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短視頻成為傳播農業知識和文化的重要平臺。短視頻通過生動的視覺呈現和互動性,突破了傳統農業傳播的局限,有效傳達了農業的深層次價值,如工匠精神。本文從傳播學視角探討農業短視頻中符號構建的機制,結合索緒爾的語言符號理論和皮爾斯的符號分類,分析農業短視頻中符號的直觀性、敘事性、情感性和互動性。這些特性使得工匠精神得以通過具體的場景和情感共鳴得到有效傳播。此外,文章還研究了農業短視頻中工匠精神的符號化過程及其傳播機制,指出短視頻的符號選擇與構建在傳播過程中至關重要。
關鍵詞:農業工匠精神符號新媒體
一、引言
在當前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內容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還通過互動性、參與性等特性,影響了各行各業的信息傳播路徑。尤其是在農業傳播領域,傳統的傳播方式,如農業展會、專業期刊、政府宣講等,已無法全面適應當代年輕受眾的需求。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平臺,如抖音等,具備強大的碎片化傳播和廣泛的覆蓋力,使農業傳播面臨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短視頻平臺憑借其便捷的用戶體驗和豐富的互動功能,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用戶的注意。農業短視頻通過生動的畫面、簡潔的語言、及時的反饋等,成功突破了以往信息傳播的局限。短視頻的視覺性與場景化再現,滿足了受眾對于信息即時性和娛樂化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農業內容不僅向更多非農業群體傳播農業知識,還激發了農業內部的創新與優化。尤其是對于山東這樣一個具有濃厚農業傳統的地區,短視頻傳播正在成為農業文化的重要展示平臺。但與此同時,新媒體傳播的迅速崛起也帶來了諸多挑戰。一方面,信息的碎片化特性容易使農業知識的傳播失去系統性和專業性,影響受眾對農業的全面了解。另一方面,面對激烈的內容競爭和傳播環境,農業短視頻如何在眾多內容中脫穎而出,并傳遞深度價值,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有效傳播農業的深層次價值,如工匠精神,便成為農業短視頻傳播的重要課題。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以專注、創新和精益求精為核心的價值觀念,不僅僅適用于工業制造領域,也在農業中有著獨特的意義。農業生產過程具有復雜性和周期性,要求從業者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對細節的關注,這與工匠精神強調的專注、堅持、耐心等品質高度契合。農民在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各個環節中所表現出的精耕細作態度,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這種精神不僅推動了農業生產質量的不斷提升,還賦予了農業產品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情感連接。在現代社會,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傳統農業逐漸式微,農耕文化也面臨被遺忘的風險。工匠精神的弘揚,能夠有效挖掘農業的文化內涵,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并增強從業者的職業認同感。在此過程中,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憑借其生動的展示形式,可以成為傳播工匠精神的重要媒介,將傳統的農業價值以更為生動、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從而有效地提高公眾對農業的理解和認可。
二、傳播學視角下的符號構建
(一)索緒爾的語言符號理論與皮爾斯的符號分類
符號學作為一門分析人類如何構建和理解符號的學科,在傳播學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符號學的思想是在20世紀初由瑞士語言學家弗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desaussure)首先提出的。
符號學在英語中有兩個意義相同的術語:semiology和semiotics,這兩個詞都用來指這門科學。索緒爾和皮爾斯是符號學研究中的兩大奠基者,他們對符號的分類與符號構建的理論,成為理解新媒體傳播中符號運作機制的關鍵。
符號學緣起于語言學,索緒爾將語言符號系統視為具有深層結構的系統,這個系統由“能指/所指”(signifier/signifide)雙重分節,其表意是經由“組合軸/聚合軸”(syntagmatic/paradigmatic)的操作實現的;在能指和所指之間存在的是任意關系。在農業短視頻中,能指可以是影像、聲音、文字等具體呈現的符號形式,而所指則是這些符號背后承載的意義,如農業的生產過程、工匠精神等。索緒爾的語言符號理論強調了符號的任意性,即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并沒有自然的必然聯系,這意味著在農業短視頻中,圖像、語言等符號的構建和選擇往往受制于社會文化背景和創作者的表達意圖。因此,對農業短視頻中工匠精神的傳播分析,不僅需要關注符號的外在形式,還需深入探討其內在的意義及社會文化中的再現過程。
相較于索緒爾對符號內在結構的關注,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CharlesSandersPeirce)根據符號和它們的對象之間的關系,把符號分為三類:象似符(icon)、標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這種分類有助于理解不同類型符號在傳播中的作用和效果。在農業短視頻中,象似符主要通過與現實的相似性來進行傳播,如具體的農耕場景、工具的使用等,它們通過具象化的視覺呈現來增加內容的真實性和親近感。標志符則是與某種現實事件或結果有因果聯系的符號,如作物豐收的畫面與辛勤勞作之間的關聯,具有很強的情感喚起作用。而象征符則往往借助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共識來傳達意義,如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堅持、敬業等品質,通過一些典型的動作、場景符號化傳達給受眾。
通過結合索緒爾和皮爾斯的符號理論,可以更系統地解讀農業短視頻中的多層次符號構建方式,理解這些符號在工匠精神傳播過程中的具體運作模式和功能。
(二)農業短視頻中符號的特性及其社會意義
農業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形式,其符號系統具有鮮明的特性,表現為直觀性、敘事性、情感性和互動性等,這些特性在傳播工匠精神時具有獨特的優勢。
1.符號的直觀性。短視頻以圖像和聲音為主要載體,通過直觀的影像符號來呈現農業生產的過程和工匠精神的表現。在當今“真實世界淪為影像,影像升格為看似真實的世界”的時代,相比于傳統的文本符號,影像符號能夠直接展現勞動過程中的細節,如農民在田間除草、收割等場景,能夠生動地再現農民的專注和細致。這種直觀性使得工匠精神得以以具象化的方式傳遞給觀眾,增強了受眾的感官體驗,提升了信息的可視化傳播效果。
2.符號的敘事性。短視頻中的符號構建不僅限于單一的圖像或聲音,而是通過一系列符號的組合來構建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其敘事性主要指通過符號來傳達信息的過程。在農業短視頻中將圖像、聲音、文字等符號組織起來以構建一個有情節和邏輯的故事。農業短視頻中的故事,可以是農民日常勞作的片段,也可以是果實成熟的記錄。良好的敘事結構可以提高觀眾的理解度和參與度,使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感知工匠精神的價值。
3.符號的情感性。符號學強調符號的情感喚起功能,表象符號的內指性,指向人的內在心靈情感世界,擁有表情功能。那些具體生動直觀的符號形象,就是感情活動的生命和內容本身,正是這些具體生動的形象,把人物的情感表達出來,也正是這些表象符號所構成的表情脈絡,使人們真真切切地體驗到人物所經歷著的情感。在新媒體農業短視頻中可以運用情感性符號有效地傳達工匠精神的情感價值。
4.符號的互動性。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功能使得短視頻中的符號構建與受眾的反饋形成了動態的互動過程。通過符號的不斷優化和再生產,視頻創作者能夠根據受眾的評論、點贊等反饋,調整符號的構建方式,使符號的傳播效果得到最大化。人們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學習和理解事物的意義的。人們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觀察、理解來形成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這種互動過程是動態的。因此,符號不再是單向度的傳播媒介,而是成為與受眾產生共鳴和互動的重要橋梁。
通過以上符號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農業短視頻中的符號系統不僅具有傳播工匠精神的潛力,還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農業生產者的社會形象。農民不再僅僅是傳統的勞作者,他們被賦予了“工匠”的身份,這種符號化的過程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不僅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者的職業尊嚴,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文化隔閡,促進了社會對農業的重新認識和理解。
三、農業短視頻中工匠精神的符號呈現
(一)農業短視頻中工匠精神的傳播符號
農業短視頻的符號傳播是一個多層次的過程,通過圖像、語言和聲音等多種符號形式相互配合來傳達工匠精神。符號學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理解這些符號在傳播過程中的構建與意義傳達的視角。根據皮爾斯符號學理論中的三元符號論,可以將農業短視頻中的符號分為“符號”“指代對象”和“解釋項”。“符號”代表實際存在的物,“指代對象”指的是符號指代的實際事物,“解釋項”指的是符號接受者的理解過程。例如,在農業短視頻中,成熟的稻穗是一種符號,豐收是其指代的對象,那么稻穗之所以能夠指代豐收,是因為觀眾注意到了兩者之間的直接因果關系。在皮爾斯符號學理論基礎上分析農業短視頻中的符號,可以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是如何通過不同類型的符號進行傳播的。
1.符號的選擇與構建。在農業短視頻中,符號的選擇與構建是影響其傳播效果的關鍵。費爾克勞夫的文本分析理論中提到,文本中的符號選擇直接影響到觀眾對傳播信息的理解與接受。因此,工匠精神的符號化構建不能僅僅是展示簡單的農業勞動,還要通過更加細節化的符號組合,如農具、農民的面部表情等,來影響觀眾的深層認知感受。例如,網紅李子柒在農田中采摘的視頻中,通過特寫和全景畫面來回穿插來展示農耕者在陽光下勞作的畫面;剪影畫面配合移動的慢鏡頭使得主人公的身影尤為突出。通過這一些符號的精心構建與組織,讓視頻不僅呈現了勞動過程,還傳達了對農業勞動的崇敬。
2.符號的交互與協同。符號在短視頻中傳播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相互協同來實現信息的傳播。創作者運用了文字、圖像和聲音等符號系統,其中又涉及顏色、構圖、動作和道具等不同模態,這些模態彼此間處于互補關系中才能夠更好的傳達視頻的意義。在優秀的農業短視頻中,圖像符號與語言符號的協同作用非常明顯。例如,在庚歌博主的視頻中,他以傳播傳統農業技藝為主題在抖音平臺走紅。視頻中描繪了農民進行傳統牛耕插秧的畫面,配著背景音樂,以及牛耕的歷史和使用技巧的解說詞。三種符號系統相互協同使得觀眾對農業勞動過程有了清晰的認知。
3.傳播符號的社會意義。農業短視頻中的符號化構建具有深厚的社會意義。符號不僅是一種傳播的媒介,它們還承載了特定的文化價值與社會情感。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中提到,符號的意義是社會共識的產物。在農業短視頻中,農民勞動的畫面與解說詞共同建構了工匠精神的象征符號,這些符號通過新媒體平臺在大眾中廣泛傳播,形成了一種關于農業勞動的集體記憶與社會價值認同。例如,當觀眾在短視頻中看到農民手工挑選種子的畫面時,這不僅是一種勞動過程的展示,還是對“專注”“堅持”等工匠精神的隱喻傳達,這種隱喻通過短視頻的反復播放與傳播,逐漸在社會層面上形成了一種共識,使得農民的勞動被看作是一種具有藝術性與技術性的創作。
(二)農業短視頻中工匠精神的傳播符號呈現
1.圖像符號:農業場景、工具和手工過程的視覺呈現。圖像符號在農業短視頻中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傳播效果,借助于視覺符號的呈現,工匠精神得以直觀地傳遞給觀眾。通過視覺敘事,觀眾可以更好地理解勞動過程中的細節,感受到勞動者的專注與敬業,這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1)農業場景的符號化構建。農業場景的符號化是工匠精神傳播的關鍵之一。例如,一些短視頻通過展示山東省的農田場景,將鏡頭對準廣袤無垠的田地和農民在田間勞作的場景,強調勞動過程中的細膩和持久。通過廣角鏡頭的使用,這些農業場景不僅傳遞了“勤勞”“希望”的情感,也展現了農業生產中的壯美與藝術性。在某個豐收主題的短視頻中,畫面由遠景到特寫逐漸推進,觀眾可以看到農民如何細致地將小麥收割、打捆,這種由整體到局部的視覺呈現方式,不僅強化了豐收的場景感,也讓觀眾能夠理解農業勞動的復雜性與技術性,這正是工匠精神的體現。
(2)工具的象征性意義。農業工具作為勞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符號化在短視頻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傳播意義。工具不僅是勞動的輔助工具,還是農業技藝的象征。例如,在一些短視頻中,特寫鏡頭展示農民如何使用鐮刀進行收割以及對工具進行的日常保養,這種對工具的展示傳遞了工匠精神中的“敬畏勞動”“珍惜技藝”的文化價值。這種符號化的構建使得觀眾在觀看短視頻時,不僅了解了工具的使用方法,也感受到勞動中的智慧與技巧。
(3)手工過程的視覺敘事。手工過程的展示是農業短視頻中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例如,一些短視頻詳細記錄了農民如何進行手工插秧或修剪果樹的過程,這些過程通常通過慢動作與特寫鏡頭相結合來呈現,以突出勞動的細膩與復雜性。這種視覺符號化不僅增強了短視頻的觀賞性,還使得觀眾在觀看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勞動的專注與藝術性,這種視覺化的敘事有效地傳遞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理念。
2.語言符號:解說詞、字幕等對工匠精神的詮釋。在農業短視頻中,語言符號起著構建敘事與詮釋工匠精神的關鍵作用。借助于語言符號,短視頻不僅展示了勞動的具體過程,還賦予勞動過程深層次的文化意義,從而幫助觀眾在理解視覺符號的同時,深入體會勞動背后的精神價值。
(1)解說詞的象征意義。作為一種場外有聲語言,解說詞從敘述者的角度直接交代、說明或評論,作用于聽覺器官的解說詞必須與畫面相配合,或幫助解釋畫面信息、或補足畫面未能充分展示的信息、或對畫面構成一種升華與延伸,是短視頻最常使用的主觀聲音。在優秀的農業主題短視頻中也一直將這一符號形式作為重點聲音符號運用著。
解說詞的語言風格也至關重要。一些短視頻中,解說詞使用具有文學色彩的語言,如“汗水浸潤著土地,匠心貫穿每一寸田間”。這種富有詩意的語言不僅提升了短視頻的文化內涵,也將工匠精神和勞動的價值以一種感性的方式傳遞給觀眾,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鳴。這與費爾克勞夫的話語分析理論相契合,通過話語的選擇與表達,符號化了勞動的精神內涵。
(2)字幕的符號功能。字幕作為一種補充的語言符號,在農業短視頻中承擔了重要的信息補充與情感引導功能。字幕的內容通常包括農民的對話、勞動過程中的細節描述,甚至是對某些勞動環節的技術性解釋。通過字幕的嵌入,觀眾能夠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符號刺激下,獲得更為全面的信息。例如,在展示農民插秧的短視頻中,字幕可能會標注每一個步驟的名稱以及技巧的要點,幫助觀眾理解這種農業技藝的精細化程度。這種對細節的解釋增強了工匠精神的符號化效果,突出了勞動的精益求精。
此外,字幕的設計也影響著工匠精神的傳遞效果。一些短視頻中,字幕的字體、顏色和位置經過精心設計,以配合視頻畫面的整體風格。例如,采用手寫風格的字體,使得視頻的視覺效果更具人文氣息,字幕位置的動態變化也有助于強調勞動過程中的關鍵步驟。這種對字幕符號的細致處理,使得工匠精神的傳播更加富有層次感和感染力。
3.聲音符號:背景音樂和聲音效果的情感烘托作用。聲音符號是農業短視頻中不可忽視的傳播媒介,通過對背景音樂和聲音效果的精心設計,聲音符號為勞動過程賦予了獨特的情感氛圍,進一步強化了工匠精神的傳播效果。
(1)背景音樂的象征意義。音樂是影像作品中極為重要的聽覺符號形式,盡管不如人物同期聲具有語言上的“透義性”,但在激發人的感情方面最為敏銳和細膩,這是由其具備的旋律、節奏、力度、密度等獨特規則造成的。短視頻中的音樂需要服務于具體時空和敘事情境,其呈現總是受到影像內容的制約,因此具有明顯的不獨立性。
在優秀的農業短視頻中的音樂符號多是一種背景性音樂,主要起著渲染氛圍、增強感染力的作用。它不直接參與劇情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是通過音樂的節奏、調性和旋律走向來決定視頻整體的情感基調。例如,在展示農民豐收或者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的短視頻中,創作者通常會選擇歡快而充滿希望的音樂,以增強豐收場景和農業發展的成就感。與之相對,一般展示傳統的勞作過程短視頻,背景音樂可能會選用節奏緩慢、音色沉穩的旋律,以表現農民的堅韌與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2)聲音效果的符號化運用。聲音效果是短視頻中不可或缺的符號之一,能夠通過對勞動細節的音效呈現,增強觀眾對勞動過程的臨場感。例如,在插秧的短視頻中,水田中插秧的聲音被清晰地捕捉并播放,每一次秧苗的插入和發出的“撲通”聲,都傳達了勞動的實際感受。這種聲音效果的符號化處理,不僅是對勞動過程的真實再現,也是對工匠精神中細致入微的態度的詮釋。
聲音符號還能夠通過節奏的變化來傳遞勞動過程中的情感起伏。例如,在展示農民使用鋤頭翻地的短視頻中,鋤頭與土地碰撞發出的聲音形成了一種節奏感,伴隨著農民有力的動作,這種重復的節奏感給人一種踏實而有力量的感覺,象征著勞動的持久與韌性。這種通過聲音符號來表現勞動精神的方式,能夠讓觀眾在觀看短視頻時,感受到勞動過程中的力量與莊重,進一步加深對工匠精神的認知。
四、傳播符號學視域下探析農業短視頻中工匠精神的宣傳路徑
(一)農業短視頻中工匠精神傳播的有效性
1.符號系統在觀眾中的接受度與情感共鳴。在農業短視頻中,“工匠精神”通過圖像、語言、聲音等多種符號系統進行呈現,而這些符號能否被觀眾接受并產生情感共鳴,是符號傳播有效性的關鍵。通過案例研究可以發現,短視頻中的符號系統與觀眾的接受度之間存在高度的關聯性,尤其是那些直觀而易于理解的符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例如,在某些以傳統手工農具制作為主題的短視頻中,觀眾對農具的視覺呈現以及解說詞中的技藝描述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這種符號化的呈現方式能夠引發觀眾對勞動場景的情感聯想,進而產生對勞動者的尊敬與欽佩。此外,短視頻中強調勞動辛勤與豐收喜悅的音樂符號,也在觀眾中引發了積極的情感反應。通過費爾克勞夫的話語分析模型,可以看出符號的構建與觀眾情感共鳴之間的互動機制,即符號不僅傳遞了信息,還通過符號與觀眾的情感互動,進一步增強了傳播的效果。
2.工匠精神在農業傳播中的傳播效果與挑戰。盡管短視頻在傳播工匠精神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實際傳播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首先,符號化過程中的過度簡化可能導致工匠精神的內涵被削弱。在短視頻中,為了迎合受眾對簡短而直觀內容的需求,制作者往往會簡化符號,突出一些標志性勞動動作或成果,而忽略了勞動背后的復雜過程與深刻意義。這種簡化可能會讓觀眾只停留在表面的感官享受,而無法深入理解工匠精神中的堅持與創新。其次,符號傳播的地域局限性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農業短視頻中的符號構建往往包含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不同地域的觀眾可能對符號的理解存在差異。例如,山東的農業技藝和生活方式在本地觀眾中容易引發共鳴,但對沒有接觸過類似農業文化的觀眾來說,這些符號可能缺乏足夠的文化關聯性,導致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符號構建中融入更多普遍性元素,以實現更廣泛的文化適應性,是傳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短視頻符號傳播策略的優化
1.現有傳播方式的優缺點分析。現有的短視頻符號傳播方式在傳播工匠精神時表現出了一定的優勢和不足。優勢在于短視頻的視覺、聽覺符號能夠直觀且多感官地呈現勞動過程,并通過平臺的算法推薦實現了廣泛的傳播。此外,短視頻中多樣化的符號組合(如圖像、解說詞、背景音樂等)在傳遞工匠精神的復雜內涵時,具有較強的表達力。然而,現有的傳播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符號化過程的碎片化導致了觀眾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較為淺顯,符號的表面化表現限制了受眾對勞動精神內在價值的深度認知。另一方面,受短視頻的時間限制,符號傳播往往偏向于單一的視覺和聽覺符號,忽視了工匠精神中某些抽象概念的傳遞,如對職業尊嚴和代代傳承的體現,這些需要通過更長時間、更豐富的符號體系才能充分表達。
2.針對工匠精神符號傳播的優化建議。首先,在符號構建中引入更多的故事化敘事,以增強符號的情感深度與文化內涵。通過故事化的敘事手法,將勞動者的個人經歷、勞動場景與勞動成果串聯起來,不僅能夠使符號更加具體生動,還能激發觀眾對工匠精神的情感共鳴。例如,通過短視頻中的連續劇形式,展現某位農民從春耕到秋收的全過程,符號不僅限于勞作動作,還涉及情感變化、家庭支持等多方面內容,從而使得工匠精神的傳播更加立體化。其次,優化符號的跨文化傳播能力。在傳播符號中,適當融入具有普遍文化認同的元素。例如,借助象征“努力”“堅韌”的符號化表達,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也能理解和接受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通過增加符號的解釋性文本或字幕,幫助觀眾跨越文化的理解障礙,從而提升傳播的有效性。最后,加強平臺的交互功能,鼓勵受眾參與符號的再創造。短視頻平臺的用戶生成內容功能為工匠精神的符號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過挑戰賽、短視頻接力等形式,鼓勵觀眾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來表達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使符號在不斷的再創造中獲得新的生命力和傳播活力。例如,可以通過發起“最美勞動瞬間”的挑戰,吸引觀眾拍攝自己或他人勞動的場景,從而將符號傳播從單向的符號解碼轉變為雙向的符號共創,增強工匠精神的傳播深度與廣度。
五、結論
本文圍繞農業短視頻中工匠精神的符號構建與傳播特點,采用符號學和傳播學理論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從傳播符號的構建、受眾的符號接收與反饋以及傳播策略的優化三個方面探討了農業短視頻如何有效傳播工匠精神。結合具體案例,闡釋了農業短視頻如何通過圖像、語言和聲音等符號系統構建出勞動者的形象,以及這種符號化的工匠精神如何在受眾中產生廣泛的情感共鳴。農業短視頻中的工匠精神符號化傳播,是傳統文化價值在新媒體環境中的一次重要傳播實踐。通過圖像、語言、聲音等多符號系統的結合,短視頻不僅成功傳遞了農業勞動的專業性與堅持精神,還在受眾中產生了廣泛的情感共鳴,促進了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與認同。然而,符號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簡化與跨文化傳播的局限性,也為未來傳播策略的優化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王銘玉,宋堯.中國符號學研究20年[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01):13-21.
[2]彭佳.傳播符號學:一個學術史的考察[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8(01):46-56.
[3]張鳳,高航.語言符號的圖表象似性與隱喻象似性[J].山東外語教學,2003,(03):17-23.
[4]翟洲燕,安傳艷,賈夢月,等.中國鄉土文化景觀基因識別與空間意象表達——以李子柒短視頻為例[J].旅游學刊,2023,38(11):41-54.
[5]季海宏.皮爾斯符號學和國內外研究現狀[J].俄羅斯文藝,2014,(02):85-90.
[6]李涵雯,趙燕.網絡表情符號的多模態協同研究——以方言表情包為例[J].傳媒論壇,2024,7(03):46-48+88.
[7]李慕然.中國主流疫情題材紀錄片的符號學解讀[D].成都:四川大學,2021.
(作者單位: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