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下,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全球共識。它不僅關乎自然環境的可持續,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從人與自然關系角度出發,分析自然聯結及相關概念,總結自然聯結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深入探討將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聯結融入景觀設計的深遠意義,提出以下基于自然聯結的景觀空間設計策略:運用自然元素、強調自然的直接體驗、營造自然空間、搭建參與式景觀等,以利于構建人與自然雙向受益的景觀,也為其他景觀空間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自然聯結;景觀設計;親生物設計;自然教育;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TU985.12;X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8-9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23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不僅關系到自然界,還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質量。2005年,LOUV[1]提出“自然缺失癥”,總結了人與自然關系缺失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學者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景觀空間作為居民與自然直接接觸的重要空間環境,是構建人與自然關系聯結的重要途徑。因此,基于自然聯結理念對景觀空間進行設計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加強人們對人與自然相互依存關系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個體與自然的連接,提高個體幸福感[2]。基于此,研究將自然聯結理念應用于景觀空間設計。這不僅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城市環境,還能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1 自然聯結及相關概念
MAYER等[3]在2004年提出了“自然聯結性”概念,即個體在情感和經驗上感到與自然聯系在一起,歸屬于自然的程度。也就是說,自然聯結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關系,即個體在情感和體驗層面與自然的聯結,表現出在自然環境中的同一感,喜歡親近自然。自然聯結根據穩定程度和測量方式不同,分為主觀自然聯結和客觀自然聯結。表1統計了不同研究者提出的自然聯結性相關測量量表,顯示了不同的測量方式。其中,主觀自然聯結指的是個體對自然的情感、體驗和認知,客觀自然聯結是指個體與自然的直接接觸或在環境中的感知。國內學者李一茗等[4]提出自然聯結包含個體對人與自然一體化的認同,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聯結,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質量。
基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社會心理學家ERICH在1964年首次提出了親生物性(biophilia)的概念,指人類會被有生命的事物吸引,產生一種不自覺的心理癡迷[5]。親生物性概念的提出,也促進了親生物設計策略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2008年,KELLERT等[6]學者的研究推動了親生物理念在建筑領域的發展和應用。2014年,BROWNING等[7]提出了親生物設計模式。2015年,KELLERT[8]又提出了24項親生物設計策略。表2梳理了BROWNING和KELLERT的親生物設計策略,可以看出親生物設計連接了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為構建自然聯結的環境提供了啟發。因此,親生物設計作為一種設計理念,強調在設計中強化建筑與環境的聯系,這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構建提供了可行路徑。
自然教育是指把自然界的自然產物用作教學的內容、材料及工具,參與者在大自然中體驗、學習自然界事物、現象及過程[9]。自然教育不僅可以提升人類個體認知水平,還能增強個體與自然的聯系,最終實現人類對自然的情感共鳴。在自然環境中的學習和體驗,可以促進個體全面發展,培養觀察力和探索精神,提高環保意識和責任感。在大自然的體驗過程中,人類個體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學習并獲得啟發,從而更加親近自然、保護自然,達到自然教育的目的。
圖1顯示了自然聯結、親生物設計和自然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景觀設計中,運用自然聯結設計策略能促進人與自然的聯結,在自然聯結的過程中實現自然教育,通過自然教育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促進親生物設計的推廣和應用。目前,基于自然聯結理念的景觀設計研究較少,但將自然聯結理念融入景觀設計能夠為城市規劃提供新思路。
2 自然聯結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相關研究表明,當人們更多地接觸自然時,便會更愿意保護自然,更加親近社會[10]。景觀空間作為構建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空間環境,為人與自然親密接觸提供了空間?;谧匀宦摻Y理念的景觀空間設計,在改善個體認知功能、促進心理健康、提高環保意識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2.1 改善認知功能
自然聯結有助于提高個體注意力,BERMAN等[11]研究發現,在公園散步或觀看自然風景圖片都可以提高個體的認知表現。除了能改善注意力,試驗研究表明,在自然環境中人們有更好的創造力表現[12]。HOLDEN和MERCER通過對研究對象學習環境變化的觀察,發現在自然環境中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優于人工環境,表明自然環境有助于提高記憶力。
2.2 促進心理健康
鄭文娟等[13]研究發現,環境行為對兒童幸福感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在接觸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自然聯結能夠為兒童帶來幸福感。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表現特征,兩者又存在相互作用;與自然產生越多的接觸,越有助于提升個體幸福感,有利于心理健康,而健康的心理狀態又進一步強化個體幸福感。很多研究證明了自然聯結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緊密關系和相互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加強青少年與自然的接觸,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2.3 提高環保意識
相關研究將自然聯結運用于生態文明教育,并分析了自然聯結、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的關系。CLAYTON[14]研究發現,自然聯結、環境保護態度是促進兒童環境行為的早期行為,環保行為和自然聯結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自然聯結有利于環保意識的形成,而環保意識的形成又作用于自然聯結。因此,在景觀設計中融入自然聯結理念,可以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有助于生態文明建設。
3 基于自然聯結的景觀設計策略
3.1 運用自然元素
在親生物設計理念中,自然元素扮演著重要角色。這就要求設計者在構思景觀綠色空間時,要全面考量,既要符合現代審美,又能使居民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設計者通過融入多樣化的自然元素,使景觀空間展現出豐富多彩的自然變化,可以營造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綠色場所,提供豐富的空間體驗,進而加深人與自然的聯系和親密接觸。
3.2 強調自然的直接體驗
設計者一般通過標志牌或道路引導人們進入不同的自然體驗區域,以增加人們與景觀空間的互動,增強體驗感。因此,設計者應合理布局自然元素。在道路設計方面,可通過道路地面材質的變化來吸引視線,在道路鋪設中巧妙地融入礫石、草地或游戲沙池等元素,讓人們在與自然元素的互動中,深化同自然環境的聯系,如圖2。在植物配置方面,優選芳香植物進行搭配。芳香植物以能其獨特的香氣能提升人們對自然的感知力[15]。在視覺營造方面,可在景觀空間的主要入口和次要入口,選擇色彩鮮艷、飽和度高的花卉進行種植,形成鮮明的視覺效果,如圖3。在聽覺營造方面,可在空間中設置聲景來強化自然界的聲音。例如,模擬天井建筑搭建“雨井”;根據不同地形種植相應的植物,讓各種植物在不同天氣條件下產生不同的聲音,組合形成天然的聲音,從而營造宜人的景觀空間。
景觀空間中的自然生態變化能持續對人產生刺激。采取種植季節性綠植、調整地形起伏變化等措施構建景觀空間,不僅可以為鳥類、昆蟲等生物提供棲息地,還能調動居民更多地深入自然,有助于其環保意識、審美水平的提升??傊{動感官參與互動是通過刺激個體的感官來引發個體對外部環境的感知和回應,通過接觸不同的自然元素加深個體體驗,引發積極的感官反應,有助于加強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提高人們對自然的情感認知。
3.3 營造自然空間
3.3.1 設計多樣化功能分區
景觀空間中的分區是指根據不同功能劃分的區域,注重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各功能分區之間相互獨立,又與整體環境有機統一。目前,自然類型的景觀空間對空間的劃分過于單一,主要包括戲水區、健身區、休息區、草坪活動區等,缺乏對不同群體需求的考量。因此,設計者要考慮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為各個年齡段人群提供休閑娛樂的自然空間。設計者要營造出與動植物串聯的具有探險、互動、休息、教育、探索或漫步等功能的空間,如在由植物營造的開放空間或半開放空間中設計叢林探險空間,在有鳥類、昆蟲的空間設計生境探索區等,讓人們在親身體驗中產生對自然的關注。此外,應設計兒童與自然深度接觸的專區,以激發兒童對自然的探索,增強兒童融入自然環境的主動性,進而建立與自然的聯結。
3.3.2 利用自然元素
鼓勵人們共同參與自然保護行動是提高環保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徑??梢酝ㄟ^開展自然植物認領區建設、本土植物培育、兒童自然教育和地方文化傳承等活動,激發人們的生態保護行動力。這些活動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拉近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營造舒適的景觀空間小氣候,可以增強自然景觀空間的吸引力,增加人們進入自然景觀空間和接觸自然的意愿。
3.3.3 設置邊界分隔
在景觀空間中,不同的功能分區通過設置邊界進行分隔得以實現。設計者可以通過改變路面鋪裝紋理或道路的曲直來形成分區。在形狀選擇上要以能夠從自然界中觀察到的形態和輪廓為主,可以通過河岸、道路形成空間分隔(如圖4),也可以通過護欄、樹籬或植物組團進行空間分隔(如圖5),或通過立體綠化進行分隔形成自然過渡。這也是“庇護所”理論在親近自然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達到延伸景觀的效果。
3.4 搭建參與式景觀
參與式景觀是指將使用者的參與和互動作為景觀設計的核心,使景觀不再作為簡單的觀賞對象,而是成為人們可以積極參與、塑造和創造的一部分。搭建參與性與特色性相結合的景觀節點,以高參與度的藝術裝置為媒介,可以增加使用者對自然的體驗感;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可以進行自然知識科普和環境保護教育,激發使用者對自然的熱愛和保護意愿,促進人與自然的聯結。將參與式景觀作為媒介,可以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鮮明的景觀空間主題能夠吸引更多人群,如恐龍主題公園、寵物主題公園等,更能吸引年輕群體進行游玩,加強與自然接觸,提高自然聯結的程度。這種參與不僅能加深參與者對景觀空間的感知度,而且能提高使用者的歸屬感,加強對景觀空間的認同和共情。
4 結束語
在景觀空間設計中引入自然聯結理念,是以人與自然聯結為核心目的,實現人與自然關系重建的重要途徑?;谧匀宦摻Y理念,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置于景觀空間設計的核心,能更好地對各個景觀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從而加深人與自然的接觸,促進自然聯結,有利于人與自然雙向受益。
參考文獻:
[1]LOUV R.Last child in the woods: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M].London:Algonquin Books.2008.
[2]鄭文娟,黃旭日,包戰雄,等.自然接觸對城市居民親環境行為的影響機制:基于自然聯結的中介效應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0(3):140-148.
[3]MAYER F S,FRANTZ C M.The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scale: a measure of individuals’ feeling in community with natur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503-515.
[4]李一茗,黎堅,伍芳輝.自然聯結的概念、功能與促進[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1):120-127.
[5]WILSON E.Biophilia[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6]KELLERT S,WILSON E.The Biophilia Hypothesis[M].New York:Island Press,1993.
[7]BROWNING W,RYAN C,CLANCY J.14 Patterns of biophilic design[M].New York:Terrapin Bright Green,2014.
[8]KELLERT S R.Nature by design:the practice of biophilic design[M].Yale:Yale University Press,2015.
[9]閆淑君,曹輝.城市公園的自然教育功能及其實現途徑[J].中國園林,2018,34(5):48-51.
[10]HUXLEY T H.Man’s place in nature[M].New York:Palala Press,2015.
[11] BERMAN M G,JONIDES J,KAPLAN S.The cognitive benefits of interacting with natur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9:1207-1212.
[12]ATCHLEY R A,STRAYER D L, ATCHLEY P.Creativity in the wild:improving creative reasoning through immersion in natural settings.[J].Plos One,2017,7(12):51474.
[13]鄭文娟,張琳.自然聯結與環境態度對兒童幸福感的影響:基于環境行為的中介效應分析[J].中國生態旅游,2023,13(3):510-525.
[14]CLAYTON S.Environmental identity:a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J].Identi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2003,11:45-66.
[15]李同予,安欣,薛濱夏,等.芳香植物在療愈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城市林業,2024,22(1):134-140.
作者簡介:孫萌萌(1999—),女,碩士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通信作者:李東升(1976—),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