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對職業教育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職教20條”明確指出提升職業教育質量要靠不斷探索深化“三教”改革,而“三教”改革的主陣地是課堂。新時代的職教課堂需要教師以服務學生終身發展和行業需求為起點,推動課堂教學革命,其中信息技術無疑是深化“三教”改革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中職兒科護理課堂教學為例,探索如何通過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創新,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教育理念、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
兒科護理是中職護理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任務是培養能夠關心、同情、愛護和尊重患兒,能為兒童身心健康提供照護的護理人才。當前中職兒科護理課堂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教學方法仍以講授為主,師生缺乏有效的互動。
筆者以服務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主線,根據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按照兒科護理崗位工作任務實施的邏輯將知識進行序化,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并實施中職兒科護理SPOC+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開展實踐研究,以期為兒科護理及其他專業核心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模式和思路。
1 SPOC和任務驅動教學法概述
1.1 SPOC概念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規模限制性線上課程,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Small是指學生規模一般在幾十人到幾百人,Private指對學生設置限制性準入,主要針對在校生開設,是一種利用網絡平臺,支持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混合學習模式的線上課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的SPOC實驗證實SPOC是為特定學生定制的課程,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完整、深入的學習體驗,提高了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效果。
1.2 任務驅動教學法內涵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建立在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特點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由教師創建真實的情境后提出工作任務,學生運用新知識和原有經驗,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體驗任務的邏輯,同時不斷地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更大地激發求知欲望,逐步形成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進而高效構建職業知識框架。
2 中職兒科護理SPOC+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設計
筆者將SPOC和任務驅動教學法深度融合,構建中職兒科護理SPOC+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見圖1)。該模式借助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建設針對在校生的線上課程,利用SPOC彌補任務驅動教學僅用于課中的局限性,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程任務驅動。課前平臺發布導學任務,學生預習反饋,教師確定難點和教學策略;課中在任務驅動下,教師化解重難點,學生運用新知識和原有經驗分解實施,在做中學,踐行知行合一;課后通過督學任務,學生拓展提升,教師分層輔導,反思改進。在新模式下學生職業行動能力不斷提升,教師則利用平臺對學習數據全程采集分析,動態調整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3 中職兒科護理SPOC+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實踐
筆者按照SPOC+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了為期4周,每周4學時(45分鐘/學時)的兒科護理教學實踐,授課對象為中職護理專業二年級的學生,班級人數42人,其中女生30人,男生12人。
3.1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選自中職“十二五”國規教材《兒科護理》(高鳳、王瑞珍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章《新生兒及患病新生兒的護理》,共16學時。課前與兒科護理專家共同對每學時進行職業分析和任務分解,制訂工作任務,本章共設計21個任務點(見表1),以第五節新生兒黃疸為例(見表2)。
3.2 教學目標
目標制定遵循高階性,將傳授知識、培養技能、提高素質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掌握新生兒常見疾病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學會護理操作的同時具有關愛兒童、珍視生命的人文精神,能夠懂理論、能思考、會應用、善協作、有愛心。
3.3 教學實施
利用SPOC平臺,課前任務導學、課中任務促學、課后任務督學。
(1)課前任務導學
提前一周平臺發布導學任務單,以新生兒黃疸一節為例(見表3),任務包括觀看微視頻、圖片、文檔,完成調查問卷、課前測驗等。依據中職生的認知特點,任務設計精練,較易完成,預習視頻不超過10分鐘,防止一次性學習內容太多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課前任務中的課前測驗和調查問卷有助于教師對學生已有知識技能進行診斷分析,確定教學難點,進行異質分組。
(2)課中任務促學
根據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更應該是通過新經驗和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的過程。新的模式將課中任務教學分解為任務導入、任務分析、任務準備、任務實施、任務評價5個環節(見圖2)。師生共同圍繞任務,把再現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學習,把學生被動參與學習變成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通過不斷地實踐來總結經驗,獲得知識和技巧,提升專業技術技能水平。
任務導入。教師利用視頻、圖片等還原工作情境,導入真實臨床工作任務,實施學科德育滲透,建立學生自主探索的最佳心理,激發興趣,培養責任感和職業認同。
任務分析。教師剖析完成任務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編制活頁式任務手冊重構教學內容,學生領取任務,明確要求。
任務準備。教師利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化解重難點,落實行業標準,引導學生掌握必備知識。
任務實施。任務實施環節分為自主嘗試實施和指導后實施兩個階段。自主嘗試實施階段,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嘗試自主完成任務。例如在“新生兒低鈣血癥”一節,學生觀看新生兒低血鈣抽搐的視頻后,在已有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嘗試協助醫生進行急救護理,學生以4~6人為小組,展示模擬搶救并匯報搶救流程,展示匯報后,教師針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設計討論環節,例如,搶救中應該先注射鎮靜藥還是先注射葡萄碳酸鈣、是否應該同時注射維生素D等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動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經過小組合作探究的自主嘗試實施階段后,學生在教師的講解演示等指導下掌握關鍵步驟,提升臨床思維能力。在指導和實施階段,教師提供讓學生參與的時機,學生利用實訓條件和多種信息技術完成知識遷移。例如,在足月兒的護理、斷臍、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低鈣血癥、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5個不同的工作崗位,使用VR/AR還原“產房病房”,彌補無法在真實場景操作的缺憾,將抽象知識直觀可視化。在兩個實施階段,學生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鍛煉臨床思維能力。教師利用SPOC平臺,每一個任務均設計考核環節,了解學生掌握程度,及時調整策略,分層分類指導。
任務評價。分組通過平臺提交任務完成情況,教師評價總結,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將知識框架化,提高學生 “知識記住”的效率。同時準備拓展案例,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在“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一節,教師提出“如果沒有溫箱你會如何為新生兒保溫”的拓展任務,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拓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課后任務督學
在SPOC平臺發布課后任務,學生借助平臺提交作業及測驗,對教師和同學發起的話題及調查問卷互動交流。通過完成課后任務,學生復習鞏固,拓展提升;教師通過平臺對課后任務完成情況的數據分析了解學生掌握情況,調整策略,完善改進。
(4)評價與考核
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導向,采取過程性評價和客觀評價結合的形式。過程性評價以核心素養為主軸,包括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態度、職業情感、自主探究及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采用分數評價+書面評語的形式,由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組成,占40%;客觀評價由SPOC平臺匯總客觀題測試和在線學習完成情況組成,占60%,評價內容及比例(見表4)。
4 教學效果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開放式訪談、成績分析等形式從學生、教師、行業三方進行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評價。
4.1 新模式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該模式評價核心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應用的綜合能力。筆者主要采用理論知識測驗+技能操作考核的方式評價學習質量,同時采用調查問卷、開放式訪談等形式調查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
(1)學習質量評價
理論知識測驗由60道客觀題組成,新生兒體格測量、藍光照射技術、溫箱操作技術作為操作技能考核項目,兩項測驗學生參與和完成率均為100%。隨機選取本年級兩個平行班的平均成績作為對照組,實驗班級兩項合計后平均得分(94.1±8.2)分(百分制),明顯高于對照組(84.2 ±7.5)分(P<0.05)。
(2)學生對課程的評價
采用調查問卷法。問卷共設計了四個選項問題和1個開放性問題。選項問題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評分,每一問題設置“非常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種回答,分別記為5、4、3、2、1,結果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開放性問題為“為進一步提高學習的效果,你有何建議?”結果(見表5)。
結果顯示有88.1%的學生同意新教學模式對學習有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有利于培養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提高職業認同。對開放性問題,學生的建議集中在希望預習任務減少;部分希望在拓展作業中適當增加與護士上崗證考試有關的習題量。
學生學習質量分析顯示SPOC為學生提供了交互性極強的知識網絡,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全程任務驅動釋放了學生的潛能,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SPOC與任務驅動深度融合,有效提高了學生知識遷移的效果,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4.2 新模式有效推動教法改革,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在SPOC+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教師課前是資源的學習者和整合者,課上是引導者和促進者,課后是指導者和監督者。任務驅動教學設計促進教師主動適應行業需求,通過以工作任務為主線,基于職業崗位工作與技術能力遞進規律整合專業課程內容,實踐技能的示范和傳授能力從而不斷增強,線上課程建設水平顯著提升。
4.3 新模式能滿足行業需求,深化產教融合
筆者邀請醫院護理專家聽評課后進行教學評價,行業專家認為,新的教學模式能夠主動適應臨床和崗位需求,以臨床真實工作任務的操作過程為主線,對接職業標準,重構課程結構,提高了護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可以更好地滿足臨床對兒科護理人才的需求。
5 結語
如何加快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而改革的主戰場無疑是在課堂,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改革深度融合是每一位職業教育教師面臨的挑戰。實踐表明,中職兒科護理SPOC+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實現全程任務驅動,凸顯了職業教育以提升學生行動能力為主的培養目標,顯著提高了中職兒科護理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