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集體是由不同類型的學生組成的,這些學生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和困惑。因此,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以及家庭教育指導時要有針對性,組織不同需求的家長進行小組溝通與指導,形成家長共商和親師共商模式,以增強家校合作與家庭教育指導的效能。
【關鍵詞】班主任;家校溝通;教育共商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4-0054-03
【作者簡介】殷飛,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心理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教育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和家校溝通中不僅需要提前做好面向全體家長的教育指導,還需要有意識地根據不同需求類型,對學生、家長和家庭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有針對性地與不同需求的家長進行溝通。為了提升家庭教育指導的效能,班主任可以根據小組動力理論,將不同需求類型的家長組成溝通小組,進行小組團體指導,形成家長間相互啟發、相互學習,教師與家長平等溝通、共商共成長的格局。
一、小組型家校溝通的特點
1.溝通問題具有共性
小組型家校溝通的問題應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性質,如從學生角度看,有關于留守兒童、流動兒童、二孩的內容;從家長角度看,有工作忙碌家長、祖輩家長等。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是相似的,或者說是共同的,將他們集中在一起溝通討論,有利于提高家校溝通的效率。
2.溝通目標具有發展性
發展性是進行小組型家校溝通的重要特點,也就是說,能將一批家長集中在一起進行溝通,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他們的孩子和家庭本身沒有問題,只是為了引導他們注意規避可能發生的問題,發展得更好。我們千萬不能對某類學生或者某類家庭貼上標簽,如把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看成問題兒童,這樣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造成家校隔閡,甚至導致家校矛盾。因此,像學業成績處于劣勢的學生的家長、經濟困難家庭、殘疾人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等就不適合集中在一起,因為這類學生和家長面臨的問題本身就比較敏感,容易挫傷他們的自尊,需要單獨溝通。
當然,這里也存在一些動態的發展與變化。如果班級的一批學生在某個階段取得了較快的進步,就可以邀請他們的家長在一起交流,一方面可以總結經驗,另一方面可以做到及時反饋,持續助推學生發展。
3.溝通過程具有相互啟發性
班主任把具有共性問題的家長集中在一起,除了提高溝通的效率外,還有發展性與教育性的考慮,即具有相似問題的家長在一起交流,因為所面臨的問題是相似的,所以能夠相互理解,且他們中有人做得比較好,還能為其他具有相似問題的家長帶來啟發,提升家庭教育信心。
二、小組型家校溝通的目標
小組型家校溝通具有一定的預防性,即并不是這一類型的所有學生和家庭都會存在問題,只是這一類家庭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相比其他學生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和更多的困擾。這里的特殊類型的學生不是指在身心發育上存在障礙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家校溝通需要采取個別化的方式),而一般指的是流動兒童、留守兒童或者成績在某個階段取得較快進步的學生等。
1.喚醒家長的教育意識
需要班主任集中進行交流的家庭,一般都是在教育實踐中容易出現問題的家庭,并不是這些學生就是問題學生,而是生活在這一類家庭中的孩子因為家長在客觀上缺少時間和資源,在主觀上缺少意識,常常疏忽了陪伴與管教孩子,導致學習習慣欠佳、學習能力不足、學業發展水平偏低。通過小組型家校溝通,班主任能夠給予這類家長足夠的教育提醒,喚醒他們的教育意識。
2.提升家長的教育信心
小組型家校溝通讓存在類似問題的家長坐在一起交流,使他們意識到不只是自己的家庭存在這樣的困擾,其他家庭也有類似的困擾,從而降低他們的焦慮感。同時,通過向其他家長學習,讓他們產生“我也可以試一試”的心態,提升他們因地制宜、調動資源教育好自己孩子的信心。
3.賦能家長的教育能力
小組型家校溝通是為了讓家庭教育指導更有針對性。班主任在指導同一類學生家長時要注意避免居高臨下的態度,要重點激發這一類家長的已有經驗。可以這么說,沒有哪一個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是沒有成功過的,只是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或者沒能堅持成功的做法。另外,在同一類型的家庭中,來自不同家庭的家長的生活智慧和教育智慧不同,通過小組型的交流,能夠內外兼修地為每個家長賦能。
三、小組型家校溝通的策略
結合上述的家校溝通目標,班主任在具體工作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問題激發策略
根據成人學習的問題導向的動機特點,在小組型家校溝通中,班主任一方面要注意總結過去帶班與教育學生的經驗,向家長呈現一些學生成長中出現挑戰的案例。如某學生原本學習成績不錯,后來由于家長忙于工作,在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疏于管教,導致孩子的學業一落千丈,最終失去了學習信心,中途輟學,以此引起家長的重視;另一方面,班主任還要及時反饋學生的問題苗頭,如某學生已經開始不交作業了,以此引起家長的警覺。這么做的目的不是制造焦慮,而是引導家長看得更遠,看得更深入,防患于未然。
2.經驗遷移策略
在激起家長重視家庭教育的動機后,部分家長會感到焦慮,甚至一些留守兒童、隔代教育中的祖輩等可能會產生無力感。因此,班主任除了通過專業的能力,系統性地給予他們方法指導外,還可以通過調動家長的已有經驗,啟發他們進行經驗的遷移。
如一位奶奶說自己的孫子不好好寫作業,就喜歡看電視、玩手機,說了也不聽,實在沒辦法。班主任在了解了這家的情況后發現,這位奶奶在管教孩子穿衣吃飯上很有一套,孩子不敢多吃冰激凌,也不挑食,沒有表現出任性的一面。為此,班主任就當著大家的面請教這位奶奶,這位奶奶十分自豪地說:“孩子的父母不在家,我一個人帶,不能生病,一生病我招架不住,所以在健康問題上我的心比較狠。為了不讓他吃太多冰激凌,我就給他定規矩,他剛開始也和我鬧,我就是不松口,后來習慣養成就好了。”班主任進一步引導這位奶奶:“那為什么孩子不寫作業你就管不了了?如果像管吃冰激凌一樣,是不是也能管好孩子。”這位奶奶聽后笑了笑:“我覺得寫作業的事有老師管,所以就沒和他計較,哪知道現在只玩手機,不寫作業了。我回去也要和他說說,定個玩手機的規矩。”
這就是通過家長已有經驗的總結,發現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班主任可以鼓勵家長將這些成功經驗遷移到孩子成長的其他方面,這樣必然能提升家長的教育信心。
3.相互啟發策略
小組型溝通和個別交流的不同是,它能夠充分運用集體的智慧。每個學生的性格不同,每個家庭的特點不同,每位家長的個性與能力也不同,要想有效指導家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小組型家校溝通中,班主任應該充分調動和運用集體的力量,大家相互啟發,互相鼓勵,以達到共同提升的目的。一般而言,我們很難向各種客觀條件與我們相差很大的人學習。如我們在給家長講家庭教育時,雖然做了精心的準備,但是講完以后效果并不太好,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聽課的家長會認為我們所講的內容和方法只適合我們,不適合他們。正如有一次筆者給某個小學的家長講完“孩子的習慣養成”,課后在和家長交流時,他們反饋:“你講得挺好的,可我們學不會,你是大學老師,我們沒有你那么高的文化程度,沒法對孩子說出你們的那一套套道理。”筆者聽了很受觸動。因此,筆者后來在江蘇省昆山市的一所小學和老師們一起探索,研究了一套校本的家長學校課程開發路徑,取名為“一家·一課程”,讓每位家長把教育孩子的好經驗總結出來,形成微課程,然后把自家的課程推廣給身邊的家長,這樣就在學校形成了一股家庭教育的信息流,且這個信息流是本階層、本班級、和大家類似的家庭創造出來的,家長一學就會,學會就能用。
小組型家校溝通面向具有共性問題的學生、家長和家庭,促進家長共商、互學,促進班主任和家長形成共商格局,增強家校合作的效能,在小組動力的基礎上形成推動家長學習與成長的力量,為更好地培養孩子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