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非遺;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0-0088-03
一、教育背景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八年級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逐步增強,對于新鮮事物和未知領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能夠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能讓青少年增強文化自信、拓寬視野、培養創造力。通過非遺文化的傳承,青少年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從而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育目標
認知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情感方面: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行為方面:激勵學生用實際行動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努力奮斗。
三、活動準備
教師方面:準備圖文素材,制作相關視頻及PPT,準備便簽。
學生方面:查找“揚州非遺文化”的資料,準備剪刀或刻刀。
四、實施過程
教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積淀和智慧結晶,是我們民族的根,是我們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揚州成功地舉辦了第23屆旅游節。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視頻,感受揚州之美,找一找里面的文化遺產元素。
看一看:揚州城市宣傳片《煙花三月》。
(一)我眼中的揚州非遺
教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中華文明演化而成的,是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文化遺產的概念。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給揚州留下了眾多的非遺文化。
教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同學們課前搜集的揚州非遺項目吧,以小組為單位,學生交流展示。
預設1:揚州的漆器……
預設2:揚州的燈彩……
預設3:揚州的雕版印刷……
預設4:揚州的剪紙……
教師小結:不論揚劇、揚州評話、揚州清曲,還是栩栩如生的揚州刺繡等,與流淌千年的古運河一道,匯成了一幅大氣磅礴的動人畫卷,構成了揚州特有的人文底蘊和城市個性。
【設計意圖】通過查找開幕式上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直觀地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課前的小調查,促進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讓學生了解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內容,明確傳承的內容。
(二)我和非遺零距離
教師:揚州有省級非遺項目300多個,國家級非遺項目20個,世界級非遺項目4個。
PPT出示揚州四大世界非遺項目:揚州古琴、揚州雕版印刷、揚州剪紙和富春茶點制作技藝。
學生交流前三項技藝入選世界級非遺名錄的理由。
預設1:古琴音樂所追求的和諧,體現了廣陵派琴家崇尚“清微淡遠”的同時又追求“灑脫暢揚”的情趣。
預設2: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歷史悠久,技藝精湛。
預設3:剪紙與生活緊密相連,線條清新流暢,構圖精巧雅致,有很強的審美趣味。
教師:一個小小的包子又是以什么樣的價值征服世界的呢?看看我們能不能從下面的視頻中找到答案。
播放富春茶點制作視頻。
學生交流。
教師:傳統的面肥發酵技術、面點成形技術、制餡技術,惟妙惟肖的筵席點心,包子不僅僅是食物,更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做一做:手工剪紙。
學生討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觀看富春茶點制作技藝的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非遺傳承的意義;現場剪紙拉近學生和非遺文化的距離;課堂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為什么要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傳承文化尋榜樣
PPT展示:揚州昆曲傳承人“85后”陸廣飛,清曲傳承人“95后”范文燾,通草花傳承人“95后”王蘊玉的傳承故事。
唱一唱:學生演唱《楊柳青》。
悟一悟:從這些傳承人身上,你懂得了什么?
聽一聽:現場聆聽彭月姐姐表演評話《武松打虎》。
PPT展示:彭月,2007年出生,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宜陵鎮中學2023屆畢業生。10歲開始跟隨老師學習揚州評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評話傳承人。她的評話很受觀眾喜歡,在累計近500場展示中,她全力以赴,擔負起傳播非遺文化的責任。
出示任務卡:揚州是我們的家鄉,為了讓揚州非遺文化被更多人知曉,我們該怎么做呢?
學生交流。
師生同倡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是實現中國夢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為了使文化遺產與時代同行,為了實現民族復興、文化復興的共同愿望,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傳承非遺,弘揚傳統。
倡議人:×××
【設計意圖】德育過程中一定要將“知情意”落實到“行”這一環節,通過青年非遺傳承榜樣的事跡,讓學生找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向,把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
教師小結: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讓我們手牽手,共同保護文化遺產,心連心,共創美好家園。
五、活動延伸
參觀非遺博物館,零距離接觸非遺文化。
出一期非遺文化主題手抄報。
六、班會反思
主題班會課應遵循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摒棄孤立的學科意識,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達成教育目標。本節班會以學生為主體,在聽說做唱中讓學生領悟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第一,主題突出小而實。一節班會的時間有限,小而實的主題更容易實現教育意圖。本節班會課的教育關鍵詞是非遺、傳統文化、文化自信。這個話題較大,處理不好會很空洞,所以我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切入口,從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發,一步步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第二,內容豐富多元化。本節班會通過看一看、做一做、唱一唱、聽一聽等環節,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在設計過程中,看視頻、講故事、動手體驗等形式的綜合運用,激發了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第三,學生參與度高。能讓學生參與整個活動過程,就能達到“自我教育”的最佳效果,從“我眼中的非遺”到“我和非遺零距離”再到“人人爭做傳承人”,學生全員參與。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都在思考、討論、交流,在活動體驗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文化自信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節課還不足以讓學生真正做到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做文化宣傳的傳承人。在今后的教育中,我還會進一步和學生剖析與探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將本次班會的目標繼續鞏固、延伸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