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習心理輔導;學習策略;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0-0074-02
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指出,“學會學習”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在中小學心理輔導實踐中,不少學生咨詢的問題直接或間接與“學習”相關。心理學將學習定義為由經驗引起的能力或傾向相對持久的變化。了解心理學對學習的闡釋有助于心理健康教師開展針對性的、科學性的學習心理輔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而行為是學習者對環境刺激作出的反應,強調要為學習者創設環境,盡可能強化學習者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非被動地吸收知識,學習的產生不在于簡單地記錄信息,而在于對信息的解釋,強調學習必須在知識脈絡、特定文化背景與環境中進行。而認知行為理論則結合兩者所長,既關注學習者學習行為的發展,又重視學習者認知結構的變化,幫助學習者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
一、關注學習的內部影響因素
1.自我效能感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一般來說,遇到學習困難時,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習者更愿意嘗試面對,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習者常常無助,不愿意努力或很快放棄學習上的挑戰。
在開展學習心理輔導時,心理健康教師要幫助來訪學生總結學習過程中的得失,將成功經驗歸因于自我能力等因素,發展正向的自我概念,激發對學習的積極情緒,進而開發學習潛能。如案例2中,心理健康教師肯定來訪學生具備敏銳的反思力和積極的行動力。案例3中,心理健康教師讓來訪學生每天記錄學習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及采取的方法、借助的資源。通過練習,來訪學生看到自身的優勢和能力,進而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動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傊?,兩位心理健康教師通過引導來訪學生看到自身優勢與能力,幫助他們提升自我效能感來應對學習中的困難與挑戰。
2.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指引發與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包括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是直接推動學習者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由于學習動機能夠促使學習者盡力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學習動機在學習心理輔導中備受重視。
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協同學科教師,通過積極歸因、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差異化教學、適當的獎懲、控制學習任務難度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案例2中,心理健康教師啟發來訪學生思考:雖然未達到預期效果,但是所有的結果是很好的“提醒”和“回報”,促使來訪學生愿意繼續嘗試和努力。可見,在開展學習心理輔導時,心理健康教師可通過積極歸因協助來訪學生發現內在學習動機,找到改變學習現狀的“原動力”。
3.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的行動方案。面對有學業困擾的學生,心理健康教師不能將其簡單歸因為“不肯學”“怕學習”,而要認識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獲得具體、高效的學習方法。因為科學的學習方法與策略是幫助學生解決學業困擾的“金鑰匙”。
心理健康教師可向學生介紹常用的學習方法,如運用“SMART原則”制訂具體化的學習目標,運用“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科學管理學習時間,用“費曼學習法”加強記憶??傊茖W的學習策略可幫助學生更為合理地選擇與調控學習程序、學習技巧與學習資源,更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中找回自信。
二、關注學習的外部影響因素
1.教師的影響
在影響學生學業表現的外部因素中,教師的影響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說教師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人物”。具體說來,教師的育人理念、行事風格、教學技術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師生關系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心理健康教師可通過各種途徑,面向學科教師開展學習心理輔導的專題培訓,讓他們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學會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策略。
2.家長的影響
父母的教育期待、家庭學習環境、親子互動模式等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因此,不同家庭背景中成長的孩子可能會在學業表現上有一定的差異。在家中,父母是影響孩子學習的“關鍵人物”。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家庭心理輔導活動,幫助家長認識到:父母的情緒狀態、家庭互動模式、親子關系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影響,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為子女創造支持性的學習環境。當然,心理健康教師也可通過家長會、家長沙龍等形式引導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心理,構建積極的親子關系,讓孩子在家庭中擁有認同感、歸屬感,為孩子學習提供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