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教育里,“博弈”有著多層面的呈現,學校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以分數作為手段,進行量化的競爭。唯分數論、唯數據論,是陷入了“為己”和“勝人”的邏輯,忽略了教育的精神與道德維度。作為校長,我常常思考,教育作為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如何讓教育超越功利化,回歸本源,從教育博弈的集體焦慮中走出來,構建師生、生生之間互相成就的共生生態。
近年來,國家倡導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強調讓學生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從博弈場走向共生場,學校教育要面向學生整體,賦能每一個學生成長,讓其與時代發展同步。
文化育人,守住“讓小草和鮮花享有同樣陽光”的初心。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文化育人的宗旨,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溫馨和諧的集體環境中,引領每個生命共生生長。學校立足國家未來對人全面發展之需求,積極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從硬件的物質文化、理念的精神文化、思想的立德文化,到團隊的共同體文化,打造立體化、多維化的文化場,讓學生凝聚共識,實現品行的整體塑造,推動學生群體從異質均衡轉向共生的全面發展。比如,學校立足優秀傳統文化,找到學生核心素養、多維品質生成的契合點,成立楹聯、剪紙、篆刻、和燕詩社等社團,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浸潤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通過創作尋找自己的閃光之處,豐盈內心。
促成學生真實成長,構建和而相悅、諧以共強的教育生態。我們要厘清五育并舉的價值追求,在尊重教育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以課程育人為主線,豐富學生學習內涵。學校定位于學校、家庭、社會三大學習環境的三角設計,以“燕行”課程引領學生成長,創建了“清源”課程對標德育,以傳統立德;“思齊”課程對標智育,以學達人;“敏行”課程對標體育、美育及勞動教育,尚勞導行。在三大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校以多學科、跨學科課程的融合為抓手,以項目化學習為路徑,落實五育并舉,豐厚學生學習素養,促成學生真實成長。
此外,學校要從博弈場走向共生場,更為重要的是不可將注意力放在不同學生的比較上,而要在面向整個學生群體的基礎之上,聚焦每個學生自身的發展。學校建立了學生發展性、多元化評價及激勵機制,開設了“和燕成長銀行”,發行“和燕成長幣”,以虛擬貨幣創新評價系統,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超越。
踐行集團化辦學,實現優質共生平臺的輻射。學校踐行集團化辦學方針,堅持一個理念,一套管理體系,一脈相承,一體實施,美美共生。采用“集團+集優”模式,力行辦學特色,形成多邊閉合;對接“同理+共情”,形成制度管理—文化管理—管理自治的專業發展“精神共富”;創新“研發+分享”,形成課程研發—創新教學—分享特色的專業途徑“物質共享”;匯聚“共識+統一”,做好一體化實施的加法。優質共生平臺的打造,使得優質資源在各大校區之間流動,擴大了育人輻射面,促進生命、生長與生活的共生。
啟智性、揚個性、循共性、塑德行,學校教育才能從博弈場走進“無地不相宜”的育人共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