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社會不斷進步與經濟持續發展的雙重推動下,我國的教育教學領域發生了重大改革。其中,高職高專院校臨床內科學的教學也逐漸從單純重視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培養,轉變為既重視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又重視臨床思維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文章通過闡述臨床內科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并分析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在臨床內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現狀,探討了臨床思維能力在臨床內科學教學中的有效培養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 高職院校;臨床內科;臨床思維能力
高職高專院校臨床內科學教學的核心目標是為我國基層醫療機構培育具備深厚內科學臨床知識與高素質的人才。這類人才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臨床知識,還應具備創新思維與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強化高職高專院校內科學專業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對提升患者生存率及我國整體醫療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臨床思維能力的定義
臨床思維能力是醫生在診療過程中展現出的核心能力,它要求醫生能夠全面、深入地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檢查結果及癥狀表現等客觀事實。在此基礎上,醫生還需融合臨床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對患者狀況進行準確評估。這種能力不僅體現在提出精確診斷上,還貫穿制訂并有效實施治療方案的全過程。簡而言之,臨床思維能力是衡量醫生專業技術水平的關鍵指標,對提高醫療質量和患者滿意度至關重要。因此,為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整體服務水平,加強高職高專院校臨床內科學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
二、高職高專院校中臨床內科學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臨床診斷能力
臨床內科學涉及的疾病范圍廣泛,從心血管、呼吸系統到腎臟、內分泌等,疾病種類繁多,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炎、支氣管炎等。在實際診療中,這些疾病的表現往往并不完全典型,有的簡單明了,有的卻復雜多變。此時,醫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便成為做出正確診斷的關鍵。只有具備扎實的臨床思維能力,醫生才能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加強高職高專院校臨床內科學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對提升其臨床診斷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醫德素養
高職高專院校的臨床內科學學生,畢業后大多將投身于基層醫療機構。若他們的醫德素養不足,在面對危重患者時,可能會選擇拒絕治療或隨意治療,這都是對患者生命的不尊重和不負責任。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保障每條生命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救治,必須重視醫生的醫德素養。而醫德的核心,就是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精神。除了通過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來規范醫生的行為外,還需要通過加強臨床思維能力培養,來提升學生的醫德素養。這樣,他們在診療過程中才能更加嚴謹、認真,對患者的生命負責。
(三)有利于構建醫學知識體系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臨床內科學的醫療技術、理念等也在不斷更新。高職高專院校的臨床內科學學生在畢業后,可能會發現所學知識無法滿足實際工作的需求。這時,他們需要通過自學來補充新知識、學習新技術、更新新理念。而這一過程,離不開在學校培養出來的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醫學知識體系,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將新知識與舊知識、新技術與舊技術進行融合,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醫療技術水平。因此,高職高專院校中臨床內科學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幫助他們構建醫學知識體系,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三、高職高專院校臨床內科學教學中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現狀
(一)學生學習興趣缺失
臨床內科學涵蓋廣泛,知識繁多。當前,不少高職高專院校的臨床內科學教學仍沿用傳統的講授式方法,教師長篇大論地講解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方式雖能在短期內幫助學生記憶知識,但長期缺乏鞏固復習,學生很容易遺忘。加之其枯燥乏味的特性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消退。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驅動力,學習興趣的缺失無疑會削弱教學效果,進而阻礙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二)忽視臨床思維能力培養
在高職高專院校的臨床內科學教學中,部分教師仍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他們未能認識到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形成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計劃制訂和教案制作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一忽視無疑會制約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教師教學存在差距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臨床醫學教育教學也實現了改革。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的臨床內科學教師已經意識到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等先進方法,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臨床思維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有一些教師在教案制作和教學目標明確上存在問題,導致學生未能真正理解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也未能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其精髓。這種教與學之間的差距成為阻礙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提升的一大障礙。
四、在臨床內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路徑
(一)創新臨床醫學教育教學模式
盡管臨床醫學教育教學領域已經歷了多次改革與更新,但在部分高職高專院校中,仍有一部分臨床內科學教師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他們習慣于采用單一、枯燥乏味的講授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顯得被動和消極,還嚴重地阻礙了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形成與培養。鑒于此,迫切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與引導,幫助他們拓寬視野,接納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學習并應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如利用當前發達的科學技術,將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巧妙融入臨床內科學的教學過程,或者采用病例分析法、問題解決法和標準化病人法等新穎且實用的教學手段。這些創新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臨床內科學教學
多媒體技術憑借其多樣化、互動性和個性化等顯著特點,在臨床內科學教學中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與價值。在高職高專院校的臨床內科學思維能力培養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的融入無疑為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革新。通過圖文、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的結合,多媒體技術能夠直觀、形象地呈現原本枯燥的教科書內容,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此外,多媒體技術還具備強大的學習成果分析能力,能夠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薄弱環節,從而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對學生而言,這也能使他們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進而提高整體學習水平。然而,在應用多媒體技術時,也需注意幾點:課件制作應緊密結合課本內容,確保不偏離學習主線;課件應簡潔明了,避免信息過載,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同時,課件的制作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點,以吸引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為逐步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三)將病例討論教學模式融入臨床內科學教學
病例討論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高職高專院校臨床內科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通過展示、講解、討論及總結患者的實際病例,不僅檢驗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效果,還促進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意識和思考能力。一個完整的病例,除了涵蓋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身高、體重及學歷等,還應包括入院時間、癥狀、查體情況、實驗室檢查報告、診斷結果、治療過程及治療效果等詳細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患者的癥狀、查體情況和實驗室檢查報告,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初步判斷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為增強教學效果,可將學生分為小組進行討論,時間限定為10分鐘。討論結束后,各小組向教師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隨后公布診斷結果,對判斷正確的小組給予表揚,對未判斷正確的小組則給予鼓勵,并就診斷結果進行詳細的講解和說明。對治療過程和治療效果而言,同樣采用“討論-結果闡述-講解”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分析、推理、鑒別和補充等方式,發散思維,進一步提升臨床思維能力。
(四)將問題解決法引入臨床內科學教學
問題解決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互動與實踐,深化學生對內科疾病的理解與處理能力。此方法精妙地融合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三大核心步驟,為傳統教學模式注入新活力。在臨床內科學這一復雜且實踐性強的學科中,教師需精心設計問題,確保它們既貼近臨床實際,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通過組織小組討論,不僅鼓勵學生間的知識共享與思維碰撞,還促進了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在小組活動中,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醫學文獻及教材,主動挖掘信息,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對知識點的掌握,還鍛煉了他們的信息檢索與批判性思維能力。最終,通過組內匯報與討論,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并用自己的話語表達出來,這一過程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溝通表達能力。問題解決法在臨床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幫助學生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促進了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索知識的轉變,全面塑造了其臨床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將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融入臨床內科學教學
所謂標準化病人,即通常所說的模擬病人。這類“病人”并非真正患病,他們可能只是具有某些相關疾病的輕微癥狀,甚至可能是完全健康的個體。然而,在臨床內科學教學中,他們被賦予了“病人”的身份,原因在于他們經過專業培訓,能夠逼真地模仿內科疾病的臨床癥狀,并將其準確展現。
標準化病人在教學中扮演著多重角色。首先,他們作為被檢查者,供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檢查;其次,他們擔任評價者,對醫學生的檢查過程和診斷結果進行評估;最后,他們還承擔指導者的職責,對醫學生在檢查和診斷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指正,并提供相關解釋。
將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應用于臨床內科學教學,能夠創造出貼近實際的情境,使醫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醫療環境中,從而提升他們與患者溝通交流的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練習和實踐,醫學生的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得以提高,人文素質也得到培養。這一教學模式為臨床內科學學生取得優異教學效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結語
高職高專院校的臨床醫學生是基層醫療機構的主要后備力量,要想使我國的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有效提升我國醫學教育質量,加強對高職高專院校臨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十分重要。其中,臨床內科學因涉及的疾病類型眾多,診斷過程復雜,因此,更應該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臨床內科學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以保障他們在進行疾病診斷時能夠做到正確判斷,并且在治療方案制訂和實施的過程中,做到科學合理。具體而言,可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將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臨床內科學的教學過程,將病例討論教學模式、問題解決法、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等應用于臨床內科學的教學,推動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 參考文獻:■
[1] 李文婷,吳勉華. 中醫內科學教學中臨床思維能力和人文精神培養[J]. 中醫藥管理雜志,2023,31(14):26-28.
[2] 雍彥禮,李蘇迪,何鑫宇. 中醫內科學教學目標之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3,21(04):198-200.
[3] 仇盛蕾,劉紅旭,尚菊菊. 改良Morning Report法在中醫內科學臨床思維能力訓練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北京中醫藥,2022,41(05):582-584.
[4] 魏亞東,蘇川,曹挺,等. 基于提高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內科學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 山西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學報,2022,32(01):132-133.
[5] 段敏超,李秋明,陳福壽,等. 基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呼吸內科學PBL教學探索[J]. 華夏醫學,2021,34(06):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