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中職語文課程的內容之一,能夠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言語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地域資源、校本資源,進行合理的活動設計,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展開言語實踐。本文將在探究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內涵及教學價值的基礎上,分析統編版中職語文教材中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通過“重溫革命歷史,賡續紅色命脈”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和“講好勞模故事,學習勞模精神”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兩個案例分析筆者的教學研究。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強調創設學科認知、個人生活、社會生活、職業生活情境,要求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言語實踐,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積極開發活動資源,進行合理的活動設計,促使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學好語文,用好祖國語言文字。
1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內涵及價值
1.1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
2009 年,《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首次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列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教學內容之一,和“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并列為中職語文教學內容的三大板塊。《大綱》在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中都明確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內容與要求,指出要根據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等確定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項目,創設活動情境。通過搜集資料、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總結評價等步驟,圍繞活動主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運用有關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培養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2017 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在于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對比發現,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都強調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運用,強調學生能夠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不同的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并不是單獨的一門課程,它作為語文學習的內容之一,始終強調對于語文知識的運用與語文能力的提升。
新課標明確了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性質,提示教師在教學中要開展積極的言語實踐。2023年9月,與新課標相匹配的統編版中職語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教材中安排了多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內容,貫穿于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之中。由此,筆者認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中職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一,是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解決問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利用好教材,明確活動主題和目標,合理設計活動環節,引導學生主動將課堂學習和生活實踐相關聯,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成為學生聽說讀寫交流的平臺,真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1.2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
(1)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發展
新課標指示了中職語文課程的四大核心素養,即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創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這四大核心素養的發展上均有促進作用。每個綜合實踐活動,都應包含聽、說、讀、寫環節,諸如朗誦、故事撰寫、訪談、演講、解說、圖文展示等,此類活動在準備和展示的過程中,都涉及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覺運用語言知識與技巧,使語言能力真正得以應用。同時,在篩選、整理材料,整合資源的過程中,審美鑒賞與思維發展自然得以發生,兩種能力在任務完成過程中不自覺地得以發展。此外,教材中所設置的綜合實踐活動對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夠積極關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賡續革命精神,探索新時代偉大成就,學習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任務。由此,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提升師生信息化素養
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給教育領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悄然改變著語文教學的理念和模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提升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和豐富性。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需要師生運用網絡廣泛搜集資源,篩選整合材料,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圖文、視頻等,輔助完成最終的展示環節;同時,還可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完成師生互動和多元評價,改變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此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信息素養都得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轉變知識本位教學模式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無論是活動準備階段還是活動開展和最終展示階段,都需要學生的大量參與,教師在整個活動開展過程中,充當活動方案的設計者、活動情境的創設者、活動方法的指導者、學生參與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參與和完成各項活動任務。同時,學生需要擺脫對于教材的依賴,通過實地走訪、查閱書籍、上網搜索、人物訪談等方式,廣泛搜集材料,以探究活動主題的內涵,完成各項綜合任務。由此,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得以激發,言語技能得以發揮,改變了知識本位的教學模式。
(4)體現職教語文實踐特色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加強課程內容與專業發展、職業生活的聯系,在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自然融入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教育。如職業模塊中“講好勞模故事、學習勞模精神”的活動,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或生活實際,全面了解勞模人物,梳理勞模由平凡走向不平凡的成長過程,汲取精神動力,弘揚勞模精神,涵養創新務實的職業精神。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能夠將語文知識遷移到專業發展和未來的職業選擇中,主動了解本專業所在行業的優秀人物,體現了職教語文區別于普通高中語文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色。
2 統編版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分析
統編版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部分共安排了6次活動,分別對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根據教材整體設計穿插在各分冊中,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要特別強調的是,這里的“綜合”是指聽、說、讀、寫活動的綜合,并非對所跟隨單元內容的綜合。具體內容分析見下表。
3 上海地域文化資源分析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教師應以教材為媒介,靈活組織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課程資源開發與運用,其中,地域文化資源是構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也應多加開發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創設真實的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情境,指導學生通過圖書館和網絡檢索,以及參觀博物館、紀念館和社會調查等方式,廣泛搜集與活動主題相關聯的材料,了解當地的人文特色與歷史文化,以輔助完成綜合實踐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用語文,提升人文素養。
筆者地處上海,作為我國的一線城市,上海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有眾多的紅色文化資源、文化名人資源、博物館資源等,傳統文化元素、革命文化元素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元素兼而有之。首先作為“黨的誕生地”,一百年來,紅色基因始終流淌在上海的城市血脈中,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傳統、英雄史詩和精神偉力,中共一大會址、龍華烈士陵園、國歌展示館等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有助于學生理解革命文化精髓;其次,在上海城市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批批領跑時代的改革先鋒,他們敢為人先,積極參與到各行各業的改革發展過程中,他們是上海勞動模范的代表,是上海工人階級的驕傲,了解他們的故事,講述他們的經歷,有助于學生理解社會主義建設過程的艱辛與不易,領悟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此外,在上海城市歷史文脈發展進程中,江南文化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兼具著國際大都市和江南水鄉風貌特色,同時保有現代化文明與傳統文化特色。古鎮園林文化、竹刻剪紙、滬劇昆曲等文化資源的探究援引能夠助力學生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有效開發上海地域文化資源,將其引入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有助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厚植文化底蘊,推動以文化人。多種形式、多樣內容的地域文化將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在參與言語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強化語用能力,提升人文素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城市文化內涵,感受先進人物事跡,領會模范人物精神,在優秀文化的浸潤之下,主動參與到優秀中華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中去,有效增強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此外,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可以創設豐富立體的學習情境,能為學生的言語實踐引入更具沉浸感和現實感的學科認知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職業生活情境,改變語文學習僅以課文、課本為載體的學習樣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為學生的語用實踐提供資源和環境支持,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理解與運用等學科核心素養。
4 上海地域文化資源融入統編版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案例分析
筆者在設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時,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融入上海地域文化資源,進行活動方案設計,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成語文綜合實踐任務。接下來,筆者將以“重溫革命歷史,賡續紅色命脈”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和“講好勞模故事,學習勞模精神”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兩個案例進行分析說明。
4.1 “重溫革命歷史,賡續紅色命脈”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案例
(1)主題分析
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創造了革命文化,是我們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不可或缺的精神養料。本次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拓展閱讀、參觀訪問、口語交流和書面表達等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加深對革命歷史、革命前輩、英雄人物以及革命精神的理解,深化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體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銘刻了我黨創建、發展與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艱辛和輝煌。在活動方案設計時,筆者融入上海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紅色文化展館和各大網站資源,引導學生回顧黨領導上海人民所經歷的革命歷史,關注革命人物和革命故事,體悟革命精神。
(2)活動目標
①借助意象理解毛澤東長征詩詞的內容,感受詩人抒發的情感;選擇一首詩歌有感情地誦讀;
②通過實地參觀、查閱資料等方式,搜集、整理素材,按照一定的順序撰寫革命人物故事,領悟革命精神內涵;
③小組合作,恰當運用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源,條理清晰、細節豐富地完成革命故事講述,重溫革命歷程,弘揚革命精神。
(3) 活動準備
①明確任務:
a.自行品讀毛澤東長征詩詞,了解詩詞所反映的歷史事件,體會紅軍長征歷經困苦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領悟詩人借意象抒發的情感。選擇一首詩詞進行有感情的誦讀,在“為你讀詩”app錄音并轉發至班級群內,相互點贊評論。
b.每個學習小組選擇一個革命時期展開資料的搜集,整理素材,梳理上海革命歷程,完成上海革命歷史展示海報的制作。
c.各小組選擇一個或一組革命人物,撰寫能夠反映革命精神的上海革命故事,選擇合適的展示形式,將所撰寫的革命故事講述出來。
②明確分組:
按照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帶領上海人民經歷的四個時期將班級同學分為四個小組:黨的創建和大革命時期組、土地革命和局部抗戰時期組、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組、解放戰爭時期組。要求學生梳理上海各個時期的革命歷史,了解上海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跡,領悟革命精神內涵。
③組內分工:
要求每個小組針對各自的主題展開討論,進行組內分工,分別負責以下內容:拍攝圖片、搜集整理史料、實地考察記錄、海報制作、故事撰寫與修改、故事講述等。
④方法指導:
a.指導學生可以借助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網、隨申辦app“紅途”板塊、龍華烈士紀念館官方網站等平臺搜集資料。
b.指導學生實地考察時的要點,在場館中應關注人物事跡、革命歷史、文物陳列等重要信息,及時進行文字記錄與圖片拍攝。
c.提示學生在故事撰寫時應注意人物刻畫的方法,要選擇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展現人物個性特點,綜合運用肖像、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方法,寫出人物的個性,展現人物的品質。
d.故事講述過程中,可以形式多樣,例如配上音頻、視頻、圖片等,也可進行部分角色扮演,以凸顯人物特征。
(4) 活動過程
階段一:自讀詩詞
學生自讀毛澤東長征詩詞,運用在《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借助意象品讀詩歌的方法,感受詩人抒發的情感。查閱資料,了解詩詞背后的歷史故事,體認毛澤東的革命情懷和偉岸人格。選擇一首詩詞進行有感情的誦讀,在“為你讀詩”app錄音并轉發至班級群內,相互點贊評論。
階段二:領取任務
各學習小組領取自己的分組任務,組長進行組內分工,選定好考察路線,展開實地考察與資料搜集。
階段三:任務準備
各小組整理實地考察與網絡搜索時搜集到的資料,重溫該時期的上海革命歷史,選擇重要的歷史事件,制作上海革命歷史展示海報。選擇一個或一組革命英雄人物,篩選能夠體現該人物特征的上海革命故事,補充細節描寫,進行藝術加工,撰寫一則能夠展現革命精神的革命故事。組內合作,選擇合適的表現方式,進行故事講演。
階段四:成果展示
各小組將上海革命歷史展示海報粘貼至班級教室的展示墻上,以供同學們互相參觀;各小組派出代表,講演自己小組撰寫的上海革命故事。
階段五:評價總結
a.教師評價:學生能否按照一定順序,條理清晰地梳理歷史進程,海報制作是否能夠圖文并茂,重點突出;學生能否領悟詩歌情感,進行有感情的誦讀;在講演革命人物故事時,能否選擇典型事件凸顯人物品質,展現革命精神,能否運用多種方式刻畫人物,展現人物個性特點。
b.學生互評:通過網絡平臺,學生對各自的誦讀作品、展示海報、故事講演進行打分,選出其中的優秀作品。
c.家長評價:將學生的誦讀作品、展示海報、革命故事上傳至網絡平臺,邀請家長進行打分評價。
d.教師總結:教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
(5)案例分析
此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筆者將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革命奮斗歷史融入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革命遺址等線下資源及線上展廳、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網、隨申辦app“紅途”板塊等線上資源,進行實地考察與資料搜集,由此,上海的革命文化資源得以合理利用,學生也能夠將生活中的紅色資源與真實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聯系,回顧歷史、緬懷先烈、牢記使命,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活動過程中,筆者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多種形式的任務設計。詩詞誦讀任務考查學生對詩詞品讀和有感情誦讀方法的掌握;展示海報考查學生對信息的搜集、篩選、整理能力及圖文混排的審美取向;故事撰寫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人物刻畫的方法和按照一定順序、有條理敘事的能力;故事講述則考查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由此,既有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又有對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的考查,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的自主性得以激發,語文核心素養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得以提升。
此外,本次活動采用了多元評價方式,既有教師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評價,又有學生之間的互評,更利用網絡平臺邀請家長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改變了單一的評價模式,能夠較為立體地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效。
4.2 “講好勞模故事,學習勞模精神”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案例
(1)主題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勞模是各行各業中勞動群眾的杰出代表,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本次活動旨在通過整理、撰寫、講述勞模故事,全面了解勞模的成長經歷,學習勞模的先進事跡,傳承勞模精神。
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不斷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各行各業勞模、工匠的辛勤耕耘,無數的勞模、工匠成就了浦江兩岸的璀璨繁華。在活動方案設計時,筆者融入上海勞模、工匠資源,利用上海勞動模范風采展館、上海工匠館等線下展館和上海工匠館數字展館、隨申辦app“紅途”板塊等網絡平臺,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上海勞模事跡,領悟、傳承勞模精神。
(2)活動目標
①通過搜集新聞報道、參觀展館與陳列室、觀看反映勞模先進事跡的文字、實物、視頻等,全面收集上海勞模人物先進事跡,按照一定順序分類整理,制成“勞模檔案袋”。
②根據勞模檔案袋的內容,選取典型案例,精心組材,撰寫上海勞模故事。
③舉辦班級勞模故事會,各小組分享本組所撰寫的勞模故事,探尋勞模由平凡走向不平凡的成長過程,汲取精神動力,弘揚勞模精神。
(3)活動準備
①明確任務:
a.每個學習小組選擇本專業大類當中的一個行業,全面收集該行業的上海勞模人物先進事跡,整理素材,選擇一個上海勞模人物,完成“勞模檔案袋”的制作。
b.各小組根據本組制作的勞模檔案袋的內容,選取典型案例,精心組材,撰寫上海勞模故事。
c.各組推選代表,在班級舉辦的勞模故事會上分享本組撰寫的勞模人物故事。
②明確分組:
筆者所在學校共分為四個專業部,分別是加工制造類、現代服務類、機電技術類和信息技術類,每個專業大類都有很多上海勞模人物可供學習。同時,在我校的眾多優秀畢業生中,也涌現出一些勞模人物和非遺傳承人,可供學生探尋學習。在分組時,可以要求各專業班級,在自己專業所屬大類之下選擇一個行業進行資料的查閱與搜集;也可以選擇學校優秀畢業生的事跡來完成任務。由此,班級同學分為3個專業組和1個學校優秀畢業生組。
③組內分工:
要求每個小組針對各自的主題展開討論,進行組內分工,分別負責以下內容:拍攝圖片、搜集整理事跡材料、實地考察記錄、故事撰寫與修改、故事講述等。
④方法指導:
a.指導學生可以借助上海工匠館數字展館、隨申辦app“紅途”板塊等平臺搜集資料。
b.指導學生實地考察時的要點,在場館中應關注勞模主要成就、典型事跡、經典語錄、實物展品、代表圖片等信息,及時進行文字記錄與圖片拍攝。
c.提示學生在故事撰寫時應結合勞模的具體事跡、明確勞模身上所體現的勞模精神內涵,選取典型事例,力求多方面突出人物的精神。同時,在眾多的事跡材料中,要選擇合適的組材方式,撰寫勞模故事。
d.在故事講述過程中,可以形式多樣,例如配上音頻、視頻、圖片等,也可適當設置懸念,配上合適的語調、表情、動作等,增強故事的吸引力。
(4)活動過程
階段一:領取任務
各學習小組領取自己的分組任務,結合自己的專業或學校實際,選擇一個或一組上海勞模人物,進行全面了解與考察。組長進行組內分工,選定好考察路線,展開實地考察與資料搜集。
階段二:任務準備
各小組整理實地考察與網絡搜索時搜集到的資料,從不同角度對材料進行分類整理,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制成本組的“勞模檔案袋”,梳理勞模由平凡走向不平凡的成長過程,認真研讀,領悟勞模精神。同時結合自己的專業實際,思考自己應該如何學習和傳承這種勞模精神。精選最能夠體現該勞模人物精神品質的典型事例,按照一定的組材方式,補充細節描寫,進行藝術加工,撰寫一則能夠展現彰顯人物特點、頌揚勞模精神的勞模故事。組內合作,選擇合適的表現方式,進行故事講演。
階段三:成果展示
各小組將本組制作的勞模檔案袋拍照上傳至網絡平臺,以供同學們互相學習;各小組派出代表,講演自己小組撰寫的勞模故事。
階段四:評價總結
a.教師評價:學生能否按照一定邏輯順序,分類梳理勞模人物事跡,制作條理清晰、內容翔實的“勞模檔案袋”;在撰寫勞模故事時,能否選擇典型事件凸顯人物精神品質,組材是否合理,能否避免材料的同質化;故事講演過程中能否運用合理的語音、語調,加入適當的表情、動作。
b.學生互評:通過網絡平臺,學生對各自的勞模檔案袋、故事講演進行打分,選出其中的優秀作品。
c.專業教師評價:邀請專業教師參與學生展示環節,對學生制作的勞模檔案袋和講演的勞模故事進行打分和評價。
d.教師總結:專業教師與語文教師分別就本專業的職業精神和語文能力提升等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
(5)案例分析
此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筆者將眾多上海勞模、工匠的資源融入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上海勞動模范風采展館、上海工匠館等線下展館資源和上海工匠館數字展館、隨申辦app“紅途”板塊等網絡平臺資源,進行實地考察與資料搜集,由此,上海的勞模、工匠資源得以合理利用。同時,筆者還充分利用了學校優秀畢業生資源,讓學生不僅能夠了解上海眾多勞動模范人物,也能夠走近身邊的勞模人物,促使學生能夠向優秀畢業生、優秀勞模靠攏,努力使自己成長為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
在本次活動中,筆者充分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專業,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專業實際出發,選擇本專業大類下的行業,這樣,學生能夠更為貼近本專業的優秀人物與優秀事跡,切實感受未來作為一名職業工作者,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勞動觀。
此外,本次活動還采用了多元評價方式,除了有語文教師的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評外,還邀請專業教師共同參與。專業教師能夠從專業、行業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之余也能夠對本專業的職業精神有所了解,活動的綜合性和評價的多元性得以體現。
5 結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開展過程中要注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充分體現中職語文的實踐性、應用性和職業性特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的傳承與參與。教師在活動方案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實際,積極開發與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及校本資源,充實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職業情境中學用語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