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護傳統村落對于展現中華民族多樣的歷史文化成就和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安徽省470個傳統村落作為研究對象,基于GIS空間分析技術,對安徽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研究表明:安徽省傳統村落呈現“局部大集聚、整體小分散”的空間分布格局,在皖南形成兩個高密度核心區,皖北和皖中傳統村落呈現零散的分布;較高的地形、靠近河流水源、便利的交通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徽商文化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傳統村落影響因素空間分布安徽省
*基金項目:巢湖學院環巢湖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專項項目(編號:XWY-202029);巢湖學院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2210380017)。
一、引言
傳統村落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長時間的生產生活中,保留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風俗民情,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文化景觀,對于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及精神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著重強調對傳統村落的統籌保護與利用,堅持村落的完整性與原真性傳承,確保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人們的精神家園得以守護。
近年來,安徽省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加快建設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推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文化傳承和保護方面不斷取得新成就。然而,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村落數量呈現減少趨勢,村落的原生形態、文化傳統以及周圍的環境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本研究結合最新公布的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面總結安徽省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點,進一步分析影響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因素,為安徽省分地域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以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二、研究區域和數據來源
(一)安徽省傳統村落概況
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中,安徽省第一批(2012)有25個傳統村落入選,第二批(2013)有40個傳統村落入選,第三批(2014)有46個傳統村落入選,第四批(2016)有52個傳統村落入選,第五批(2018)有237個傳統村落入選,第六批(2023)有70個傳統村落入選。截至目前,安徽省內共有470個村落被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之中,這一數量在全國位列第七,占到了全國傳統村落總數的5.76%。安徽省內傳統村落的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現象,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黃山市傳統村落數量最多,共計310個,其次是宣城市、池州市和安慶市,分別擁有86、28、23個傳統村落,六安市、銅陵市和合肥市的傳統村落數量分別為8、6和5個,淮南市、滁州市、蕪湖市和馬鞍山市各自擁有1個傳統村落,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和阜陽市則尚未有傳統村落列入。
(二)數據與方法
本文研究的傳統村落數據來源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六批傳統村落名單。通過百度地圖坐標拾取器和谷歌地理信息系統確定安徽省各傳統村落的地理坐標。從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獲取安徽省行政邊界矢量圖、地形、河流以及道路數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面板數據主要來源于《2023年安徽統計年鑒》。
本文主要采用GIS空間分析方法,以安徽省470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用最鄰近點指數(R)來判斷傳統村落分布的類型,不平衡指數(S)和地理集中指數(G)相結合來研究傳統村落分布的均衡性,使用核密度估計法研究傳統村落分布的集聚區,以此揭示安徽省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規律。選取地形、河流、經濟、文化、交通因素,利用arcgis的疊置分析、緩沖區分析、點距離分析等工具,討論各要素對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影響,并進行綜合分析。具體研究方法及原理詳見下表1。


三、安徽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征
(一)傳統村落空間分布類型分析

(二)傳統村落集中程度分析
經過統計,安徽省市的總數n為16,傳統村落總數目T為470,若假設安徽省內的470個傳統村落在各地級市內均勻分布,則理論上每個地級市的傳統村落分布數量約為29.38個,通過公式(1-3)進行計算,計算得出理論地理集中指數G為25.00,而安徽省傳統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數G約為60.25。由此可見,理論地理集中指數25.00遠遠小于實際的地理集中指數60.25。從市域劃分的角度來看,安徽省傳統村落分布較為集中,主要分布在黃山市和宣城市這兩個地區,共有447個,占安徽省傳統村落總數比例為95.10%。傳統村落分布最多的是黃山市,所占比例為65.96%,其次為宣城市、池州市和安慶市,各占了18.30%、5.96%、4.89%;六安市、銅陵市和合肥市傳統村落分布較少,分別占了1.70%、1.28%、1.06%;蕪湖市、滁州市、馬鞍山市和淮南市村落分布更少,只占0.21%;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陽市還未有傳統村落分布。
(三)傳統村落均衡程度分析
根據公式(1-4),利用excel表進行計算,得出安徽省傳統村落的不平衡指數S為0.95,小于1,這表明傳統村落在安徽省的各市區分布是不均衡的。根據統計的數據,生成傳統村落洛倫茲曲線,如圖1所示,洛倫茲曲線與均勻分布線之間存在明顯的偏離,且曲線的突起部分呈現出較大的弧度,表明在各個區域內傳統村落分布不均衡。

(四)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密度分析
核密度估計法說明,在空間的不同區域,事件可以隨機發生,在不同的位置發生的概率是不同的。利用arcgis10.8中ArcToolbox工具對安徽省傳統村落進行核密度分析,制作的核密度圖,可以得知:安徽省傳統村落呈現“局部大集聚、整體小分散”的空間分布格局。在黃山市形成兩個高密度核心區并具有連續性;中值區域主要集中在黃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的附近;皖北和皖中地區的核密度較低,傳統村落呈現零散分布的特點。安徽省的傳統村落核密度分析結果呈現梯度性、多層次的特征說明了該地區空間環境的復雜性、多樣性,受多種因素影響,因此需要對地形、河流、交通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四、安徽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影響因素
(一)自然地理因素
1.地形因素。地形是影響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決定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方式,另一方面不同的地形間接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便利度,從而決定了村落數量、規模和空間形態。安徽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平原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分布著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大別山區、皖南山區。利用ArcGIS10.8將DEM數據和傳統村落點數據疊加,對高程值進行分類,計算各個分類中傳統村落的數量,結果如表2所示,安徽省大部分村落分布在皖南地區,有416個傳統村落,占比88.51%,而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大別山區村落占比為0%、0.64%、5.11%、5.74%。通過提取不同海拔高度傳統村落的數量,結果如表3所示,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數量為437個,占比92.98%,33個傳統村落分布在海拔500~1000米,占比7.02%,1000米以上無分布。由此可見安徽省傳統村落的數量隨著海拔的增長而逐漸減少,且絕大多數集中在海拔500米以下。傳統村落之所以多集中在地形相對封閉的丘陵地區和平原地區,背后蘊含了多重因素。首先,皖南地區的地形復雜,平均海拔為500~600米,山系間分布著大量的盆地和谷地,海拔多在200米左右,氣候宜人,土地平坦肥沃,加上山系的阻隔,環境相對封閉,構成了一道天然的保護屏障,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傳統村落與外界的交流,使得這些村落免受外界的沖擊。這種地形的阻隔間接將傳統村落的原始風貌保留了下來,使得村落中的民俗風情得以延續和發展。此外,安徽省傳統村落多分布于皖南地區,雖然皖南地區平均海拔超過500米,但傳統村落大多分布在山系間的盆地與谷地,海拔多為200米左右,地理環境優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于農耕勞作,使傳統村落得以持續發展;而淮北平原地區的傳統村落分布較少,主要是歷史上自然災害頻發,人口流動頻繁,加上現代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受到城市發展的影響較大,因此分布較少。

2.河流因素。河流為人們的生活和發展提供了充足水源、便利交通和肥沃土壤,還能作為村落的天然保護屏障。因此,傳統村落的分布也受到河流因素的影響。安徽省河網密布,區域內有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主要水系,通過將傳統村落分布數據和河流圖層疊加得出安徽省傳統村落分布與主要河流關系圖。經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安徽省傳統村落極少分布于長江、淮河大型河流周邊,主要分布于大型河流的分支以及中小型河流周邊。同時,為了更準確探究河流對傳統村落分布的影響,利用點距離分析工具對安徽省傳統村落與河流的空間距離進行提取,對不同距離區間的傳統村落數量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安徽傳統村落與河流距離由近至遠呈遞減趨勢,即距離河流的距離越遠,傳統村落的數量越少。其中在距離河流1千米以內傳統村落數量有328個,占比69.8%。這表明安徽省傳統村落的選址大多選擇在距離河流較近的地理位置。結合地形因素發現,大多數傳統村落傾向于選擇在丘陵地區,這些地區相比平原區域擁有更高的地勢,可以防止水澇災害對村落的侵害,有利于保護村落的完整性和文脈的延續性。

(二)文化因素
淮河文化、徽州文化、皖江文化組成了安徽省三大文化圈,不同文化圈又進一步影響人們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賦予了傳統村落獨特的魅力,也影響著傳統村落的發展方向和空間布局。徽州文化主要在皖南區域,傳統村落的分布呈現出顯著的集中性,徽州古村落的形成與演進歷經了三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活動,這進一步塑造了徽州地區的村落格局,賦予了獨特的移民型村落特征,對徽州傳統村落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受徽州文化的影響、村落人口的增長和土地資源的局限,促使一部分居民外出經商尋找生路,另一部分居民為尋求新的生存空間而遷移到其他區域,進而發展新的村落,經年累月,傳統村落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外出經商致富的人們為傳統村落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強烈的宗族意識影響下,形成了特有的地緣、血緣、人緣的關系,他們帶著大量財富回流到故鄉修建民居、建造祠堂和花園等,進一步豐富了皖南地區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皖江文化是一種以潛山和桐城文化為核心的古皖文化形態,涵蓋了宗教、文學、民俗等諸多文化領域,其深厚底蘊不僅塑造了當地人民尊重自然、崇尚文化的價值觀念,也使得該地區的傳統村落得以被保護與傳承。
(三)經濟因素
經濟對傳統村落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夠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傳承提供資金支持,也會因經濟發展而破壞村落建筑,加快傳統村落的消亡。為了研究安徽省傳統村落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通過2023年安徽省統計年鑒,選取各地級市的GDP、城鎮化率等社會發展指標,如表5所示,分析發現生產總值高的地區,如合肥市、蕪湖市、滁州市、阜陽市等,傳統村落分布較少,而傳統村落分布較為密集的黃山市和宣城市生產總值排在全省的第16和第11,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傳統村落的分布與經濟發展成反比關系。此外,安徽省城鎮化率為60.15%,共有341個傳統村落所在的地級市城鎮化率小于安徽省城鎮化率,占比72.55%。由此得出結論,安徽省傳統村落的分布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負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傳統村落的數量越少。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內的多個城市,特別是合肥市、蕪湖市、阜陽市和亳州市等地,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進程加快,傳統村落人口老齡化、村落空心化、青年人口外流日益嚴峻,傳統村落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風貌逐漸消亡,加之受人口回流的影響,新式建筑逐漸替代了原有的傳統建筑,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變得模糊甚至消失。相比較而言,皖南地區的城鎮化速度較慢,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傳統村落能夠在相對穩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發展,較好地保留了傳統村落的文化傳統和建筑風貌。因此,皖南地區的傳統村落數量相對較多,而皖北與皖中地區傳統村落的數量相對較少。

(四)交通因素
交通的便捷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為直觀地呈現出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與交通之間的關系,本文選取到最近公路的距離和各市公路密度作為指標進行研究。首先,梳理出安徽省路網數據,利用ArcGIS10.8的距離分析工具計算傳統村落與最近的公路之間的距離,結果如表6所示,有325個傳統村落距離最近的公路距離小于500米,占比69.15%,99個傳統村落距離最近的公路距離范圍在500~1000米,占比21.06%,46個傳統村落距離最近的公路的距離1000米以上,占比9.79%。結果顯示,大多數傳統村落分布在與道路距離較近的地方,距離越遠,傳統村落分布越少。其次,在公路密度方面,統計了各地市道路里程、占地面積等數據,整理出各地市道路密度,并結合各地市傳統村落數量,進一步分析傳統村落分布與道路密度之間的關系,結果如表7所示,在道路密度較高的亳州市、宿州市、阜陽市、淮北市、蚌埠市等地,其傳統村落數量為0;在道路密度較低的黃山市、宣城市和池州市傳統村落數量卻較多,傳統村落的數量與道路密度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即傳統村落更多地集中在道路密度相對較低的地區。這一現象的背后原因主要在于黃山市、宣城市和池州市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導致道路交通建設難度較大,從而形成了相對欠發達的交通條件,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傳統村落的原始風貌,使得傳統村落特有的文化傳統、村落格局、民宿風情得以較好的延續和發展。同時,在皖北地區由于地形多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利于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密度較高,城鎮化發展較快,原始村落在城市擴張、工業生產和人口增加等因素下,傳統村落保存下來的數量較少。

五、結語
本文對安徽省470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傳統村落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顯著的集聚型分布形態,但是整體分布存在不均衡,呈現“局部大集聚、整體小分散”的空間分布格局,在黃山市形成兩個高密度核心區并具有連續性;中值區域主要集中在黃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的附近;皖北和皖中地區傳統村落呈現零散分布的特點。(2)傳統村落的空間結構的形成,是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谷地地帶,且大部分靠近河流水源地,這為傳統村落的生活生產提供了便利的條件。(3)徽商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對傳統村落選址與延續起到了重要作用。(4)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著安徽省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傳統村落的分布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負相關關系,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傳統村落分布相對較少。(5)交通對傳統村落的分布有著較大影響,大多數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距離公路500米以內,傳統村落的數量與道路密度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即傳統村落更多地集中在道路密度相對較低的地區。
參考文獻
[1]楊青.基于GIS的貴州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征與保護發展策略研究[D].貴陽:貴州財經大學,2022.
[2]居肖肖,楊燦燦,趙明偉,等.浙皖陜滇四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2,42(02):222-230.
[3]許建和,柳肅,毛洲,等.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征與保護系統方案[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5(02):152-160.
[4]董艷平,劉樹鵬.基于GIS的山西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18,49(05):771-776.
[5]胡金龍,滕耀寶,樊亞明,等.廣西壯族自治區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21,41(03):580-588.
[6]丁菁菁.寧國府地區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與空間形態的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8.
[7]朱玉龍.安徽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特點[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04):64-71.
[8]李琳琦.改革開放40年來安徽歷史學的鳥瞰與尋思——以安徽歷史文化研究為中心[J].安徽史學,2019,(02):145-151.
[9]陸林,凌善金,焦華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過程及其機理[J].地理研究,2004,(05):686-694.
(作者單位:巢湖學院旅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