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時代的緊迫感越來越濃烈了。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通知》: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試點城市(地區)推開至全國。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升級:投資標的優化、擴容,支取條件放寬,提高管理水平,加強綜合監管……
說實話,個人養老金也不算什么新鮮詞匯了。自2022年推出以來,除了各大銀行瘋狂給你推薦,在民間基本上是不溫不火的。這次突然面向全國升級,究竟意味著什么?
雖然看起來挺誘人的,但到底值不值得買?
為什么要大力推行個人養老金?具體原因早已是老生常談,簡單過一遍。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養老金體系雖有所改善,但依然極不平衡。
在個人養老金推出之前,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和全國社保基金,占比78.7%;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占比為17.3%,而第三支柱個人養老賬戶占比極低,僅為0.002%。
這當然是不健康的,也直接導致目前的養老金支付方法,很大程度上還是現收現付。
資金在一個大池子里,打工人每月繳納的錢,一部分經由統籌賬戶,作為養老金發放給退休老人。這本質上就是代際贍養。
問題在于,50年代—80年代,新中國共經歷了三波嬰兒潮,但期待的第四波嬰兒潮卻至今沒有。
代際之間的人口呈剪刀差,差距越來越大,舊辦法自然難以繼續運轉。早在2019年,我們就已經是2個養老保險繳納者供養1個離退休人員,不堪重負。如果放任不管,預測到2050年,就將是1個繳費的供養1個退休的——這明顯是不現實的事情。更何況,也根本撐不到2050年。
根據社科院的保守測算,國家主導的城市養老基金,到2027年就將達到峰值,并可能于2035年耗盡。
總而言之,養老金體制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所以在討論了多年、也推遲了多年后,2022年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才終于正式敲定完全積累制養老金辦法,即個人投資養老金。這是強化養老金體系第三支柱的一種方法。
本質上是同代自養。畢竟當代打工人最大的窘境之一就是:既要供養上一輩人,卻沒有下一輩人來贍養自己。既然如此,自己給自己養老就是一個很現實的結果了。通俗點說,就是你自己開一個賬戶,定期往里存錢,目前暫定每年最多存1.2萬元。這部分錢財將歸在專項扣除稅中,可以免除個稅。賬戶里的資金,可以買符合規定的公募基金、儲蓄存款、銀行理財或商業養老保險等金融產品,作為資本升值的渠道。個人自愿參與,國家統一管理。
提煉出幾個關鍵詞:個人、自愿、升值、免稅。
大家最關心的是后兩者,換句話說,究竟值不值得買?
先說免稅。
個人養老金雖然能給我們省一點個稅,但這只是暫時的。等到你退休后,按月往外取錢時,依然要交3%的稅。
而中國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是5000元;月收入8000元以內,超過5000元的部分,個人所得稅率也是3%。
再根據目前的國民收入情況,70%在5000元以下,88%在8000元以下。也就是說,全國88%的勞動力,本身稅率都不到3%,到時候提取卻要統一繳納3%的稅。從這一點看,如果稅前收入不超過8千,個人養老金似乎并沒有什么吸引力。
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對大部分人而言,免稅這塊雖然沒啥用,但還要考慮到升值。
升值這塊,值不值得期待?
有人會覺得,我拿錢自己做投資不香嗎?至少對大部分人而言,不太可靠。比如,近十年中國的平均通脹率為2%左右,目前的利率是3.1%,兩者之和超過5%。這相當于資金成本,收益率要高于這個數字,才不算虧。個人投資者,95%以上都達不到這一水平。
“八虧一平一賺”,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
個人養老金可以嗎?大概率可以。
個人養老金對接的產品,理論上與社保基金是一致的,都經過國家監管機構層層篩選,安全性高于市面上的投資產品。而以社保基金收益率為參照,自成立以來的年均投資收益率,基本在7.5%以上。減去資金成本,也在2%以上。
當然,這并非最終收益。再結合免稅那塊,不同收入人群的具體情況也不同。
官方曾算過一筆賬,如果30歲就開始參與個人養老,每月繳納1000元個人養老金,等到退休,預計一個月可以領到2700元。
顯然,這并不是指所有人。
對于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加上3%的提取稅,總的資金成本可能超過8%。
對比7.5%的投資收益,肯定是虧的。個人所得稅率3%,抵消掉提取稅,再減去資金成本,收益才是正的。換句話說,收入越高、個人所得稅率越高,收益率也越高。
綜合來看,至少對于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納稅人群而言,參與具有長期封閉期的個人養老金,大概率能享受到長期投資的復利效應,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但是,前文也說了,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群體占比超過70%。也就是說,以本文的模型作為假設,全國有70%的勞動力,投資個人養老金是虧錢的……
這也是為什么,從2022年4月推出以來,全國個人養老金開戶數量雖然高達5000萬,但真正使用的人數只有2000萬。戶均才560塊錢,總規模約280億元。
但是,上面我們所做的猜測,是以現有的社保基本為參照的。但既然是改革,會不會出現過去不曾有的變化呢?
不妨做點樂觀的猜測。
大蕭條時期,羅斯福出臺新政,對企業、個人強制性征收“社會保障稅”,并成立聯邦社保基金,作為對失業、老人和殘疾者的保險金。
這就是美國養老體系的第一支柱,發放的養老金相當于人均工資的40%,覆蓋了全國約96%人口。
作為基礎保障,為了安全,資金全部投資在國債類固定收息資產上。
這一點,與我們如今的社保基金有些相似。
同樣相似的是,由于投資收益太低,再加上二戰后“嬰兒潮”這一代人開始大批退休、供養比大幅下降,該基金自2010年起就入不敷出。
而面對這種情況,美國政府也不是等到事情發生了才去解決。
早在1974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案》,指導雇主制定養老金計劃作為補充。
以此強化養老體系的第二支柱。
1978年,《國內稅收法》又新增第401條k項條款,開始推廣定額繳存計劃(DC,企業提供)和個人退休賬戶(IRAs)。
IRA成立之初有兩個目標定位,一是向沒有雇主養老計劃的勞動者提供具有稅收優惠的退休儲蓄工具,二是向已經參加雇主養老計劃的勞動者提供離職時的便利的資產轉換賬戶,也就是養老體系的第三根支柱。
早早把“三角凳”修好的結果就是,等到2005年后退休高潮來臨時,第一支柱所占養老體系的比例已經降至7%,第二、第三支柱占比分別高達58%、35%。
即便第一支柱的全國養老保險運轉不動了,影響也非常有限。
這次我國大力推廣的個人養老金,也被稱為中國版IRAs。
原版IRAs是怎么運作的?
起初,這些錢主要放在銀行存款里,1990年后,基金、股票、債券比例開始提升。
大量活水,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長期資金,直接成為美股80年代后長牛的有力推手之一。
收益是相互的。
因為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有利于吸引更多風險偏好投資者,1998~2021年IRAs的年平均收益率達6.1%。
由資產收益率帶來的資金增量,約占2021年IRA賬戶資金總規模的63.3%。
截至2022年,美國IRAs賬戶中余額達到100萬美元的賬戶數量,已經超過34萬個。
也就是說,有34萬人靠個人養老金,實現了“養老財富自由”。
當然,這是美國的劇本。
我們現在面臨的退休潮,與世紀初的美國,確實有幾分相似。
這個時候以大洋彼岸為師,推出個人養老金、大力強化第三支柱,也算得上是恰逢其時。
但是,也正如上文所說,IRAs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股的長期優秀表現。
即便有個人養老金賬戶帶來的長期資金,A股能不能做到?
只能樂觀點期待了。
養老究竟靠什么呢?其實歸根結底,還得是靠自己。
尤其是,因為個人養老金的本質就是,收入越高、收益越高。
不論個人養老金靠不靠譜,若你不是高收入者,年輕時都要提前做好儲備。對大部分人而言,最好的策略是什么?只能是最笨的辦法:攢錢。
攢錢一時爽,一直攢錢一直爽。
只要你開始攢錢,馬上會體驗到不一樣的感覺——不是飛一般的感覺,是踏實感。
此時,所有不必要的高消費行為,都會自動被你翻譯成浪費。這時候,余額增長的快感,超越了消費的快感。
這是種有益的快感,它能讓你的生活更持久。不但持久,還很堅挺。
至少,不用面臨最壞的情況:人老了,退休金不夠用,還得與年輕人搶磚。
退而不休,是最大的悲哀;有穩定的現金流,才是最大的幸福。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