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吳江區吳綾實驗小學,是一所江南農村小學。學校賦予耕讀文化以新時代的價值與內涵。耕,即實踐、創新;讀,即學習、明理。耕讀,堅持行與知的統一,讓成長回歸原點,讓教育回歸本真。學校以“勤耕善讀”為核心理念,以“做事要勤,為人要善”為校訓,堅持“做事成人”的樸素思想觀,培育親自然、會學習、能做事、愛生活的站在大地上的新時代兒童。
空間造境,耕讀精神可知可感
無形化有形,耕讀要義的視聽表達。學校從形、色、聲的直觀表達中,喚醒師生的精神感知。一是意象中的精神表達。學校以稻谷的拔節生長為寓意,將“禾”作為學校的文化意象,激勵師生努力成長。二是色彩中的耕讀意蘊。學校以綠、藍、棕三色為主色調,例如,“悅讀吧”、班牌、“我愛我班”等表框以鮮艷的綠色作底,把教室大門、桌椅涂裝為藍色等。三是聲音中的文化詮釋。學校創編了校歌《向上吧,小禾苗》作為上下課的鈴聲。在學生感官所到之處,構筑了一張耕讀文化網,浸潤、默化著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學生。
單維變多維,耕讀文化的空間創想。學校踐行耕讀文化精神,努力挖掘校內文化場域,積極建設課程基地。一是廊墻文化的再創設。學校建設耕讀廊、讀書吧、童耕園,弘揚耕讀文化精神。二是非正式空間的建設。在樓梯間創設“種子微博館”等微課程空間,在門廳旁建設“禾娃匠心小鋪”等實踐場域。三是“生生園”基地的打造。2018年,學校建成了占地35畝的耕讀文化課程基地“生生園”。基地內按價值功能劃分,開辟有江南水田、智能培育坊、百草園等十個特色區域,為傳承農耕文化精神提供場域支持。
課程育人,耕讀價值可行可踐
一是創構課程體系,呼應育人目標。學校建構了“小禾慧成長”課程體系,形成了田園農夫、生活創美、快樂服務三大類別五大任務群組,構筑了課程育人的完整圖譜。二是創設融合課程,回歸兒童生活。學校的“小禾慧成長”課程,通過架設學科與現實生活、特色文化的橋梁,以主題、項目、問題為統領,引領學生運用各學科知識發現并解決真實問題。如“快樂服務”課程群中的“禾娃愛心商行”課程設計了“蔬菜種植、過程管理、采摘整理、現場義賣、愛心捐贈”系列活動任務,指導學生在任務中融合學科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其社會責任感。三是創生自然課堂,順應學習節律。建設了“無屋頂課堂”,學生在自然田園中學習學科知識等,身心得到舒展,思維得以拓展。自然課堂體現了教學方式的本質回歸,即讓學生通過實踐、親歷的形式感受新知建構的過程,啟悟思維方法,學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故事流轉,耕讀文化可憶可承
人人有故事,讓每個人都成為“主角”。每周各班級都有“我的故事”分享會,教師和學生都成為故事的講述者。師生每學期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記錄下最值得珍藏的育人故事、成長故事,學校將故事通過校園電子屏、微信推送等方式進行傳播。故事中見人,故事中見精神,耕讀文化在校園中開花結果。
物物長故事,讓每樣物都能“說話”。學校從整體育人的視角,將校園中的景物進行課程化設計,為學生提供真實學習、連接生活的機會與可能。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對不同事物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認知與理解,同時在與景、物和人的互動對話中,感受那些常被忽視的規律、常識,也獲得很多新的思考。
事事成故事,讓每件事都有“回響”。學生之間的日常交往,難免有分歧和摩擦,教師若只是批評教育,或許可以盡快平息矛盾,但無法達到最佳育人效果。真正有效的教育,應是主體基于實踐后的內省。教師應轉變方式,讓事件成為故事的引子,引導當事人或其他同學通過回溯過程、認真思辨,續寫多個不同的故事結尾,再進行對比剖析,使學生真正學會自我審視、主動反思,以一種更為平和的方式實現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