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旨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穩定的建設環境,激發“三農”的巨大潛力和動能,助力共同富裕的實現。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實踐,推進鄉村振興必須遵循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以新質生產力作為根本推動力,不斷優化農業農村生產關系。在中國式現代化整體推進的進程中,鄉村振興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通過實施鄉村標準化行動,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樹立長期奮斗的精神準備,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
*基金項目:2024年度合肥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合肥市推進農村社會組織嵌入鄉村治理的路徑研究”(編號:HFSKQN202412);泰安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重點資助項目“泰山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探究”(編號:2022skx55)。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實踐,旨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因此,鄉村振興也必須在改革中不斷推進,在改革中開辟廣闊前景。將中國式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視域下進行研究,有利于理清二者內在邏輯關系。同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化農業農村領域改革要“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視域下,可進一步探究實現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和現實依據。
一、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所確定的兩個重要導向?!昂榉栋苏?,食為政首”,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首要問題與難題就是解決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而其根本目標則是實現共同富裕,二者的著力點都在鄉村,都必須依靠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來實現。
(一)確保穩定環境:中國式現代化之基石
黨的二十大以來,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中央一號文件所要求的首要任務,并且也在《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鄉村振興標準化行動方案》《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中反復提及,究其闡發邏輯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首先依賴于國內大環境的整體穩定,而農村、農業的穩定則是保障社會經濟平穩運行的首要因素,主要表現為糧食安全及農民群體的整體穩定,正如列寧強調,“沒有這些糧食,國家政權就等于零。沒有這些糧食,社會主義的政策不過是一種愿望而已”。因此,鄉村振興戰略通過保障糧食安全,最終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穩定建設環境,守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底線”。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其艱巨性和復雜性首先體現在要為中國14億多人口提供符合現代化標準的糧食和農產品供給,當前中國糧食供給呈現緊平衡格局,基本能滿足中國人“吃得飽”的問題,但結構性矛盾初步解決后,總量不足的問題又重新凸顯,并且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這就意味著對糧食的需求量必然呈現剛性增長趨勢,對食物品質的要求也必然會呈現上升趨勢,即人民對食物的要求從“吃得飽”躍升為“吃得又飽又好”。同時,非食物用糧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飼用糧與工業用糧。2022年我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為136.8千克,較2014年下降3%,而肉、禽、蛋、奶的人均消費總量從2014年的54.8千克上升為72.2千克,上升幅度超過30%,飼用糧消費量快速增加是中國居民食物質量提高的必然表現,保障飼料糧供給安全是大食物觀下,保障肉蛋奶等畜產品供給安全的基礎和條件,是樹立大食物觀的應有之義。此外,工業用糧消耗量在中國糧食消費總量中位居第三,是食品、醫藥、化工、酒精、制酒、淀粉等行業的重要原料,關系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保障糧食安全依賴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在保持現有農業發展規模的基礎上,必須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強化農業科技與裝備支持、選育良種等手段提高作物單產與質量,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環境的基本穩定。
(二)促進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之歸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啟了快速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進程,政策、資源等要素向城市集中,長期以戶籍區分為顯著特征的城鄉二元結構,逐漸演化為城鄉收入差距、城鄉發展差距和城鄉建設差距的二元架構,而中國式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不意味著同等、同時富裕,但更不意味著貧富差距過大、社會矛盾突出。因此,黨的二十大以來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提升鄉村建設水平”這三個重點任務也被頻繁提及,旨在解決城鄉二元架構下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同時也直指中國式現代化乃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本質要求——共同富裕。

“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共同富裕的前置條件和基礎。從現階段城鄉收入水平來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86%,其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的55.09%(見表1),可見推進共同富裕的側重點依舊在農村,一旦發生規模性返貧則會嚴重影響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因此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于易返貧人員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幫扶,在此基礎上持續提高“鄉村建設水平”,鞏固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成果,以產業振興提振農業經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的富裕問題。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化解城鄉二元矛盾的關鍵舉措,能最大程度上消弭鄉村居民的“邊緣感”,促進社會整體穩定,并將其轉化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力量。同時,共同富裕在鄉村的實踐,不僅會提升鄉村發展水平、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而且會突破地域和行業限制,將其積極影響外溢至現代化全局,激發“三農”中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和動能,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鄉村是刺激經濟向好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是拓展社會經濟發展潛能的主陣地。鄉村擁有龐大的地域空間、充足的人口數量和豐富的產業類型,從供給側角度來看,鄉村擁有完整的第一產業體系和部分第三產業,可向外提供農副產品及鄉村旅游等服務型產品。而從需求側角度來看,鄉村在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教育科技等方面擁有龐大的需求市場,家用汽車、洗衣機、空調、計算機等主要耐用品擁有量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耐用品“下鄉”既能提高鄉村生活水平,又能帶動二、三產業發展,使其成為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增強我國經濟韌性的關鍵一環。因此,必須通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釋放農村發展的投資潛能、巨大動能和消費活力,打造城鄉良性互動、工農良性循環的優勢格局,提高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水平。
二、中國式現代化為鄉村振興指明方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由此可知,中國式現代化既是奮斗目標也是方式手段,是中國共產黨的治國智慧與實踐方法的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運行規律的科學,是在長期的經濟發展實踐中形成的理論體系,其中“中國式現代化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是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集中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為鄉村振興提供政治經濟學理論支持,而鄉村振興的實踐也必須依托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遵循新時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理論,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和全部歷史的物質基礎,“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此,生產力的發展樣態決定著人類社會的存續與躍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對應農業領域就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人類建設現代化路徑的全新變革,無論是其主要特征還是其欲達成的目的都異于現有的西方式現代化道路,其主要推動力也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力量形式。新質生產力伴隨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過程,“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換言之,新質生產力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形成的,同時又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二者互為依托、和諧發展。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實踐依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質生產力會具化為農業新質生產力,促進鄉村振興的實現。
一方面,農業新質生產力以“新”促振興。首先,新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的物化載體,將“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運用于農業領域,即以種業、農機等科技創新和創新成果的應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例如,李家洋院士團隊綜合運用基因組學、計算生物學、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等手段,培育出中科804等粳稻新品種,推動我國育種由分子育種(3.0版)向智能分子設計育種(4.0版)跨越,以種業最新科技突破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其次,新質生產力會打造農業發展新格局。“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表現形式為催生新產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各環節融合應用,推動鄉村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另一方面,農業新質生產力以“質”促振興。首先,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會使農業發展驅動力質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以勞動力密集型為主導,依靠勞動力要素的密集投入獲得產出,而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下,以先進農業機械裝備研發推廣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通過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育種創新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使得技術創新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第一要素。其次,新質生產力本質是綠色生產力,會使農業生產發生綠色質變,依靠科技創新打造綠色、可持續的新型農業技術。例如,在化肥領域,貴州科學院利用秸稈等農業廢棄資源生產具有改良土壤結構、降低化學有害物浸入的新型綠色化肥,在促進作物增產10%的基礎上,極大減少化學有害物殘留,形成綠色施肥、綠色生產的新局面。
(二)調適生產關系: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要求鄉村振興戰略調適和完善鄉村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政治經濟學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也是涉及我國鄉村振興的關鍵性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鞏固農村公有制制度,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2022年,中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口達17663萬人,這些人口多為缺乏進城能力的弱勢群體,農業是其生存的主要手段,且2022年全國農民工群體達29562萬人,除少數在城市擁有穩定工作并長期定居外,絕大部分農民工與農村仍然聯系密切,“他們的父母仍然在農村,他們年輕時進城,年老還可能返鄉,經濟景氣時進城,經濟不景氣時返鄉”,農村成為其進城謀生的最后“退路”,而如果“資本主義生產一旦占領農業,對農業工人人口的需求就會絕對地減少”,造成大批農民失去謀生手段與退路,這些人口大批涌入城市后,會導致城市貧民窟大量出現,既不利于城市的現代化治理,更會影響中國社會的整體穩定。因此,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公有制原則,在集體所有制下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另一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因此,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保證公有制的前提下,通過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首先,要積極盤活鄉村已有要素資源,對于農村閑置承包地和空閑宅基地,以制度性規定強化其承包權、所有權的法律物權保護,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三權分置”制度、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將閑置資源轉化為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其次,積極引導城市各類要素下鄉,引導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完善與農民、村集體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就業、分紅、股份合作等形式,形成企業與農戶產業鏈的互補合作、分工協作的良好格局,使得農民可以充分利用企業下鄉所帶來的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企業則充分利用政策與農村人口紅利,使得企業、農民、集體共享產業增值的收益。
三、全面深化改革視域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一)標準化支撐:構建標準支撐作用
“每一個社會中的生產關系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编l村振興標準化是指在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各領域中,對于不同地區“三農”的普遍問題,尤其是對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公共服務等領域制定和實施國家統一標準,以期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提高鄉村宜居程度和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可為不同地區的“三農”問題提供普遍性指導,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其重點任務主要聚焦在農業和農村兩個方面。
一方面,在農業生產領域積極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主要由三大標準構成:首先,要構建保障糧食安全標準,建立種子試驗、生產、質檢標準,耕地檢測、管理、養護標準和農業技術手段投入品標準,以“種”“地”“技”為切入口確保糧食安全。其次,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強化農獸藥殘留與質量管控標準,以標準保障安全,制定優質農產品評定標準,以標準提高質量。最后,建立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圍繞鄉村特色產業,以產品為主線,完善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評價標準,著力打造農產品加工與上下游產業深度融合標準,提高農民收入。
另一方面,構建鄉村建設標準體系。首先,加強鄉村房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使鄉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其次,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標準,構建村莊綠化、村莊保潔、村莊節水、村莊公共空間建設一體化標準,不斷優化村容村貌,打造美麗鄉村。最后,強化鄉村公共服務標準支撐,以就業、教育、衛生、文體、警務、消防、應急救援服務為重點,構建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內生性主導:激發農民內生動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事物內部,內因決定了事物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較西方現代化的最大區別在于,不依賴殖民掠奪這一單一外源發展模式,而是通過立足本國國情充分發揮本民族比較優勢,并且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平等互惠地與世界各國開展合作,實現內生驅動力和外源衍生力的耦合。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激發鄉村振興以鄉村自身內生驅動力為根本,匯聚外部關鍵性資源,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動力保障。
鄉村振興戰略的普惠對象是農民,農民是直接受益主體,政策、人才、財政等外部要素的介入只能起到催化與輔助作用。只有充分激發農民自身能動性,使其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推動力量,才能使鄉村振興戰略擁有堅實基礎。根據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契合度,戶籍農民可以分為非典型農民、“兩棲”農民和典型農民?!笆澜鐨v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因此要重視矛盾的特殊性,精準識別不同農民群體,通過激發不同農民群體的內生性動力,使其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加自身收入,為鄉村振興匯集力量。
非典型農民是指擁有農村戶籍,具備從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的權利,但是已在城市從事穩定工作并且長期定居的群體,這些人口已不再從事第一產業的工作,甚至不會再返回鄉村居住,但是此類人口的承包地和空閑宅基地卻可以以財產要素的形式參與進鄉村振興,可將土地、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給留村農戶擴張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最終以間接的形式對鄉村振興做貢獻。
典型農民是指居住地為農村并從事農業生產的群體,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受益群體,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主要動力,其經營農作物以糧食作物為主,此類農戶所產生的社會效益超越其獲得經濟效益。因此,要在政府、社會層面對其進行補償,“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糧食主產區獎補激勵制度,探索產銷區多渠道利益補償辦法,健全糧食生產支持保護體系”。在此基礎上挖掘本地優勢資源,把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與文化、旅游相結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兩棲”農民是指既在農忙時從事農業生產,又在其余時間進城務工的人群,即總規模為2.86億人口的農民工群體,“工農”兼顧、城鄉流動是其“兩棲”的突出特性。因此,要在其就業兩端同時發力。農業端的介入方式與上述幫扶典型農民的方式一致,而對于進城務工端,首先,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其次,要著力改善就業環境,建立政府主導的權益維護機制,著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醫療、住房等焦點性問題;最后,要不斷提高農民工就業質量,“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只有讓他們長期專注于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能,才能不斷提升技能,也才能成為中等收入者”。
(三)根本性保障: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農村黨支部在農村各項工作中居于領導核心地位,是落實中央農村政策、帶領農民致富、聯系農民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戰斗堡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關鍵”。因此,黨的領導也屬于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之一。新時代以來,黨領導廣大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打贏了脫貧攻堅戰,解決了廣大鄉村絕對貧困的問題,上述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只有堅持黨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如期實現。
黨管農村是我黨的傳統,貫穿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因此,必須通過抓黨建以促振興。以政治力量帶動資源向鄉村匯集,即黨組織“通過動員式治理形成凝聚力,以整合跨部門、跨層級利益,解決國家治理過程中的碎片化問題”。2019年,中共中央頒布《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而后各省級黨委陸續發布《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細則》,“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逐步形成。在“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領導機制下,通過建立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全面落實責任制,營造省級政策支撐、市級域內優先、縣級積極落實、鄉村緊抓不懈的良好局面,調動域內資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提供要素支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將黨集中統一領導的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資源匯集優勢,不僅能帶動鄉村振興的實現,而且能超越農業農村單一視角,在全局范圍內形成工業農業協同、城市農村互補的良好格局。
(四)長期性準備:鄉村振興的精神指引
中國式現代化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要具備歷史定力和耐心,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以長期性的規劃和實踐推進,同時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把握有利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窗口期。鄉村振興是涉及農業農村領域的深刻改革,關乎廣大農民切身利益,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全局,是長期性、歷史性的工程,因此必須保持歷史定力,謹慎推進。
一方面,鄉村振興要做好長期規劃。在宏觀層面,鄉村振興的戰略安排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安排保持一致,分兩步走: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民可支配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農村基本具備現代化生活方式;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微觀層面,鄉村振興戰略聚焦到具體鄉鎮、具體村莊,要因地制宜地根據本地區具體情況制定翔實可行的方案。
另一方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做好長期奮斗的準備,增強斗爭本領、強化斗爭精神。首先,實現鄉村振興的實踐要緊緊依靠人民,“培育群眾依靠自力更生實現脫貧致富意識,組織、引導、支持貧困群眾用自己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撐脫貧攻堅”。其次,實現鄉村振興的實踐要講求斗爭策略,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斗爭要掌握矛盾、系統、辯證、底線等斗爭思維”,提高斗爭實踐的實效性。最后,實現鄉村振興的實踐要有知重負重、攻堅克難的斗爭意志。鄉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嵌合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具有歷史性、時代性的重大實踐,在推進過程中要保持憂患意識和清醒意識,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足預期,同時深刻認識“經過一切迂回曲折和暫時退步而由低級到高級的前進運動的因果聯系”,對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事業保持信心。
四、結語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就是與時俱進,在實踐探索中不斷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實踐方式,其發展方向、方式手段也要隨著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的改變而不斷做出改革調整,只有如此才能全面、準確地加深對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的理解,并且使上層建筑始終適應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始終適應生產力,最終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建成農業強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京舉行中央政治局主持全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4-07-19(01).
[2]習近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N].人民日報,2024-05-26(01).
[3]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J].求是,2023,(16):2-7.
[4]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4(01).
[5]何愛平,徐艷.以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基于《資本論》主線視角的探析[J].人文雜志,2024,(03):37-48.
[6]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37-48.
[7]賀雪峰.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的鄉村振興戰略[J].廣東社會科學,2024,(02):26-39+286-287.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習近平.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N].人民日報,2024-06-12(01).
[10]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7(01).
[11]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02-103.
[12]陳秀紅.從“外源”到“內生”: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邏輯[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3,27(02):44-54.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