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元陽哈尼族;白鷴鳥;首飾設計;民族文化;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TS9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24-0058-04
引言
在多元文化交織的當代社會,探索和傳承民族文化已成為設計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元陽哈尼族以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而聞名,其中白鷴鳥神話故事作為哈尼族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吉祥、幸福和安全的寓意。然而,如何將這些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婚嫁首飾設計,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文章旨在填補這一空白,通過深入分析元陽哈尼族白鷴鳥神話故事及其圖騰的內涵,并將其與現代設計手法相結合,探索一種新的婚嫁首飾設計理念。
一、婚嫁首飾概述
(一)婚嫁首飾的起源
中國的婚嫁文化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從《三皇本紀·補史記》中所記載的“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的古樸傳統[1],到周代《儀禮·士昏禮》中“三書六禮”的婚姻風俗。漢代的黃金、宋代的金銀首飾、明清時期的金銀和金錢以及近現代的禮金與貴金屬,如“三金和五金”,每一種彩禮形式都反映著時代的變遷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婚嫁風俗。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婚嫁首飾都在人類社會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婚嫁首飾作為一種跨時代的文化符號,見證了無數代新人的幸福時刻,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贈予,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一種文化的傳承。
(二)婚嫁首飾的定義
首飾,原指戴于男士頭上的帽子,當前廣泛指以貴重金屬、寶石等加工而成的耳環、項鏈、戒指和手鐲等。首飾一般用以裝飾人體,也具有表現社會地位、顯示財富及身份的意義[2]。
而婚嫁首飾指的是在婚禮或訂婚儀式上佩戴的裝飾品,是婚禮中的重要點綴。在遠古時期,首飾作為部落和身份的象征,發展到現代,無論是西方的訂婚戒指、結婚戒指還是東方的黃金首飾等,這些婚嫁首飾不只是身份的象征,更多地被賦予了愛情和婚姻的含義。
(三)婚嫁首飾的類型
商周時期黃金和玉石就已經被搭配使用以象征著“金玉滿堂”的美好祝愿。古代《夢梁錄·嫁娶》中記載:富裕家庭,聘禮必有珠翠、首飾、金器;而仕宦家庭,聘禮要有珠翠特髻、珠翠團冠、四時冠花、珠翠排環等首飾[3],由此可知宋代流行厚嫁之風。
在舊的婚俗里,要求有金花一對、金環一對、金戒指一對。時至近代,京津一帶講究聘禮中有“八大金”:金釧(鐲)、金釵、金戒指、金耳環、金簪、金頭花、金項鏈、金肚兜鉤等[3]。而在沿襲廣東舊俗的香港,婆家要向新娘贈送9 件龍鳳鐲和金掛件,其重量也是9的倍數,取“幸福長久”之意。
總的來說,自古以來,黃金等貴金屬在婚嫁首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文章中的婚嫁首飾通常指的是結合了特定文化、民族或地域特色的婚嫁首飾。這些往往反映了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歷史傳統、文化觀念和工藝技術。
二、哈尼族神話故事概述
(一)哈尼族概述
哈尼族、彝族和拉祜族同屬古代羌族,由于秦朝的迅速擴張,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體開始向南遷移,“和夷”便是古羌人南遷族群的一個分支。他們到達大渡河畔后,便開始了農耕生活,后因戰爭等原因被迫離開農耕定居地而再度南遷,便進入到云南亞熱帶哀牢山中。據史籍記載,公元前3 世紀活動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哈尼族是云南省西南邊陲地區的民族群體之一,其絕大部分集中于云南南部元江(紅河)、瀾滄江兩江的中間地帶,元陽縣位于云南省南部,哈尼族是該地區的主要群體,并以其獨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著稱。哈尼族傳統文學是口頭文學,依世代口耳相傳保存下來并不斷充實,其神話傳說和“史詩”是哈尼族文學中最古老的部分。
(二)哈尼族神話故事概述
在哈尼族神話故事中,比較經典的有6 個類型:即“開辟神話”“洪水神話”“日月神話”“自然神話”“文化起源神話”“祖先神話”,而每一類型神話傳說,又有不同的版本內容,由此可見,哈尼族神話故事非常全面[4]。
在宗教信仰方面,元陽哈尼族主要以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多神崇拜包括:天地神、自然神、寨神和樹神等,哈尼人需要進行多種形式的祭祀活動,以祈求各路神靈達到保護人、糧和畜的目的。“祖先神話”作為哈尼族神話的一部分,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三個神蛋》便描述了哈尼族先民從神鳥的3 個神蛋中分別獲得了“給人斷事”的官員、“給人驅鬼治病”的貝瑪和“給人制造工具、蓋房子”的工匠。從此之后,哈尼族祖先們過上了無災無難、安居樂業的好日子[4]。
在文化傳統方面,哈尼族的神話故事不僅僅是對哈尼族歷史、信仰等的體現,也是對哈尼族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例如:神話故事《年月樹》敘述了哈尼族先民認識歷法和掌握歷法的事[4],哈尼人通過栽下了年月樹并用其來分辨年、月、日,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此外,哈尼族神話故事中也充滿著對哈尼先民勤勞、勇敢、智慧等美好精神的描述,體現了哈尼人高尚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傳統。
在歷史方面,哀牢山中的民間故事與上述所提及的“遷徙歷史”息息相關。相傳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遙遠的北方一個叫“努瑪阿美”的地方,而后逐漸南遷,居住在“谷哈”(滇池)和“轟阿”(洱海沿岸地區)。后因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擾而分路南下散居各地。從哈尼族歷史及其遷徙路線來分析,“和夷”所居住的今大渡河之南、雅礱江所源出的連三海周圍,或大渡河與金沙江相交匯的地區,可能就是哈尼族傳說中的“努瑪阿美”地方[5]。
由此可見,哈尼族神話內容融入了哈尼族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諸多文化事項,其起源與其民族歷史、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傳統等緊密交織在一起,這些神話故事不僅記錄了哈尼族先民對宇宙萬物和人類起源的認識,而且也反映了古代哈尼族社會的原始形態。
(三)以白鷴鳥為精神內核的神話故事
白鷴存在于哈尼族圖騰、服飾和銀飾上,白鷴作為哈尼族的圖騰內容以及日月盤的4 種物象之一,見證了哈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悠久歷史。元陽哈尼族的日月盤是一種傳統銀飾工藝品,通常是由村里面技藝高超的銀匠手工制成,歷經錘打、壓模、雕刻等工序而成,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歲月的沉淀與文化的精髓。
日月盤,其內外兩個圓分別象征著月亮和太陽,中間小而凸起的部分則象征著宇宙中星辰。日月盤上通常還雕刻有四種動物物象,分別是白鷴、魚、蟹、蛙,白鷴作為其4 種物象之一(如圖1 所示),表現出白鷴在哈尼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其次,白鷴還深深植根于豐富的神話故事之中,其神話故事有以下4 種類型。
首先,關于“遷徙”。哈尼族、彝族和拉祜族同源于古代羌族,由于戰爭原因被迫遷徙,哈尼族群一路南遷,跋山涉水,經哀牢山原始森林之時失去了方向,就在族人即將失去希望之時,一只白鷴出現了,在哈尼族族群頭上飛來飛去,反復多次。這時,哈尼族首領便注意到了這只白鷴,于是便帶著族人跟著白鷴,在翻過三座大山以后,哈尼族族群終于走出了原始森林。
其次,關于“稻谷”。相傳古時候,哈尼人開墾梯田的時候,飛來了一只白鷴,白鷴嘴里叼著一顆稻谷,白鷴放下稻谷便又飛走了,而哈尼族同胞把稻谷種在梯田里,后來稻谷開始生長,五谷豐登。這讓哈尼族同胞有了足夠的食物并得以飽腹。
再次,關于“光明”。傳說很久以前,天被一棵大樹遮住了,世界一片黑暗。哈尼人祖先決定派出竹雞、飛鼠和蝙蝠探明黑暗的原因,可它們都忘記了使命。后來,美麗的白鷴歷經艱難終于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是遮天大樹擋住了日月,哈尼人得救了,可白鷴因勞累過度付出了生命。
最后,關于“棕扇舞”。傳說有位貧病老人臥于樹下,白鷴銜來妙藥,待老人吃了該藥以后,病就好了,于是為紀念白鷴,老人用芭蕉葉作為鳥翅,模仿白鷴起舞。
總之,千百年來,哈尼族創造的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其最早的種類是巫祝歌咒,而后發展成篇幅浩大、結構宏偉的神話故事[6],是對哈尼族本身歷史、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傳統等的體現和反映,向世人生動地展現了哈尼族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堪稱哈尼族歷史的百科全書。白鷴作為“日月盤”中的4 種物象之一,其神話故事也是哈尼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寄托著哈尼族人美好愿望和理想的同時,也承載著哈尼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因此,在文章中,筆者將以白鷴鳥神話故事及其圖騰為基礎,從其造型、色彩材質、工藝以及文化寓意等方面入手,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形成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系列婚嫁首飾設計。
三、“白鷴鳥主題”系列婚嫁首飾創新設計實踐
(一)文化內涵的提取與解析
在元陽哈尼族神話故事中,白鷴鳥作為哈尼族遷徙的領路者、稻谷的贈送者和光明的探尋者等,被賦予了吉祥、幸福和安全的象征。其次,哈尼族神話故事是伴隨著民族的發生與發展產生的,是對哈尼族本身歷史、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傳統等的體現和反映,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信仰和傳統。在元陽哈尼族族徽中,族徽上的白鷴鳥昂首挺胸,一副優雅高傲之姿,與象征農業文明的梯田構成一幅寓意深遠的圖案,承載著哈尼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寄托著哈尼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光明前程的憧憬。因此,將白鷴鳥紋樣融入婚嫁首飾之中,體現著哈尼人信仰的同時,還象征著在婚姻的旅程中,以自身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
(二)造型元素的創新運用
在哈尼族的神話故事中,白鷴以其體態優美的身姿和潔白如雪的羽毛而被譽為“林中仙子”,白鷴自后頸或上背開始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色斑紋,其次,白鷴眼周裸露皮膚呈現出鮮紅色,那一抹紅色面頰增加了白鷴獨特的外在特征。另外,白鷴的中央尾羽部分呈現出銀白色,背及其余尾羽白色帶黑色斑紋,其尾長而白,尤以雄鳥更為出眾,也因此使其成為能與傣族孔雀相媲美的鳥類。
因此,本次婚嫁首飾設計實踐中,筆者在借鑒元陽哈尼族白鷴圖騰紋樣的基礎之上,對白鷴的外在特征進行提取,包括尾羽、面部以及紋理特征(如圖2 所示),并通過藝術性的簡化和創新設計,形成了系列婚嫁首飾設計。將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以動態的線條和形狀來表現白鷴鳥的生動形象,增加首飾的靈動之美和生命力,使其優雅的身姿在婚嫁首飾設計中得以完美呈現。
(三)色彩與材質的應用
白鷴鳥,在《禽經》中有所記載“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閑暇”,故又叫“銀雞”。白鷴鳥整體特征以銀白色為主,面部皮膚呈現出鮮紅色,頭部和腹部呈現出藍黑色。《贈黃山胡公求白鷴》中記載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李白通過此詩贊美其羽毛潔白,連白雪也自愧不如,字里行間流露出李白對白鷴的無限喜愛。
在本次婚嫁首飾設計中,經過細致的考慮,筆者選擇了與白鷴相得益彰的材料。貴金屬因其保值特性而在首飾設計中備受青睞,銀由于其穩定的物理化學性質、高度的延展性和觀賞價值,因此成為首飾設計中的常見材料[7]。筆者選擇了銀、銅等金屬為主要材質,同時搭配瑪瑙石,以突出白鷴那一抹鮮紅的面頰,展現出其不可褻瀆的神圣品質。金屬的冷峻光澤與瑪瑙的溫暖色調形成了鮮明對比,賦予了作品更加豐富的視覺層次和深邃的文化內涵,還表現出白鷴鳥潔白無瑕、超然物外的高尚品格。
(四)工藝技術的傳承與創新
筆者從工藝技術的傳承與創新的角度出發,運用了鏨刻、鋸切、鑲嵌、拋光、鍍金和打磨等工藝,傳統工藝的運用賦予了婚嫁首飾精美的外形,更在細節上展現出工藝的精湛,同時,在婚嫁首飾制作過程中,筆者結合現代打印以及激光雕刻等技術,不僅使婚嫁首飾的比例更加精準,還使首飾上白鷴的羽毛紋理得以精確呈現。并通過高清攝影技術,全方位展現出首飾的獨特設計和精致工藝,力求將此次婚嫁首飾設計與白鷴鳥神話故事達到和諧統一。傳統與現代技術的運用,實現了藝術與工藝的完美融合,這種融合不僅僅體現了對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尊重,同時也是對現代技術在首飾設計中的應用和探索,為婚嫁首飾設計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以及可能性。
(五)設計創作實踐
文章從哈尼族神話故事和圖騰紋樣入手,深入分析了設計理念如何在成品中得到體現,討論了傳統與現代工藝的結合對設計的影響,以及這種融合如何增強首飾的藝術表現力。筆者從造型元素、色彩材質、文化寓意和工藝技術等方面入手,經過多輪草圖設計,篩選出最能體現白鷴特征和文化內涵的設計方案(如圖3 所示),并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效果圖的制作及其排版,然后,筆者運用了排版、備料、鋸切、執模、酸洗、拋光、雕刻、打磨、組焊、鑲嵌、鍍金和清洗等制作工序(如表1 所示),以形成最終的實物作品并進行展出(如圖4 所示),在此次展出中,筆者還配備了相應的包裝以更好地展現首飾設計理念并服務于消費市場。實踐表明,基于白鷴鳥神話傳說為基礎的婚嫁首飾設計實踐,不僅豐富了婚嫁首飾的形態,而且促進了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結論
綜上所述,白鷴鳥神話故事凝聚了哈尼族數萬年的歷史、信仰和文化的精華,有著獨特的民族審美和深厚的文化寓意。文章從造型元素、色彩材質、文化寓意和工藝技術等方面入手,創造出一系列既具有文化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婚嫁首飾作品。研究結果表明,這種設計不僅豐富了婚嫁首飾的形態,也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盡管文章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提升空間,如樣本范圍和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不同文化元素在首飾設計中的多樣化應用,以及這些設計在不同文化和市場環境中的接受度。最終,文章強調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尊重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寶貴的文化資源和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