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啊,你是大地的孩子,在四季的輪回中,你靜靜地生長。”
“我喜歡很長的夜晚,因為可以在媽媽的懷里,做一個很長很長的夢。”
在這樣一首首短小精悍又富有童趣的詩文背后,是平度市舊店鎮舊店小學教師王巧麗與她的“小荷詩文社”不斷從生活中汲取養分、攜手共同成長的匆匆十年。從2014年至今,從一個興趣社團升級為擁有5名指導教師的“小荷詩文社”,前后吸納了近300名學生。截至目前,他們創作的詩文作品累計超過13萬字。
在王巧麗看來,這一篇篇詩文不僅是學生當下情感的寄托與抒發,更讓這些來自大山與鄉野的孩子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擁有了肆意釋放的童年與歌頌生活的力量。
以詩歌搭臺,展學生風采
與很多扎根鄉村的教師相比,王巧麗無疑是幸運的那一個。2012年大學畢業后,她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舊店小學擔任語文兼英語教師,與曾經的恩師做了同事,和鄉鄰的孩子成了師生,相對熟悉的教學氛圍也讓她很快適應了身份的轉變,將更多精力投入工作。那時的她,每天思考最多的除了日常教學的內容之外,就是如何能為母校發展增添一分力量,為學生打開一扇大門。
機會在兩年后終于到來。一次,她負責主持學校讀書日的活動,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投了許多文章,但這些作品在展覽后便被封存在了辦公室的角落里,這讓王巧麗覺得十分可惜。“學生們寫的文章內容都很有意思,和平時‘硬著頭皮’寫作文的心境不同,更活潑靈動,值得被更多人欣賞。”于是,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從中精選了12篇優秀作品編輯排版印發成了校報,取名為《小荷新景報》。
看著自己的文章被選進校報,學生們在激動之余,更平添了對寫作的熱愛與自信,他們的榜樣作用也帶動了更多同學。王巧麗說,那會兒經常能在辦公室桌子上看到學生悄悄送來的小文章。她決定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為學生們打造一個展示自我、感受文學之美的平臺,以學校唯一的教學樓“新景樓”為名,“小荷新景社團”正式成立。
社團成立只是起點,如何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實現社團創建初衷才是關鍵。為此,王巧麗不斷探索,從最初只是將課本習作進行延伸,到不拘泥于形式,讓學生自由發揮,抒寫心中所感。特別是在語文課上學完了冰心所著《繁星·春水》的部分內容后,一些學生對詩歌產生了極大的好奇與熱情,忍不住想要嘗試一番。王巧麗便帶著他們將《繁星·春水》中其他的篇目進行延伸閱讀,并指導他們進行仿寫。
熱愛與興趣是萬事的源動力,這一點在這些10歲左右的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慢慢地,他們開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力,對著如金紗般的夕陽吟誦“我和暮春并肩,走在這金紗下”,為校園里新開的杏花寫下“你要爛漫!爛漫在可愛的春。你要絢爛!絢爛過金色夕陽”。學生們充沛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力化成了一首首小詩,讓王巧麗備受鼓舞,也成了她堅持將社團發展下去的不竭動力。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
有了熱情與創意作槳,這條承載著童真與希望的詩文之舟得以繼續航行。
接下來的日子,王巧麗帶著學生們傍依著大山鄉野的天然課堂,在學習與生活中不斷發現美、感受美、運用美。她說,教室窗外有成群嘰喳的麻雀,校園內外種著多個品種的銀杏,舊店鎮的周圍有山川圍繞,潛移默化間便成了學生們的寫作素材。
“門前的大樹旁有一只狗媽媽,小狗寶寶依偎在她身邊,陽光照在它們的身上,閃閃發光。”
“一到冬天,雪花飄飄灑灑,落下來,尋找自己的朋友。”
與成年人不同,小學生看待世界的眼光還略顯稚嫩,但有時卻能迸發出別樣的生機。正因如此,王巧麗堅持“尊重原創,保留童真”的原則,從不過多地修改學生們的文本,只在語句出現明顯的語病和錯字時點出。她還會與學生們交談,嘗試理解他們寫作時的心境。
鄉村學生性格相對靦腆內向,不善于表達自己,也羞于給他人看自己的詩文。每次看到他們新寫的詩文,王巧麗都會“略帶夸張”地表揚他們,“看看誰是我們班的小詩人”“老師覺得你以后會是世界級的詩人”。孩子們會在一次次被鼓勵之后,更加熱愛寫作,在課上更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時,王巧麗會讓社團的學生們共做一份“考卷”。比如,在一場初雪過后,她擬定了“初冬”作為主題,讓學生們自主作詩。有學生寫下:“一條條小河沉入了夢鄉,一棵棵大樹落下了白發,一條條街道孤零零一片。”她知道這名學生觀察的是路上的街景。有的學生寫道:“在縹緲細雪中,我錯過了秋天。”她看到這名學生心思細膩,所想的是更宏觀的四季變換。這讓王巧麗更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與生活近況,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指導。
在王巧麗看來,孩子是天生的詩人,這些鄉村學生或許不會主動向外界傾訴心中的苦悶,但那些難以開口、不為人知的傷痛與煩悶在細膩的文字中卻能夠被淋漓盡致地展現——
“有的是小朋友牽著爸媽的手,他們每個人周圍都有一層光圈,唯獨我在角落里,整個人都是灰白的。”
“老銀杏樹還站在那里,風吹不倒,雨落不搖,輪到我找祖母卻怎么也找不到。我清楚地知道:我永遠也找不回她了。”
讓王巧麗記憶最深的一次是,班上有個女孩性格內向,上課回答問題時也不敢張口,卻在一首詩中將自己內心的難過表達了出來。她記得在看完那首詩之后,明白女孩近期過得比較壓抑,便主動與女孩家長聯系溝通,發現在她的家庭中的確存在教育缺位的問題。幾番溝通后,女孩與父母的關系得到了緩和,她也重新綻放了笑容。
10年,13萬字
有了詩文社團的指導,一些學生漸漸將寫作當成了課余愛好,他們的文字得以在全校展示。這份“榮耀”也鼓勵了更多學生,他們紛紛向王巧麗表達了想要加入社團的愿望。
2022年,王巧麗在與校領導溝通后決定,將“小荷新景社團”升級為“小荷詩文社”,吸納更多學生,再配備4名教師與她共同對學生們進行寫作指導。現在,“小荷詩文社”的成員越來越多,王巧麗在欣喜之余也感到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讓這些學生在熱愛寫作的同時,更加熱愛生活、熱愛自己。
就在“小荷新景社團”成立不久后,她決定為學生們準備一份特別的“驚喜”,將學生們近些年所寫的詩文匯集成冊。在得到了學校及印刷廠的無償支援后,《小荷新景》雜志第一季正式出刊,在那一年的“六一”活動中作為驚喜禮物送給了學生們。事先毫不知情的他們在看到雜志中作者一欄有自己的名字時,有的甚至興奮得跳了起來,這一幕也成了王巧麗與學生們難忘的回憶。
目前,《小荷新景》雜志已經出到了第三季,王巧麗和她的“小荷詩文社”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最讓我驕傲的是,很多其他地方的人終于對我們平度市山區孩子的印象有所改觀,認可了我們也能培養出優秀、自信的學生。”王巧麗說道。這些也激勵著她不斷進步,將閱讀、寫作的習慣融入日常生活,以身作則,給學生們帶去積極正向的影響。
王巧麗始終認為,對于鄉村孩子來說,詩歌或許是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窗戶,物質上的欠缺無法湮滅他們精神上的自由,在詩歌的世界中他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風景、文化、心緒和情感。“在培養想象力與創作力的過程中,他們能夠對生命多一分思考,也會在未來遇到挫折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這才是詩歌所帶給他們最根本、最重要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