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是教育體系的基礎環節,在人的一生中肩負著開啟智慧、奠定基礎的啟蒙使命,因此,幼兒園階段的德育工作顯得尤為關鍵,它對于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未來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立德樹人視角下大班德育主題活動設計應遵循主體性、系統性、開放性、適宜性的原則,優化德育主題活動的具體路徑,以提升育人水平。
【關鍵詞】立德樹人;德育;主題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0-0052-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前教育是教育體系的基礎環節,在人的一生中肩負著開啟智慧、奠定基礎的啟蒙使命,因此,幼兒園階段的德育工作尤為關鍵,它對于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未來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班德育主題活動是針對幼兒道德素養,根據其發展規律設計的規范性活動,旨在培養幼兒的道德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活動設計需緊扣德育主題,并基于特定主題,以培養幼兒道德素養為目標,形成具體的計劃和方案。德育主題活動的設計是開展活動的首要工作,活動的各個環節需要清晰且環環相扣,其中包括德育主題活動目標、德育主題活動內容、德育主題活動方式、德育主題活動評價。
一、立德樹人視角下德育主題活動設計原則
1.主體性和系統性原則
學前教育階段是塑造幼兒道德觀念的黃金時期,大班德育活動的設計必須充分尊重并強調幼兒的主體性。教師應該巧妙地構思活動,讓幼兒在參與中感受和體驗道德情感,從而在內心深處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系統性原則為活動的順利推進提供了穩固的基石,促使各個環節有機融合,構筑和諧統一的德育體系。在活動目標的設定上,教師應當依據幼兒的成長規律和身心發展特征,采取分階段、循序漸進的方式,確保目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急于求成。德育活動的內容必須貼近幼兒的日常生活,精心構建起全面而系統的德育內容體系,從而有效推動幼兒道德品質的逐步形成和持續提升。
2.開放性和適宜性原則
教師在進行德育主題活動的構思與策劃時,應本著開放包容、靈活適應的原則,深度挖掘并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化需求。在活動的搭建上,教師需巧妙地融匯來自不同知識領域的智慧,大膽突破傳統的活動組織模式,推陳出新。此外,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手段,全面提升幼兒的道德認知水平,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精心設計德育主題活動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大班幼兒的身心成長特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確保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的實效。
3.主題性和可實施性原則
在設計大班德育主題活動時,教師必須將主題置于重要地位,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剖析并融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從而形成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的序列化設計方案。
可實施性是大班德育主題活動設計的關鍵,旨在確保活動設計切實可行。大班德育主題活動的目的在于為幼兒道德啟蒙,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活動設計最終指向的是促進實際行動。
二、立德樹人視角下德育主題活動設計路徑
1.設計多元立體的目標
大班德育主題活動應當凸顯幼兒的主體性,充分展現德育的內在價值,以此激發并促進幼兒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僅要高度重視幼兒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還需緊密結合社會的現實需求,培育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合格公民。同時,德育主題應當向社會化方向推進,致力為幼兒的道德啟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為其未來的人生道路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
2.設計合理的內容框架
大班德育主題活動設計必須立足于五大領域發展目標,精心挑選與目標相契合的教學內容。教師在進行活動構思時,應當科學地對各項活動進行分類,根據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設計,從而構建起涵蓋情感、認知與實踐三個維度的主題框架。
其一,核心價值發散式主題活動框架。幼兒處于道德萌芽的狀態,教師應當引導其形成對黨的輝煌歷史和英勇先輩的光輝事跡的基本認識,以此培育幼兒對黨的深厚感情和對國家的熱愛。以“我是中國人”主題為例,教師設計德育活動,引導幼兒認識56個民族。教師通過地圖展示,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并鼓勵與家長共同創作民族特色作品,舉辦分享會、服飾展和歌舞表演,增強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其二,互動生成式主題活動框架。以人際交往為例,教師可從四個方面加以引導。一是同伴交往方面,通過互動案例啟發幼兒思考,營造寬松環境,助力社交能力提升,體驗互動快樂與助人幸福感。二是師幼互動方面,展現愛與成長,幼兒回顧與教師的互動經歷,以照片、畫作、手工等形式感恩教師,教師引入“老師老師我愛你”活動,傳遞愛與關懷。三是親子交往方面,通過家園合作活動加強親子關系,如舉辦親子運動會、故事分享會,促進親子間的相互了解。四是社會交往方面,引導幼兒回顧和感恩教職工的付出,通過模擬情景增強幼兒的交往興趣。
其三,特色元素連接式主題活動框架。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大班德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如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教師可以利用節日和紀念日等契機,設計德育活動,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體驗文化差異,增進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德育主題活動設計需深挖并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如家庭、社會及幼兒園,以提供幼兒道德素養發展的良好條件。
3.設計科學適切的活動方式
大班德育活動的設計應當著眼于幼兒道德素養的精心培育,充分融合他們的生活體驗,提高活動的邏輯嚴密性和操作靈活性。推進以游戲為載體的教學方式時,教師需精心預設游戲的教育成效,搭建完整有序的活動框架,通過逐級深化,逐步提升幼兒的道德修養。同時,融合“知情意行”的教育理念,推動幼兒道德素養的全面發展。活動設計應保持高度的靈活性,以游戲化學習為主導,多角度、多渠道培養幼兒的道德認知、情感態度及意志力。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結合社區和家庭的力量,共同營造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環境。例如,在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時,可以組織他們參觀和體驗家鄉的文化遺跡和特色美食,邀請社區志愿者分享生動的故事,讓幼兒在沉浸式體驗中,自然地產生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4.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活動評價作為衡量活動設計質量的關鍵指標,不僅是對德育主題活動設計者專業能力的評估,更是對其德育素養的反饋。教師是德育活動設計的主導者,其專業素養和理念影響活動質量。教師需負責活動的評價和反饋,確保設計具有創新性,符合時代需求。
在德育活動中,幼兒已經能夠初步地對自己的行為和活動進行反思和評價,他們不僅能夠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還能對同伴的行為作出簡短的評價。教師應當構建互動平臺,有效地引導幼兒觀察和思考,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力。在評價階段,教師應當以幼兒為中心,鼓勵幼兒評價活動的全過程、自己的表現,以及同伴的行為。教師可以選擇幾名幼兒代表,引導其在教師的輔導下進行評價;也可以使用象征性的方法,讓全班幼兒共同參與評價,提升幼兒在德育方面的素養。在評價的過程中,可以吸收教師、家長等各方對活動設計、幼兒的參與程度,以及德育內容適宜性的反饋,從而對大班德育活動進行全方位的點評,以促進幼兒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進而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水平。
從五育并舉理念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道德教育始終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僅樹立了教育的價值標桿,也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充分凸顯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對于國家而言,道德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對于民眾來說,道德是個人在社會中立足的源泉。幼兒園的德育工作肩負著為幼兒打下堅實道德基礎的重任。幼兒園大班階段是幼兒從學前段向學齡段過渡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關鍵節點。幼兒教師應當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引導幼兒成長為品德優良、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