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地方經濟不斷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各地逐漸重視起各類非遺文化的傳承工作,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想要切實保護好非遺傳統文化形式,賦予其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必須將教育事業作為關鍵抓手,不斷優化技藝人才的培養模式,向地區經濟輸送更多技藝傳承的人才力量。中職院校在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過程中,也應擔負起非遺技藝人才的培養重任。
非遺文化紅木雕刻技藝現狀與需求
紅木雕刻,是一種歷史久遠的傳統雕刻藝術,自明代起形成造型簡練線條挺括做工精良的技藝風格,并經百年流傳,形成豐富的各類工藝美術品類型。通過對木料的干燥工藝處理,并借助傳統的榫卯結構,對產品集中進行雕刻。該種非遺技藝選材精良,并且精于組榫,具有極其典型的東方藝術風格和文化色彩。這種非遺文化技藝,隨著我國不斷加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力度,逐漸得到廣泛推廣,甚至成為部分地區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之一,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和青睞。這種通過對木料進行雕刻加工的傳統技藝,面對日漸繁榮的市場發展需求,漸漸表現出一些不足之處,尤其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將其廣而傳之,獲得傳承與發揚仍缺少足夠的技術人才,表現出明顯的人才力量不足問題。很多精通紅木雕刻工藝的匠人即將退休,使傳統紅木雕刻技藝面臨著傳承的瓶頸風險。在國家對非遺文化的大力支持下,紅木雕刻技藝人才的培養工作,已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要發揮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優勢,加大對紅木雕刻技藝人才的培養力度,在培養這一非遺技藝的同時,提升工匠精神,為優秀非遺文化傳承貢獻人才力量。這也是當下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最為緊迫的一環。
中職生紅木雕刻技藝培養價值
傳承區域傳統非遺文化。在中職人才培養工作中,加大紅木雕刻技藝的培養力度提升,中職生這一非遺技藝的掌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首先最為重要的便是對區域傳統非遺文化的一種傳承助力,能夠切實發揮教育事業載體的重要作用,共同為區域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作貢獻。尤其是在世界一體化的背景下,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已然成為國家關注的焦點,并明確指出,學校作為教育主陣地必須擔負起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重任,培育更多非遺技藝人才,促進非遺文化延續傳承下去。區域內部擁有豐富的傳統非遺文化基礎,充分利用職業教育載體,培養非遺技藝人才,既能將文化有效傳承弘揚,也能在無形中打造區域獨有的文化特色,實現核心競爭優勢的升級。與此同時,借助校園這一載體,培養更多非遺技藝人才基礎,還能讓這一文化的傳承獲得更多創新路徑,尤其在資源保障上,更是能得到中職院校課程及專業等要素的支持和助力,切實保證紅木雕刻技藝人才培養工作的高效性、科學化,共同為區域傳統非遺文化傳承發展提供助力。
滿足特色專業建設需求。非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條例中,明確指出要發揮教育主體的重要作用,加強非遺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鼓勵相關教育載體,開設專門的非遺物質文化教育課程和專業,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紅木雕刻技藝,是極為典型的非遺文化要素,將其納入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能切實豐富校內特色專業建設的需求,共同為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支持。尤其在人才培養時要基于地區內部的產業基礎,著力滿足社會層面上對人才的需求。而部分地區內部的產業發展中,紅木雕刻技藝具有極大的占比,成為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類型之一。正因如此,中職院校將紅木雕刻技藝培養納入素質教育之中,能切實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服務,也將進一步為校園內部特色專業建設奠定基礎。要做好市場調研工作,制定相匹配的紅木雕刻藝人培養方案,研究具體的技藝傳承內容,甚至還可以開發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從而提高紅木雕刻技藝人才的培養效果,達到為區域經濟產業發展,輸送專業技術人才的目的。
非遺文化傳承與中職生紅木雕刻技藝
培養實踐
探索校企共建專業課程。中職院校在推進非遺文化傳承,培養學生紅木雕刻技藝的過程中,應著力做好培養工作的實踐與創新,探索校企共建專業課程可為非遺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教育工作,提供課程基礎,豐富課程內容。不可否認,在非遺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培養期間要擁有足夠的基礎知識作為支持,無論是在理論版塊還是在技術教育版塊,紅木雕刻技藝雖然逐漸成為中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教育內容上仍有待持續優化完善。加之近年來市場經濟發展迅猛,產業變化態勢明顯,既要完成對紅木雕刻技藝人才的培養任務,也要切實滿足行業及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才能保證學生未來實現較好的就業目標,也將為紅木雕刻技藝的深入傳承發展奠定基礎。從目前中職院校內部的專業課程設置來看,對紅木雕刻技藝的培養,還應加大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力度,通過構建校企合作培養計劃,與紅木雕刻技藝相關的品牌企業,構建訂單式培養方案,能夠切實圍繞企業或產業的發展需求制定并完善專業平臺課程。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對專業課程進行填充豐富,如安排電腦數控雕刻、手工雕刻精細木工制作家具修繕等專業教學計劃,將更好地保證紅木雕刻技藝與時俱進,適應市場需求。
完善實踐教學改革工作。除探索校企共建專業課程外,還應進一步對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優化,從而豐富非遺技藝傳承方式的創新路徑。面對時代提出的人才培養高標準高要求,中職院校必須在探索專業課程的同時,積極推動生產性項目課程的教學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群體的動手實踐能力,切實掌握紅木雕刻等非遺技藝的關鍵要點,能夠將其運用于實踐之中。學校應在現有教育體系基礎上加大開發力度,融入生產性項目綜合課程,不僅要探索校企合作,還要加強工學結合、產教結合,從而實現校企一體的實踐教學培養目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能在無形中讓紅木雕刻人才培養工作得到充實完善。在此基礎上,針對紅木雕刻技藝的教育工作也要持續加以完善,改變以往傳統教育中不良的教育習慣和教育問題,切實優化課程教育成效,如通過優化評價標準對學生群體的學習情況進行引導,提高非遺技藝的掌握水平。引入更多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教學版塊,讓學生得以在不斷的理論學習中實踐操作,直至掌握這門非遺技藝的要點。
中職院校在培養技藝傳承人時,也要不斷優化培養范式,切實提升專業技藝人才的培養效能。針對紅木雕刻技藝的人才培養工作,要充分結合技藝的獨特性和獨創性特征,對校內培養工作進行完善,豐富更多教育資源和教育路徑。應充分利用區域內紅木雕刻工匠人才的優勢,引導行業大師入駐校園,為紅木雕刻技藝傳承人的培養工作賦能。既能提供專業指導,也能在無形中沿襲傳統師徒制授課的優勢,讓更多學生有興趣參與到非遺技藝學習中來。運用這種教學形式,還能打造教師帶徒弟的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更多具有專業教育能力的教育師資力量,補充以往師資的不足問題。并且,安排教師與工匠藝人進行交流溝通,領悟紅木雕刻技藝的精髓,提升專業能力,才能為學生群體提供教育指導。在此基礎上要定期組織紅木雕刻技藝人才,在校內舉辦講座知識,展示紅木雕刻工藝產品,從而帶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融入項目任務時互動參與式情境體驗式的創新培養辦法,切實讓學生形成紅木雕刻的專業能力、專業水平,而且對提升其職業精神素養也極為有益。
打造非遺青創綜合基地。在此基礎上,學校為支持非遺文化的傳承,培養更多非遺技藝人才,還應適當加大投入力度,筑巢引鳳輔修技藝,打造非遺青創基地。同時,要在青創基地內部設置相應的導師和非遺技藝工匠人才,切實為非遺青創基地提供支持和保障。學生可在非遺青創基地接觸更多豐富的非遺技藝文化類型,探索諸多非遺技藝融合工藝材料的跨界,實現精湛技藝和升級技藝的目的。另外,在青創綜合基地,學生也以向更多技藝傳承人展開學習活動,充分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而在構建青創綜合基地上,學校也可積極與企業合作,增加基地的開發力度,引入更多專業技藝傳承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青創基地的相應課程。另外,學校要派出專業教師與相應技藝人才共同合作,融入現代化教育理念,并適當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各類非遺技藝教育培養工作,開發更多豐富教育資源,讓整體教育工作更科學、更系統。在此基礎上,中職學校還可積極探究校地合作,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在多維度對技藝人才的培養工作提供助力。具體而言,一方面,學校應積極與本地的文旅相對接,適當為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和平臺,并且在文旅建設期間給予學生主動發展和學習的機會,承擔一部分工作任務,實打實訓練學生的非遺技藝水平。另一方面,學校還可在文旅融合探索中,主動參與本地組織的一系列文旅活動,豐富育人載體,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獲得實踐經驗,積累更多專業技能。
完善專業課程教育考核評價。最后,在培養紅木雕刻技藝等非遺人才的過程中,學校要適當完善課程教育的考核評價方式,能夠切實對評價機制進行創新。與傳統科目教學評價有所不同,各類非遺技藝課程的教育以及評價要有所差異性,必須考慮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特征,不斷對以往的評價方式進行完善,才能保證非遺技藝人才的培養效果。一方面,學??膳c企業合作,構建雙向評價機制,切實滿足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還可適當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為人才培養工作及評價工作賦能,如借助信息化平臺建立教學運行與評價體系與線上完成,既能充分將企業評價融入其中,也能在無形中完善校園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能。學生在企業內部進行實踐學習的期間,由企業負責統一管理,并在線上統一給予評價,學校則負責校內的學習管理及相應評價。同時,在制定考核評價標準的過程中,也要善于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專業人才基礎,有效優化各項課程教育考核評價標準,無論是理論知識或是崗位實踐,都要設置相應的比例,才能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學校還可積極探索研學共建的模式,設置一系列研學活動,將其作為必備且常設的實踐項目,讓學生能夠深入非遺技藝中心體驗感受并提升學習熱情,更好地掌握非遺技藝的精髓。
在新時代下,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弘揚和發展,已然成為各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院校應加大專業建設力度,將紅木雕刻技藝這一非遺文化形式,納入專業課程體系,豐富基礎要素構成優化人才培養方式,積極打造非遺青創綜合基地,完善課程教育考核評價機制,切實為培養更多非遺技藝人才奠定基礎,也為促進地方經濟建設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常熟高新園中等專業學校)