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病理學作為醫學基礎課程,承擔著培養技能型醫療人才的重任。然而,傳統教學方法在理論傳授、實踐操作以及評估方式上存在諸多局限性,難以滿足現代醫學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需求。因此,探索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分析當前高職病理學在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引入翻轉課堂、案例教學、虛擬仿真實驗和多元評估體系等改革思路,旨在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實踐操作水平和臨床思維能力,為高職教育培養更具職業適應力的綜合型人才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 高職;病理學;教學方法;改革思路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6.026
Exploration of Reform Ideas for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in Patholog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E Shu
(Liupans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panshui, Guizhou 553000)
Abstract As a fundamental medical course, vocational pathology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skilled medical talents. However,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have many limitations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reform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path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reform ideas such as introducing flipped classroom, case teaching,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s, aiming to enhanc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ability, practical operation level, and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talents with more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athology;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ideas
在護理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中,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臨床聯系和疾病轉歸的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橋梁課程[1]。然而,當前的教學方法存在諸多局限性:一是理論教學模式過于固化,二是實驗教學缺乏創新性,三是評估方式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整體素質。上述問題均反映目前的教學方式已難以適應現代醫學教育對綜合型人才的要求。面對此種情況,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改革已成為必然趨勢。只有創新教學方式,才能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瓶頸,培養出更加符合現代醫療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1" 高職病理學教學方法的現狀
1.1" 理論教學形式單一
在高職病理學教學中,理論教學仍以傳統的講授模式為主,學生主要通過被動接受知識的形式進行學習,導致學生學習參與度較低。這種單向的知識傳遞方式,雖然能夠在有限時間內傳授大量的病理學基礎理論,但忽視了學生的認知需求和學習主動性。多數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被動聽講狀態,缺乏必要的討論、提問與知識內化過程,難以將病理學知識與實際臨床應用相結合。此外,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參差不齊,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無法有效應對學生個體差異,教學內容通常是按照統一進度推進,忽視了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求,導致部分學生難以跟上課程節奏,形成知識斷層。
1.2" 實驗教學缺乏創新
病理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學生要能通過實際操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其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2]。然而,當前實驗教學缺乏創新性設計,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最大化。一方面,許多高職院校的病理實驗室設備老化,病理切片和標本資源不足,實驗條件難以滿足現代化教學需求。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的觀察和操作機會,還使得實驗教學無法緊跟病理學領域的新發展,阻礙了對前沿技術的應用。另一方面,實驗教學內容形式單一,多集中在基礎的病理切片觀察和顯微鏡操作等傳統實驗環節,缺乏動態、互動和探究性內容。這種程式化的實驗形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獨立分析能力。
1.3" 評估方式過于傳統
高職病理學教學中的評估方式仍主要依賴于傳統的筆試形式,通常局限于知識點的單一考查,學生的應試能力被過度強化,而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缺乏有效評估。在病理學教學中,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對病理變化的實際觀察、分析和診斷能力才是醫學職業教育的核心。然而,現有的評估體系未能將學生在實驗課中的表現和實踐技能有效納入評價范疇,導致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被忽視。同時,病理學作為醫學的基礎學科,其發展與創新能力息息相關,然而現有的評估模式大多集中于既定的標準答案,缺少開放性問題和創新思維的激發空間。學生在評估中難以展示自身在實際病理診斷過程中所具備的分析、推理與創新能力。
2" 高職病理學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改革思路
2.1" 引入翻轉課堂,提升學生主動性
病理學內容高度復雜,涉及大量的顯微鏡下病理變化和臨床案例,傳統講授式教學難以兼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內化與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的需求,而翻轉課堂通過重構學習流程,促使學生在課前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將課堂時間用于問題討論與實踐案例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效果。
在翻轉課堂的應用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供課前學習資料,包括組織病理學的視頻講解、數字切片資源、課件以及相關的病例分析材料。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自主學習這些資源,結合教材了解病理學基本概念、病變的微觀結構和臨床表現。這種方式尤其適合病理學,因為病理學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病理圖片和切片進行觀察和理解,課前自主學習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反復觀看顯微鏡下的病理切片圖片,結合視頻講解理解病變的形成機制和特點[3]。在課前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數字切片系統進行自主分析,觀察不同病理組織的切片特征,并結合課件中的病理學知識進行標注和分析。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教師提供的在線測驗檢驗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遇到不理解或模糊的部分,做好標記,為課堂討論作好準備。學生在課前已經通過數字切片和理論視頻了解了基礎知識,課堂上就可以通過教師指導下的顯微鏡操作、病例推演等環節,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動手能力。
2.2" 強化案例教學,緊密結合臨床實踐
高職病理學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病理學理論基礎和較強的臨床應用能力。而強化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則可以通過引入臨床案例,將理論知識與真實病理現象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與應用能力。
案例教學法強調以實際的臨床病理案例為基礎,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病例,幫助其將課本知識轉化為臨床思維。因此,教師需根據教學目標和病理學科特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臨床病理案例,如常見的腫瘤、炎癥、代謝性疾病等,或者復雜的、罕見的病理改變案例。這些病例需涵蓋病理學中的重要知識點,涵蓋病因、發病機制、病理過程、組織變化及其臨床表現等多方面內容。通過多樣化的案例,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多維度病理變化,形成更全面的知識體系。
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教師可以將案例分析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病例介紹。教師通過展示病人的臨床資料,如影像學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以及病理切片,讓學生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第二階段:問題設置。教師可以圍繞該病例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對病因、病理過程和可能的診斷進行思考和討論。例如,在一個炎癥性疾病的病例中,學生需要識別病理切片中的特征性組織變化,分析炎癥反應的類型、病因及其對組織的影響,并與相應的臨床癥狀進行關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要運用病理學的理論知識,還需結合實際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這有助于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第三階段:小組討論。小組討論的重點不僅在于診斷本身,還包括病理機制的推導、組織結構變化的評估及其與臨床表現的關系。這種基于合作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群體中互相啟發,形成更加系統化的病理學知識框架。第四階段:教師的總結與反饋。在學生完成討論后,教師對病例進行詳細解讀,并結合實際臨床治療方案和疾病的預后進行講解。通過對學生的回答和分析進行點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思路,鞏固正確的病理診斷與推理方法。反饋機制的引入,不僅能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知識運用中的薄弱環節,還能進一步加強其對病理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2.3" 加強實踐教學,增加虛擬仿真實驗
傳統實驗教學由于設備資源有限、標本匱乏和實驗時間不足,無法滿足學生對實際操作的需求,導致其動手能力和病理分析能力的提升受限。為彌補這一不足,虛擬仿真實驗的引入可以為病理學實踐教學提供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利用現代技術豐富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虛擬仿真實驗是一種基于數字化技術的創新教學手段,通過3D建模、虛擬顯微鏡等技術,模擬真實的病理學實驗場景。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或在線平臺,隨時隨地進行病理組織的觀察和分析。這種數字化的實驗環境打破了傳統教學對實驗室和標本的依賴,解決了許多高職院校因設備陳舊、標本不足導致的實驗教學瓶頸。通過虛擬仿真實驗,學生可以重復練習操作,并根據自己的學習節奏進行知識的鞏固和應用,這有助于全面提升其動手操作和病理分析能力。
在具體應用中,虛擬仿真實驗可以提供多種病理切片和標本的動態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不同病變的組織結構,了解病理過程的細微變化。例如,在腫瘤病理學的教學中,虛擬仿真技術可以讓學生對從正常組織的顯微結構到腫瘤形成的各個階段進行觀察,分析腫瘤細胞的形態學特征以及其侵襲性和擴散的病理表現。這種動態、交互式的觀察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病理學知識,并在虛擬環境中積累寶貴的操作經驗。同時,虛擬仿真實驗還能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虛擬實驗環境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需求反復練習和探究,這種靈活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4]。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可以及時得到反饋和指導,從而及時修正錯誤思路,提升操作的準確性。
2.4" 實施多元評估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隨著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愈加多樣化,僅依賴單一的筆試評估方式已經無法適應職業教育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因此,亟須構建多元化的評估體系,以更好地反映學生在病理學學習中的知識掌握、實踐技能、創新思維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從而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考察與培養。
一方面,教師應強調項目報告的應用。病理學是一門結合理論與實踐的學科,通過項目報告,學生可以系統化地呈現其對某一病理學主題的深入研究,展示其分析、歸納和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設計課題,讓學生圍繞某一類疾病的病理機制、組織變化和臨床表現進行調研,撰寫詳細的報告。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其結合實驗數據、病例資料等進行系統性分析。這種評估方式能夠有效考查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理論應用能力,同時鍛煉其書面表達和科學報告撰寫能力。
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入實驗操作考核。實驗操作是病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的臨床實踐能力。通過實驗操作考核,教師可以評估學生在顯微鏡下對病理切片的觀察能力、對組織學特征的識別以及實驗技能的熟練程度。具體考核內容包括樣本準備、染色步驟的精確性、顯微鏡使用技巧和病變組織的判斷能力。此類考核不僅能夠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檢驗其對病理變化的認知深度和應對復雜病變的能力。實驗操作考核以實戰為主,有助于學生在模擬臨床環境下不斷完善操作技能,提高其在未來醫療工作中的職業勝任力。
此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許多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虛擬病例庫,通過電子病例庫分析,學生可以進行豐富的病理數據分析和診斷實踐。電子病例庫收錄了大量典型和復雜的病理病例,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病歷閱讀、病理切片分析、診斷決策等環節的操作。教師通過監控學生的分析過程和診斷結果,考查其應用病理學知識進行判斷的能力。電子病例庫不僅能提供更豐富的實踐素材,還能幫助學生養成系統性、數據驅動的診斷思維,是一種現代化的評估方式,更契合病理學專業的需求。
3" 結語
高職病理學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改革,旨在回應現代醫學教育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通過引入翻轉課堂、案例教學、虛擬仿真實驗等創新手段,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教學模式將更加靈活、多樣。通過持續創新,病理學教育有望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力和創新能力,為醫療行業輸送具備卓越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唐雙齡.OBE理念融入高職護理病理學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科研,2023(9):24-26.
[2] 彭中偉,馬雪春.病例教學法在高職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4(2):63-66.
[3] 袁戎.慕課和私播課混合教學模式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探索[J].中國當代醫藥,2024,31(15):129-132.
[4] 趙文杰,吳佩潤,楊雯景,等.病理學實驗課程教學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及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24,26(3):2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