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曾是上海老城區“三灣一弄”棚戶區的一所小學。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學校經歷五校合并,師資薄弱,教育觀念陳舊。如今的洵陽路小學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校園還是很小,但是環境雅致,有“洵陽十景”,有好玩的課程,師生更有了不一樣的成長狀態。
開展以結構優化為特征的學科教學范式研究
早在1998年的時候,學校就主動與高校合作,尋找發展的突破口。學校開展以結構優化為特征的學科教學范式研究。將課堂教學改革目標聚焦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依據“結構遷移”原理,嘗試建立學習方法與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探索了6種語文課型、5種數學課型、4種英語課型的內容結構和教學結構,每種課型均包含相應的子課型。進而確立不同課型的分類標準,把學習內容歸入“類型”,設計對應的課堂教學基本過程,形成教學資源包和典型課例,供教師實踐與學習。這項研究從語文學科出發,相繼輻射其他學科,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發展了教師專業水平,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實施基于診斷的畫像式評估和因材施教
借助信息化手段從“兒童發展評估數據、課堂觀察信息、學習風格”三個維度,刻畫出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一種整體性的、持久性的,并具有個性化的關鍵特征,科學客觀地解讀學生學習特質,形成了畫像式學生評估的新方法,再依據評估數據研究選擇有效的實施策略。畫像式評估和循證研究幫助教師更精準地找到每個學生的學習起點和需求,使教學更好地觀照學生差異,進一步提高以結構優化為特征的學科教學的針對性和學生學習的精準性。
構建“分科·綜合”一體化課程實施體系
學校遵循“課程整合”理念統整課程,建立“生活世界”與“學科世界”的聯系,形成了“分科·綜合”一體化課程實施體系,并將因材施教策略運用于課程的設計、實施與評價,促進精準學習和個性發展。每天上午,學生進行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的分科學習,下午在低、中、高年段全面實施綜合課程。以“玩—學—創”為核心,以年段為序列,形成了“主題—廣域—模塊”三段進階學程設計的綜合課程體系。
主題式學習——讓學生們喜歡學習。主題式學習關注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科的融合,遵循“學在玩中,陪伴成長”的理念,以“自我認識、自然感受、文化認同、社會合作、社會理解”為目標,構建了“我是小學生、我會交朋友、我愛大自然”三大維度的主題綜合學習內容。以“玩”為核心,嘗試采用“沉浸式體驗、闖關式挑戰、展示性評價”等“伴玩”策略,打破“學”與“玩”的邊界,進一步推進幼小銜接的柔性過渡。
學生們研究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作畫,探索漢字之源;認領一顆種子,在培育種子的過程中寫下觀察日記;用餅干、巧克力和面粉,設計餐盤上的星空,了解宇宙的奧秘,從小懂得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用棉簽當畫筆,勾勒吳冠中風格的水墨畫,感知色彩的神奇……教師就是學生的“玩伴”。主題式學習創建了一個自由安全的教室,讓學生喜歡學校,喜歡學習,喜歡教師。同時,學生在融合的課程學習中更容易打開自我,更容易呈現出豐富性和多樣性,更能看到真實的差異,為學校更深入地研究和回應“兒童的成長需求”提供了空間。
廣域式學習——尋找每個學生的可能。廣域式學習遵循“見多識廣,以廣求深”的理念,關注多樣化項目資源的整合。學校圍繞“問題解決、實踐創造、審美情感、創編表達、審美議美、內熾自信、道德素養、思維習慣”八大目標,設計“科學與發現”“戲劇與表達”“藝術與創想”“兒哲與思辨”四大領域的課程。以“學”為核心,嘗試采用“資源轉化、游戲體驗、跨域聯通、支架助力”的策略,力求實現“精準輔導、優勢遷移、賞識激勵”,為不同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通道。
“夢想+”讓校園生活更美好。每一年,學生們在學校的少代會上都會提出一些“有意思”的提案:少先隊隊室比較陳舊,一個個散落在地上的窨井蓋很不好看,配不上“洵陽十景”;沒有更多的地方展示自己的藝術作品……學校將學生們提出的真實問題轉化為一個個好玩的小項目。
第一個開展的項目就是打造一間“會講故事”的少先隊隊室。學生們經歷測量、走訪、調查,明確隊室改建的功能和價值,制訂研究計劃;隨后繪制了40多份思維導圖和設計稿,切割、打磨、組裝、噴漆,做出了10多種模型。學生們還舉辦“創投會”,收集改進意見,優化作品,最終將創意物化。
目前,這間隊室已經改建完成并投入使用,是學生們喜歡的樣子。哈尼克斯會議圓桌可以自由組合,裝著滑輪的凳子還可以存放隊鼓,實現了一物多用;“翻翻樂”在翻動組合的過程中產生畫面,可以講黨史、隊史的故事;360度旋轉的“能量塔”,像一個小型的博物架,展示著學生們的成長故事……“會講故事”的少先隊隊室,不僅真會講故事,還成為記錄學生重要學習經歷的小型博物館。
基于真實問題,更多好玩的項目應運而生。“我的教室我做主”“公共藝術空間設計”“會變身的窨井蓋”……這一系列的項目,逐步形成了學校“夢想+”空間改造課程實施體系。
“藝術創想”看見詩意浪漫中的成長力量。“當歷史和人文走進藝術”,藝術將會變成什么樣?學生們在“藝術與創想”課上模仿世界名畫,體驗了一把行為藝術;嘗試像朱塞佩那樣創意作畫;游走在“嘹亮的色彩”中,聆聽《冬》的第二樂章,描繪心中別樣的冬季;學習中國水墨畫,在黑與白的筆墨下,繪制“亭亭月將圓”……他們用獨特的藝術方式去認識世界。
“玩”起戲劇來,學生也相當“專業”。從一開始的用“雕塑”的方式呈現畫面,到演繹經典作品,慢慢開始學習創作故事,改寫劇本,將原創劇本搬上舞臺,并動手制作舞臺表演的服裝和道具。從臺前到幕后,他們開始探究舞臺的功能和結構,對音效制作、舞臺置景、特效化妝、拍攝剪輯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就有了現在的電影項目。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通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閃光,成為一個明亮的人。
學校攜手東一美術館,為學生獨家定制藝術項目。從拉斐爾自畫像到自己的自畫像,從欣賞名畫到藝術創作,給學生們帶來整整三個月的沉浸式學習。舉辦“洵·young”首屆藝術展,把藝術課堂搬到風光旖旎的蘇州河畔,學生們用藝術的方式自由地表達內心,表達對生活的理解。
模塊式學習——讓學生形成目標意識。高年段模塊式學習關注學科特點與學力差異,計劃形成一種可以走動的學習機制,以“創”為核心,嘗試采用“問題引領、整體感悟、先學后創”的策略,實現“差異發展、因材施教、互鑒互賞”。關注學生初步理解問題背后的多層關聯,引導他們嘗試創造性地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初步進入“學科深度學習狀態”,與初中學習接軌。計劃將上午分科學習作為下午綜合學習的基礎與支撐,讓下午綜合學習成為上午分科學習的復現和運用,力求實現向集成式教學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轉變。
學校在五年級設計了“閱讀與寫作、數學與思維、體育與健康、藝術與審美、科學與創造”五大模塊,實行選課走班,尊重每個學生的成長節奏。比如,語文第一模塊的學生們從挑戰閱讀《西游記》開始,逐漸涉獵中外名著。他們學習并愛上用文字書寫生活,表達內心。
經過持續探索和不懈努力,學校聚焦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精準性和整合性研究,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走出了一條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的課程建構和迭代之路。通過課程的浸潤,學生的內心世界逐漸豐富而有追求,成為“幸福而有意義的人”,找到自我成長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