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第二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領導我國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深刻把握文化建設和文明發展的內在規律,提出來的重大論斷和明確要求,也是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根本遵循。當下,應重點把握“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與重大意義,以“第二個結合”為指導,高效推進中華文明對外傳播。
【關鍵詞】“第二個結合”;中華文明;對外傳播;中國式現代化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第二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這就要求我們在“第二個結合”指導下做好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為此,首先要全面把握“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和重大意義,這樣才能準確理解這一重大論斷的多維理論內涵,為推進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提供理論支撐;其次要充分理解中華文明之于人類文明史的意義,這樣才能把握中華文明的坐標意義,并在“第二個結合”視域下理解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可能性;最后要提出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新進路,這樣才能讓中華文明在對外傳播的動態現實中更好地落地,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一、“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與重大意義
202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戰略和全局高度,創造性地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第二個結合”是重大理論創新。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逐漸形成“第一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個結合”實現了“文化上從自發到自覺再到自信自強的轉變”。“第二個結合”的提出,賦予了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既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又摒棄了文化復古的老路,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中國底色”,打開了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之路。
(一)“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
“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第一,突出馬克思主義這一魂脈。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第二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并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能夠形成更多的中國內涵、中國風格、中國形式,有利于保持理論先進性。另一方面,中華文明的基因需要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激活,與時俱進,煥發新貌。新時代,只有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性,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創新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才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站穩腳跟,端正立場,避免走進歷史虛無主義、文化復古主義的思想陷阱。
第二,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第二個結合”強調鞏固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鞏固我們的文化主體性,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第三,突出“第二個結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第二個結合”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交互作用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3因此,一方面要樹立系統觀念,形成整體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全局視野和長遠眼光,在“第二個結合”的落實推進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4,提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親和力,為文化賡續、文明演進夯實群眾基礎。另一方面,要樹立世界眼光,以開放、平等的態度對待其他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鑒中促進中華文明的自我更新,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建設和傳播中華文明。
(二)“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
“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5
第一,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空間。“第二個結合”聚焦文化貫通與創新傳承,拓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邊界,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范疇深拓提供了新視角、新方向、新驅動。從時空維度來講,“第二個結合”的生成,并不是對“第一個結合”的線性延展,也并非范疇、術語上的轉換,而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如果說,“第一個結合”是以中國實際問題為導向,重點解決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關系;那么“第二個結合”就是以歷時與共時的縱橫視角為切入,重點解決“古今中西之爭”,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拓展到歷史文化維度,為新時代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與現代轉型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與思想支撐。“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更為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深層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機理,倡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驅實現自覺運用。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再次飛躍,也為未來進一步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夯實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第二個結合”澄明了事關國本、國運的重大思想理論問題。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厚國家治理智慧和制度底蘊,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制度借鑒。
第三,推動了中華文明建設。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4在人類文明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挑戰的時代語境下,中國共產黨聚焦人類整體利益訴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意蘊,積極尋求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出路: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實踐平臺。這種實踐超越了西方話語主導的現代文明范式,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二、“第二個結合”是中華文明建設與傳播的理論指導
本質上來講,文化是在歷史持續演進中建構生成的,同時歷史會賦予民族文化獨特的內涵價值,并在時間積淀中形成明確且穩定的價值訴求,既有區域內的認同邏輯,也有文明整體的協同推進。可以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是中華文明的崛起。基于歷史新方位建構的現代文明體系,并非傳統意義上區域化的文明復興,而是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根本支撐塑造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徑。因此,以“第二個結合”為價值指向建設中華文明,要以文化主體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為關鍵詞,消解西方式現代化的文明局限。
(一)以文化主體性為基礎,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
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全面、和諧、共生、共贏和可持續,其所引發的變革是深刻的、立體的、可感知的,挖掘并釋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無限生機,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第二個結合”指導下建設中華文明,根本落腳點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和恩格斯呼吁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打造“自由人聯合體”,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的自由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對外傳播中華文明,就是要向世界表明它完全不同于資本主義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它將打破物的主導性,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以開放性為聯動節點,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第二個結合”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層連接,形成高度統一、一以貫之的價值訴求,實現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也為解決全人類所面臨的秩序危機,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某種意義上講,“第二個結合”讓我們具備了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去破解“古今中西之爭”,重構更加開放、包容的文明秩序,讓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固本革新、走向未來。
目前,全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各自形成不同的文明形態、文化個性,但彼此也有許多共通點,存在交流互鑒的可能性。當然,文明交流互鑒并不代表要弱化彼此的主體性,而是要在維護民族特性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吸納其他民族優秀文明成果,進而長久保持民族文化的發展活力。質言之,只有各民族在堅持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通過文化開放實現更廣范圍的連接,進而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根基,這也是“第二個結合”在“民族—世界”維度的根本指向。
(三)以創新性為根本驅動,提高文明話語主導權
“第二個結合”極大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空間,開拓了中華文化主體性實踐的創造維度,為中華文明的深層演進提供了新動能。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只有持續拓寬中華文化的創新空間,釋放其創造效能,才能在中華文明的建設與傳播上掌握主動,進而提高中華文明的國際話語主導權。圍繞“第二個結合”進行的中華文化主體性實踐,以及從人類文明整體層面開展的秩序重構,都深刻反映了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激活中華文明基因的偉大歷程和創造過程。
總體來講,“第二個結合”與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建構、開放性聯動、創新性發展達成了高度契合,展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并有機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夯實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物質基礎和思想根基。
三、“第二個結合”指導下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新進路
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實現中華文明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在現實推進中,應以“第二個結合”為理論指導。圍繞主體性、開放性、創新性三大核心要義,我們應從思想、原則和方法三個維度入手,積極尋求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新進路,全面釋放優勢作用,助力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建設。
(一)理論升維:立足傳統文化,突出現實指引
在“第二個結合”指導下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內核,是新時代中華文明對外傳播認識論創新延展的思想源頭,也是促進理論升維的重要支撐,能夠為未來創新實踐提供重要啟示與指引。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深厚的民本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體現在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文明性的不斷彰顯。我們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歷史性超越,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理論建構中,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本位,它所代表的價值觀符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有利于廣泛達成時間多維、歷史多向、主體多元的普遍性愿景。在傳播實踐中,也需要充分展示這一邏輯,立足于“人”,秉持共性共振共情的理念,善于找尋文明文化之間的公約數,在“文化接近性”的敘事框架內最大化發揮其對外傳播的“橋接”作用,全面提高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親和力。
第二,堅持以和為貴。中華文明觀的另一大內核思想是“和”,強調“和而不同”,主張合作、和諧的協同秩序。在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中,要圍繞“第二個結合”精髓要義,在與其他文明的多維交互中系統構建“美美與共”的傳播新格局、新秩序。全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的迭代升級及其在信息傳播領域的下沉應用,為上述目標的達成提供了更多可能。這就要求我們在中華文明對外傳播實踐中,加強數字基礎建設,充分發揮數字平臺的整合優勢;通過友好對話、全球合作達成廣泛共識,實現中華文明的深層傳播,促進協同秩序的全面落地。
第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理念與“和”文化,既承載著中國對建設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各國人民對世界新秩序的美好期待。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外傳播中,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還要深刻把握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敘事價值、敘事思維和敘事落點,推動構建多元立體的國際傳播新格局。為此,要推動各類主體積極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拓寬中華文明的傳播空間,形成以“網緣政治邏輯”為依托的統一體,進一步深化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和共同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和為貴、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些重要指引的基礎上不斷豐富中華文明的智識資源庫,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理論隨之升維延展,保持中華文明對外傳播實踐的長效性。
(二)策略創新:加強話語權建設,發揮平臺優勢
以“第二個結合”指導推動中華文明對外傳播,要堅持主動性和時代性的原則,加強策略創新,提升傳播效能。
第一,積極參與國際話語權建設,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近年來,在復雜多變的國際輿論場域內,西方國家操縱媒介、捏造話題、唱衰中國,在輿論上對中國進行“圍堵”,試圖詆毀中國形象、阻遏中國的發展進程。對此,我們必須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主動出擊、及時發聲,積極參與輿論斗爭,通過對比中西方文明發展道路差異、系統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價值,全面提高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深度、廣度。如香港特區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后,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針對《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發表聳人聽聞的涉港謬論、惡意唱衰香港,致信《華爾街日報》嚴正駁斥;香港特區政府也先后對彭博社、《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英國廣播公司和《泰晤士報》等西方媒體的相關錯誤報道進行了批駁,彭博社隨后對相關報道作出了更正。同時,在具體傳播過程中,要明確傳遞中華文明“中正中立”的態度,主動發聲并非主導或左右人類文明秩序,而是為了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為解決人類文明發展問題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總之,在中華文明對外傳播中,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贏得最廣泛的支持。
第二,把握“數智華流”時代機遇,打破西方技術主導權的框定局限。智能媒體時代,大數據、云計算、大模型、ChatGPT、Sora等新一代數字化技術正在深刻改變國際傳播生態,技術與平臺的傳播地位進一步凸顯。在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實踐中,要有意識地進行功能升級,把握“數智華流”時代發展趨勢,通過技術與渠道的深層嵌入,促進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數智化”轉向。具體來講,就是在數字化技術與平臺的全面賦能下,依靠自主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借助數據資源的創造生成,利用網文、網劇、網游等文化產品形成突破,進而消解數字鴻溝,重構失衡的、不公正的國際傳播秩序,助力中華文明對外傳播。2024年3月,央視頻AI微短劇啟播暨AI頻道正式上線,我國首部AI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與受眾見面。此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密集推出多部生成式AI作品,包括中國首部文生視頻AI系列動畫片《千秋詩頌》、首部AI全流程賦能譯制的英文版中國龍主題系列微紀錄片《來龍去脈》等,并制定出臺了國內首部媒體人工智能使用規范化標準。通過構建集技術、渠道、產業、受眾等為一體的新型傳播生態系統,中華文明在對外傳播中切實增強吸引力與認同度。
第三,打造自主傳播平臺,掌握國際輿論斗爭的主動權。在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中,我國需要打造開放、自主的傳播平臺,在提高中國能見度和辨識度的基礎上,以平等對話的姿態廣泛吸納更多主體參與,在多維交互、多方交流中達成廣泛共識。近年來,以抖音海外版、起點國際、米哈游等為代表的中國民間數字媒體平臺,在體量和規模、領域和樣態及傳播效果等方面顯現優勢。打造自主傳播平臺并不是為了“自說自話”,而是要發揮主場優勢,依托平臺構筑全球對話機制,探討人類發展共同面臨的諸多問題,逐步構建公平公正、開放包容、平等對話的國際傳播新秩序。
(三)敘事創新:把握受眾需求,強化微觀敘事
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既要構建中國敘事體系,也要強化敘事創新,應強化微觀敘事,注重人與物的形塑生發,全面提高外在感染力和內在說服力。
第一,精準對接潛在受眾的個性需求。在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中,要充分把握受眾,精準繪制畫像。一方面,要在敘事層面全面嵌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從文化消費入手反推文化生產,以定制化思維增強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精準性;另一方面,要動態把握受眾群體的需求變化,及時對傳播內容與方式進行調整,以增強傳播貼合性。以Z世代為例,要以他們的個性需求為導向,加強中國故事敘事策略的調適,充分發揮網感話語優勢,實現細微層次的柔性傳播。
第二,積極分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與經驗。在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中,我們要積極分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與經驗,為全球治理提供可供參考、執行性強的公共產品,如分享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可以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改善民生,完善產業體系,助力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全面落地。此外,在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取得的治理成績、實踐經驗,也是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話語資源,亟須整合挖掘,提振傳播底氣,提高理論權威性和現實引領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治理經驗和實踐內容為素材依托,為詮釋中華文明提供更多“注腳”,從而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第三,注重人與物的相互形塑。社交媒體時代,媒介日益多元,人與物皆可為媒,且微觀敘事更易在認知與態度層面對個體產生影響。在中華文明對外傳播中,要充分利用多元媒介,借助數字賦能,從細微處入手進行“潤物無聲”的話語傳播。傳播主體要結合實際,深入挖掘物的話語內涵,以兼具中國風與國際化的特色敘事,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具象生發和中華文明的物質延展。如以建筑設計、文創設計、城市形象等為依托,進行中式美學實踐,深入挖掘并釋放其傳播能量。
綜上所述,“第二個結合”是新形勢下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理論指導。我們應在科學把握“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與重大意義的基礎上,在“第二個結合”指導下進行理論創新、策略創新和敘事創新,提升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效能,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實現歷史性的超越。
(本文編輯: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