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核心,而地方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力量,通過培養專業人才、優化就業指導服務,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智力支持,同時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然而,當前地方高校在引導畢業生服務鄉村方面仍面臨觀念、設施及宣傳等方面的挑戰,需采取措施加以優化,以促進高校畢業生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發展的雙贏。
[關鍵詞]鄉村振興;地方高校;就業指導;畢業生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11-0042-04
2021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聯合頒布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明確指出,鄉村人才振興的核心在于培育本土精英、引導城市人才回流、促進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并鼓勵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發光發熱。其中,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亟需多元化經濟主體的積極參與,而這些主體的成長壯大,離不開高校專業人才的有力支撐。這一戰略不僅為農村經濟開辟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也為高校畢業生鋪設了更廣闊的就業道路,讓青年得以在鄉村熱土上播種夢想、收獲未來。
地方高校作為地方經濟與產業升級的重要智囊團和人才搖籃,其參與鄉村振興不僅是服務地方、融入社會發展的體現,更是深化鄉村人才培養、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一環。地方高校在就業指導服務上需要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服務鄉村的崇高理想,培育青年學生深厚的鄉土情感,鼓勵并支持他們深入基層、扎根鄉村、貢獻才智。然而,當前地方高校在就業指導服務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學生就業觀念的傳統束縛、鄉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后、高校在基層就業宣傳的精準度不足、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意識的薄弱等,這些問題亟待解決與優化。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新要求
(一)結合鄉村需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地方高校要培養出能夠服務鄉村振興、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復合型人才,需結合鄉村發展需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地方高校應增設與鄉村振興相關的課程,如農村農業、鄉村治理、生態環境、農村經濟學、農村社會學、鄉村規劃與建設等相關的公共課程或選修課程,增強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知和了解。二是在就業指導課程中融入鄉村振興元素,引導學生關注鄉村發展,了解鄉村就業創業政策,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三是在實踐教學與實習實訓中加強與農村地區的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鄉村、服務鄉村,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是在學風建設和就業指導服務中加強對鄉村振興政策的宣傳和教育,通過講座、論壇、展覽等形式,提高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和興趣。還可以邀請鄉村振興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成功人士來校交流,分享經驗和心得,激發學生到鄉村就業創業的熱情和信心。
(二)拓展就業渠道,提供精準化就業指導服務
拓展鄉村就業渠道是促進畢業生就業的重要舉措,地方高校拓展鄉村就業渠道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一是建立與鄉村振興相關的就業信息平臺,收集發布鄉村就業創業信息,與鄉村地區的人才市場、招聘網站等建立合作關系,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為畢業生提供精準的就業創業服務。二是地方高校應積極與鄉村企業、地方政府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就業創業活動,拓寬就業渠道和平臺。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鄉村、服務鄉村,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加強創業教育和培訓,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鼓勵學生結合鄉村振興進行創新創業。利用好國家和地方的創業扶持政策,如創業扶持補貼、貸款優惠等,為有意向在鄉村創業的學生提供資金、場地、技術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創業門檻和風險。四是針對不同專業和背景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幫助他們明確職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引導學生將個人興趣與鄉村振興需求相結合,尋找適合自己的就業創業領域。對就業困難的學生進行重點幫扶,提供一對一的就業咨詢和輔導。
(三)加快創新體系,構建特色化的就業指導服務機制
隨著高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和鄉村的發展,構建特色化的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制需要結合鄉村的實際需求和高校的教育資源,關鍵在以下幾點:一是在教學模式上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鼓勵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活動,如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二是注重開發鄉村振興主題課程,開發與鄉村振興相關的特色課程,如現代農業科技、鄉村規劃與管理、鄉村旅游開發等,使學生能夠掌握服務鄉村振興的必要知識和技能。三是注重校地的產學研結合,與地方政府、企業、農村合作社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產學研項目,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和就業機會,同時也為鄉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四是鼓勵學生參與鄉村創業項目,并提供創業指導、項目孵化、資金支持等服務,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人才。五是引進和培養具有鄉村發展經驗的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六是加強鄉村就業與創業典型宣傳,宣傳鄉村就業與創業的典型人物和案例,激發學生的鄉村情懷和創業精神,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六是在管理服務上注重信息化建設和個性化指導,要搭建就業信息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鄉村振興相關的就業信息、政策解讀、崗位推薦等服務,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鄉村就業市場。還需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職業規劃與指導服務,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制定符合個人特點的職業發展路徑。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畢業生就業觀念有待轉變
調查顯示,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意愿普遍不高,大部分學生未來不愿意到鄉村發展[1],主要原因在于大學畢業生就業預期與鄉村發展前景之間的不匹配,隨著就業形勢的變化,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價值觀發生了明顯轉變。很多大學生在就業時更加傾向于尋求穩定且有發展潛力的工作,例如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工作,或者大中型企業等“大平臺”的工作[2]。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政策,但在實際落實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基層就業崗位設置缺乏長期規劃,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前景不明朗,看不到未來的發展前景,比如大學生村干部、西部志愿者,當他們服務期滿,面臨二次擇業的問題,而基層的編制較少,能否順利入編是擺在他們面前的現實問題[3]。此外,城市和農村在就業機會、工作環境、經濟收入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城市就業機會多,工作環境好,經濟收入高,而農村在這些方面相對落后,這種差異導致大學生更傾向于在城市就業,而不是回到農村。
(二)鄉村基礎設施條件尚未完善
相比城市地區,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多數不完善,如交通不便、住宿條件簡陋,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等因素可能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意愿和就業穩定性,增加了其就業的后顧之憂。加上與城市相比,鄉村就業市場的信息流通渠道較少,信息更新速度較慢。高校畢業生在尋找鄉村就業機會時,往往難以及時獲取全面、準確的就業信息,增加了就業難度。信息獲取渠道的限制還會導致部分畢業生與鄉村用人單位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而使畢業生無法充分了解崗位需求、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等關鍵信息,影響其就業決策。另外,鄉村就業市場與地方高校專業匹配度較低。比如,廣西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而廣西高校專業設置往往更加多元化、現代化。這種差異導致高校畢業生的專業技能與農村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增加了就業難度。而為了適應農村就業市場的需求,畢業生可能需要進行技能轉型或再培訓。然而,目前針對這一群體的技能培訓資源相對匱乏,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畢業生對鄉村振興相關知識缺乏了解,尤其缺少農業生產有關的專業技能,缺乏對鄉村復雜事務的應對和駕馭能力,這也導致青年大學生無法快速適應和融入鄉村振興工作環境,不成熟甚至失敗的工作經驗往往容易打擊大學生在鄉村扎根就業的信心,成為阻礙大學生返鄉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原因[4]。
(三)地方高校基層就業教育宣傳不夠精準
為吸引大學生去基層就業,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政策,但是大部分學生對相關政策知之甚少,學校就業指導部門對政策的宣傳力度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宣傳內容存在局限性。當前,許多高校在基層就業宣傳中主要關注手續辦理和舉辦招聘會,而忽視了對基層就業的深入解讀和精準指導。這導致大學生在面臨基層就業選擇時往往感到迷茫,難以做出明智的決定。二是高校對基層就業缺乏全面的認識,對基層就業政策的宣傳僅停留在政策宣傳層面,導致大學生對基層就業的認識不足,從而將其視為一個跳板或臨時選擇,而不是長期發展的目的地。這反映了對于基層就業的真實情況和發展空間的宣傳不夠,對于基層就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三是就業指導和服務不足,由于資源和人員限制,高校在基層就業指導和信息服務方面存在不足。例如,高校在幫助學生選擇基層就業時,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個性化的建議,導致學生無法全面了解基層就業的機遇和挑戰。為解決這些問題,高校需要更加精準和深入地進行基層就業教育宣傳,提供全面的就業指導和信息服務,加強與基層就業市場的聯系,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和選擇基層就業。
(四)地方高校鄉村振興服務的參與有待強化
盡管高校在育人、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等方面具有資源優勢,但這些資源是相對的,往往需要借助市場機制的融合賦能才能促進生產力提升[5]。如今鄉村自身發展動能受限,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緩慢,導致鄉村在政策、資金和設施方面存在不足,難以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人才、信息和技術。加上大部分鄉村地區面臨人口老齡化和教育水平較低的問題,導致鄉村更難以吸引優秀人才。而且一些高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缺乏深入基層的內生動力。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可能影響了高校和教師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持續性。農業項目和農村人才獲得的外部支持也相對較少,從而影響了高校支持鄉村振興的資源儲備和技術更新。此外,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但目前由于缺乏完整的政策文件和配套體系服務鏈,導致相關部門之間的協同性不足,影響了工作成效[6]。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高校、政府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明確各自的職責和優勢,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構建路徑分析
(一)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增強畢業生基層就業的認同感
畢業生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及基層就業的認同程度事關其基層就業意愿。地方高校需用心、用情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豐富化、系統化,讓廣大畢業生充分認同鄉村興則國家興,增強參與鄉村振興的自覺。一是在課程教學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在理論層面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行業的發展前景和職業要求,同時融入課程思政,強調在做職業選擇和規劃時應注重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基層工作對于國家和社會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服務社會的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鼓勵他們以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就業選擇;在實踐層面,學校應與地方政府、企業加強合作,發展各類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項目并鼓勵學生參與其中,特別是那些面向農村和邊遠地區的項目,以此增進學生對基層的了解和認同,同時為學生提供面向基層的實習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基層工作的環境和挑戰,增強實際工作經驗和對基層工作的理解。二是在指導服務方面應體現個性化與多元化的特點。如今,不同專業、不同經歷和背景的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也有不同的目標和期待,意味著畢業生的就業需求逐漸多元化,因此,學校在注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的同時,還應注重提供個性化的職業咨詢和指導。此外,還要注重軟技能培養,即培養學生的溝通、解決問題、團隊協作等軟技能,這些對于基層工作尤為重要;建立基層就業角色典型,積極邀請成功的基層工作者返校做經驗分享,展示他們的成長路徑和所取得的成就,讓大學生認識到基層就業的價值和可能性;提供政策信息和支持,向學生全面解讀政府對基層就業的政策支持,如基層就業補貼、職業培訓、職業發展規劃等,減少學生對基層就業的顧慮。
(二)開展全方位的基層就業政策宣傳,營造良好的大學生基層就業氛圍
提升大學生服務鄉村的意愿,需營造良好的基層就業氛圍。一是通過開展基層就業主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服務鄉村基層的意識,包括征文比賽、演講比賽、主題班會等;二是發揮校園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利用廣播、宣傳欄、學報、公眾號、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基層就業的先進典型和成功案例,加深學生對基層就業的認識和認同;三是在學校就業網站增設基層就業信息板塊,鏈接政府相關部門的基層就業信息網站或平臺,以便發布基層就業崗位信息、政策解讀、招聘會通知等,方便大學生獲取相關信息;四是組織基層實習和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到基層實習或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親身體驗基層工作,增強其基層就業的意愿;五是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及企業的合作,定期組織基層就業政策宣講團進入校園,通過講座、座談會等形式,向大學生宣講基層就業的重要意義、優惠政策和發展前景。并積極與基層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通過訂單培養、聯合培養等方式,多渠道為大學生提供認識基層的機會。
(三)打造就業指導服務“五融合”體系,提高就業指導服務的水平
學校應抓住鄉村振興戰略這一契機進一步提升就業指導服務水平,致力于構建就業指導服務“五融合”體系,即就業指導服務與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專業教育、就業求職實踐、實習實踐、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一是就業指導服務與課程思政、思政課程深度融合,結合時代楷模或勞動模范、基層就業人物等先進事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二是就業指導服務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通過專業認同教育及新生第一課等,激發學生的專業情感與職業愿景,引導學生積極奔赴基層、奉獻基層。此外,學校應積極研判基層人才需求,在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上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持續深化與當地的產學研合作。三是就業指導服務與就業求職實踐深度融合,積極發揮學生就業雙導師的作用,實施雙師雙精領航計劃,為每個畢業生配備專業學業導師和職業就業導師,為畢業生答疑解惑,提供個性化求職指導。廣泛開展訪企拓寬行動,暢通基層就業渠道,加強當地基層就業市場的開拓,與地區的企事業單位合作,依托就業實習基地建立,形成人才培養輸送的長效機制。培養“黨和國家滿意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滿意的優秀公民、用人單位滿意的價值創造者、家庭滿意的感恩回饋者、個人滿意的幸福人生奮斗者、學校滿意的辦學品牌推廣者”。四是就業指導服務與學生實習實踐深度融合,學校積極將就業指導與專業實踐相結合,依托校企合作單位、實習基地開展就業實習見習,以學院專業特色打造學科競賽群,實現學科全覆蓋,以做促學,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五是職業生涯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包括將生涯教育與創業實踐相結合。發掘優質企業資源和優秀校友資源,以身邊的案例激發學生干事創業的激情與活力;將就業指導與創新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組建團隊應用學科知識參與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類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科技創新意識。
(四)搭建高校與地方政府聯合培養人才平臺,提升畢業生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搭建高校與地方政府聯合培養人才的平臺,以提升畢業生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政策制定、課程設置、實踐鍛煉等多個環節入手。一是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地方政府可以結合當地發展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和支持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培養鄉村振興人才。同時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高校與地方政府聯合開展人才培養項目,包括課程開發、師資培訓、實習基地建設等。二是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需同步跟進。地方高校應根據鄉村振興的需要,調整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增加與鄉村振興相關的課程,如現代農業技術、鄉村規劃與管理、鄉村旅游開發等。此外,需整合校內外資源,邀請有實踐經驗的政府官員、企業家等參與教學,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三是建設實踐基地。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在鄉村建立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并鼓勵學生參與鄉村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增加大學生對鄉村的了解。四是深化產學研結合。推動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共同開展鄉村振興相關的課題研究和科技攻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就業機會。五是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高校和地方政府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引進計劃,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工作和生活。對于愿意服務鄉村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和支持,如創業指導、貸款優惠、稅收減免等。六是建立跟蹤評估和反饋機制,定期對培養方案和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和調整。地方高校積極聽取地方政府和鄉村的反饋意見,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策略。
參考文獻:
[1]王兆林,吳月,呂秋杭,等.新時代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意識調查分析[J].智慧農業導刊,2024,4(3):76-79,84.
[2]覃紅.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困境與應對[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4):3-9.
[3]黃琳富.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院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現狀、困境及對策[J/OL].社會科學家,2023(11):58-63.
[4]張小詩.大學生返鄉高質量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3(10):124-126.
[5]李建軍.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2(18):7-9.
[6]呂慈仙,孫百才,李政.助推鄉村振興,高校如何持續發力[N].中國教育報,2021.6.28(5).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