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設是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主動應對新產業變革與科技革命的戰略行動。我國高校的風景園林學科整體上存在交叉學科內容多為通識性知識,自然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類課程相對較少的問題。本文從社會需求和新工科發展要求的角度,探討風景園林專業跨學科發展的內容與途徑?;趥鹘y學科專業知識和跨學科內容的關系,面向康養型人居環境建設等復雜工程問題,討論了風景園林專業跨學科教育,提出新工科背景下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風景園林學科建設與跨學科發展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議。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國家和地方區域社會發展的需求,跨學科凝聚優勢教育資源,鞏固和加強學校學科建設的方向,成為現代風景園林學科持續發展的動力。
新工科中的“新”并非單純指時間上的變化,而是體現了工程學科或工學學科的新發展。與傳統工科相比,“新工科”不僅僅因為時間上的先后差異,更關鍵在于其學科內容和結構的變革?!靶隆迸c“舊”之間的區分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按時間劃分,指那些剛剛出現、以往未曾有過的學科屬于“新”,而已有的則稱為“舊”;從學科的本質與內涵來看,“新”強調與傳統工科不同的創新性,涵蓋了新的發展理念、技術思維與時代需求,如新時代的要求、新觀念的形成、新思維模式的應用等,展現出與舊有體系顯著不同的特征。
新工科建設是一項工程教育持續深化改革的重大行動,是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主動應對新產業變革與科技革命的一項戰略行動。2017年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實施新工科建設,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基礎上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北京指南”“天大行動”,都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發生深遠變化的重要因素。以“新工科”為重點,繼續推進我國工程教育的改革,促進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工程與科技人才,使之成為全球工程創新中心、人才高地,提高我國的軟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新工科”的建設是積極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舉措,新經濟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特點,對“新工科”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對“新工科”提出了新要求;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新工科”;“新工科”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需要。探索“新工科”建設的新理念、新標準、新模式、新方法、新技術、新文化,實現由專業導向到產業需求導向,由專業分割到交叉融合,由適應性服務轉變為支持引導。新工科建設的核心內涵,要求對傳統的工科專業進行改造升級,從專業分割轉向跨學科交叉融合;加快培養新興領域的工程科技人才,由學科導向轉向產業需求導向。在新工科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跨學科教學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MIT在“新工程教育轉型”(NEET)計劃中也明確指出,工程教育課程應加強跨學科學習內容,新技術的發展需要在傳統工程領域中引入跨學科知識。新工科建設要求要深入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樹立工程教育新理念、創新工程教育教學組織模式、完善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強化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深化工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構建工程教育質量保障新體系等。
新工科的建設已取得良好開端,不僅擬定612個項目為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高校新設多個新興專業,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旨在培養我國最緊缺的新興行業領軍人物。隨著新工科的逐步實施,會有更多的高校加入積極探索和深化改革的隊伍中,將有利于國家教育的創新,為新工科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從而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1 我國風景園林專業培養的現實問題
在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學科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在高校專業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文明建設得到了越來越高的重視。但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風景園林專業的發展仍然存在很多挑戰,尤其是在風景園林人才培養方面還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
1.1 風景園林專業建設起步晚,尚未形成成熟一致的專業集群
專業教育是保證風景園林學科水平的重要原動力,是風景園林從業人員系統提高基本素質的主要途徑。圍繞風景園林相關行業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傳統的園林學科也在不斷進行著拓展和重組。
根據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從事景觀設計工作的人才,其專業背景以農學、工學、藝術學為主,截至2016年有58所院校設了風景園林專業的碩士學位(部分院校的學科背景如表1)。按照一級學科目錄,學科調整前的“建筑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林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等專業,在風景園林學科可授工學或農學學位。
學生所接受的專業知識體系直接影響了其未來在行業中的實踐能力,相對較晚的起步和不同的歷史淵源與學科背景,使得風景園林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相對比較復雜,尚未形成成熟一致的專業集群。
1.2 培養思想和課程設置存在差異,優勢特色各有不同
一般情況下,專業課程的設置狀況反映了高校對景觀設計人才的培養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培養方向和能夠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按照學科背景的不同,統計相應學校的各課程類別的開課數量(包括全部課程和必修課程,以及相應的院校平均開課數量,參見表2)。分析全部課程和必修課的設置與分布情況可以發現,在統計范圍內,三種學科背景的高校中,理論原理、自然科學、技術方法和人文社科類課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其中藝術背景院校在自然科學和技術方法類課程方面缺項比較嚴重。
風景園林研究學是以人類生存的空間環境為研究對象,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互動,要將四季氣候、地質地貌、生態社區、結構、人居交通等要素都納入其中,對其進行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與保護。風景園林學需要融合科學與藝術,而優秀的風景園林師則需要有跨學科的視野和全面的知識儲備。從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來看,各專業的院校往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在教學與人才培養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從總體上來看,跨一級學科的交叉學科內容設置主要集中在基礎原理類、計算機輔助類、人文社科類等一般性知識方面,而在自然科學方面,科研和應用類的課程和具體的科學調查研究方法比較少見。
2 新工科背景下的學科定位與方向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規劃綱要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把立德樹人作為第一要務來抓,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社會責任意識和實踐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德智體美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強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意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美國國家科學院《促進跨學科研究》也提出,推動跨學科研究發展的四大動力是自然與社會固有的復雜性、對新問題的探索欲望、對社會問題的需求以及新的生產技術的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跨學科發展成為推動風景園林專業建設的重要方向。
2.1 工程領域的跨學科教育與學科定位
“問題導向”是當今世界各大高校開展跨學科研究的主要動因。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同時,我們國家的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迅速,舒適且有助于人體機能恢復的人居園林環境,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關注點。
中國的風景園林有著數千年的歷史,而歸屬于工科領域的現代風景園林,則表現出典型的跨學科特征。優越的人居環境,不僅能夠滿足人主觀的審美需要,更能創造有利于人自身生存的客觀條件。以園林中植物的選擇和應用為例,不僅要求其能夠滿足風景園林中的藝術構圖、空間構成等需要,而且要求能夠在人居環境中發揮空氣凈化、除塵降噪、改善溫濕度、調節光照等功能。由于園林工程項目本身具備較高的復雜性,這也決定了跨學科教育在風景園林學科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多學科的知識融合,不僅有助于應對園林工程中涉及的多樣化問題,還能培養學生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正是因為園林工程涵蓋了多個學科領域,跨學科教育成為提升教學質量和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園林人才的重要手段。
風景園林學科是處理人和建筑、環境之間復雜關系的一門學科,最終培養的是綜合應用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在學科領域內能夠融合科學與藝術的創新型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經過近年持續的積淀,跨學科發展現代風景園林學科的定位得到了不斷的強化。
2.2 教育資源的優勢凝聚與學科方向
學科方向是決定學科建設與長遠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唯有持續凝練和優化學科方向,才能鞏固和強化學科優勢,完善內部結構,并彰顯學科建設的獨特性與特色。但在學科的實際建設中,常常存在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干的研究方向及其成果的凝聚度不高,形成的合力不強等問題。此外,如何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優勢,以自主研發為手段,推動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協同集聚發展,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學校已有的辦學基礎、人才隊伍及發展目標,是學科發展方向與自身優勢資源凝聚的基礎。在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及未來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分析的基礎上,堅持在資源投入和學科建設方面有取舍,匯聚優勢教育資源,成為特色和品牌學科方向發展的著力點。
國家和區域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學科建設的明確方向。高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人才和推動科技創新的雙重職能,通過結合地方文化資源和經濟產業結構的技術特點,科學規劃學科發展方向,優化專業設置,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實現高校職能的積極作用。
特別地,國家層面的戰略需求和學科前沿中的核心科學問題,是多學科交叉和學科發展的重要方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有效利用已具備的基礎條件,凝聚優勢教育資源,符合學科發展的主流趨向,有助于形成具有特色優勢的學科方向。
3 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學科建設與跨學科發展
跨學科教學和研究最初的出發點就是要解決一些超出單一學科范圍的實際問題。交叉學科并非學科之間的對話,也不是跨學科的教育,以園林植物+康養為例,在植物應用于園林中時,將不可避免地與人居環境發生交互作用。此時植物的作用不僅表現在園林形式和造景等主觀的藝術、美學等方面,還在改善溫/濕度、降低噪音和凈化空氣等物化功能方面表現出特別作用。而評判風景園林的品質以及植物在人居環境中的功能作用,則需要定性分析定量化的評價方法。此時,解決跨學科的復雜社會需求問題,則需要多學科的支持。
3.1 跨學科的人才培養需要多學科的人才隊伍
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的融合,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以問題為導向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目的。風景園林專業跨學科人才培養工作通常包括如下兩個方面:(1)從教育的外在表現來看,根據社會需求對專業設置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從而培養出更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2)遵循教育自身的規律,以專業的培養目的作為參考標準,對專業的培訓計劃進行調整,使各有關因素之間的關系達到最優,從而達到培養目標和培養質量的統一。
學科的發展,人才隊伍是關鍵,建設高水平的多學科師資隊伍是風景園林專業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風景園林學科是以人為中心的研究空間與環境的學科,系統涉及從藝術人文、科學技術到調查實踐等內容。在人才培養中,由于容易產生傾向性的認知,入門級的學生所設計的作品往往難以滿足高度綜合化的社會需求。無論是工程類院校(建筑、城市規劃等),還是農林類院校,在經歷了多年的積累與建設之后,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人才培養機制,但往往在學員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等方面,仍然存在問題。全面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需要跨學科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支持。因此搭建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培養和引進高水平的教師團隊,成為風景園林專業跨學科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工作。
3.2 跨學科的創新性工作需要多學科的平臺資源
高水平的學科平臺,能夠為創新性工作的開展和人才的培育提供必要環境和基礎條件。風景園林專業相關工作涉及大量跨學科的內容,例如材料的表征、結構的測試、計算機輔助設計、定性分析定量化等,而這往往需要多學科的平臺資源來提供支持。
在實際工作中,可以依托所在學校單位尋求學科廣度的支撐,充分利用學校的重點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工程中心等相關學科平臺,獲得環境和資源的共享支撐。當然,也可以采用協同創新模式,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際合作、政產學研用等途徑,實現對外部單位平臺資源的利用。
4 結語
新工科建設是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主動應對新產業變革與科技革命的戰略行動。風景園林學科,在新工科背景下展開跨學科發展,是挑戰,更是機遇。學科建設逐步打破了傳統的學科劃分模式,推動了教學組織、學科專業結構以及人才培養機制的全面改革。在科研實力雄厚、學科綜合優勢突出的高校中,需根據未來發展趨勢設立新興學科,推動學科的交叉與融合。通過加強理工結合、工文交叉、工工滲透,催生跨學科專業,進一步促進跨院系、跨學科的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我國高校的風景園林專業基本都具有工學、農學和藝術背景,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形成了各自的優勢特色,但整體上存在交叉學科內容多為通識性知識,自然科學與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類課程相對較少。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跨學科凝聚優勢教育資源,鞏固和加強學校學科建設的方向,成為現代風景園林學科持續發展的動力。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體現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風景園林專業新工科的建設,要將培養符合產業現在和將來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放在第一位,堅持新工科的原則,腳踏實地,用新的思想、新的行動,加速推進高職院校的改革,使高校在新的時期展現出新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