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于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三觀”以及培育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彰顯出獨特價值。基于此,文章分析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機遇,并提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包括整合運用新型媒體平臺、創新紅色文化教學方法、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構建紅色文化網絡社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文章旨在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南,助力其在新媒體時代更好地利用紅色文化,增強思政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培養更多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質、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青年人才。
關鍵詞:新媒體;紅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紅色資源;價值;機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G1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1-0193-05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般性項目“數字化賦能職業本科思政課改革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4JGSZ118;2022年度運城職業技術大學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職業本科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Y2022-28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資源。新媒體時代,如何將紅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以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符合時代要求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高校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和效果的著力點。本文從歷史教育價值、精神滋養價值、實踐育人價值等多方面深入分析紅色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特殊意義,并結合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變化和新特征,思考其帶來的發展機遇,進而提出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具體路徑,為高校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和效果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歷史教育價值
紅色文化在歷史教育維度展現出無可替代且深遠持久的價值,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歷經艱難險阻、取得偉大勝利的珍貴記憶,更是對大學生進行深刻的歷史教育,培育大學生的歷史意識與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1]。
一方面,紅色資源是一部鮮活生動的教材[2],生動展現了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所經歷的艱難歷程與取得的輝煌成就,要用好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可以通過圖文、影像、實物等多種形式,將大學生帶入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使其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與無私奉獻精神,深刻認識到黨在國家命運轉折點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增強大學生對黨的歷史認同與情感共鳴,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價值觀[3]。另一方面,學習與傳承紅色文化,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歷史意識與民族自豪感具有深遠意義。通過學習紅色文化,大學生能更全面地了解黨的光輝歷程,認識到黨領導人民走向繁榮富強的歷史必然性。培養歷史意識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與奮斗精神,激勵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二)精神滋養價值
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精神滋養價值,體現在其蘊含的革命精神和優秀品質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深遠影響上。首先,紅色文化中蘊含的革命精神,如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等,是大學生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這些精神品質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形成的寶貴財富,更是大學生應對生活挑戰、學業壓力的重要精神支柱。大學生能從紅色文化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所展現出的無私奉獻精神,從而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奉獻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其次,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品質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4],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大學生會更加珍惜集體榮譽,懂得團結協作和奉獻的重要性,并且能激發學習動力和進取精神。
(三)實踐育人價值
紅色文化的實踐育人價值是其深厚底蘊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紅色文化能夠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案例和場景,這些案例和場景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生動的教材。通過參與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如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參與紅色主題演講比賽、志愿服務等,大學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歷史,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這樣的實踐能夠鍛煉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時能夠從容應對[5]。簡言之,紅色文化具有的實踐育人價值,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知行合一,使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和提升自己[6]。
(一)新媒體加快了紅色文化的普及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跨越了地理和時間的限制,紅色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在大學生中傳播。無論是革命歷史的深刻講述,還是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都能迅速觸達每一個大學生。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了線上網絡思政和線下思政主課堂教育的多種模式,這種打破邊界的信息傳播,極大地拓寬了紅色文化的受眾基礎,更在大學生心中種下了愛國主義的種子,為紅色文化的深度傳承與廣泛認同提供了堅實的土壤,有助于高校開展深入的教育教學實踐[7]。
(二)新媒體增強了紅色文化的吸引力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不再僅僅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積極參與者,這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和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大學生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的點贊、評論、轉發等功能,即時表達自己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和深度思考,還可以與同齡人展開熱烈討論,共同探索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這種基于新媒體的互動模式,拉近了紅色文化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使紅色文化更加貼近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也更加豐富,大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能夠接觸到更豐富、更多元的紅色文化,如革命歷史紀錄片、紅色文化微電影、英雄人物訪談等。這些生動、直觀的內容形式,能夠有效激發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濃厚興趣和深入探索的意愿,極大地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新媒體豐富了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從文字、圖片到視頻、音頻,乃至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都極大地豐富了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使其更加生動、立體、直觀。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多媒體內容,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歷史的波瀾壯闊,深刻理解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這種豐富多元的表現形式能夠有效地強化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拓寬大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與認同。總體來看,新媒體的發展和應用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平臺保障,豐富了其表現形式,為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使紅色文化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四)新媒體促進了紅色文化深度探索
新媒體時代,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等各類技術手段深入發展,為挖掘和傳播紅色文化內涵提供了新的機會[8]。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深入探索紅色文化的多維價值,從而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此外,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參與性使高校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學習和討論中,他們也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搜索和創作更多有關紅色文化的內容和作品,從多視角解讀紅色文化,進而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為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注入新的活力。
(一)整合應用新型媒體平臺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在紅色文化的融入與傳播方面,展現出無限可能[9]。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憑借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等顯著優勢,成為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些新媒體平臺,精心策劃并發布一系列與紅色文化緊密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涵蓋對革命精神的深度解讀、對紅色故事的生動再現以及對革命歷史事件的全面回顧等,旨在向大學生傳遞正能量信息,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的綜合運用,使紅色文化更加生動、立體地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接受度。為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傳播效果,高校還可以開設專門的紅色文化專題賬號或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紅色文化知識、革命歷史紀錄片、紅色文化講座等內容,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系統、全面的學習平臺。通過持續更新和推送高質量的內容,吸引更多大學生關注和參與,使學習紅色文化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一部分[10]。
此外,高校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上互動活動,如舉辦紅色文化知識競賽、紅色故事征集大賽等,通過競賽的形式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或者組織線上討論、互動問答等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促進紅色文化深度交流和傳播,加深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二)創新紅色文化教學方法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師需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并實踐創新性的紅色文化教學方法,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再現革命歷史場景,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利用新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革命歷史的滄桑巨變。這種沉浸式的教學方式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代入感,使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認同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制作紅色文化微課、慕課等在線課程。這些在線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具有便捷性、靈活性等特點,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觀看和學習,從而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使紅色文化教育更加普及和深入[11]。最后,高校可以將紅色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探索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實踐能力培養,鼓勵學生通過團隊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參加與紅色文化相關的研究和實踐活動,如紅色旅游、紅色志愿服務等,從而在實踐中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三)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活動
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高校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這些活動旨在讓學生親身體驗紅色文化的魅力,感受革命歷史的厚重與偉大,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
一方面,可以精心策劃和組織學生前往革命歷史遺址、紀念館等場所進行實地考察和研學。通過實地探訪,學生們能夠近距離“觸摸”歷史,聆聽革命故事,感受革命先輩先烈付出的不懈奮斗與巨大犧牲。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無疑能讓學生對紅色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紅色志愿服務活動,如深入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等進行紅色宣講、展覽布置等。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將所學紅色文化知識應用于實踐,還能鍛煉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向公眾宣講紅色文化,學生們也能意識到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責無旁貸[12]。在此基礎上,高校還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分享自己的實踐經歷和感悟。學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實踐活動的照片、視頻以及心得體會等,與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交流。這種線上線下的互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成就感,還能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紅色文化傳播。通過參與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學生們能更深入地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并在實踐中提升思政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四)構建紅色文化網絡社區
高校作為培養未來社會棟梁的重要陣地,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構建一個目標清晰、功能完備、管理規范且互動活躍的紅色文化網絡互動社區,以此作為深化思政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
紅色文化網絡社區既是一個數字化的知識庫,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思想交流場。它應細分為多個精心設計的模塊,如紅色文化知識寶庫,旨在匯聚豐富的紅色資源,包括歷史事件、人物傳記、文獻資料等,為學生提供權威、準確的學習素材;紅色文化深度討論區,鼓勵學生圍繞紅色文化主題展開熱烈討論,分享個人見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時,可結合線下場地建立紅色文化成果展示長廊,用于展示學生們在紅色文化學習、研究及創作方面的優秀成果,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
紅色文化網絡社區建設還需注重互動性與參與性。高校可以在網絡社區開設專家專欄,邀請革命后代直播講述革命故事,讓紅色文化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大學生,拉近他們與紅色文化的距離,讓他們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13]。同時,應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平臺活動,如紅色故事創作大賽、紅色文化微電影制作等,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此外,還可以結合線上網絡社區內容建設,定期舉辦線上線下紅色文化活動,并建立受眾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和處理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新媒體時代,提升教師運用紅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的能力至關重要。高校應采用培訓、研討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搭建一支優質的人才隊伍,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14]。具體來看,培訓可以包括紅色文化知識學習、新媒體新技術運用以及思政教育方法創新等。通過培訓,教師能更深入地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并掌握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方法,從而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
高校還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紅色文化研究和實踐,如參與紅色文化課題研究、撰寫相關論文和著作等,形成具有長遠價值和深刻意義的研究成果[15]。這能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研究能力,為紅色文化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高校還應建立教師激勵機制,對在紅色文化教育中表現突出的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使更多教師能夠向先進教師學習優秀的工作經驗,從而更好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紅色文化相關教育深入開展[16]。
新媒體的誕生與發展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極大機遇,同時開辟了嶄新的視野與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得以跨越傳統媒體的界限,以更加生動、鮮活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深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成為他們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望未來,隨著新媒體的持續發展和應用深化,紅色文化能夠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其育人功能也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保持對新環境的適應和對新媒體新技術的持續學習,繼續探索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路徑,不斷創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為培養品德高尚、信念堅定和社會責任感強的青年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麗.新媒體下校園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J].中國報業,2024(16):246-247.
[2]徐光煦.用好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J].紅巖春秋,2023(11):1.
[3]郭苗苗.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中紅色文化傳承的創新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1):178-180.
[4]雷宇橋,高遠.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路徑優化探究[J].傳播與版權,2022(7):113-115.
[5]李碧霞.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路徑:基于東江縱隊地方文化視角[J].嘉應文學,2023(19):110-112.
[6]王冠中.新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在高校“微思政”中的融入策略[J].時代報告,2022(6):152-154.
[7]施鐿.新媒體時代高校紅色文化傳播困境及策略[J].傳播與版權,2024(15):63-66.
[8]徐蘭格,黃詩鑫,袁勛.從角落到平臺:區域紅色文化智能傳播路徑探究:以貴州“新愚公精神”為例[J].傳媒論壇,2024,7(12):26-29.
[9]官爽.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意義與路徑[N].中國文化報,2023-05-12(3).
[10]王夢欣,趙海濱.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今傳媒,2023,31(8):127-130.
[11]王嬌,嚴實.新媒體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與策略[J].傳媒,2023(2):86-88.
[12]王澤紅.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傳承的融合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4):193-198.
[13]夏玉杰,楊吉濤,盧鳳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路徑研究[J].公關世界,2024(24):126-128.
[14]張舒涵,元美花.探討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J].公關世界,2024(24):18-20.
[15]張敏.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3):197-199.
[16]賈茹.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優化研究[J].中國報業,2023(18):108-109.
作者簡介楊柳婷,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