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生態興則文明興?!背踔姓Z文教育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審美能力的重要陣地,應當融合并有效實施生態美育。落實生態美育需要教師基于教材的生態文本,帶領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自我心靈,并在自然、社會、自我之間建立共生共榮的生態關系。文章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我的白鴿》一文為例,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美,探索生態美育在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策略,以期助力學生認識生態的重要性,體驗自然生命的美好,形成生態美意識。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生態美育;《我的白鴿》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4.035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aking My White Dove as an example
LI Tianyu
(College of Literature,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zhou, Hubei 438000)
Abstract Ecological prosperity leads to civilization prosperity. Middle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aesthetic ability, and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with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Implementing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requires teachers to lead students towards nature, society, and their own soul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texts in textbooks, and establish a symbiotic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society, and self. The article will take Unit 5 \"My White Dove\"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seven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 pu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beauty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y,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natural life, and elevate their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beauty.
Keywords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My White Dove
生態美育即生態審美教育?!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加強美育,特別是在第四學段(7―9年級)明確要求,學生在閱讀與鑒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發性思考,在表達與交流中展現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知成果[1]。初中語文教育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審美能力的重要陣地,應當融合并有效實施生態美育。教師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與技能,還要以生態美學的理念培養學生觀察自然萬物本質的能力,其深化對自然的認識,樹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責任擔當。下文將聚焦于“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的白鴿》一文,探討生態美育在初中語文課堂的融合策略。
1 "生態美育在初中語文生態文本中的呈現
生態美育是1972年人類邁入生態文明的新紀元之際提出的一種審美教育的新形態[2]。作為美育概念的自然延伸與深化,生態美育不僅是環境教育體系中的關鍵組成部分,還是培養學生生態感知與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2023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強調要有效運用“各學科蘊含的品德美、社會美、科學美、健康美、勤勞美、自然美等豐富美育資源”[3],以促進美育教育的全面融入與深化發展。鑒于此,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生態美,基于教材的生態文本有效地增強學生的生態審美意識,提升其生態審美欣賞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與生態倫理觀。
1.1 "生態文本中的自然美
朱光潛認為“自然”之所以被冠以“美”之名,并非因其本質屬性,而是人類通過藝術化的視角和手法對其進行的再認識和賦予[4]。因此,“自然美”可詮釋為自然界中各類元素與現象在審美視野下所展現出的美感,其深層意義是在人類審美活動中被賦予的,是人與自然間互動、共鳴與和諧共生的結果。以《我的白鴿》為例,文中的“白鴿”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繁殖和成長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尤其是文中對白鴿翱翔天際的生動描繪,不僅展現了白鴿的自由不羈,還凸顯了白鴿與自然的緊密聯系?!拔业陌坐澱龔臇|邊飛翔過來,沐浴著晚霞的橘紅。沿著河水流動的方向,翼下是蜿蜒著的河流,如煙如帶的楊柳,正在吐絮揚花的麥田。”[5]漫步于熟悉的鄉土之間,“我”目睹潔白無瑕的鴿子劃過家鄉旖旎的山水畫卷,心中涌動著對家鄉土地的深情。這段描寫將白鴿與自然界和諧共生、相互依存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從中可以感知到,陳忠實筆下的自然美不局限于視覺與感官的享受,更體現了生態美育所倡導的自然萬物相互滋養、和諧發展的理念。
1.2 "生態文本中的生命美
20世紀初,中國美學界諸多學者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生命美學——王國維認為“生命意志”是基石,魯迅倡導“進化的生命”觀念,張競生提出“生命擴張”的理論,宗白華則深入探討了“生命形式”的美學內涵。此外,呂澂、范壽康、方東美及朱光潛等人在其早期研究中,亦展現出對生命美學問題的自覺追問與深刻思考。陳忠實的散文多以“原坡”為起點,融合了關中平原的自然、社會與人文特征。他喜歡謳歌健康而美麗的塬,也喜歡謳歌健康而美麗的物[6]。《我的白鴿》中的白鴿純潔無瑕,羽毛柔嫩有光澤,飛翔時自由而靈動,具備自然賦予生命的最為淳樸、直白和簡單的美。陳忠實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幼鴿由稚嫩到成熟的蛻變軌跡和本真狀態,尤其展現了白鴿蛻變后所呈現的震撼人心的生命之美。這種美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對生命本真狀態的贊嘆。
1.3 "生態文本中的情感美
《我的白鴿》一文中的“白鴿”不僅是自然界中的生物實體,還是連接人類心靈與自然之美的橋梁。文中白鴿的到來對“在遠離城市的鄉下故園里住著讀書寫作”的“我”來說,既改變了單調、寂寞的寫作生活,又為祖居的老屋帶來一縷生機??吹郊儼椎挠坐?,“我”被這種純凈圣潔的本真之美打動,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力量。這種互動不僅體現了人類對動物的尊重和愛護,還展示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處的可能性。此外,陳忠實對美的追求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審美范疇,成為一種內在的精神需求與生命價值的體現。他不再以旁觀者的視角靜觀自然之美,而是將自己融入其中。白鴿的純潔與高雅引領著“我”跨越現實,進入一個充滿詩意與哲思的精神領域,并在其中深刻體悟自然之美與生命之美的內在關聯,進而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產生更加堅定的信念與追求。
2 "生態美育與初中語文生態美育的關系
將生態美育有效融入初中語文教育,需要厘清“生態美育”和“初中語文生態美育”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吧鷳B”是研究背景和框架,界定了教育活動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生態的考量范疇;“美”是核心追求與目標,強調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鑒賞力及創造力;“育”是實現目標的關鍵手段,即通過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將生態理念與美學教育巧妙融入日常的語文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獲得生態意識的啟蒙與審美能力的提升[7]。簡而言之,將生態美育有效融入初中語文教育是將生態的廣度、美學的深度相結合,共同作用于初中語文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過程。
其一,生態美育理論為初中語文教學開辟新思路。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側重于語言文字運用、文學作品鑒賞以及人文素養的培養,而生態美育理論的引入能促使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引導學生不僅關注文學作品本身,還要深入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生態責任感和環保意識,使得語文教學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并富有時代意義。其中,初中現當代散文選文和生態美育理論聯系緊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人類和自然的發展規律,從而更好地認識自我,促進自身健康和諧發展。以《我的白鴿》為例,教師應跳出語言賞析、品析情感的傳統教學模式,著重探討作品中蘊含的生命觀,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是怎樣借助“白鴿”這一象征性角色來展現對既脆弱又頑強的生命的崇敬與保護意識,進而激發學生對人類與動物之間關系的深刻反思。
其二,生態美育理論為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指導。生態美育理論提倡通過審美教育來培養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責任感,強調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維度深入剖析文本,以構建生態化的教學框架。針對自然生態類文本的教學而言,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還要鼓勵他們深入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培養其健康、理性的生態審美觀。這意味著初中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表面自然美景的賞析,而是深入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探討?!段业陌坐潯匪鶎賳卧闹黝}為“人與動物的關系”,單元學習任務一要求學生要“體會人與動物的關系”“親近動物,豐富生命體驗”“記敘與動物的相處”。學生完成以上任務需要以生態審美的視角,通過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及細膩的情感表達能力,關注作者與白鴿之間溫馨有趣的互動,并思考這種關系背后蘊含的生態意義——人類何以尊重、理解和愛護自然界的每個生命。
其三,初中語文教學為生態美育理論提供可實現路徑。初中語文教學是生態美育的載體,教材中的生態文本與其中蘊含的生態美育觀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上高度契合,二者相輔相成。生態美育不是教材中生態知識的講解,而是更深層次地在價值觀和情感方面的升華,需要依托語文教學以提升學生的生態審美體驗。此外,生態美育理論的內涵包括自然、社會、自我三方面,可以通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例如,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重點關注人與動物關系的美感,其他單元的側重點則偏向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對比與融合中深入理解生態美育的內涵,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與同理心,使他們在生態、社會、自我之間建立起深刻的聯系,從而成為“生態人”,獲得新的審美體驗。
3 "生態美育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3.1 "以文字為媒,直觀領略生態美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習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品味。生態文本是學生與自然相聯結的重要橋梁,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推進生態美育需以生態文本為依托;初中生在閱讀生態文本時,首先接觸的就是其中的語言描繪。從巍峨壯麗的山川湖海到細微精致的花鳥魚蟲,從四季更迭的壯麗圖景到晝夜交替的微妙變化,皆由極富感染力的文字呈現。因此,在教學《我的白鴿》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研讀生態文本,品味語言文字之美,有效地激發生態情感與審美意識。
首先,教師應明確本單元的主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以激發其閱讀興趣,并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結合旁注中的詞匯,如“奇跡”“膽怯”和“羞澀”等,思考作者對自然、生命以及人類自身存在狀態的感悟。其次,作者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對白鴿的贊美,并在原文描寫中提及自己通過與白鴿的相處獲得了情感上的慰藉。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對字詞的理解上升至對整段文字的感悟。這一過程中需注意三點:其一,把握文章基本立場和態度。生態文本的語言承載著豐富的生態倫理與價值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受其熏陶和影響。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和感受自然之美,成為生態文明的傳播者和實踐者。其二,充分運用多元化的閱讀策略,如圈點勾畫、寫批注、做摘錄等,并留意文章中反映了作者核心觀點、情感傾向的關鍵語句。此外,那些能夠觸動心靈或引發思考的句子,同樣值得師生共同反復咀嚼。其三,成果呈現,暢所欲言。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分享自己對人與動物關系的理解與思考,并結合自身與動物相處的真實經歷,提出獨特的見解與感悟。
3.2 "以想象為泉,自主感受生態美
文學作品理解與體驗的本質在于想象創造,而想象創造是學生浸潤于文學作品的不竭源泉。生態文本中蘊含的生態美需要學生自主感知,而不能單純地通過教師“作者中心論”的教學范式直接灌輸給學生。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的想象力通常與情感體驗息息相關,能夠通過想象力觸及喜悅、悲傷和恐懼等各種情感。鑒于此,在生態美育視域下,教師應借助學生的合理想象開展基于生態文本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其在文本想象中體會并產生情感共鳴,切實領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美。
本單元學習任務一“體會人與動物的關系”特別提到要關注細節描寫,如關于動物的形態、行為的描寫,還有對環境、氣氛的描寫。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我的白鴿》中描繪白鴿形態的語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是寫作間隙步入后院的觀察者,看著“飛來又飛去”“忙碌”的白鴿,進而體會作者心中沉靜與和諧之感。其次,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文中對環境與氣氛的營造。比如,老白鴿與幼白鴿的羽毛在傍晚的余暉下紅光閃耀。它們從作者的手中放飛,輕盈地掠過山川原野,構成一幅鮮活而動人的畫面。通過把握環境細節描寫,可以幫助學生感受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聯結,以及作者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最后,教師可以通過一步提問,如“作者想要通過《我的白鴿》傳達怎樣的生態理念?”“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應如何保護、尊重動物?”來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人與動物的關系,激發他們保護環境的責任感,讓生態美育的理念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3.3 "以實踐為鑰,親身體驗生態美
在語文教學課堂推進生態美育,如果過于側重知識教育,單純培養具備生態文明知識的人是不充分的。要想將生態美育真正融入初中語文課堂,必須引導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實踐與生活體驗,將知識轉化為自發行動。
本單元學習任務二“親近動物,豐富生命體驗”要求開展一次以“親近動物”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動物并做好客觀詳盡的觀察記錄。基于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資源,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生態之美。以“白鴿與自然的和諧樂章”實踐主題為例,具體實踐活動設計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 "“白鴿與自然的和諧樂章”實踐活動設計方案
在實踐中開展生態美育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中“填鴨式”灌輸的桎梏,最大限度地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構建了以實踐為基礎的語文生態美育課堂,充分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這種實踐活動,學生能更深刻地領略自然之美,樹立美的理想、品格和素養,從而收獲多樣的價值體驗,形成愉悅的審美認知。
3.4 "立足生命觀,挖掘升華生態美
生命觀是指在特定社會實踐框架內,人們基于感性與理性思維并圍繞人類自身,對生命的起源、內涵、價值、結構、歸宿及其相互關系等問題形成的獨特認知體系[8]。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步入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期,開始逐步形成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態美育,可以為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提供寶貴的契機,還能有效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理解生命,促進其心理健康與全面發展。
在生態文本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自我生命價值,全面完善自身的生態人格,樹立積極的生命觀。在單元學習任務三“記敘與動物的相處”中,教師應從片段化寫作起步,引導學生將其逐步擴展成記述觀察過程的文章,最終形成飽含情感觸動、思想的啟發亦或是生活樂趣的記敘文。在寫作指導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要求學生緊扣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真實地抒發自我感受。教師可將生命觀培養融入教學內容,例如鼓勵學生在敘述與動物的共處經歷時,深入思考并闡述對生命平等、生命價值以及相互依存關系的獨到見解,引導學生在嚴謹、科學和理性思考的基礎上,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人類生命現象,尊重客觀事實,探尋人類生命所蘊含的自然屬性。
基金項目:2024年黃岡師范學院研究生工作站課題項目“AIGC支持下的課堂教學行為智能采集與應用”(5032024013)。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4-15.
[2] 曾繁仁.試論生態審美教育[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4):11-1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4]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1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119.
[6] 韓偉.“生命的真實”與“心靈的悸動”——陳忠實散文創作論[J].當代作家評論,2016,(4):81-87.
[7] 張穎.核心素養視域下部編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生態美育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2.
[8] 李雪彥.初中生生命觀教育的非課程化路徑研究[J].安順學院學報,2023,25(6):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