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北京協和醫院醫務人員對互聯網診療的認知現狀及需求,分析不同特征醫務人員間的認知差異,為優化互聯網診療服務模式、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對北京協和醫院786名醫務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對互聯網診療的認知及具體需求。數據通過Microsoft"Excel整理后,使用R軟件(版本4.0.4)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比較不同特征醫務人員的認知差異。結果"23.28%的醫務人員認為互聯網診療很普及,27.23%的醫務人員認為開展互聯網診療效果非常好,57.51%的醫務人員認為開展互聯網診療可明顯提高醫療服務的便捷性。不同年齡、職稱及醫院部門間對互聯網診療的開展效果、提高醫療服務便捷性、緩解醫療資源不足存在顯著認知差異。醫務人員普遍關注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73.79%),認為當前實踐存在專業培訓不足(57.89%)、平臺互操作性差(57.76%)等問題。多數醫務人員傾向于使用醫院官方APP(94.15%)和遠程會診(68.32%),并希望開展線上咨詢(86.01%)和問診(85.50%)服務。結論"醫務人員對互聯網診療的認知尚不充分,但需求多樣。為推進互聯網診療發展,需加強宣傳培訓、提升認知度,完善專業培訓體系,強化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并拓寬服務形式與內容,滿足多元化需求。
[關鍵詞]"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診療;認知和需求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4.34.018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和國家對“互聯網+醫療”的高度重視,互聯網醫療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機遇[1]。在此背景下,《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2]的出臺為互聯網診療的規范化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政策基礎。該意見不僅明確互聯網診療的合法地位,還鼓勵醫療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服務空間,提升服務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
互聯網診療作為“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核心組成部分,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使得注冊醫師能夠跨越時空限制,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服務及“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3]。然而,盡管互聯網診療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優勢,其推廣和應用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如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專業培訓不足、平臺互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互聯網診療的普及度,也制約其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升[4]。醫務人員對互聯網診療的認知、態度及需求成為影響推廣效果的關鍵因素;他們的認知程度、接受意愿等直接關系到互聯網診療的推廣效果和服務質量[5]。因此,全面而深入地探討醫務人員對互聯網診療的認知現狀、需求偏好及潛在顧慮,對制定科學精準的推廣策略、完善相關政策、提升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北京協和醫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系統收集醫務人員對互聯網診療的認知和需求數據,并分析不同特征醫務人員間的認知和需求差異,旨在揭示醫務人員對互聯網診療的真實看法與期望,為進一步優化互聯網診療服務模式、完善相關政策體系、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選取北京協和醫院醫務人員作為調查對象,確保涵蓋各類職務和專業背景的醫護人員、醫技人員及行政后勤人員等,以提升研究結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通過便利抽樣法,共納入786名符合條件的員工,所有參與者均為年滿18歲的成年人,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保障研究的倫理合規性。
1.2""研究方法與資料收集
2023年12月通過自行設計開發的在線問卷平臺系統發放問卷并收集數據。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年齡、職務、職稱、科室等)、對互聯網診療的認知(了解程度、普及度、效果評價及意義認知等)及對互聯網診療的具體需求(現存問題、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監管措施、實施方式及期望開展的服務內容等)。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Microsoft"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并對收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系統清洗與整理。采用R軟件(版本4.0.4)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所有變量均為分類變量,采用頻數(n)和百分比(%)作為數據描述的主要指標。為深入探討不同特征醫務人員對互聯網診療認知的差異,按照年齡、科室職務、職稱及醫院部門等維度進行分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
共納入786名調查對象,其中30歲以下占19.47%,30~39歲占33.97%,40~49歲占31.17%,50歲及以上占15.39%;大多數調查對象(93.13%)未擔任職務;中級及以下職稱的調查對象占比最高,達81.68%;醫院部門分布顯示,臨床科室人員占比57.63%,見表1。
2.2""不同特征調查對象對互聯網診療的認知比較
不同年齡的調查對象對互聯網診療的了解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08),是否擔任科室職務、不同職稱和部門的調查對象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擔任科室職務、副高及以上職稱、臨床科室的調查對象對互聯網診療的了解程度更高。在對互聯網診療普及程度的認知上,不同年齡、是否擔任科室職務、不同職稱和部門的調查對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在互聯網診療開展效果方面,不同年齡、職稱、部門的調查對象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年齡lt;40歲、中級及以下職稱、其他科室的調查對象認為互聯網診療效果較好。是否擔任科室職務的調查對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在互聯網診療對提高醫療服務便捷性的影響方面,不同年齡、職稱和部門的調查對象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年齡lt;40歲、中級及以下職稱、其他科室的調查對象認為互聯網診療明顯提高了醫療服務的便捷性。是否擔任科室職務的調查對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在認為互聯網醫療緩解醫療資源不足方面,不同年齡、是否擔任科室職務、不同職稱和部門的調查對象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年齡lt;40歲、無科室職務、中級及以下職稱、其他科室的調查對象認為互聯網醫療可有效緩解醫療資源不足,見表2。
2.3""調查對象對互聯網診療的需求
73.79%的調查對象認為互聯網診療中存在著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且14.89%的調查對象對此非常擔憂,61.70%的調查對象對此有些擔憂;分別有57.89%、57.76%、36.77%、30.92%的調查對象認為當前的互聯網診療實踐存在缺乏對助理人員的專業培訓、不同平臺之間的互操作性差、患者濫用互聯網診療導致診療資源浪費、電子處方審核和管理不完善等問題。71.25%的調查對象支持政府或醫院加強對互聯網診療的監管。在互聯網診療的開展方式上,絕大多數調查對象傾向于使用醫院官方APP(94.15%)和遠程會診(68.32%)。大多數調查對象希望通過互聯網開展線上咨詢(86.01%)和線上問診(85.50%);分別有63.74%和60.18%的調查對象希望通過互聯網診療開具處方和開展健康科普,見表3。
3""討論
3.1""加強宣傳推廣力度,提升醫務人員的互聯網診療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的調查對象對互聯網診療了解程度較低,約24%的調查對象認為其普及度不高,約50%的調查對象認為互聯網診療雖已普及,但實際應用人數仍顯不足。說明盡管互聯網診療在政策和意識層面已得到廣泛推廣,但在實踐中,醫務人員的了解程度、認知程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高。這可能與醫務人員日常工作繁忙、互聯網診療相關培訓不足及傳統診療模式的慣性思維有關[6],另外,無職務、中級及以下職稱、非臨床科室的調查對象對互聯網診療了解程度較低,提示處在職業發展早期的或非臨床科室的醫務人員需予以重點關注[7]。由于互聯網診療涉及新的技術和操作方式,醫務人員需接受相關的專業培訓才能熟練掌握[8]。57.89%的調查對象表示當前的互聯網診療實踐中缺乏對助理人員的專業培訓。要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專業培訓和技能提升,配備專業的助理人員是推動互聯網診療開展的重要途徑[9]。應加大對醫務人員的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定期的專業培訓、研討會及案例分享,提升其對互聯網診療的理解與接受度。
3.2""提升互聯網診療服務質量,確保醫療行為安全性
公立醫院在推進互聯網診療中,須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確保服務的合法性與規范性。盡管部分調查對象對互聯網診療的效果、便捷性及其在緩解醫療資源不足方面的作用給予正面評價,但仍有相當比例的調查對象持中立或負面態度。醫務人員對互聯網診療的便捷性、高效性和跨地域性等方面有著較高的期待,但在互聯網診療的實際應用中存在著諸如技術瓶頸、患者隱私泄露等問題[10-11]。大部分調查對象表示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缺乏對助理人員的專業培訓、不同平臺之間的互操作性差等是互聯網診療中切實存在的問題,需進行優化和改進,加大對醫務人員的專業培訓力度,特別是針對新技術、新平臺的操作與維護技能,提升其在線診療的專業水平。同時,建立健全醫療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
3.3""加強醫務人員相關培訓,促進互聯網診療能力提升
互聯網診療對醫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然而,部分醫務人員對互聯網診療的認知程度不一,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盡管互聯網診療在政策支持和社會意識上已得到廣泛推廣,但實際應用中醫務人員的了解和接受度卻依然有限。這種現象可能與醫務人員缺乏足夠的互聯網診療相關培訓及對傳統診療模式的固守有關。特別是年齡較小、職務較低、初級職稱的醫務人員對互聯網診療的理解顯著低于其他群體,這需要給予更多關注和支持[11]。部分醫生對新技術、新平臺的掌握不夠熟練,難以保證在線診療的質量和效率。醫療機構應建立繼續教育與培訓機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定期舉辦專題講座、研討會及實操訓練,涵蓋最新診療技術、網絡安全知識及法律法規等內容,促進醫務人員互聯網診療相關知識更新與技能提升。
3.4"nbsp;加強數據信息安全監管,完善信息技術標準
互聯網診療的特殊性決定其診療過程需要更加嚴格的規范和管理。調查結果顯示30.92%的調查對象認為電子處方審核和管理不完善,存在監管政策和執行不足的問題,影響診療質量和服務水平[12]。互聯網診療的推行實施涉及諸多環節,醫務人員常需在多個不同的平臺或系統間切換完成工作,因此不同平臺的互操作性差也是醫務人員關注的問題之一。政府應盡快出臺互聯網診療信息技術標準規范,為醫務人員提供更規范的互聯網診療支持[8]。由于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互聯網診療過程中存在數據和信息泄露等安全隱患。調查結果顯示,73.79%的受訪者對數據安全和隱私感到擔憂,尤其是關于患者信息泄露和未經授權的數據訪問問題,不僅影響患者的信任,還可能引發法律和倫理問題。在互聯網診療過程中,患者的個人信息和病歷信息需要通過網絡進行傳輸和存儲,這對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提出更高的要求[12-13]。醫療機構應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與技術防護措施,加強對患者個人信息與病歷數據的加密存儲與傳輸,還要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提升其信息安全意識與防范能力。
3.5""拓寬互聯網診療形式與內容,滿足多元化需求
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更傾向于使用醫院官方APP和遠程會診等形式開展互聯網診療,但也有28.88%的調查對象希望通過好醫生等網站開展互聯網診療。超過60%的調查對象希望通過互聯網診療開展線上咨詢、線上問診、開具處方和健康科普等服務[14]。說明醫務人員開展互聯網診療渠道偏好多元,希望提供多樣化的診療服務[15]。不同科室對互聯網診療效果、便捷性等的評價存在差異,應通過醫務人員偏好且患者信任的渠道提供多種類別的互聯網診療服務,提高診療服務的便捷性,為患者提供更加平等、便捷、高效和優質的醫療服務體驗。因此,醫療機構應積極探索并拓寬互聯網診療的服務范圍與形式,如開發多樣化的診療APP、拓展遠程會診功能、開展線上健康科普活動等;同時關注不同科室、不同職務醫務人員的需求差異,提供定制化的互聯網診療服務方案,滿足醫務人員與患者的多元化需求。
綜上,提升醫務人員對互聯網診療的認知水平、加強專業培訓、強化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是推動“互聯網+醫療”戰略深入實施、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與效率的關鍵舉措[6,16-17]。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完善,互聯網診療有望在公立醫院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18]。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張婷婷."聲譽視角下醫生在互聯網醫療平臺提供咨詢服務的影響因素探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21.
[2]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EB/OL]."(2018-04-28)[2024-10-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4/28/content_5286645."htm.
[3] 汪晨,"游茂,"周冠雙,"等."需求導向下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路徑研究[J]."衛生軟科學,"2022,"36(4):"73–78.
[4] 陳志煒,"張紀陽,"顧建英."互聯網醫療內涵及其對醫療服務流程的重塑[J]."中國醫院管理,"2021,"41(2):"70–73.
[5] 袁吉,"肖煜吟,"施貞夙,"等."互聯網醫療更好地滿足慢病患者就醫需求的分析和思考[J]."中國醫院,"2021,"25(8):"44–47.
[6] 凌政,"吳顯儒,"駱書秀,"等."患者遠程會診服務認知情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醫院,"2020,"20(5):"715–717,"724.
[7] 石小兵,"何賢英,"陳保站,"等."醫務人員視角下遠程醫療滿意度及服務效果分析[J]."醫學信息學雜志,"2024,"45(1):"39–44,"58.
[8] MAROVIC"B,"CURCIN"V."Impact"of"the"European"General"Data"Protection"Regulation"(GDPR)"on"health"data"management"in"a"European"Union"Candidate"Country:"A"case"study"of"Serbia[J].nbsp;JMIR"Med"Inform,"2020,"8(4):"e14604.
[9] MOCYDLARZ-ADAMCEWICZ"M."Effective"communication"between"hospital"staff"and"patients"in"compliance"with"personal"data"protection"regulations[J]."Rep"Pract"Oncol"Radiother,"2021,"26(6):"833–838.
[10] 陳家和,"馬錦爐,"張育瑋."互聯網醫療下患者持續線上咨詢和線下就診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25):"3164–3169.
[11] POURNIK"O,"MUKHERJEE"T,"GHALICHI"L,"et"al."How"interoperability"challenges"are"addressed"in"healthcare"IoT"projects[J]."Stud"Health"Technol"Inform,"2023,"309:"121–125.
[12] FEIGIN"V"L,"OWOLABI"M"O,"World"Stroke"Organization–Lancet"Neurology"Commission"Stroke"Collaboration"Group."Pragmatic"solutions"to"reduce"the"global"burden"of"stroke:"A"World"Stroke"Organization-"Lancet"Neurology"Commission[J]."Lancet"Neurol,"2023,"22(12):"116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