的鄉村紅色文化資源開發進程中,從事宣傳、經營和管理的人員學歷水平、文化素質和業務能力普遍不高,復合型人才更是屈指可數,無法承擔鄉村振興重任。此外,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大多經濟基礎薄弱、工資待遇低、人才引進政策不完善,使得大多數人才不愿駐足于此,當地青年人才大量外流,現有管理團隊不足以支撐起如此龐大的工程,也無法很好地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行鄉村建設。廣大農民作為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受益人和主力軍,與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脫節。許多農村地區的紅色文化開發活動都由政府統一規劃組織,農民缺乏參與感和主觀能動性,政府與當地居民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阻礙著鄉村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2.4 治理困境:紅色文化管理散漫,農村社會治理滲透不夠
由于鄉村紅色文化資源較為分散,多數地區對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建設的投入不足,導致紅色文化缺乏系統性和專業化的管理機制。許多地區雖然擁有紅色文化資源,但因缺乏品牌設計和特色形象塑造而無人問津,僅僅停留在文化遺址和歷史文物的簡單陳列層面,其內在特點尚未得到深入挖掘,導致紅色文化無法突出其地域優勢,村與村之間的文化建設同質化,造成文化市場秩序混亂。加之人才隊伍的不足,紅色文化賦能缺乏創新力和凝聚力,無法緊跟新潮流、新動態、新模式的發展,難以滿足人們對于紅色文化的期待。當地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規不健全,紅色文化管理散漫,人們對紅色文創體驗感不佳,無法形成良好的宣傳效果,導致文化傳承后繼無人,鄉村紅色文化發展陷入兩難的境地。紅色文化與當地鄉村建設的融合度不足,農村社會治理滲透不夠,農村原有的淳樸鄉風、民風、家風和休閑文化并未與紅色文化有機結合,紅色文化發展也沒有很好地滿足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需要,進而影響了紅色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實效。
3 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理路
3.1 重構鄉村紅色文化價值認同,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工程,必須堅定不移地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紅色文化,發揮其優勢。因此,必須重構人民群眾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提升鄉村居民對當地紅色文化的傳承意識。一方面,要將紅色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鄉村振興的價值理念和指南,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還要將紅色文化與當地農耕文化、鄉賢文化等相結合,弘揚鄰里守望、誠實守信等優良品質,提升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和親和力。另一方面,要發揮紅色文化的思想道德建設作用,通過對紅色文化的深刻解讀,讓村民讀懂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了解其中的精神內核,發揮紅色文化對鄉村振興的價值引領、文化熏陶和精神涵養等作用,激勵農民群眾廣泛參與鄉村文明建設,消除愚昧無知、見利忘義等不良風氣,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3.2 深入挖掘鄉村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紅色文化指引鄉村振興建設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蘊含在鄉村深處的紅色資源,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的最大價值轉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因此,要發揮紅色文化對鄉村經濟的帶動作用,促進鄉村文化產業和文化服務事業發展,推進文化富農的思維轉變,讓農民從中得到切實利益和實惠,使其積極參與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建設。相關部門應改進紅色文化宣傳方式,推進文化產業優化升級;應加強新媒體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在紅色文化宣傳中的應用,開發數字化紅色展館,提高參觀者的新鮮感、體驗度,提升紅色景觀的感染力。不僅要調查市場需求,開發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和精品旅游路線,還要突出創新性、時代性和發展性,用紅色文化豐富產品的內涵和價值,增加其實用性,改善人們對紅色文化的刻板印象,讓紅色文化更加貼近群眾,以文化建設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3.3 健全紅色文化創新人才隊伍,賦能鄉村人才振興
人才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是實現紅色文化創新的關鍵力量。首先,政府要通過提高工資待遇、加強優惠政策補貼、增加晉升機會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到基層參與鄉村建設。其次,要加強對當地鄉村青年人才的培養,提高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水平和創新能力,為鄉村紅色文化發展提供后備力量。再次,要采取多種措施,開展紅色文化研討交流活動,組織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共同參與紅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升鄉村振興建設效能。最后,還要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5]紅色文化資源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優質資源,要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之中,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提高責任意識和對家鄉的歸屬感。
3.4 完善紅色文化制度管理體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
鄉村基層黨組織是否具備強大的管理能力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基層黨組織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帶領人民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紅色文化賦予基層黨組織公正廉潔、一心為民的精神指引,對基層黨員予以鞭笞和啟示。故應當利用紅色文化制度規范黨員行為,建立良好的黨內秩序,使基層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農民群眾同甘共苦,共同建設美麗鄉村;還要規范社會治理制度建設,讓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有制度可依,有規范可守;應科學規劃紅色產業布局,積極發展鄉村紅色產業鏈,改變以往單一的農耕模式,推進紅色文化與當地手工業、旅游業等多業態融合發展,將紅色文化制度轉化為更具實效的實踐探索經驗,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4 結束語
紅色文化是鄉村振興建設的動力源泉,是人民生活安定和諧、經濟發展欣欣向榮、鄉風民風淳樸無華、生態環境干凈整潔的重要保障力量。在全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好鄉村紅色文化這一寶貴資源,發揮其在經濟建設、政治引領、文化熏陶、社會治理、生態和諧等方面的指導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李珍珍,張辛欣.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的多維價值與實現路徑:基于湖南地區的調查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23(3):66-75.
[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23.
[4]杜敦科.推進鄉村振興要善用紅色資源[N].貴州政協報,2022-02-10(3).
[5]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4-18.
作者簡介:曾文娟(2000—),女,碩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