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大地豐收。眼下正是紅薯成熟收獲的季節,10月29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長治市潞城區古城村的千畝紅薯種植基地,只見紅薯收獲機在田地里來回穿梭,一個個紅薯從泥土中翻滾而出,個個體態飽滿、色澤鮮亮。村民們三五成群,按照紅薯的大小熟練地進行挑揀、分選、打包……不一會兒,一袋袋紅薯佇立在田間地頭,呈現一派美好“豐”景。
“古城村地處濁漳河水源地保護區,水資源豐富,擁有優良的砂質土壤,加之晝夜溫差大,種植的紅薯具有綠色、營養、甜糯的品質。我們的畝產可以達到2000公斤,我們把大紅薯挑出來打成紅薯粉,小一點兒的就當商品薯進行售賣,售賣商薯和紅薯粉條總共能為村集體收入增加70萬元左右。”潞城區古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向榮介紹。
古城村紅薯的豐收還得益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智能監控系統能夠讓村民隨時隨地掌握紅薯的生長情況。通過安裝在田間的傳感器和攝像頭,可以實時監測紅薯的生長環境,從而及時調整種植計劃和管理措施,這不僅提高了紅薯的產量和品質,還降低了灌溉成本,減少了水資源浪費。“這個田間智能監測設備能及時監測紅薯地的土壤墑情和病蟲害,我們還采取了滴灌種植的方式,既能節水,方便管理,還能增加產量。”李向榮說。
為進一步延伸紅薯產業鏈,古城村圍繞培植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紅薯特色產業,新建紅薯產業示范園、紅薯加工廠,引進紅薯粉條制作技術,延長紅薯產業鏈,增加紅薯附加值,并積極推行“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村民參與種植,帶動3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就業,為農民增收擴寬渠道。如今,在家門口的紅薯淀粉廠和紅薯粉條加工廠工作已經成為村民們的“兼職副業”。
“前幾天把自家的農活干完了,現在來紅薯基地打零工,一天能掙60多元。在這兒不僅能掙到錢,還學會了怎么管理,如何把紅薯種得更好、產量更高,這樣就能讓紅薯賣出更好的價格……”古城村村民劉大娘言語中掩飾不住的開心。
如今,古城村紅薯標準化種植基地有本地沙薯、濟薯、哈密紅薯、商薯4個品種,種植面積1000余畝,實行“統一購種、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全流程、全鏈條標準化模式,在加強田間技術管理、合理施肥的情況下,保證紅薯營養健康、穩產高產,提高種植收益。當前,在規模化、多元化發展趨勢下,古城村正在從“紅薯村”逐漸發展為“紅薯產業村”。
種植一片紅薯,抓實一個產業,鏈接一批農戶,富裕一方百姓。“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優化和引進新品種、采用新技術、加強種植管理,不斷提高紅薯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延伸產業鏈條,成立產業園,利用村集體紅薯加工廠生產紅薯粉條等產品,實現種植、銷售、深加工一體化,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李向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