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中指出:“第三學段,應引導學生分析證據和觀點之間的聯系,辨別總分、并列、因果等關系,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評價。”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閱讀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于初學者而言,學習文言文并非易事。然而,一步步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引導他們領略其中的樂趣,仍是教師的責任所在。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雖然文言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不足,知識面狹窄,但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尤其對寓言故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每當涉及故事討論時,學生普遍表現得非常活躍,愿意分享和思考,課堂氛圍活躍。在學習方面,學生存在識字量不足、閱讀理解能力不強等問題。再加對文言文的陌生,可能會增加他們的學習難度。因此,教師面臨的挑戰便是如何有效地教授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以及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自相矛盾》這則文言文寓言故事的寓意,形成思辨性閱讀。
二、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要求,針對《自相矛盾》這一寓言故事,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注釋和上下文的聯系來理解課文的含義,確保能夠準確且流暢地朗讀課文。
2.深入理解賣家與買家的思維模式,領會“其人弗能應也”的深層原因,以增進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
3.在面對問題時,能夠轉變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進而改變事情的結果。
三、教學過程
(一)讀懂故事內容,找出矛盾點
1.激活前置經驗。
師:同學們,我們回顧一下文言文的閱讀方法。你們是否還記得我們之前學過的如何借助注釋、插圖、上下文理解文言文嗎?誰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1:老師,我記得我們在學白話文的時候,您經常會解釋一些生僻字或者古代用法,這樣就幫助我們理解文章的意思了。
生2:對,對。還有啊,我們有時候會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猜測陌生詞的意思,這樣也挺有用的。
師:你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很有效的方法。現在我們開始閱讀《自相矛盾》這篇課文,嘗試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思維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什么難點或者問題都可以提出來。
生3:老師,我不太理解“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
師:這兩句話是楚人叫賣的核心內容,大概意思是“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東西能夠穿透它”和“我的矛鋒利無比,對任何東西都能穿透”。這表達了楚人對自己武器的自信和驕傲。
2.解析矛盾。
師:現在我們分析文中的關鍵詞語,如“盾”“矛”“堅”“利”“物”“于物”等。這些詞語在文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需要仔細理解它們的含義。
(學生開始觀察圖片,老師輔助學生理解盾和矛在防御和進攻方面的不同作用,并引導學生思考這種對立的矛盾關系。)
生1:老師,盾是用來擋東西的,矛是用來刺東西的。
生2:我覺得盾是堅固的,矛是鋒利的。
生3:老師,為什么文中說“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卻又說“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呢?這不是相互矛盾嗎?
師:問得非常好!我們要明白,“盾之堅”是指盾非常堅固,物無法穿透,而“矛之利”是指矛非常鋒利,可以穿透任何物體。這就構成了一種矛盾。
(二)利用逆向推理,拓展內心活動
1.逆向推理。
師:我們看看文中“其人弗能應也”的描述。這句話表明楚人遇到困惑或者說難以應對智者的質疑。現在,請大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楚人當時的內心狀態,以及他可能在思考些什么。
生1:我覺得楚人可能感到有點尷尬和不知所措,因為他以為自己的盾和矛很厲害,但被智者指出矛盾之處,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生2:我認為楚人可能感到震驚和疑惑,因為他之前一直自信滿滿,沒想到會被智者反駁得體無完膚,所以他可能在思考為什么智者會這么說,自己到底錯在哪里。
師:你們的觀點很有見地。楚人在這個時候可能確實感到尷尬、震驚,甚至疑惑。他過去一直相信自己的盾和矛無往不勝,但智者的質疑讓他陷入一種思考的狀態,開始反思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這種內心的矛盾和掙扎,正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地方。
2.朗讀與思維融合。
師:接下來,我們朗讀《自相矛盾》這則文言文,在朗讀的過程中,盡量將我們對楚人內心活動的理解融入其中,通過語氣和語調來表達他的真實情感。
生:(朗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師:你們朗讀得很不錯,但我們還可以嘗試加入一些更加貼近楚人內心狀態的情感表達。
(學生再次朗讀,這次著重表達楚人內心的真實情感,以便更加貼近故事情境。)
3.二度解讀。
師:現在,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自相矛盾》中人物的內心活動。雖然楚人口中說的話似乎矛盾重重,但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么呢?你們有什么想法,誰來說一說?
生1:或許楚人心里很矛盾,他可能既想賣掉這些東西,又覺得自己在說謊。
生2:我覺得楚人可能是在做生意,所以他得吹噓一下自己的貨物有多么好,才能賣出去。
師:非常好的思考!楚人的言行背后可能有著不同的動機和目的,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他內心的真實想法。現在,讓我們互相交流一下,分享一下你們的二度解讀和感悟。
(學生開始積極地討論、交流,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從不同角度審視楚人的行為,嘗試理解他內心的真實動機。通過交流,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深化,并且學會了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三)關聯對應,夯實思維認知
1.理解故事情節中的關聯。
師:任何故事都不是獨角戲,情節發展需要其他人物的介入,產生故事情節,才能吸引人。
生1:老師,我覺得如果沒有其他人的介入,只有楚人在那里叫賣,故事就沒什么意思了。
生2:如果沒有別人來問他,他也許就一直在自己那里忙著賣東西,不會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設計意圖:故事情節的發展通常需要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他人物的介入推動情節的發展和變化。如果沒有其他人的提問和對話,楚人可能只會按部就班地叫賣,而不會出現矛盾的情節。這也提醒我們,故事中的人物關系和互動對情節發展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2.以問題為切入點。
師:現在,我們來思考一下提出問題的價值。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為例,大家覺得這個問題的出現對楚人叫賣的情景有何影響?
生:楚人一直在叫賣,別人并沒有太在意,但當問題出現時,大家開始思考楚人說的話是否合理,是否有邏輯上的矛盾。
師:這種思考促進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引發了更多的思考和討論。因此,提出問題在推動故事發展和引導人們思考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3.分析思維過程的影響。
板書:常態思維是較為慣性的思維模式,人們傾向于接受表面的情況而不去深究其中的邏輯和矛盾。而問題提出者則更加敏銳,他們思考問題的本質,質疑表面現象背后的內在邏輯,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討論。
師:現在,我們分析一下常態思維和問題提出者的思維之間的差異。你們覺得在楚人叫賣的情景下,大家通常會怎么想呢?
生1:我覺得大家可能會默認楚人的叫賣是正常的,不會太在意。
生2:有時候聽到別人在叫賣,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普通,沒有特別想法。
師:是的。但是,當問題提出者出現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時,情況就不同了。問題的提出讓我們開始思考楚人的叫賣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矛盾,從而引發更多的思考和討論。因此,問題提出者的思維更加深入,更有邏輯性,更能引導我們理解問題的本質和其造成的巨大影響。
4.解構問題背后的思維過程。
師:現在,我們深入解析一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這個問題背后的思維過程,抓住矛盾的本質。我們知道,矛盾的產生是由于兩種截然相反的力量或要求產生的沖突。在這個問題中,矛與盾之間的關系就產生了一個看似無解的矛盾。
生:我覺得這個矛盾的本質可能在于一個物體既具有防御又具有進攻的屬性,這似乎違背了常理。
師:沒錯,這就是這個問題背后的思維過程。通過思考這個矛盾的本質,我們可以理解到人們對這個問題的反應是如此強烈,因為這涉及常理之外的領域,挑戰了人們的認知和邏輯思維。這也啟發我們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為我們的思維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
(四)討論故事內核,梳理揭示寓意
1.理解故事的核心與關聯。
師:在我們深入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故事之前,我想給大家布置一個任務。接下來,你們需要將這段文本翻譯成你們自己的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和情節。
(學生自主完成翻譯任務)
師:現在,我們集中精力關注故事中人物的思維過程。請你們想象一下,如果你們是楚人,當你們叫賣時會有怎樣的狀態和心理活動呢?試著將這些情緒和想法融入你們的翻譯中。
(學生開始積極思考并翻譯)
師:現在,誰愿意分享一下你的翻譯呢?
(學生分享作品)
2.提煉寓意與道理。
師:現在,我想聽聽你們對這個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想法。誰想先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要有一致的思想和行動,不要自相矛盾。
師:這個故事的確給我們提了一個很重要的警示。誰還有其他想法想分享嗎?
生2:我覺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謹慎行事,要全盤考慮后果,避免做出前后抵觸的事情。
生3:我們應該學會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選擇。
生4:我覺得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要善于思考,不能輕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看清問題的本質。
師:總結得非常好!這些都是我們從故事中得到的寶貴啟示。繼續保持對故事的深入思考,相信你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會有更多的收獲。
四、教學反思
在教學《自相矛盾》這一課后,首先,我發現部分學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的困難仍然存在。其次,部分學生在掌握文言文閱讀方法和理解故事寓意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通過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思維過程,學生逐漸理解了故事中的矛盾之處,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啟示和感悟。這表明我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方面,可以提出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問題。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第二實驗小學)
編輯:孫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